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陆贽简介:久参机要综理政务,不负天子不负所学

陆贽简介:久参机要综理政务,不负天子不负所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711 更新时间:2023/12/25 21:17:15

陆贽

久参机要综理政务

陆贽(zhì,754-805),字敬舆。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是江南望族陆氏的后代。父亲陆侃做过溧(lì)阳县令,母亲韦氏出身于关中士族。陆贽从小天资过人,受到严格的儒家教育,儒家忠孝节义观念对他深有影响。他出生的第二年,发生了安史之乱,乱世中百姓流离转徙,饱受战乱之苦,使他心灵受到深深的撼动。

大历六年(771),十八岁的陆贽进士及第,登博学宏词科,授华州郑县尉。当县尉当然不是陆贽的愿望,他借看望母亲辞官而归。寿州刺史张镒(yì)颇有声望,陆贽前往谒见,叙谈三日,张镒很佩服他的才华,结为忘年交。临别时,张镒赠钱百万,说:“请给母夫人备一日膳食所需。”陆贽不肯接受,只收了新茶一串。以后,陆贽以考书判出色,授渭南县主簿。过了几年的地方小官生活,使他有机会体察民情,了解民间的疾苦。

陆贽在政治上大显身手之时是唐德宗初期。德宗在当太子时,就已知陆贽的声名,等到即位,就召他为翰林学士,当了皇帝的参谋。德宗即位之初,在政治上颇想有一番作为,但因为措置不合适,安史之乱造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并未能很好扭转过来。建中四年(783),激发了泾原兵变,叛兵攻入长安,德宗仓皇逃往奉天(陕西乾县),陆贽随德宗左右,总揽机务,调发远近兵马,奏上报下,书诏每天都有数百起。陆贽着手起草时表面上似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待发稿时,发现叙事周详,说理透彻,人人能懂。一些承写官员忙不过来,一些学士难以着笔,而陆贽却从容不迫,沛(pèi)然有余。陆贽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使德宗认识到造成众叛亲离的局面,皇上负有很大的责任。陆贽力劝德宗痛引自过,以感人心,德宗听从了陆贽的劝告,下了罪己诏。这份陆贽起草的诏书,言辞恳切,令人感动。由于人心的归顺,叛乱的藩镇自去伪号,解兵归镇。一场政治危机很快平息下去了。论者都认为德宗能够平息割据,很大程度上得力于陆贽的文德腹心之助。

陆贽久参机要,综理政务,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贞元七年(791),他拜任兵部侍郎,知贡举,主持科举考试。在他主持下登第的有韩愈李绛崔群王涯、裴度等人,这些人日后有的以文学成就闪耀于文坛,有的以政治才能出众而成为一代中坚,其中李绛、崔群、王涯、裴度都官至宰相。得人之盛,当时称为“龙虎榜”。后来,陆贽当了宰相以后,还改革吏部选官制度,革去许多流弊。

不负天子不负所学

贞元八年(792)四月,陆贽升迁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当了宰相。他以天下为己任,努力实现儒家仁政的主张。当时,陆贽面临的局势是十分严峻的。如何度过难关?德宗信天不信人,他说:“自古以来,国家兴衰也有天命,现今的厄运恐不是人为造成的。”陆贽却认为,凡事在人为,不在天命,他不相信在人为之外还有什么天命。陆贽进而指出,只要人把国家处理好,天降大乱的事是不会有的;如果人把国家搞乱了,天降大治也是不会有的,正如古书上说的:“皆为祸福由人,不言盛衰有命。”他还指出,治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关键在于人,帝王得道则兴。他希望德宗不要听天由命,要努力有所作为,天下是可以转危为安的。陆贽根据儒家民为邦本的政治主张,认为治理天下,必须得民心,但得民心并不容易,不知百姓疾苦,不按民心办事,是得不到民心的。因而,帝王应该“以天下之欲为欲,以百姓之心为心”。但德宗对陆贽的话并没有认真听下去。陆贽再次上疏劝德宗节制个人欲望,使百姓安居乐业,他认为如果皇帝肆意纵欲,则百姓怨恨,国家就不会稳定。他按照儒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希望君道顺于民心。

陆贽的这些议论并非泛泛而谈,而是针对当时的情况而言的。贞元八年(792),河南、河北、江淮等四十余州发生水灾,人民财产遭到巨大损失,陆贽奏请德宗赈济灾民,但德宗以为百姓损失不大,不必要去抚恤。陆贽再次上奏德宗说:“所费者财用,所收者人心,假如不失去人心,何忧乏用?”陆贽考虑的是人心的背向,人心重于钱财。

但德宗是个刚愎(bì)自用、文过饰非的皇帝,在患难之时对陆贽多所倚重,平乱返京以后,日益好大喜功,对刚正不阿、直言极谏的陆贽逐渐讨厌起来。贞元十年(794),班宏主持度支,班宏去世后陆贽荐举李巽担任,德宗随口答应了,却任用裴(péi)延龄。陆贽竭力反对,他说:“延龄贪暴不法,不可信用。”德宗不听。不久,裴延龄得到宠信,天下都表示愤慨,但无人敢谏说。亲友们规劝陆贽处事不必过于认真,陆贽说:“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不考虑其它。”陆贽挺身而出,屡次上疏极言其弊。结果反被裴延龄中伤诋毁,被罢去相职,贬为太子宾客。陆贽罢相后,裴延龄继续在德宗面前诬陷陆贽,德宗十分恼火,几乎要杀陆贽,幸亏谏议大夫阳城等竭力上奏要求赦免陆贽,才得以幸免,被贬为忠州(四川忠县)别驾。

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德宗去世,顺宗即位。同年五月,顺宗诏陆贽回京任职。诏书还未到达忠州,陆贽就离开人间,终年五十二岁。顺宗赠兵部尚书,谥号宣。后世称为陆宣公。

陆贽一生所作的文诰、奏章,由后人编辑为文集二十二卷,称为《陆宣公翰苑集》,或称《陆宣公奏议》。这部文集是陆贽为官忠贞勤恪的记录,也是他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的集中反映。从这部文集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儒生忠君爱民、匡时济世的积极实践。

标签: 机要

更多文章

  • 唐太宗李世民如何处置受贿叔叔 驾驭下属有奇招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贞观六年(632年),右卫将军陈万福从陕西九成宫去京城长安,一路上大摇大摆,好不威风,途经某处驿站时,还把政府招待所的数石麦麸子拿走了。堂堂一位朝廷命官,吃的是皇粮,享的是厚禄,用度宽裕不愁,怎么还要向区区几石麦麸子伸手?想必是平时索拿卡要惯了,这回也习惯性地顺手牵羊占点便宜。不料这“麦麸门”的消息

  • 小人得志终被诛——鱼朝恩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小人得志

    鱼朝恩(722~770),泸州泸川(今四川泸县)人。唐玄宗时入宫当太监。安史之乱发生后,随玄宗出逃,侍奉太子李亨,颇得信用,历任三宫检责使、左监门卫将军,主管内侍省。肃宗乾元元年(758),任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等职,负责监领九个节度使的数十万大军。唐代宦官掌握兵权由此开始。唐军收复洛阳后,鱼朝恩被封为

  • 揭秘历史!武则天女皇明明当的很好,为什么却要将皇位归还于李家?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很好

    说起唐朝时期的历史故事,想必人们就会率先想到武则天。虽说她是一介女子,但要比男子厉害很多,国家被她治理的井井有条!下面我们一同来深究武则天女皇明明当的很好,为什么却要将皇位归还于李家?她能把朝政管理的这么好,也是有原因的,从她出入宫廷之时,就显示出了治国的本事。当时李世民有一头狮子,肥胖任性,没人能

  • 放400死囚归家探亲后回来受刑,结果令人意外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死囚

    我国历史上基本都有一个规律就是新皇帝登基、过大寿等等由头都是可以有大赦天下,放过一部分坐牢的人的,但在李世民这里就不一样了,放400死囚归家一年到期后自动回来受刑。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的行为并不轻易为人所理解,甚至因为没有给别人解释好事情而最终引火烧身,但是这些事情都是为了达成一定目的而施行的,所以

  • 4、幽州镇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幽州

    幽州镇的治所在幽州,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市。幽州节度使管辖“幽、涿、瀛、莫、檀、蓟、平、营、妫、顺等十州”。约当今河北省中部、北部以及北京市和辽宁省西部的广大地区。幽州镇是河北地区三个叛镇中最强大的一个,其内部残杀、劫夺也最为剧烈。安禄山担任范阳节度使的时候,治所就设在幽州,在安

  • 大唐秘史:李世民为了长生不老竟吃丹药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大唐

    大多数的圣君贤主似乎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在继位前期勤廉为政、爱民如子,社会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而到了后期就开始骄傲自满、穷奢极欲起来。唐太宗李世民也没有逃脱这个“怪圈”。在“贞观盛世”的成功面前,他自认为在文治、武功及怀远三个方面都超越了古人,于是,骄傲自满的情绪开始滋长,思想与行为也逐渐发生变化。

  • 李世民11年不让武则天怀孕真相:一匹马断送恩宠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恩宠

    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她虽然事业有成,但是婚姻却十分坎坷。武则天14岁入宫,当了11年的才人,这期间,李世民虽然喜欢她佩服她,但武则天始终没有怀孕,这其中难道有什么隐情?李世民作为唐代的皇帝,他足够聪明。武则天貌美,入宫时刚14岁,正是美丽可人娇滴滴的时候,被赐号媚娘。但是武媚娘却并不如她的名字那

  • 《别样晚唐史》第一篇 曾经的春天_第二章 穿过玄武门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晚唐

    ——前半截唐史隋炀帝去扬州了,长安城空了,天下失去了天子。在风雪中,禁苑内的一棵参天大树突然开出一派繁花来。等到花落叶萎后,枝头挂满了灿烂如火的果。满树红果在数日后化为漫天红蛱蝶,翩翩飞去。仰望着皑皑白雪中的红蛱蝶,城中的老人们喃喃自语:这是不是寓意着长安要迎来新的天子了?这时候,李渊(唐高祖)离开

  • “遣唐使”入唐的目的何在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目的

    公元618年,唐朝取代隋朝。日本人凭借地理位置优势络绎不绝地前往唐朝,天皇政府正式派出的“遣唐使”数目也大大增加,达到了空前频繁的程度。唐太宗李世民在公元630年刚刚即位那一年,以犬上御田秋为首的日本第一次遣唐使到达长安。从此,日本连续不断地派遣遣唐使。从公元630~894年

  • “天补平均大将军”王仙芝起义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大将军

    唐代末年,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负担繁重,他们已是“饥无事,寒无衣”。农民的生活十分糟糕,一股暗涌正在酝酿之中。这时候任何一个冲突都能让这些走投无路的农民走上反抗的道路。当时,河南长垣一带许多农民为增加衣食来源,以制盐贩盐为生。但是官府为控制这一谋利甚多的行业,严厉禁止贩卖私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