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世民这么厉害,为啥儿子都这么渣?

李世民这么厉害,为啥儿子都这么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758 更新时间:2024/1/3 8:38:53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之一,可谓牛气冲天,但他的儿子大多是渣。李治是个软蛋先不说,长子李承乾在被立为太子17年之后,竟然走上谋反的道路,不能不令人深思。

历代史家都将李承乾悲剧形成的原因,完全归之于他本人的愚笨和顽固不化。其实,唐太宗教育上的失误也是造成李承乾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承乾原本深得太宗宠爱。武德九年(626年)十月,他以嫡长子身份被立为皇太子,时年8岁。他“性聪敏,太宗甚爱之”。在他十二岁时,太宗特别下诏,开始让承乾“听讼”,接受对尚书省判决不服的上诉人的上诉,并作出断决。显然,太宗这是在注意培养承乾的行政能力。

贞观八年九月,太宗曾对侍臣夸奖说,太子在“知军国事”期间,处理庶务,“颇识大体”。此后太宗每次出宫,都让承乾监国,体现出对他的充分信任。

贞观九年五月,太上皇李渊驾崩后,太宗下诏让承乾开始处理更多政事,原因是他“年过志学,识性聪敏,频年治国,理务允谐”,足以担当得起“知军匡事”的重任。

这也表明年己17岁的承乾,在从贞观四年到贞观九年的五年间,通过“听诉”和“断决”的炼,从政能力已大大提高。

长孙皇后生有三子:太子承乾、魏王李泰、晋王李治,其中承乾路跛脚,行路不便,李泰、李治二人均属正常。皇后仁孝俭素,知书达礼,对身有残疾的儿子承乾格外疼爱,尽显一个慈母的天性。可惜她年仅36岁就死去,无疑使身有残疾的承乾(时年18岁)失去了母爱亲情,这对他的精神打击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同时,李世民对魏王李泰过分宠爱,甚至每月给李泰的赏赐经常超过太子,连大臣们都看不过去,更何况承乾呢?久而久之,难免郁积成病。

而且魏王李泰凭其多才多艺、又深得父皇宠爱,一直野心勃勃,随时准备取代有残疾的大哥成为太子。这也势必使承乾心理紧张,不得不经常为保住太子地位而殚精竭虑。

另外,太宗批评承乾,表达方式不当也对承乾造成了较大伤害。

当子女受到批评时,在精神上常是最脆弱的,这时父母的及时关怀和鼓励是非常必要的,否则他会感到孤独无援,会有被遗弃的感觉,会自暴自弃。

每当谏臣批评承乾后,太宗只知一味地表扬老师,而对承乾不予理会。这对于承乾来说无异是雪上加霜。

生理上的缺陷容易使人产生挫折感,身有残疾的人比四肢健全的人更容易产生自卑。承乾内向的性格,使他更渴望得到父母的爱与肯定。

太宗与长孙皇后只知道加压与训斥,这本是他们望子成龙心切的反映。但对于承乾来说,父母的压力、老师的指斥、兄弟的歧视等各方面的冷遇,都会使他缺乏安全感,在精神上处于紧张戒备状态。

贞观十二年(638年),太宗在责备群臣失礼时,竟以“人生寿夭难期,万一太子不幸”为理由,告诫大臣不要轻视皇子,因为皇子在太子死后就可以为太子。

如此言语让脚跛的承乾听到,又怎能不心生猜疑呢?

平心而论,如果说太宗是因为日理万机而疏忽了对承乾的教育,尚可勉强说得过去,那么当他得知丑闻、大触东宫之后,仍没有把挽救太子放在心上而听之任之,就令人费解了。他的态度只能使承乾感到万念俱灰,从而以冷漠的态度对待一切。

太宗只是把承乾关在宫中,命人严加看管,而不去理会,任其自生自灭,这只能使他丧失进取的勇气,以致将他推上绝路。

父皇的严厉态度,左右大臣的一味极谏,使承乾心灰意冷。这时一些平常接触较多的近侍,便成为他唯一可倾诉的对象,而稍显关心之人,便被认为是得起他的好人,因此极易取得他的信任。

可惜的是对他关心的人,多是各自怀有险恶用心的奸佞之徒,其中最主要的有两人,一个是在征讨高丽之役中因行为不轨受处分而心怀不满的大将侯君集,另一个是对太宗的屡次训斥日渐厌烦的太宗异母弟李元昌。由此可知承乾的不轨行为是事出有因的。

当然,李承乾本身也有一些毛病,但算不上严重,主要就是贪玩,没有节制。不过,这对于一个生长于深宫、年仅十几岁的皇子来说,实在算不上一个多大的问题。

总的着来,自从武德九年十月起,承乾就成为一个特殊的人——储君。当时他不过是一个8岁的幼童,一旦被置于这样一个地位,人们就会用一个准皇帝的标准来衡量他,要求他完美无缺。

而他本身又存在着跛脚这一缺陷,已心存自卑。太宗却未能设身处地地替承乾着想,一味严教;长孙皇后也只关心太子立德扬名,对子女缺乏理解与关心。

老师、父母的高压成为一项精神负担,殷切希望演化成力和伤害,最终逼得承乾走投无路。

承乾身为太子,反抗皇帝,为臣为子之道缺失;而太宗身为君主,因承乾行为不端而废掉他,这的确符合为君之道。但作为父亲,对儿子教育不当,最终逼得儿子谋反,可见他这个父亲做得很不称职。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唐宣宗李忱:帝王中的演技派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唐宣宗李忱从小孤僻木讷,一直被宫人当作“傻子”嘲弄,出生36年来几乎从未享受过真正的亲王待遇。可谁也想不到的是,登基之后,唐宣宗突然爆发出前所未有的聪明睿智和英武果决,短短一年时间便消灭了为患帝国长达半个世纪的“牛李党争”,而且极大地遏制了一贯嚣张跋扈

  •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究竟有多大权势?难怪李建成争不过他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有多大

    众所周知,李世民是唐朝乃至中国古代着名的皇帝之一,“千古一帝”唐太宗是“玄武门政变”当中杀了太子李建成与其党羽李元吉。李渊本就优柔寡断,见势就立了李世民为太子,不久后退位李世民做了皇帝。由此说明,李世民当时的权势地位很是强大,到底有多“可怕”,下面细细说来。李世民文武双全,善谋善战,是一个可遇而不可

  • 纳谏并非李世民专利:宋徽宗从谏如流却亡国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从谏如流

    宋徽宗善于“纳谏”,堪称“从谏如流”。不过,他纳的既不是保家卫国之谏,也不是国计民生之谏,而是谶纬学和风水术。据宋代朱弁《曲洧旧闻》记载,崇宁初年(1102年),中书舍人范致虚看到京城以屠狗为业者甚众,觉得事关重大,该提个建议。他向宋徽宗上书说:“十二宫神(生肖),狗居戌位,为陛下本命,今京师有以屠

  • 为何武则天没给李世民生孩子为李治生了6个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武则天可比汉武帝、秦始皇、康熙、乾隆等这些皇帝要出名多了,也是电视荧屏上的“宠儿”,因为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她的一生堪称传奇,从身份卑微的五品才人一直到权倾朝野的帝王,统治了大唐数十年,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存在。武则天嫁给了唐太宗李世民,13年时间里没有生育一儿一女,但是当嫁给了李世民

  • 2、武举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武举

    唐代的科举制度进入成熟期,常科主要有明经、进士等科,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的制科。另外,又有武举,武举创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702)。武则天创设武举的原因,一是笼络习武之人,扩大支持者的层面,这和他增加进士科录取名额等做法的目的是一致的;二是便于选拔武将,当时唐朝内部不时有针对武则天的反叛活动,西部吐蕃等

  • 长孙无忌为什么要杀李世民的亲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长孙

    长孙无忌在太子承乾和魏王李泰争储的时候,认为谁继承皇帝位都是他妹妹文德皇后的亲儿子。谁争赢了,他都是天子元舅,所以长孙无忌采取坐山观虎斗的态度。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被废,李泰被贬,李世民想立李恪为太子。李恪是炀帝女杨氏所生,不是长孙皇后的儿子。这下子长孙无忌坐不住了,赶紧去找文德皇后的小儿子晋王李

  • 皇帝被迫让位,竟然还让出了盛世皇朝,儿子也是一个千古一帝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也是

    在我国的封建社会,皇帝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几乎可以为所欲为,若不是出于无奈,谁都不想把皇位主动让给他人,包括自己的亲生儿子。有一位皇帝,是开国之君,却在儿子的逼迫下,禅位于他,此皇帝就是唐高祖李渊。李渊(566年-635年),陇西成纪人,是唐朝的开国皇帝。本出身于北周的贵族家庭,七岁就袭封唐国公,与

  •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最强武将为何没有参战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武将

    公元626年是大唐建国的第九个年头,是李世民虎牢关大捷,扫定中原的第五年后,这一年唐朝终于由战乱开始走进天下初定的和平。这一年的一个夏天,太白经天,这样一个往往预示某种重大事件的天文现象意味着什么,已经开始过上安定生活的长安百姓,并没有多少留意。四天之后的早晨,事情真的发生了。秦王李世民,带着秦王府

  • 唐代中州乡村社会保障 一、乡村养老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州

    “社会保障”译自英文socialsecurity,又译为“社会安全”,它是现代国家和社会依据法律,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以对因年老、疾病、贫困、失业、灾害等而陷入生活困难的一部分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制度。没有这样的一种制度,对社会成员种

  • 她先后嫁了六位帝王,这个女人究竟有什么魅力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有什么

    古人说命犯桃花,但萧皇后这桃花犯的有点绝了。历史上迷倒君主的MM不计其数,然而,历经多次改朝换代,却还能让美女成群的君主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女人,在中国历史上恐怕寥若辰星、屈指可数。萧皇后就是这样一位奇女子,一举摘下了历史上最抢手女人的桂冠。萧美娘,萧梁王朝的公主,因为命运,一出生就流落乡间,直到九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