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三节 设馆修史,编纂图书

第三节 设馆修史,编纂图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427 更新时间:2024/1/15 16:55:15

唐玄宗开元盛世时期的史学成就,主要有有设馆修史和《史通》的问世。而在这个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刘知几。

刘知几字子玄,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自幼喜读历史,20岁时举进士,授河南获嘉县主簿,连任20年,这一期间他阅读了包括史书在内的大量文献典籍。在武则天执政期间,刘知几三次上书言事,引起了女皇的注意。从武后圣历二年(699年)到他临终前后的20年,他在朝廷担任史官,参与撰修国史的工作,撰成《史通》一书。

《史通》作为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史学理论专着,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的史学批评即史学理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自觉的阶段。《史通》共20卷,分内外篇两大部分,共52篇,现存49篇,其内容有史书体例、史料考订、史书编撰、史书笔法以厦史家史才等。刘知几的史学思想,可从历史观和历史编纂理论两个方面来谈。《史通》的《疑古》、《惑经》敢于对圣贤经传提出怀疑批判,是刘知几历史观中的进步思想。《疑古》篇对《尚书》中的有关记载提出疑问,认为《尚书》所载舜禅让说与实际不相符合。《惑经》篇对孔子《春秋》提出12条“所未谕”的问题,指出孔子存在着五种虚美现象。《史通·惑经》无疑是受了王充《论衡》的《问孔》和《书虚》篇的影响,但他敢于再次进一步提出疑古和惑经的问题,对圣贤经传提出怀疑批判,毕竟是可贵的。

对天命论思想提出反对意见,是刘知几进步历史观的又一内容。《史通·杂说上》对《史记·魏世家》的“太史公下”提出批判:“夫论成败者,当以人事为主,必推命而言,则其理悖矣。夫推命而论兴灭,委运而忌褒贬,以之垂诫,不其惑乎?”在刘知几的历史观中,还存在着相信天人感应、迷信灾祥符瑞以及轻视人民群众的问题,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史通》一书的主要成就,在于对历史文献编纂理论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关于编撰史书的目的与作用,《史通·曲笔》说:“盖史之为用也,记功司过,彰善瘅恶,得失一朝,荣辱千载。”在编纂内容上,刘知几主张在以往史书“五志”的基础上“广以三科”(即“一曰叙沿革,二曰明罪恶,三曰通古今”)和增加三志(即“一曰都邑志,二曰氏族志,三曰方物志),《史通》的《书事》和《书志》对此有详细的论述。在史书编纂体例方面,刘知几主张断代的编年与纪传应并行不悖:即”班、苟二体,角力争先,欲废其一,固亦难矣。后来作者,不出二途。“在史书取材方面,刘知几主张”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在叙事上以简要为主:夫国史之美者,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为此,他又提出“省句省字”的问题。在“文”与“史”的关系上,刘知几主张“史之为务,必借于文”但“文之于史,较然异辙”《史通》诸篇在文献编纂理论方面,所立篇目甚多,提出了不少宝贵的见解。《史通·断限》关于取材的时间断限理论,刘知几肯定孔子编纂《尚书》的“以舜为始”和左丘明编纂《左传》的“以隐为先”自我国第一部断代“正史”汉书》问世后,断限问题便成了取材时不可回避的问题。《断限》说:因有滞革,遂相交手,事势当然,非为滥轶也。“刘知几认为时代皆有一定的时间断限,因时代沿革,关联处必然相涉,这不能算做”滥轶“应当注意的是在相关处避免重复,即”亦有一代之史,上下相交,若已见它记,则无宜重复。

《史通·采撰》关于选材的理论,刘知几主张“征求异说,采摭群言”,“寸有所长,实广见闻”,广泛地搜集史料,如此才能成一家之言,“传诸不朽”。与此同时,刘知几又主张对广泛搜集的史料进行考证,去伪存真,反对把“道听途说”、“街谈巷议”作为可倍史料,写入史书。对于“异辞异事,学者宜善思之”。《史通·载文》关于史书载文的理论,刘知几肯定先秦史书以“诗云”、“书云”的方式转录或摘录其他文献中可信史料的做法,因为这些“载文”合乎“不虚美,不隐恶”、“俱称良直”的原则。至于《史记》、《汉书》以来的一些载文,则指出“其失有五”,即“虚设”类的“禅书”、“让表”;“厚颜”类的敌对政权之间相互攻击的“诰誓”与檄文;“自戾”类的以皇帝名义发布的、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的褒贬文字;“假手”类的并非由君主起草的“诏命”;“一概”类的不顾实际的颂扬之辞。总之,刘知几关于史书“载文”的理论,在于是否堪称实录、有无信史价值。

《史通·称谓》关于文献中称谓的理论,刘知几认为,历史文载中所载当时的称谓,自有其形成的缘由和背景,无有一定的准则。史臣编纂史料,应尊重当时的历史实际,一般不宜更改,即所谓:“夫历观自古,称谓不同。缘情而作,本无定准。史臣编录,无复张弛。盖取叶(协)随时,不藉稽古。”今日编纂历史档案文献汇编,大体上也是遵循这一原则的。《史通·题目》关于撰写题目的理论,刘知几认为,题名(如史书书名、档案史料汇编选题的题名)应遵守“名以定体,为实之宾”原则,与史书的体例(如编年、纪传、本末)相符合,做到题名一致。刘知几还主张拟制题名时,在文字上要力求精练,言简意明,做到“辞约而旨丰”。《史通·编次》关于编排史料的理论,刘知几认为,除了编年体史托眭年代顺序排列外,其他如纪传体史书中的人物列传,特别是几个历史人物的合传,要遵守分类的逻辑原则,同坝类别必须按同一根据划分,同一级各类别应当界限分明,不能互相交义、包含或从属。对于《史记》一书将老聃与韩非并列一传、龟策与历史人物同为列传等“不可胜记”的“舛误”,刘知几提出了质疑。《史通·补注》关于注释的理论,刘知几认为,注释作为文献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指出注释前人文献的意义在下“开导后学,发明先义”。他称赞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峻《世说新语注》的取材丰富,“喜聚异同”,从而保存了许多宝贵的史料。至于“兼采”众家之说为主的注释之外,还有“以训诂为主”的注释,应务求简明准确。在这个问题上,刘知几的上述见解是不适用的。《史通·论赞》关于撰写论、赞的理论,刘知几认为,撰写史书论赞的目的,在于“辨疑惑,释滞凝”,帮助读者解决读史时的疑难或误解的问题。他称赞《左传》中的“君子曰”,对《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提出非难。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但是,刘知几关于撰写论赞时应当遵守的“事无重出”、“文省可知”原则,至今仍是撰写史书评论时应当借鉴的。《史通·序例》关于撰写序言、凡例的理论,刘知几认为,撰写序言的目的在于“叙作者之意”,帮助读者解原作的时代背景、写作目的等等。关于“序”中附出之“例”,刘知几认为“夫史之有例,犹国之有法。昔夫子修经,始发凡例”。关于“序”与“例”的关系,正如浦起龙所概括的那样:“大指滑序贵简质,例贵严明。”即是说:序言在文字上要简练而质朴,忠于原作的本意;凡例要严明而准确,与所编(或所着)之书完全符合。所谓“序中附出之例”表明序言与凡例(即编辑说明)二者既有联系(因而有时可合而为一),又有区别(因而往往是分立),二者在内容上各自有所侧重。

标签: 第三节

更多文章

  • 李世民想杀身边带“武”的人 为什么没杀武则天呢?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的人

    要问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名君都有谁?那上面一定会有唐太宗的名字。他虽然当上皇帝的过程不正当,但是他是一个好皇帝,他在位的前几年治理的很好,致使自己的王朝兴盛,为后来唐朝成为最富强的国家的奠定了基础。单单这点来说就可以抹平玄武门政变的黑点。本来如果李世民一直保持年轻时期的头脑的话,大唐会更好,但是晚年的李

  • 死囚被李世民一念之间救下,之后竟为大唐连灭4个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大唐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的一位传奇帝王,他识人善用,不问出身,如同伯乐一般,挖掘出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恭等能臣名将,人才济济。而其中有一位勇猛的名将,出身最具有戏剧性,死前被李世民在刑场上一念之间救下,后为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位将领叫做李靖,隋朝末年,隋炀帝残暴昏庸,百姓民不聊生,致使天下大乱,隋朝的

  • 唐代的高级酒吧――胡姬酒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酒肆

    酒在中国古代以至现在,都是重要的商品。卖酒和为顾客提供饮用器具、场所及各种服务的店肆,古往今来有各种名称,如酒肆、酒舍、酒垆、酒家、酒楼、酒馆、酒店等。酒是全人类的饮料。唐代,胡人来大唐的地盘经商开店,除做珠宝杂货生意外,经营酒肆也是主要行业。酒肆的服务员,即是西域的女子,被称为“胡姬&

  • 李世民不杀武则天原因: 因武则天是上天派来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武则天

    武媚娘十四岁进宫就封为五品才人,这的确实是很荣耀的事情。另一方面,“后宫佳丽三千人”,皇帝身边的女人很多,可是真正能够得宠的人却寥寥无几,所谓“三千宠爱在一身”,中奖率很低啊。大部分妃嫔都是寂寥一生,出头的指望很小,所以一般的父母都不舍得让女儿去冒险。杨夫人虽有心让女儿改变命运,但事到临头还是难以割

  • 《别样晚唐史》第三篇 元和十五年春_第九章 像野枭那样沉默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晚唐

    ——元和宫变的第六种诠释为了叙述和阅读的方便,我们现在对元和宫变进行一个总结:这是一次药物中毒;虐待家奴引发的一桩血案;一件俄狄浦斯情结的病例;中国版的《麦克白》,也就是一出弑君题材的经典悲剧;它还是一场没有玄武门的玄武门之变……如果加上阉人之间的狐争鼠啮,我们现在已经从那么多个角度来诠释元和宫变了

  • 个子最高的巨人妃子——韦贵妃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妃子

    韦贵妃的名字叫韦珪,她的巨人身份在史书上是找不到记载的,确定她是巨人是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当时考古人员发掘了唐太宗昭陵诸多陪葬墓中距昭陵最近、规格最高的一座墓葬,经过确认此墓就是韦贵妃韦珪的墓。据史料记载,韦珪去世时终年69岁,而最终的考古结果是她的身高是1.90米。根据人体衰老规律,人的骨骼在3

  • 揭秘:与“唐僧”结拜的君王其实并非是李世民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僧

    看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唐僧在去“取经”前,唐太宗亲自将通关文牒交给唐僧,还与他结拜为兄弟,对他非常支持,唐僧也因之一路被称为“御弟”。然而,真实的玄奘与之结拜的君王并非李世民,而是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县)国王麴文泰。据历史记载,高昌国王麴文泰听说玄奘到来,遣使迎候,并与玄奘结拜为兄弟。他希望用盛

  • 李世民内官“四妃”之一杨淑妃的生平为何不详?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杨淑妃,隋末唐初人,她是隋炀帝的女儿,在唐初时成为唐太宗李世民内官“四妃”之一。杨淑妃是李恪和李愔的亲生母亲。在史书上对杨淑妃这个人物的描写非常的少,只记载了她的儿子吴王李恪的立传之上,但也仅有寥寥数字而已。对于杨淑妃逝世于何年也不清楚。杨淑妃的生母,史料上并没有记载,有很多种可能姓,但没有依据可以

  • 历史上那些皇帝许下的新年愿望,所付出的代价,看完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看完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愿望总是要许的,就算是为了来年不被亲戚的"清风十三问"击倒,也要许新年愿望。但实现并不容易,许愿春天减肥夏天瘦,脱下衣服依然全是肉。很沮丧,无法随缘,也没关系。因为古代皇帝许的新年愿望,也没几个能实现的。新年愿望是有魔性的。曹植未登基为帝,但毕竟出生帝王之家,又文章风流,独得八斗

  • 揭秘:与“唐僧”结拜的君王并非李世民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唐僧

    看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唐僧在去“取经”前,唐太宗亲自将通关文牒交给唐僧,还与他结拜为兄弟,对他非常支持,唐僧也因之一路被称为“御弟”。然而,真实的玄奘与之结拜的君王并非李世民,而是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县)国王麴文泰。据历史记载,高昌国王麴文泰听说玄奘到来,遣使迎候,并与玄奘结拜为兄弟。他希望用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