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执政的明朝是历史上封建政权对贪污进行斗争最激烈的时期。明太祖起义前即对元末贪官污吏的苛剥深为嫉恨,也深知官吏贪污横行对朝廷统治的危害。所以,他利用严刑峻法来整顿吏治。到明宣宗朱瞻基时代,对惩治贪官、整治风气问题,也是决不心慈手软的。
刘观是明初洪武、永乐、洪熙、宣德四期的御史,在朝中掌握着一定的实权,曾经显赫一时。随着官位的升迁,他的贪心也越来越大,导致最后自取灭亡。
刘观,雄县人,洪武十八年(1385年)中了进士,被封为太谷县丞,又受到推荐被提升为监察御史。洪武三十年(1397年),又被提升为左佥都御史。永乐元年(1403年),他被提升为云南按察使,但没有上任,就又改任为户部右侍郎。二年(1404年)调任他为左副都御史。他在担任这个官职的时候,还能够主持正义,办理案件很有力,得到皇帝的赏识和提拔。永乐七年(1409年),他处理政务时触犯了法律,受到皇太子的谴责,并要对他进行处罚。永乐帝在北京得知此事后,特别指示皇太子,说:“作为一名大臣犯了小小的过错,不应该马上就对他进行惩治。”此后,他仍被委派到各地处理政务,如征讨凉州叛羌,参赞军务,督办疏浚黄河漕道,巡抚陕西,考察官吏等,政绩较为突出。
仁宗登上皇位之后,提拔他做了太子少保,享受二品官的俸禄。这在当时是很高的荣誉。仁宗的时候,大理少卿弋谦直言上奏,全力陈述现时的弊病,激怒了皇帝,弋谦受到了处分。刘观为了讨好仁宗皇帝,借机会又下令他手下的十四道御史,上书皇上弹劾弋谦,把他押进大牢,为此,刘观受到了朝中公正大臣们的鄙视。
仁宗死后,其长子瞻基继位,为明宣宗。仁宣之际,随着明朝社会日趋稳定、繁荣、发展,朝廷上下都沉醉于歌舞升平享乐之中。宣德初年,朝廷中的大臣、官僚为了追求享乐,经常设宴、集会,以奢侈、淫乐相互攀比,歌妓满堂。贪污的风气愈加严重,是朝廷政治一个极大的弊病。
刘观在经历了洪武、永乐、洪熙、宣德四个朝代之后,已经蜕化成为贪污、行贿、受贿的十恶不赦的腐败分子。他私下里收受贿赂,品质十分低劣。他部下的各个御史也都效仿,争着贪污受贿,到各地鱼肉百姓,无所顾虑,为害一方。
宣德三年(1428年)六月,宣宗针对当时贪污、腐化问题,召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等到文华门前,对众位朝中大臣说:“祖宗在位时,朝中大臣都严格要求自己,制约自己的行为,没有贪污腐化的现象。可是,近年来贪污成风,行贿、受贿在朝廷上下屡见不鲜,有不可阻挡之势,这是为什么呢?”听完宣宗的问话,杨士奇回答:“在永乐年的末期,朝廷中的大臣都已经有了贪污的风气,只不过那时候刚刚开始,不像现在这样严重。”杨荣又说:“永乐末年,最大的贪污犯是方宾,没有谁能够超过他。”宣宗听了杨荣的回答后,立即追问道:“今日朝中谁最贪婪无比?”杨荣回答说:“现在朝中贪污最严重的就是刘观。”杨士奇又说道:“刘观身为都御史,都如此肆无忌惮地贪污,他的部下的御吏官员也都纷纷效仿,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大肆贪污掠夺,御史到各地名为巡视考察民情、官吏,实际是到各地搜刮民脂民膏。这种恶劣的风气又影响到地方官员,他们也都效仿。如此恶性循环下去,贪污腐化的风气便到处蔓延,不能控制。”宣宗听罢杨士奇、杨荣一番话,既气愤又叹息,立即下令道:“扫除邪恶一定要干净,将刘观免去职务,予以惩治。”
在决定了将大贪污犯刘观撤去职务查办后,由谁来接替刘观做左都御史的职务呢?这成为宣宗十分头疼和棘手的问题。他向杨士奇、杨荣征求意见。杨士奇回答说:“通政使顾佐廉洁奉公,并很有威信,可以替代刘观。”杨荣继续补充道:“顾佐在担任京尹期间,能够严格要求、考察他的部下,任职期间正本清源,革除积弊,政绩卓着,是一位十分难得的好官。”听了杨荣的一番话,宣宗很高兴,在杨士奇、杨荣的推荐之下,宣宗颁布了旨令:革除刘观左都御史的职务,令他出京巡阅河道。同时,任命顾佐为左都御史,代替刘观原来的职务。
在大学士杨士奇、杨荣的辅佐支持下,宣宗惩办了贪污犯刘观。这个重大的举措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大多数人拍手称快,百姓的怨恨也被平息了。同时,给那些有贪污、行贿、受贿行为的人敲响了警钟,让他们就此悬崖勒马,痛改前非。
刘观贪污案被揭发之后,一些了解他实情的部下都上书宣宗,揭露他们父子贪污的罪行,弹劾刘观违法的事情,并且告发了他(刘观)的儿子刘辐许多贪赃枉法的行为。宣宗看罢奏疏甚是愤怒,立即下令将刘观父子逮捕,押上大堂,将揭发他罪行的材料拿给他看。刘观不服,上疏为自己的罪行辩解。宣宗见他拒不认罪,更加气愤,拿出廷臣先后上的密奏,其中有证明刘观枉法获得黄金超过千两的真凭实据。刘观在具体事实面前,不得不如实招来,低头认罪,于是他被关进了锦衣卫的监狱。
宣德四年(1429年),刘观被依照法律判了死刑,杨士奇、杨荣上报宣宗,请求免去刘观的死刑。在大学士“二杨”的劝阻下,刘观被免去死刑,他儿子刘辐被发配到辽东戍守边疆,命刘观随其子一同前往。最终刘观因犯风寒病而死。宣宗罢刘观,惩一儆百,澄清了吏治,改善了社会风气。七年(1432年),杨士奇上报请求命风宪官考察各级主管官员是不是有贪赃枉法的人。宣宗恩准了他们。从此之后,明代的贪污风气受到了制止。
宣德三年(1428年)六月,宣宗颁布旨令,工部尚书吴中被捕,革去少保的职务,并罚他官银一年。
吴中,字思正,武城人。洪武末年担任过营州后屯卫经历。成祖攻占大宁时,他出城投降。之后,在负责押送粮食、军费,抵抗敌军中多次立下战功,被封为右都御史。永乐五年(1407年),改任工部尚书。永乐十九年(1421年),因为劝阻成祖北征而被关入狱中。仁宗即位后,将他从监狱中放出来,恢复了他的官职,并加封他太子少保职衔。宣宗当上皇帝盾,对他这位有功之臣,前朝的元老,颇为敬重,但是他犯了法,宣宗也就秉公执法,惩办了他。
宣德三年(1428年)三月,宣宗体恤山西受灾百姓,就下旨免去了山西各个受灾区的税。当时,主持工部事务的尚书吴中向朝廷上报说:“山西省到京城来服劳役的工匠们,现在该换掉了。”宣宗看罢奏折后,立即批示:“山西自去年以来,久旱无雨,庄稼颗粒不收,灾情严重。百姓到处乞讨,不能过活,连饭都吃不上,还怎么能服役呢?今后凡是受灾地区,停止一切徭役的派遣。如今还在京服役的工匠,立即都遣返回家,并做出安排,以解救他们的困顿。”这道谕旨下发后,工部立即释放工匠,免除差役,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深受匠役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