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五节 广纳谏言,健全体制

第五节 广纳谏言,健全体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277 更新时间:2024/1/18 14:09:13

玄宗在开元之初,比较注重谏官的意见,基本上能够做到从谏如流。姚祟出任宰相前夕所提出的《十事要疏》,其中之一便是“臣愿群臣皆得批逆鳞,犯忌讳,可乎?”唐玄宗以“朕能行之”国相答。所谓“批逆鳞”,是出于《韩非子·说难》的一条典故,意指臣下直言进谏时触犯皇帝“龙颜”。唐玄宗在同武韦集团、太平公主集团的斗争中,深知听取不同意见的必要,他采纳姚崇建议,把“求直谏”作为治国指导方针之一,下开元二年(714年)正月“制求直谏昌言弘益政理者”,颁布《求言诏》:朕以薄德,祗膺睿图。曾不能虚己淳源,励精至道。将致俗于仁寿,思纳人于轨训。犹恐八有未安,政有不惬。夸外司执匦,侧门进状。封章论事,靡所不达。自今以后,诏敕有不便于时,及除授有不称于职。或内怀奸忒,外损公私,并听进状,具陈得失。五品以上官,乃许其廷争。于是,开元前期百官乃至于平民百姓上书言事形成风气,唐玄宗虚心纳谏的事例亦不胜枚举。

开元年间,玄宗对于批评性的“逆言”,能够采纳的尽量采纳,即使不能采纳的,也都持宽容态度。例如,开元二年(714年),玄宗下令,为自己的生母窦氏在其陵墓建碑。汝州刺史韦凑提出谏议,“以自古园陵无建碑之礼,又时正早俭,不可兴功,飞表极谏,工役乃止”。开元四年(716年)正月,皇后妹夫尚衣奉御长孙听因小事与御史太夫李杰不合,与妹夫杨仙玉在里巷殴打李杰,李杰上表自述说:“发夫见毁,虽则痛身;冠冕被陵,诚为辱国。”唐玄宗见表大怒,“命于朝堂杖杀”长孙昕、杨仙玉,以敕书慰问李杰,勉励他“宜以刚肠疾恶,勿以凶人介意”。二月,玄宗令宦官到江南捕捉各种水鸟,供宫廷园林赏玩。汴州刺史倪若水上表切谏,称:“方今九夏时忙,三农作苦,田夫拥末,蚕妇持桑。而以此时采捕奇禽异鸟,供园池之玩,远自江、岭,达于京师,水备舟船,陆倦担负,饭之以鱼肉,间之以稻粱。道路观者,岂不以陛下贱人贵鸟也!”玄宗听了,不以为逆,不但采纳了倪若水的谏议,下令放掉禽鸟,而且赐给倪若水帛四十段,以褒扬其“骨鲠忠烈,遇事无隐”。不久,就在当年五月,胡人称海南及师(狮)子国有珍宝灵药以及能治病的医媪,玄宗遣人求之。监察御史杨范臣上谏道:“此特胡人眩惑求媚,无益圣德,窃恐非陛下之意,愿熟思之。”意见婉转了一点,把责任推给了胡人,但玄宗听出了弦外之音,“遽自引咎,慰谕而罢之”。

开元七年(719年)四月,王皇后的父亲、开府仪同三司王仁皎逝世,他的儿子请求依窦孝堪的先例,“筑坟高五丈二尺”,唐玄宗“许之”。宰相宋璟苏颋为此“固争”,在进谏中以坟高五丈二尺不合于礼制,用韦皇后“崇其父坟”,“自速其祸”相警戒,指出“况今日所为,当传无穷,永以为法,可不慎乎!”唐玄宗闻谏后高兴地说:“朕每欲正身率下,况于妻子,何敢私之!然此乃人所难言,卿能固守典礼,以成朕美,垂法将来,诚所望也。”开元十年(722年),玄宗的女儿永穆公主出嫁,他敕令有司“依太平公主故事”置办嫁妆。僧一行谏道:“太平骄僭,竟以得罪,不应引以为例。”玄宗亦当即接受,“速追敕不行,但依常礼”。以上事实表明,唐玄宗在开元前期大体上做到虚心纳谏。与此同时,唐玄宗还采纳宋璟的建议,恢复了贞观年间的谏议制度。

众所周知,玄宗喜好音乐歌舞,乐此不疲。开元二年(714年),正当百废待兴之时,玄宗就在宫中设置左右教坊,选择乐工伎女,教习俗乐歌舞。礼部侍郎张廷硅认为,“上春秋鼎盛,宜崇经术,迩端士,尚朴素;深以悦郑声、好蝣猎为戒”。对于这一意见,玄宗是听不进去的。但是,好在他当时还比较宽容大度,对于这种听不进去的意见,照样能够“嘉赏之”。

在对待谏议的问题上,玄宗除了听谏纳谏外,还较为重视谏议体制与制度的建设。据《资治通鉴》卷二一一记载:“贞观之制,中书、门下及三品官人奏事,必使谏官、史官随之,有失则匡正,美恶必记之;诸司皆于正牙奏事,御史弹百官,服豸冠,对仗凄弹文;故大臣不得专君而小臣不得为谗慝。”这一制度,在武则天时期遭到破坏。“及宋璟为相,欲复贞观之政。戊申,制:‘自今事非的须秘密者,皆令对仗奏闻,史官自依故事。”开元六年(718年)七月,玄宗重申:“百司及奏事,皆合对仗公言。比日以来,多仗下独奏,宜申明旧制,告语令知。如缘曹司细务,及有秘密不可对仗奏者,听仗下奏。”

关于唐朝的谏官建置,唐玄宗时期,“开元定制,左右补阙、拾遣各二员。复有内供奉各一员,凡十二人。左属门下,右属中书。”可见,唐玄宗时期的谏官,有隶属于门下省的谏议大夫(正五品上,掌侍从赞相、规谏讽喻)四人,左补阙(从七品上)二人,左拾遗(从八品上)二人;属于中书省的有右补阙(从七品上)二人,右拾遗(从八品上)二人。“补阙,拾遗之职,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凡发令举事,有不便时,不合于道,大则廷议,小则上封。若贤良之遗滞于下,忠孝之不闻于上,则条其事状而荐言之。”此外,左右补阙、左右拾遗各有内供奉一人,共计四人。

谏官参与“廷议”的制度,对于皇帝的纳谏和监督百官,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唐玄宗还效法唐太宗,鼓励百官书面陈述政事得失,即所谓“上封事”。开元十二年(724年)四月敕令:“自今以后,谏官所上封事,不限旦晚,任封状进来,所由门司不得有停滞。如须侧门论事,亦任随状面奏,即便令引对。如有除拜不称于职,诏令不便于时,法禁乖宜,刑赏未当,征求无节,宽抑在人,并极论失,无所回避,以称朕意。其常诏六品上,亦宜准此。”

唐玄宗效法唐太宗,鼓励臣下直言进谏,恢复谏议制度,为贯彻治国方针、推行开元新政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但是,玄宗毕竟是一个封建帝王,特别是他的个人性格中,具有爱好玩乐、好大喜功、热衷奢侈豪华的一面。因此,他的纳竦不是无条件的,在纳谏的同时,他也有选择地拒谏。早在潞州藩邸时,他就表现出了追求玩乐的倾向。不过,当时由于条件限制,加上政治斗争的压力,这一问题还不明显。到他当上皇帝后,一方面在励精图治的思想指导下禁止奢华,另一方面也开始有了追求玩乐的举动。这种现象,到开元后期和天宝年间则更为明显。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装孙子耍无赖的武将——安禄山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装孙子

    安禄山本人性情狡阴险诈、善于逢场作戏,外表却给人一种憨直、诚朴的印象,但是不得不说,他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据说他懂得九种民族语言,骁勇过人,战斗中每次均能以少胜多。安禄山是唐代藩镇割据势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家世和得宠安禄山因母改嫁突厥番官安延偃,遂改姓安姓,改名禄山。安禄山长大

  • 此人背水一战,让倭国安分守己八百年,现在知晓者甚少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此人

    唐朝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皇宫内建了一座小楼,并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这就是着名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李世民是一位杰出的皇帝,善于处理君臣之间的关系,名将功臣多半得以善终。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有一位抗倭名将,他就是在白江口之

  • 罗艺简介:桀骜不驯,刚愎自用终身首异地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刚愎自用

    罗艺(?~627),唐初将领。字子延。原为襄阳(今湖北)人,寓居京兆云阳(今陕西淳化)。父罗荣,隋朝时为监门将军。大业中期(610年前后)以军功当了虎贲郎将,唐太宗时,拜其为开府仪同三司。罗艺个性倔强,桀骜不驯,刚愎自用,任气行事,终归身首异地。隋末,各地纷纷爆发起义,反对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当时的涿

  • 第三节 设馆修史,编纂图书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第三节

    唐玄宗开元盛世时期的史学成就,主要有有设馆修史和《史通》的问世。而在这个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刘知几。刘知几字子玄,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自幼喜读历史,20岁时举进士,授河南获嘉县主簿,连任20年,这一期间他阅读了包括史书在内的大量文献典籍。在武则天执政期间,刘知几三次上书言事,引起了女皇

  • 李世民想杀身边带“武”的人 为什么没杀武则天呢?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的人

    要问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名君都有谁?那上面一定会有唐太宗的名字。他虽然当上皇帝的过程不正当,但是他是一个好皇帝,他在位的前几年治理的很好,致使自己的王朝兴盛,为后来唐朝成为最富强的国家的奠定了基础。单单这点来说就可以抹平玄武门政变的黑点。本来如果李世民一直保持年轻时期的头脑的话,大唐会更好,但是晚年的李

  • 死囚被李世民一念之间救下,之后竟为大唐连灭4个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大唐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的一位传奇帝王,他识人善用,不问出身,如同伯乐一般,挖掘出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恭等能臣名将,人才济济。而其中有一位勇猛的名将,出身最具有戏剧性,死前被李世民在刑场上一念之间救下,后为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位将领叫做李靖,隋朝末年,隋炀帝残暴昏庸,百姓民不聊生,致使天下大乱,隋朝的

  • 唐代的高级酒吧――胡姬酒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酒肆

    酒在中国古代以至现在,都是重要的商品。卖酒和为顾客提供饮用器具、场所及各种服务的店肆,古往今来有各种名称,如酒肆、酒舍、酒垆、酒家、酒楼、酒馆、酒店等。酒是全人类的饮料。唐代,胡人来大唐的地盘经商开店,除做珠宝杂货生意外,经营酒肆也是主要行业。酒肆的服务员,即是西域的女子,被称为“胡姬&

  • 李世民不杀武则天原因: 因武则天是上天派来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武则天

    武媚娘十四岁进宫就封为五品才人,这的确实是很荣耀的事情。另一方面,“后宫佳丽三千人”,皇帝身边的女人很多,可是真正能够得宠的人却寥寥无几,所谓“三千宠爱在一身”,中奖率很低啊。大部分妃嫔都是寂寥一生,出头的指望很小,所以一般的父母都不舍得让女儿去冒险。杨夫人虽有心让女儿改变命运,但事到临头还是难以割

  • 《别样晚唐史》第三篇 元和十五年春_第九章 像野枭那样沉默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晚唐

    ——元和宫变的第六种诠释为了叙述和阅读的方便,我们现在对元和宫变进行一个总结:这是一次药物中毒;虐待家奴引发的一桩血案;一件俄狄浦斯情结的病例;中国版的《麦克白》,也就是一出弑君题材的经典悲剧;它还是一场没有玄武门的玄武门之变……如果加上阉人之间的狐争鼠啮,我们现在已经从那么多个角度来诠释元和宫变了

  • 个子最高的巨人妃子——韦贵妃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妃子

    韦贵妃的名字叫韦珪,她的巨人身份在史书上是找不到记载的,确定她是巨人是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当时考古人员发掘了唐太宗昭陵诸多陪葬墓中距昭陵最近、规格最高的一座墓葬,经过确认此墓就是韦贵妃韦珪的墓。据史料记载,韦珪去世时终年69岁,而最终的考古结果是她的身高是1.90米。根据人体衰老规律,人的骨骼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