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三节 夜袭阴山

第三节 夜袭阴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043 更新时间:2024/1/9 2:51:31

唐太宗李世民在这里励精图治,那边的突厥颉利可汗也没闲着,他也在谋求一种使国力更上一层楼的办法,可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虽然拥有强悍的武力,但是由于自身固有的缺陷注定创造不出一个与自身相适应的优秀制度,因此向有着成熟制度的民族借鉴就是一条最为简单的方法,而突厥附近有着最为成熟制度的国家便是唐朝,颉利可汗想要改变突厥制度的唯一借鉴对象也只可能是以唐为代表的中原帝国体制。因此他用了一个华人赵德言来进行改革。

一旦改革就必然要打破旧势力而创造一个新格局,对既得利益者多少都会有所损害,因此必然会出现反对的声音,另外改革一定要符合国情,不能一股脑地照搬,在一个国家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情在另外一个国家就未必能推行,如果强行实行,则必然导致人们的反对。因此改革能否成功,度的把握至关重要,而颉利可汗恰恰是没有把握好这个度,导致了改革的严重失败,使得很大一部分突厥人与颉利可汗离心离德;此外,颉利可汗非常重用粟特胡人,这就更加损害了突厥大众的经济利益,加剧了改革引起的不满。

粟特胡人的任用并不是从颉利可汗开始的,从大突厥汗国建立伊始就有这样的现象。因为突厥是一个游牧民族,族人对经济事务缺乏能力,可是他们控制了西域就等于控制了整个丝绸之路,等于获得了一个巨大的聚宝盆,于是西域的原住民,在丝绸之路上做了数百年买卖的粟特胡人就成了突厥人发展经济的最好帮手,可是这其中亦有一个度的问题。商人自然要求利益最大化,而粟特胡人在突厥上层有了一定地位之后,自然会用手中的权柄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甚至要求垄断,这样普通突厥人的利益便得不到保障,就连地位不高的贵族利益也会受到损害,因此颉利可汗所倡导的改革彻底地失败了。

就在改革不顺的当口,九姓铁勒与回纥、薛延陀全数叛变,颉利可汗先后派了欲谷设、阿史那杜尔、突利等三人去讨伐都没能成功。这三人在突厥都不是什么小人物,欲谷设是颉利可汗的儿子,阿史那杜尔是处罗可汗的儿子,而突利更是始毕可汗的儿子,东突厥这代的正统可汗。对外征讨的失败使得突厥内部的裂痕也越来越大,突利以正统可汗的身份却要听命于摄政王颉利可汗,心中的不满由来已久,因此处处喜欢跟颉利对着干。而颉利也不是好惹的,正好派其征讨以薛延陀为首的叛军,结果突利不但失败而归,而且因为其对统属的契丹、奚等族横征暴敛导致这些民族纷纷降唐,最后不但被颉利关了起来,还赏了一顿鞭子。这一顿好打怎能让突利不对颉利恨之入骨?此后颉利又向突利借兵,但突利不给,两家从此刀兵相见、水火不容了。这样还不算完,老天又给突厥人来了一场大风雪,平地积雪数尺,结果突厥人的羊马多死,部民开始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导致颉利用度不给,只得又加征税,部落人众纷纷叛离。突厥处境如此之窘迫,外人哪有看不出来的道理。恒安反王苑君璋从隋末大乱起就与唐军打了无数次大仗小仗,投降以后又背叛,居然混到了贞观年间还能守住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唐朝始终拿他没什么办法。此人目光敏锐,一眼就看穿了突厥的国势江河日下,于是迅速斩断了与突厥人的联系,又一次投降了唐朝。

突厥国势日衰,唐太宗这边整军精武也颇有成效,照理说应该开打了,可是唐太宗却没有同意朝臣们的开战意见,他说:“新与人盟而背之,不信;利人之灾,不仁;乘人之危以取胜,不武。纵使其种落尽叛,六畜无余,朕终不击,必待有罪,然后讨之。”我们现在看李世民这个说法也许会觉得他很迂腐,其实这些话都是场面话,说给外人听的。李世民之所以放弃大好机会绝不是因为什么仁义,而实在是有不得已的苦衷。突厥和唐朝并不在两个世界,突厥那边有大灾唐朝这里也好不到哪里去,从贞观元年(627)的岁尾就显露出了大灾的迹象,到了贞观二年(628)三月旱灾、蝗灾联袂而至,唐朝的粮食基地关中居然发展到了“民多卖子以接衣食”的地步,连富庶的关中都如此,全国其余地方可想而知,这个时候动武显然是不智的行为。

当然,暂时不能动武不代表不能动别的脑筋,恒安反王苑君璋是聪明人,可是还有一个梁师都却是个死硬派,怎么都不肯归顺大唐,此时全国就他这么一个目标,自然就要把主意打到他的头上。李世民先派遣夏州都督长史刘*、司马刘兰成把梁师都所占据的夏州搞得一团乱,接着又于旱情缓解后的四月派遣右卫大将军柴绍、殿中少监薛万均正式讨伐梁师都。梁师都虽然拼力反抗,突厥亦全力来救,但终究不敌唐军的勇武,梁师都这最后一个割据政权终于宣告灭亡。

唐朝踢掉梁师都这最后一块绊脚石之后,北伐突厥也就被提上了日程表。李世民消除了大灾影响之后于贞观三年(629)八月终于认可了代州都督张公谨针对突厥的进谏,任命兵部尚书李靖为行军总管,张公谨为副总管筹备谋划北伐突厥的一切事宜。到了十一月一切计划敲定之后,终于正式任命并州都督李世□为通漠道行军总管,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灵州大都督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任城郡王李道宗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幽州都督卫孝节为恒安道行军总管,以李靖为总帅,麾兵十余万北伐突厥,问罪的借口则是突厥人援救了梁师都,破坏了两国的和议。崛起的唐帝国正式对外发出了自己的怒吼!

此次北伐诸将是不折不扣的超豪华阵容,初唐顶级名将中也就李世民没有亲自上阵,其余诸将基本都是唐军将领中的精华。唐军要北伐颉利的消息一传出,突利自然是大喜过望,颉利可汗虽然国势日衰,可是比突利那还是要强得多,两家结怨之后颉利就时不时地进攻突利,将突利压得喘不过气来,因此突利立刻利用这个机会入朝觐见,向李世民称臣,完全地投靠了唐朝。

东突厥虽然国势日衰,可是颉利可汗还能带兵威胁西突厥的叶护统可汗不敢东来迎亲,其武力依然很可观,不能小觑。而颉利也知道唐军迟早要杀过来,因此对唐朝大军的动向十分警惕。可是出乎颉利意料之外的是,李靖身为统帅却居然只带三千人马就从马邑潜至恶阳岭(今内蒙古和林格尔),然后趁夜幕降临之际悍然突袭定襄城(即大利城,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二十里处),给了突厥人一个新年的“惊喜”。这一下把突厥人打得措手不及,防卫森严的突厥大本营被唐军一鼓而下。唐太宗听到这个消息不但立刻加封李靖为代国公,并赞叹道:“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靖以骑三千,喋血虏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辈,足报吾渭水之耻矣!”仅仅这一下,李靖的战略战术大师的身份便昭显无遗。

标签: 阴山

更多文章

  • 颜杲卿骂贼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在安禄山带叛军南下危急的时刻,首先起来打击叛军的是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颜杲卿本来是安禄山的部下。安禄山发动叛乱以后,颜杲卿就准备反抗。叛军到了藁城(在今河北省,藁音ɡǎo)的时候,颜杲卿已经招募了一千多名壮士。他知道自己力量不够,不能跟安禄山硬拼,就跟手下的官员袁履谦向叛军假投降。安禄山仍

  • 隋朝三征高句丽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隋朝

    三征高句丽(隋)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远征,奏响了隋王朝的离歌战争概述:大业八年(613年)至大业十年(615年),隋炀帝杨广对盘踞在朝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高句丽国连接发动了三次征伐,用兵之众、耗资之巨,为中国历史上所罕见。三次征伐非但未能取得预期战果,却更进一步加深了国内矛盾,加速了隋王朝的灭亡。

  • 矛盾激化——秦王府奇谋秘计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秦王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一个决斗的机会终于来了。边防传来消息,突厥又向唐朝发动进攻。李建成推荐李元吉为帅,得到李渊同意。李元吉又请求将秦王府的战将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和秦叔宝等人归他指挥,并调李世民部下精锐士兵充实自己的部队,李渊也都同意了。李渊作出这一决策,是为了改变双方的政治力量,巩固李建

  • 第一节 杨广的逆行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三征高丽失败之后,往昔强盛的大隋帝国境内已经烽烟处处,形势非常危急。但是就算到了这个危急时刻,如果隋炀帝能痛下决心,放弃征讨高丽,全力安抚国内的民众,讨伐国内的反叛者,那么局势依然大有可为。隋炀帝并未能把握最后的机会,他接下来的所作所为,使得帝国的支柱――官僚、地主、豪强与读书人对他的最后一丝期望化

  • 第二节 “锻奴”帝国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帝国

    突厥在柔然治下是以“锻工”的身份生活的,也就是专门帮柔然打铁的奴隶部落。在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的带领下,突厥部族日益强大。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他在公元542年的时候就派人到塞上进行贸易,并表达了希望与中原王朝通好、加强联系的愿望。这样一个主动示好的草原部落,当然立刻受到了当时中

  • 杨玄感的策略堪称“隆中对” 只是用者相信太迟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杨玄感曾私下问李密:“隋早晚有一天会出问题,天下真的大乱的话,你我谁更有本事匡正?”李密回答说:“要是在两军阵前交战,大声喝喊,使敌人震惊慑服,我不如您;要是指挥天下贤士俊杰各自施展才能,您不如我。”可见,李密读这么多年书,就是想干一番大事业,只是缺个机会罢了。俗话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大业九年

  • 收复汾晋——平定刘武周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李世民指挥取胜的第二个大战役,是平定刘武周。这次战役,从武德二年(619年)十一月出征,到第二年四月结束,总共半年时间。战争进行当中,李世民巧妙运用“坚壁挫锐”的方略,使唐军由劣势转变为优势,从接连溃败到大获全胜,整个战争是惊心动魄的。刘武周是河间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迁

  • 独孤伽罗晚年做了一件错事,毁了隋朝江山,连杨坚都骂她!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江山

    隋文帝杨坚的皇后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独孤伽罗,她是三朝岳父独孤信的女儿,“雅好读书,识达今古”,与隋文帝并称为二圣。独孤伽罗与杨坚感情十分融洽,经常帮助隋文帝,堪称是一位贤内助。但在独孤伽罗晚年,她却做了一件错事,毁了隋朝江山,连杨坚都骂她!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事情是这样的,604年8月,隋文帝杨

  • 隋朝中国为什么能再次统一?隋初统一条件的成熟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隋朝

    在南北朝分裂时期,南北双方战事频仍,都试图以武力消灭对方,以求一统天下;但由于各种原因,南方统一不了北方,北方也统一不了南方。(1)北方统一南方的淝水之战。从公元371年到公元376年,前秦苻坚消灭了北方的割据政权,统一了北方,苻坚是氐族人,苻坚认为其势力强大,“投鞭于江,足断其流&rd

  • 一个开国便是盛世的朝代,可谓百战百胜,为何后世的评价却不高?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百战百胜

    隋朝在一开国就是说鼎盛,基本上百战不殆,但为何后人点评不高?隋文帝在平定战争后总有了开皇之治,为以后的隋朝的发展趋势拿下牢靠的基本。但是在隋炀帝上位后,却开始衰败,说到隋炀帝,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一个昏君。但是说到隋炀帝的统治,其实看出来他的功绩是比罪过还要大的。隋炀帝打败契丹,并且高句丽,之后让王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