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德宗李适:弱势君王与强势军阀

唐德宗李适:弱势君王与强势军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170 更新时间:2023/12/21 22:19:20

当公元779年唐德宗适登上皇帝宝座的时候,他有着中兴大唐的抱负和信心。这种抱负和信心源于他的经历:他于天宝元年(742)四月十九日生于长安大内宫中,整个少年时代都是在大唐帝国昌盛繁华的辉煌岁月中度过的。但好景不长,他14岁那年,天宝十四年(755)的十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长安失守,玄宗出逃四川,从此大唐帝国陷于一场亘古少见的大动乱之中。他饱尝了战乱和家国之痛,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和考验。童年的美好回忆,使他具有中兴唐世的强烈愿望;与叛军的战斗,磨炼了他的意志,丰富了他的斗争经验。而登基之时,他只有37岁,正是年富力强,大有作为的好年纪。未来的美好前程,似乎都在等着他。

但是,他忽略了两点最为致命的因素:首先,纵观中国历史,凡是中兴之主,都是先苦后甜,前面的汉宣帝,后面的康熙,无不如此,而德宗是先甜后苦,这无疑在其性格中种下了懦弱、妥协的因子;其次,他的父祖留给他的是一付藩镇割据的烂摊子,他的很多措施都因为安史之乱后唐帝国的积重难返而收效甚微。美好的愿望同残酷的现实,给德宗一生画上了矛盾和悲剧色彩。

藩镇,原是指封建朝廷在沿边襟要地区设立的军镇,在唐朝,则是以节度使为军事长官各地军镇。开元、天宝之间,节度使例兼辖区内负责军需调度的度支使和管理屯田事务的营田使,后来又兼所在道负责监察的采访使,权力逐步渗透到了地方军、政、财、监等各个方面,形成一种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天宝年间,更是出现了一人兼统数镇,连州跨郡的情况,并最终于天宝十四年(755)的十一月引发了大规模的叛乱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安史乱后,唐朝政府没能很好地处理地方军镇问题,在全国范围内藩镇拥兵割据,中央财政恶化,中央与地方关系紧张。

走在藩镇割据时代大潮前列的是安史旧部。在安史之乱末期,以李怀仙、李宝臣、田承嗣等为代表的安史旧部依然手握重兵,他们看到“安史”气数已尽,就利用手里还有军队这一优势,纷纷打起了反正降唐的牌。而此时的唐朝政府,也已经无力征讨这些叛军余孽,趁此机会招降叛党,是他们重归大统,落个两边都安宁,乐而不为呢?于是就有了“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的一幕,广德元年(763),也就是唐代宗即位的第二年,他就以赏功为名,任命李怀仙为平卢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让他们分统安史旧地。在这次交易中,河北的安史旧部是最大的赢家,他们不但得到了弃暗投明的名声,还在实际上保住了自己在河北的实力,依然重兵在手,独揽地方军、政、财大权,而且这种状态在实际上也得到了中央政府的承认;唐朝政府的这步棋走的却很有些阿Q的味道,河北地区实际的独立状态没有得到解决,只是在名义上又重新回到了帝国的怀抱,满足了一下帝国统一的虚荣心。就这样,这些藩镇名为唐朝藩臣,实则处于独立状态,成为了日后实力最为强大的“河朔三镇”。

令唐朝政府不曾想到的是,对安史旧部这种姑息养奸的作法,给了还在迷途之中的关中、江淮的藩镇指明了奋斗的方,他们紧随河北藩镇之后,走上了割据的道路。节度使初建时一般都设在边远冲要地区,安史乱起,为了当时军事形势的需要,唐廷对内地掌兵的刺史也多加节度使的称号,使中原地区也出现了不少的节度使等大小军镇,军镇制度便扩展到黄河以南及江淮地带,后又发展到全国各地军镇。《新唐书·兵志》说“自国门以外,皆分裂于藩镇”,除了国门以外的土地都被分割到一个个军镇之下,可见藩镇割据数量之多,问题之严重。这些藩镇在安史之乱结束以后都被保留下来,唐朝政府的这种做法除了它没有勒令藩镇交出兵权的无奈之外,也许更有深层次的考虑,即在河北问题没有彻底解决之前,保留大部分的藩镇用来平衡局势,毕竟这时统治者的心腹大患是河北问题,而后来的事实也验证了这一点,无论是代宗还是德宗,都采取了“以藩镇制藩镇”的策略。

而这些新兴的节度使们更是深知自己的尴尬地位,他们是在平叛的过程中,凭借手中的军权而上位的,也许在最开始的时候,他们是忠诚于唐朝政府的,但是一旦坐上了节度使的宝座,他们便同河北藩镇走上了同一起跑线,甚至面对的问题比河北还多。他们一方面肩负着压制河北的任务,另一方面却也同河北一样有着被中央消灭的危机。为了保住自己地方老大的位置,这些新兴的节度使无一例外地开始了大张旗鼓地扩军行动,因为他们明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军队是藩镇的核心,只有拥用有强大的武装力量,才能使自己在中央政权面前更有底气,在早晚会来的削藩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拥兵自保的心态,从他们大量使用地方的民兵中可以得到验证。民兵没有节度使手下那些毕生都在行伍中度过的正规军训练有素,甚至在本藩镇之外作战的无能是有名的,但他们费用低,能够很快地被动员起来,守卫自己的领土时却打得很顽强。在保卫节度使的老巢方面,他们是一支足以依靠的队伍。

在节度使支庞大的正规军中,他们还极力培养一支可以为自己出死力的精锐部队牙军,他们“父子相袭,亲党胶固”,有着共同一致的利益,节度使对牙兵供给丰厚,往往能得他们的死力,是藩镇与中央抗衡的主要工具。牙军主要集结地在镇治之州,能够镇压境内的任何反对力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牙军是藩镇唯一具有强大打击力量的军队。牙军的核心是亲卫军精英集团,负责节度使的安全,同时无疑地也被用作保卫节度使驻节之地的总的安全力量,在更好战和更独立的节度使麾下,这种军队通常称牙内军,他们常常由以下几种有特殊地位的士兵组成:从节度使私囊出资维持的私人士兵;名义上的养子,为节度使效劳并随他从一地调到另一地的侍从。由于精英侍卫都是节度使的贴身保镖,他们在地方的政治中常起关键性的作用。但讽刺的是,也正是因为牙兵多父子相袭、亲党胶固,但这也使牙兵十分骄横,只要节度使对他们稍不如意,他们就或杀或逐,另立新主,“变易主帅,如同儿戏”。所以,唐朝的藩镇之乱,除了藩镇与中央的对抗外,还有藩镇内将校之间、将校与牙兵之间的相互厮杀,为大唐乱世这道大餐添加了几道配菜。

藩镇的其余军队则驻守在州县的治地和其他战略要地。它们被恰当地称为“外镇”,其部署取决于不同的情况:本镇的地方防务(特别在自治的和边境的藩镇);境内的安全;对资源和收入的控制(如对商业中心和盐池)。这些外镇军的规模差别很大,从数百人至数千人。

标签: 军阀

更多文章

  • 玄武门之变:同根相煎的伦常惨剧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伦常

    有政治的地方就有人与人的斗争,有皇权的地方就有骨肉间的残杀,这似乎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律,朝朝如此,代代如此。究其原因,一则皇权的力量太诱人,那简直是人世间至高无上的金字招牌,一则除了殿后的清朝外,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标准用于抉择继承者,虽然嫡长制早已确立,但究竟是身份重要还是能力重要,一直是历代君主头疼的

  • 关于轻视的历史故事:被卢杞所害的杨炎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唐朝的杨炎和卢杞两人同任宰相。杨炎善于理财,文才也好;而卢杞,除了巧言善辩,别无所长,但忌贤妒能,使坏主意害人却是拿手好戏。两个人在外表上也有很大不同,杨炎是个美髯公,仪表堂堂;卢杞脸上有大片蓝色痣斑,相貌奇丑,形容猥琐。同在政事堂办公,一同吃饭,杨炎不愿与他同桌而食,经常找个借口在别处单独吃饭。有

  • 一本书中揭秘了李世民为什么不选择杀掉武则天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一本

    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曾得到过一本秘谶,也就是预言书,书中对唐朝未来作了这样的预测,唐三代后有女武代王。意思是说,唐朝三代之后,便有武姓的女子取代李家,成为新的皇帝。李世民对此深感不安,天下初定,而李家的江山在之后便会落入一个武姓女子之手,因为便在宫中大喊快找给我找到这个女子。有近侍对李世民说,

  • 女皇武则天跟了李世民十二年为何没有身孕?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身孕

    武则天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登基的时候年纪已经六十多岁了,而且武则天很强势,给自己起了个新名字叫做曌,就是日月当空的意思,关于武则天的评价一直是很多的,有人说她养面首,有人说她大肆屠杀李唐的旧臣子,但是并不妨碍她的功劳,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为什么武则天跟了李世民十多年没有怀孕,跟李治却生了很多孩子

  • 法藏的故事——华严宗的创始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第一节炼指供佛杜治平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十一月初二日,国都长安一个姓康的人家,诞生了一个小男孩。这孩子浓眉厚发,阔脸大耳,满身福气。他就是后来中国佛教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法藏。法藏的出世,给家人带来了欢乐和希望。当时,身为父亲的康谧,已官拜左卫中郎将,一想到法藏是个男孩,他就身心俱爽,希望法藏今

  • 揭秘:李世民为何不肯给单雄信一条活路?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活路

    单雄信是为隋唐英雄传中的重要人物,人送外号“义薄云天小关羽”,可见这个人是多么讲义气,都快赶上关二爷了。讲义气的事儿结果也体现在他哥们为了救他用的方法上。那么,如此义薄云天的他,李世民最后为何也没能放他一条生路呢?原本单雄信、王伯当、徐世勣(李世勣)都是瓦岗的猛将,也是翟让的的得力助手。后来翟让把大

  • 中国古代重视食品安全 唐朝最高处罚为绞刑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绞刑

    本文来源:《辽沈晚报》2011年2月27日第T03版,作者:蒋林,原题:《古人很重视食品安全》近日,国家工商总局、卫生部等部门联合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食品监管部门严查这种问题火锅底料等食品添加剂,严打食品调味料和食品添加剂标签标识虚假标注和虚假宣传等。几天之后,另一则新闻同样吸引了我。2月17日,

  • 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哪个女人当魏征面失声痛哭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六月二十一日,皇后崩于立政殿。宫中女官把皇后编撰的《女则》一书呈给唐太宗。说:皇后生前把历代妇人参政得失的历史编成此书,自觉文字尚不精练,不敢呈献。不想皇后还没有来得及修完就……太宗打开书卷,不禁失声痛哭。史书记载说“上览之悲恸”,准确的理解应该是内心悲伤,大声痛哭。想一想,

  •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还要做了一件事情才能做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要做

    唐太宗李世民的上位之路,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在历史上,李建成也并非是在电视剧里那样的不堪大用,而还是有一定的能力的。在那种情况下,李建成为长子,如果不出意外,李建成就是下一个皇帝,而李世民只能当秦王了。在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没有像影视剧里描写的那样轻松愉快地就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给拿下,相反的是,当时战况

  • 唐朝盛世为何以胖为美?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唐朝

    唐朝国富民强,民风开放,同时美人的标准也是以胖为美,大大颠覆了以往朝代的审美标准。那么唐朝为何以胖为美呢?这种审美趣向的大改变,如果没有一个巨大的社会变迁是很难形成的。而唐朝恰好就是一个社会大变迁,大动荡后形成的统一王朝。我们知道,在汉唐之间,是数百年动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按历史学家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