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玄奘简介:伟大的旅行家、杰出的翻译家、着名的佛学家

玄奘简介:伟大的旅行家、杰出的翻译家、着名的佛学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225 更新时间:2023/12/10 8:54:45

玄奘

玄奘(zàng,602-664年),原姓陈,名祎(yī),通称三藏法师,民间称唐僧。洛州缑氏人(缑gōu,缑氏,现在的河南省偃师县缑氏镇)。玄奘是他出家后起的法号。玄奘出生于一个全家都信仰佛教的官吏家庭。他从小敏而好学,性情温厚,待人诚恳注意礼节。他的二哥陈素,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当了和尚。陈素经常带他到寺里听讲佛经。渐渐地,玄奘对佛学产生了兴趣。他13岁那年,皇帝下敕在洛阳寺院招收佛教徒,因年纪不符合条件未被录取。负责招收的大理卿郑善果见他不同凡俗,问他为何出家,玄奘回答:“为了继承和光大佛法。”郑善果暗自称奇,破格录取了他,取法名玄奘。

唐朝初年,玄奘到四川研学佛经。那时候,四川比较安定,从全国地方聚集了很多有名的高僧。玄奘虚心向他们学习,进步很快。他看遍了国内的佛经资料,有些解释有多种说法,他不知道谁对谁错,感到很迷惑。于是,他学习梵(fàn)文,决心到佛教的发源地天竺(zhú,今印度半岛)去学佛经。

玄奘于692年(贞观三年),从长安出发,踏上西行的道路。当时中国的西部地区还在突厥的控制之下,唐朝政府严禁百姓私自出境。官府拒绝了玄奘的申请,约好了的同伴都不去了。玄奘没有灰心,公元627年秋天,他跟随一些商人走到甘肃西部,快到玉门关(唐朝边境的最后一道关卡)的时候,玄奘骑的马病死了,跟随他的两个小和尚开小差也跑了,后面官府的差役又来追捕他,玄奘躲在客店里不知道怎么办。瓜州的州官李昌拿着追捕文书走了进来,问道:“师父如果说真话,弟子可以给您想想办法。”玄奘见李昌也是个信佛的人,就说出了自己的名字。李昌称赞说:“师父决心万里去取经,研究佛法,真了不起,我一定尽力帮助。”说完便撕碎了追捕文书,说:“师父赶快趁天黑出关吧,晚了就来不及了。”玄奘又惊又喜,赶紧离开客店,奔向玉门关。

玄奘只身在沙漠中前进,一天中午,来到第一座烽火台。他正在喝水,突然朝他这边射过来一只箭。玄奘急忙朝着烽火台大喊:“我是唐朝的和尚,要到西天取经,请你们行个方便。”守卫烽火台的官兵弄清了玄奘西行的目的,都很敬佩,送他过了烽火台。到了第四座烽火台,烽官(守卫烽火台的将官)还留他住了一夜,给他备足了干粮和清水,还送他一匹老马,并且嘱咐说:“第五烽烽官杀人成性,万一被他捉住,性命就有危险,请师父绕道走吧!”

玄奘又继续赶路了。沙漠中间,见不到任何飞禽走兽,白天热浪滚滚,晚上寒风刺骨。有时候因为气流的急剧变化,会看到幻影,明明望到人群马队,走近了却又什么也没有,有时看到一潭清水,等跑过去一潭清水还在前面,可是永远也走不到它旁边。沿途到处是人马的遗骨,玄奘走了一百多里路,实在是疲乏极了,停下来喝水。不料,在取皮囊的时候,一失手,整个皮囊里的水全泼到沙漠上。一望无边的沙漠中,到哪里才能再找到水呢?玄奘忍着极度的干渴,走了五天,一滴水都没有找到,嗓子干得都要冒烟了,最后昏倒在沙漠中。不知昏睡了多久,在一天半夜,忽然凉风习习,玄奘清醒过来了。幸好那匹老马因为以前走过沙漠,记得前面有一处泉水,就把他驮到了水边,这才使玄奘捡了一条命。

经过半个多月的艰苦行程,玄奘终于走出八百里沙漠,来到了高昌国(在今新疆境内)。高昌本是汉人,很佩服玄奘的壮举,答应给他优厚的酬劳,留他在高昌国。玄奘说:“我远游是为求佛,现在被大王阻留,大王只能留住我的身体,却留不住我的心。”高昌王还是不让他走,他一连三天不吃任何东西,表明自己的心态。到了第四天,高昌王被感动,答应送他西行,并且送给他衣物、干粮、挑夫和三十匹马,还给沿途各国的国王写信,请他们保护这位远行的高僧。

此后,玄奘又历尽艰难险阻,翻越着名的木冰川,整整走了一年,公元628年夏天才到天竺。在这里,他看到许多高大的鸵鸟;看到150尺高的石像和1000尺长的石刻卧佛像;还看到成群的巨象。他几次横渡恒河,遍访佛教史上的古迹。他访问了伽耶(jiāyè)城(今印度比哈尔邦加雅城),那里有一棵五丈多高的菩提树,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曾经在这棵树下苦修;他到了佛经中所说的西天灵山,参观了释迦牟尼说法的道址。这些实地考察,使玄奘对佛经的研究更深入了。

然后,玄奘开始到处去寻访名僧大师求学,先后游遍了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家,最后远居在那烂陀寺。

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的那烂陀寺,是天竺佛教的最高学府,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常年有僧徒10000多人在那里学法。玄奘到寺院的那天,1000多名和尚和许多百姓都手捧鲜花迎接来自中国的客人。那烂陀寺的住持(当家和尚)戒贤,是个年过百岁的得道高僧,他早已不讲学了,但是为了表示对中国的友好,破例收玄奘为弟子,给他讲学,用15个月的时间,给玄奘讲了最难懂的佛经。

玄奘夜以继日地钻研佛经,学习当地的语言,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那烂陀寺,能通晓20部经论的有1000人,通晓30部的500人,通晓50部的只有10人,玄奘就是这10人中的一个。但是他并没有停止学习。10年中,他在天竺到处求教,成为了像戒贤一样的高僧,通晓了全部经论的奥妙。玄奘成为了印度当时最着名的佛学家。

公元614年,玄奘路经曲女城(今印度北方邦卡瑙(nǎo)季),受到戒日王的欢迎。恰好这时候有一个反对那烂陀派的人写了一篇论文呈给戒日王,声称没人能驳倒一个字。戒日王是个狂热的佛教徒,他决定在曲女城举行盛大的无庶大会(学术辩论会)。

辩论大会举行的时候,戒日王邀请玄奘为论主(主讲人)。出席会议的有天竺18国的国王和6000多位学者。观看的僧侣和平民更是人山人海。玄奘在为他专设的珠宝床上说法,他举出许多例子,反复论证他的观点,听讲的人个个听得如痴如醉。他还把他所着的《破恶见论》挂在会场门口,征求答辩。辩论会进行了18天,没有一个人能够提出反对的意见。散会那天,各国国王拿出许多金钱送给玄奘。玄奘自己一分钱也没有留,全送给当地贫穷的百姓。

戒日王一再诚恳地挽留玄奘在印度。还有一位国王甚至表示,只要玄奘肯留在他们那里,愿意为他建造一百所寺院。但是,玄奘怀念久别多年的祖国,他决心回国把自己的知识传给国内。临走的那天,戒日王以及当地的印度朋友,挥泪相送了他几十里路,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初,玄奘带着650多部佛教经典书籍,经由原路,回到了中国的都城长安,安居在洛阳白马寺。这时候,距离他从长安出发已经整整18年了。

玄奘当年出国是违犯禁令偷偷出去的,唐太宗知道了他的全部情况以后,很佩服玄奘的顽强精神,赦免了他的罪,还特地派宰相房玄龄去长安迎接他这位英雄。

正月24日这一天,长安城里人山人海,路两旁摆着香案和鲜花,鼓乐喧天。长安的僧尼数万人,夹道欢迎玄奘的归来,把玄奘带来的经卷佛像安置到弘福寺。

玄奘到长安朝见唐太宗,介绍了他旅途所见所闻和西域、天竺各国的风土人情。唐太宗听得津津有味。他劝玄奘入朝为官,帮助他治理国政。玄奘谢绝了。

不久,玄奘开始了翻译佛经的工作。他每天五更起床,三更才睡,孜孜不倦地翻译经典,19年间,共译出74部佛经,1335卷,1300多万字。他的译文流畅优美,忠于原着。有些专用名词,例如“印度”,就是他翻译出来的,一直沿用到现在。

长期艰苦的翻译工作耗尽了玄奘的精力。公元664年二月,这位伟大的旅行家、杰出的翻译家、着名的佛学家在长安郊外的玉华寺坐化了。

玄奘生前还和参加翻译佛经的辩机和尚共同编写了一部重要的历史地理着作-《大唐西域记》。这部书记载了包括今天我国新疆以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情况、名胜古迹和城市风光等。现在《大唐西域记》已经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成为一部世界名着。各国的学者正在进一步的研究它。

标签: 翻译家

更多文章

  • 李世民与魏征的千年作秀 揭露不一样的明君直臣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玄武门兵变后,李世民召见了废太子遗臣魏征,刚见面,李世民就问:汝离间我兄弟,何也?魏征答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这一问一答之间,魏征俨然是位纵横家,将太子比如公子纠,李世民为公子小白,而自己则为管仲,暗指李世民是有道之君,应该要善于用人。李世民绝对不是心胸开阔的帝王,对李渊旧部就一直抱有戒

  • 强盛的异族今何在?李世民的汉族血统又有多纯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汉族

    宋元、明清之际,农民与地主们的矛盾让位于汉族与其它民族的矛盾。这其中,尤以明末为甚。当年将大明崇祯皇帝逼得上吊自杀的农民军们,在汉族危险之时,掉转矛头,指向来自北方的女真人。因为他们的记忆里,还沉淀着对元朝人分四等的恐惧。只是,这样的说法,似乎又有些轻薄。因为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几千年来,与周边民族

  • 媚得勾魂的武则天为何得不到李世民宠爱?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武则天究竟漂亮到什么程度?一千多年前的事,很难落实。现存唐代张萱的《唐后行从图》和明刻本《历代古人像赞》等,均绘有武则天的像,但都是凭想象画成,且是中年以后的形象,不足为凭。蛛丝马迹,只能从典籍中的只言片语里去找。武则天曾说过,自己的女儿太平公主“类己”,这首先指的是长得像自己。那么太平公主是个什么

  • 韦后韦莲儿——唐朝的香妃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朝

    韦莲儿乾隆皇帝宠妃香妃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熟不知,早在唐朝也有这么一个“香气袭人”的香妃。以下就说说这位唐朝香妃韦莲儿的故事。相传唐中宗韦皇后名叫韦香儿,原名叫韦莲儿,从小虽然聪慧过人,伶俐可爱,但貌不出众,姿色平凡。到芳龄二八,豆蔻年华时,虽也长的落落大方,小鸟依人,但是

  • 解密为大唐打下半壁江山的李世民妹妹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大唐

    中华五千年的深厚的历史孕育出了有许多的“平阳公主”,但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也成就了形形色色的“平阳公主”。历史上可以称得上女中豪杰的平阳公主有两个:一个生活在西汉,即平阳公主(汉景帝),汉景帝与王娡之女,汉武帝之姊,初嫁曹参之后平阳侯曹寿,寡居后改嫁卫青;另一个则生活在隋唐,即平阳公主(唐高祖)

  • 隋炀帝女儿如意公主最终能为了李世民的妃子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如意

    隋炀帝杨广史料上记载的子女没有几个,如意公主的原型就是隋炀帝子女中杨妃。如意公主是李世民的妃子,经历了两个朝代的皇家女子,她的一生又是如何的呢?隋炀帝女儿如意公主如意公主,生母不详,有些野史记载是如意隋炀帝的嫔妃所生,也有的说是更低级的姬妾所生,很少的认为是萧后所生。我们可以唯一确定是如意公主是隋炀

  • 《唐朝十讲》作者:王海燕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唐朝

    唐朝十讲《唐朝十讲》导言第一章逐鹿:唐朝开国的历史博弈第二章唐太宗:开创盛世的圣君第三章开元盛世:古代中国的巅峰第四章藩镇:唐朝历史的断面第五章江山美人,千古英雄竞折腰第六章政治权谋与官场文化第七章用人之策与政治斗争第八章大唐英雄时代第九章大唐文明的辐射第十章唐诗里的唐朝唐朝千古诗话里的绝唱盛极而衰

  • 唐传奇中受佛、道观影响的人格理想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道观

    宗教以其扶世助化、劝善化俗的伦理训诫沟通了神圣和世俗,道德实践被赋予宗教意义,由对至上神的敬畏而融入社会心理,成为宗教的制约和祈望。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人伦纲常以儒家伦理为主导,道教和佛教摒弃了道家和原始佛教的超然于世俗、义利俱轻的超道德,吸收融纳儒家伦理观念并将之神圣化,伦理劝诫较之儒家道德教

  • 李世民曾经弑兄逼父 竟然连弟媳妇都不放过?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弟媳

    在史书上记载的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名伟大的君主,唐王朝在他的统治下征服四裔,国力强盛,贞观之治更是后代皇帝治世的楷模。少数民族更称其为天可汗,然而在圣名之下却有着不光彩的一面,今天就一一到来。首先唐太宗也是个男人也犯古代皇帝的通病-好色,唐太宗在登基之前发动了着名的玄武门之变,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然后玄

  • 唐朝后宫内侍省的设置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内侍

    (一)历史渊源宦官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仅中国有,在古代世界的一些国家中也都曾经出现过,如古代的西亚细亚诸国,欧洲的希腊、罗马,印度的莫卧儿帝国中也都有存在的迹象。但是就其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制度之严密,则非中国莫属。关于中国宦官的产生时间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定论。大约在夏商时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