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二节 收揽皇权,变革政治

第二节 收揽皇权,变革政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640 更新时间:2023/12/24 21:01:47

唐玄宗即位后,在政治上的当务之急是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帝位,使动荡的局面尽快地安定下来。从神龙元年正月到先天二年七月,只不过八年的时间里,唐廷就发生了七次政变,换了三四个皇帝,使宫廷内弥漫了险恶的气氛。先后粉碎武韦集团、太平公主集团的斗争,使唐玄宗深深地懂得:树立皇权的绝对权威,是威慑动乱势力、安定政局的重要保障之一。而对皇权的威胁和对朝政的干扰,主要来自两种势力,一是元老功臣,二是皇亲国戚。要想使皇位得以巩固,权力得以行施,政局得以安定,就必须限制和防范这两部分人的权力过力膨胀。为此,他在粉碎太平公主集团后,首先以整肃军纪为名,行“始欲立威”之实。

据《资治通鉴》记载:开元元年十月,即粉碎太平公主集团的三个月之后,唐玄宗临幸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讲武于骊山之下,征兵三十万,旌旗连亘五十余里。”他“军容不整”为理由,将兵部尚书郭元振问罪,“将斩之”。宰相刘幽求张说跪在玄宗马前劝谏说:“元振有大功于社稷,不可杀。”于是将郭元振流放到新州,以“制军礼不肃”的罪名将给事中、知礼仪事唐绍斩首。其实,唐玄宗并不真想杀郭、唐二人,只是想要借此树立自己的威势。即所谓“上始于立威,亦无杀绍之意”。可是,在场的金吾卫将军李进“逮宣敕斩之”。事后,唐玄宗将李邈罢官,“废弃终身”。事实上,唐绍、郭元振以及李邈等人,都成了唐玄宗“始欲立威”的牺牲品。在问罪郭元振、唐绍的同时,唐玄宗又“叹美”左军节度薛纳、朔方道大总管解琬二军的军容严整有威,“慰勉之”。在骊山的军事演习中,唐玄宗问罪人,慰勉二人,这在他的臣下中震动很大,表现出了他“始欲立威”、加强皇权的强烈愿望。为唐玄宗总揽国家大权而建立功勋的大臣,大多善于谋划,可谓是奇才,而且是“不用其奇则厌然不满”。因此,他不想让这些人继续留在身边担任宰相。唐玄宗自任命姚崇为相之日起,事事访于姚崇,“专委任之”,开始将功臣逐一地贬到外地担任刺史。

被罢官的功臣郭元振,问罪后又起用为饶州司马,途中病卒。献计诛灭太平公主的张说,曾是唐玄宗做太子时的侍读,七月事变后,因功拜中书令,位列宰相,封燕国公。玄宗在讲武新丰之前想要以姚崇出任宰相,张说表示反对,并指使御史大夫赵彦昭弹劾,玄宗不听;又指使殿中监姜皎上言唐玄宗,以姚崇为河东总管,玄宗当即指出“此张说之意也”。同年十月,唐玄宗以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十二月。以姚崇为中书令,罢免了张说的中书令职务。11天过后,贬张说为相州刺史。

位列宰相的刘幽求,是六月政变和七月事变的主要谋划者,功勋甚高,于七月事件后被任命为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唐玄宗罢免张说的当天,以刘幽求为太子少保,免去他的尚书左丞相、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职务。开元二年闰二月贬为睦州刺史,又迁杭州刺史。开元三年十一月,徙郴州刺史,途中愤恚而死。位列宰相的魏知古,因告发太平公主阴谋叛乱有功,官至黄门监,于开元二年五月被罢知政事,任工部尚书。

钟绍京因参与六月政变有功,升任户部尚书。唐玄宗即位后迁太子詹事。他与太子少保刘幽求“发言怨望”,同刘幽求一起被贬为果州刺史,后又贬为溱州刺史。崔日用在六月政变和七月事件中因献策有功,官至吏部尚书。后来“坐兄累,出为常州刺史。”

王琚于七月事件有功,官至户部尚书,封赵国公,唐玄宗对王琚“眷委特异,豫大政事,时号‘内宰相”。当时有人向唐玄宗进言:“王琚、麻嗣宗皆谲诡纵横,可与履危,不可与共安。方天下已定,宜益求纯朴经术士以自辅。”唐玄宗闻言省悟,“稍疏之”,于开元二年(714年)闰二月,与刘幽求、钟绍京一起被贬为泽州刺史。

唐玄宗在任命姚崇为相后的半年之中,张说、刘幽求、魏知古、钟绍京、崔日用、王琚等一批重臣,或被罢相,或被解除重要职务,大多被贬为外州刺史或降职任用,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人“谲诡纵横,可与履危,不可与共安”。在“天下已定”的形势下,唐玄宗当然对“益求纯朴经术士以自辅”的建言更感兴趣。为了巩固皇权和以“经术”治天下,是唐玄宗将功臣贬为外州刺史的动机所在。

从唐玄宗功臣外刺的动机来看,他是为着“始欲立威”,他确曾下令斩杀唐绍,但事后即甚为“追悔”;他将郭元振免职流放,又在同年十一月的大赦制书中称:“郭元振往立大功,保护于朕”,“可饶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刘幽求被贬官到外地后而死,唐玄宗在开元六年六月的制书中称:“故左丞相、太子少保、郴州刺史刘幽求配飨睿宗庙廷。”钟绍京被贬为果州刺史后,又被贬为怀恩尉,迁温州别驾。开元十五(727年)年入朝,见帝泣曰:“陛下忘畴日事邪,忍使弃死草莽!且同时立功者,今骨已朽,而独臣在,陛下不愍乎?”唐玄宗闻言“恻然”,当日授钟绍京太子右谕德,后来升任少詹事,八十余岁时卒于官职。王琚被贬为泽州刺史后,曾历任诸州刺史,“每徙官,车马数里不绝。从宾客女伎驰弋,凡四十年”。唐玄宗的功臣外刺,行于开元初年。当唐玄宗的皇权已日益稳固时,他对昔日被贬官的功臣更多地表示怀念之情,予以优容宽待,这不仅无害,而且利于政局的安定。

《新唐书》卷二七云:“开元之盛,所置辅佐,皆得贤才朝多君子,信太平之基欤”司马光讲:(玄宗)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盐、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也。这些人都是一代名相。而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名相,他们个人的素质是一方面,但更主要的还是玄宗的作用,是玄宗给了他们一展才华的天地。德才兼备之士历代有之,但有名的宰相却很少见,君臣遇合机会不可多得,只有明君才能成就贤相。总之,玄宗在处理和功臣的关系时,一旦发现他们权势太盛,便立即予以削夺。他采取的方式较为温和,一般不下狱治罪,更不杀头,只是降职贬逐,令其离开京城。这样既达到抑制功臣的目的,又不至于使臣下感到人人自危,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标签: 皇权

更多文章

  • 李世民这么厉害,为啥儿子都这么渣?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之一,可谓牛气冲天,但他的儿子大多是渣。李治是个软蛋先不说,长子李承乾在被立为太子17年之后,竟然走上谋反的道路,不能不令人深思。历代史家都将李承乾悲剧形成的原因,完全归之于他本人的愚笨和顽固不化。其实,唐太宗教育上的失误也是造成李承乾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李承乾原本深得

  • 唐宣宗李忱:帝王中的演技派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唐宣宗李忱从小孤僻木讷,一直被宫人当作“傻子”嘲弄,出生36年来几乎从未享受过真正的亲王待遇。可谁也想不到的是,登基之后,唐宣宗突然爆发出前所未有的聪明睿智和英武果决,短短一年时间便消灭了为患帝国长达半个世纪的“牛李党争”,而且极大地遏制了一贯嚣张跋扈

  •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究竟有多大权势?难怪李建成争不过他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有多大

    众所周知,李世民是唐朝乃至中国古代着名的皇帝之一,“千古一帝”唐太宗是“玄武门政变”当中杀了太子李建成与其党羽李元吉。李渊本就优柔寡断,见势就立了李世民为太子,不久后退位李世民做了皇帝。由此说明,李世民当时的权势地位很是强大,到底有多“可怕”,下面细细说来。李世民文武双全,善谋善战,是一个可遇而不可

  • 纳谏并非李世民专利:宋徽宗从谏如流却亡国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从谏如流

    宋徽宗善于“纳谏”,堪称“从谏如流”。不过,他纳的既不是保家卫国之谏,也不是国计民生之谏,而是谶纬学和风水术。据宋代朱弁《曲洧旧闻》记载,崇宁初年(1102年),中书舍人范致虚看到京城以屠狗为业者甚众,觉得事关重大,该提个建议。他向宋徽宗上书说:“十二宫神(生肖),狗居戌位,为陛下本命,今京师有以屠

  • 为何武则天没给李世民生孩子为李治生了6个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武则天可比汉武帝、秦始皇、康熙、乾隆等这些皇帝要出名多了,也是电视荧屏上的“宠儿”,因为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她的一生堪称传奇,从身份卑微的五品才人一直到权倾朝野的帝王,统治了大唐数十年,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存在。武则天嫁给了唐太宗李世民,13年时间里没有生育一儿一女,但是当嫁给了李世民

  • 2、武举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武举

    唐代的科举制度进入成熟期,常科主要有明经、进士等科,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的制科。另外,又有武举,武举创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702)。武则天创设武举的原因,一是笼络习武之人,扩大支持者的层面,这和他增加进士科录取名额等做法的目的是一致的;二是便于选拔武将,当时唐朝内部不时有针对武则天的反叛活动,西部吐蕃等

  • 长孙无忌为什么要杀李世民的亲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长孙

    长孙无忌在太子承乾和魏王李泰争储的时候,认为谁继承皇帝位都是他妹妹文德皇后的亲儿子。谁争赢了,他都是天子元舅,所以长孙无忌采取坐山观虎斗的态度。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被废,李泰被贬,李世民想立李恪为太子。李恪是炀帝女杨氏所生,不是长孙皇后的儿子。这下子长孙无忌坐不住了,赶紧去找文德皇后的小儿子晋王李

  • 皇帝被迫让位,竟然还让出了盛世皇朝,儿子也是一个千古一帝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也是

    在我国的封建社会,皇帝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几乎可以为所欲为,若不是出于无奈,谁都不想把皇位主动让给他人,包括自己的亲生儿子。有一位皇帝,是开国之君,却在儿子的逼迫下,禅位于他,此皇帝就是唐高祖李渊。李渊(566年-635年),陇西成纪人,是唐朝的开国皇帝。本出身于北周的贵族家庭,七岁就袭封唐国公,与

  •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最强武将为何没有参战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武将

    公元626年是大唐建国的第九个年头,是李世民虎牢关大捷,扫定中原的第五年后,这一年唐朝终于由战乱开始走进天下初定的和平。这一年的一个夏天,太白经天,这样一个往往预示某种重大事件的天文现象意味着什么,已经开始过上安定生活的长安百姓,并没有多少留意。四天之后的早晨,事情真的发生了。秦王李世民,带着秦王府

  • 唐代中州乡村社会保障 一、乡村养老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州

    “社会保障”译自英文socialsecurity,又译为“社会安全”,它是现代国家和社会依据法律,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以对因年老、疾病、贫困、失业、灾害等而陷入生活困难的一部分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制度。没有这样的一种制度,对社会成员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