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抗倭二百年》作者:纪红建

《明朝抗倭二百年》作者:纪红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560 更新时间:2024/1/14 10:55:32

《明朝抗倭二百年》

开篇明初对日招抚

第一章关于倭寇(1)

第二章关于倭寇(2)

第三章明朝抗倭海防建设(1)

第四章明朝抗倭海防建设(2)

第五章明朝抗倭海防建设(3)

第六章明朝抗倭经典战例实录(1)

第七章明朝抗倭经典战例实录(2)

第八章明朝抗倭经典战例实录(3)

第九章明朝抗倭名将小传(1)

第十章明朝抗倭名将小传(2)

第十一章明朝抗倭名将小传(3)

第十二章经验教训

尾声抗日援朝战争(1)

尾声抗日援朝战争(2)

明朝倭患及抗倭大事记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篇明初对日招抚

洪武元年(1368年)春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南京祀天地于南郊,登基当上了皇帝。至此,元朝走向了终极,明朝正式宣告成立,又一个新的辉煌开始了。

明朝建立后,虽然方国珍、张士诚等人相继被诛杀,或者被臣服,但其残余力量还存在,加之各地的豪强亡命之徒不断纠集岛上的日本人入侵山东滨海的州县,刚刚结束与元势力斗争的明朝政府,又开始了与倭寇的斗争。

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不主动轻易对外用兵打仗的朱元璋派遣行人杨载前去日本颁发诏谕,并诘问他们为何入侵中国。杨载对日本国王良怀说:“你们要觉得合适就派使者到朝廷来修好,否则你们就备军自保。倘若你们一定要在中国为寇为盗,马上就派将领率兵前来征讨,大王自己考虑一下后果。”虽然良怀表面上点头,但心里根本就没有遵奉明廷的命令,不久后,又侵略山东,转而掠夺温州、台州、明州等地的渔民,还侵略福建的沿海郡县。

日本这种背信弃义的做法让朱元璋感到十分愤怒,朱元璋历来实施的是对外实行睦邻自固的军事方针,并不主张用武力解决与邻国的矛盾。基于这种指导思想,洪武三年(1370年)三月,明廷再次派遣莱州府同知赵秩前去责备日本国王,并再次对日本进行招抚。几天后,赵秩等人一行漂洋过海来到析木崖,进入了日本境内,但是驻守在析木崖的日本兵却拒绝让赵秩等人入关。赵秩只得将书信托人转交给日本国王良怀。几日后,接到书信的良怀见是明朝皇帝派来的使者,自然不敢怠慢,于是下命令准许他们进关。

与良怀见上面后,赵秩立即就体现了一个大国使臣的气势。

历史上,日本在宋代以前都与中国有来往,向中国历朝朝贡几乎没有停止过,但是到了元朝的时候,情况有所变化,他们不再向朝廷朝贡了。元世祖曾经几次派遣使臣赵良弼去日本对他们进行招抚,但是他们都拒绝了。后来,元世祖就命令忻都、范文虎等人率领水军十万前去征讨,当元军到达五龙山时却遭到了暴风雨,日军几乎没费什么劲,元军就全军覆没了。后来,元朝又多次派人去招抚,但此时的日本已经是今非昔比了,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不再与中国往来。于是,终元一世,日本都没有与中国有官方往来。

赵秩从怀中拿出了皇帝亲笔谕告,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招抚书。赵秩向良怀谕告了中国的威德,诏书还对日本朝廷进行了责备,责备他们为何如此之久不行臣子之事。

听了赵秩宣读的诏书,良怀也毫不示弱地说:“我的国家虽然地处扶桑之东,未尝不仰慕中国。只是蒙古人与我们一样都是夷族,却想把我们变成臣妾。我国的先王不服,蒙古人便派一名姓赵的使臣拿好话来哄我们,可是他的话还没完,他们就把10万水兵排布在海岸上了。靠天之灵,忽发雷霆万顷波涛,一时之间让其全军覆没。现今新的天子在中夏称帝,所派的使臣也姓赵,难道也是蒙古人的后裔吗?是不是也先拿好话骗我而后再袭击我?”

原来,日本人一直记恨于元帝国自建国初以来的30多年间持续多次派兵进攻日本。元帝忽必烈在灭亡金国、讨伐南宋、征服高丽后,有统一世界的想法和计划。听人说日本列岛是富饶之地,于是派水师攻日,最后一次是在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大将范文虎,率兵10万,渡海进攻日本,因渡海时遭遇风暴而无功惨败返回。虽然元军屡次进攻日本都由于大海隔绝,部分登陆的元兵虽勇猛,但因后继部队跟不上和后勤供应不上而失败。虽然如此,但这确给日本造成了不小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由此引起中日两国在此后的50多年互不往来,直到元朝灭亡,大明朝兴起。

良怀王其实心存杀机,说完后用眼睛示意左右的武士,准备用兵器杀死赵秩。日本王室的一举一动,赵秩都明察在心,他十分沉稳,没有被这种暗藏的杀机所吓倒。

赵秩不慌不忙,向良怀王解释:大明朝已平定蒙古统一天下,为日本曾受到元兵的进攻道歉,灭亡元朝也为日本报了仇,出了气。大明皇帝如何英明和广施仁义!大明的军队如何勇猛,与大明朝贡通商对日本只有好处无坏处。

在赵秩恩威并重的说辞下,受封日王源良怀终于被说服。其实也不是什么说服,只是源良怀在通商利益的引诱下,在明朝军事实力的威慑下作出的不得已选择。良怀王并主动向大明皇帝上表,请求两国修好和建立朝贡通商关系。

良怀王在表文中说:

日本国王臣源表:臣闻太阳升天,无幽不烛;时雨沾地,无物不滋。矧大圣人明并曜英,恩均天泽;万物向化,四海归仁。钦唯大明皇帝陛下,绍圣神,迈汤智勇。戡定弊乱,甚于建瓴。整顿乾坤,易如反掌。中兴之鸿业,当太平之昌期,虽垂旒深居北阙之尊,而皇威远畅东滨之外。是以谨使僧圭密,梵云,明空,通事徐本元,仰观清光,伏献方物生马20匹,硫磺1万斤,玛瑙大小32块(计20斤),金屏风3副,枪1千柄,大刀100把,铠1领,砚匣1面(并匣),扇100把。为此谨具表闻。

原来想杀害赵秩的良怀王被赵秩的勇敢和气魄所折服,不仅没有杀赵秩,反而亲自下堂宴请赵秩,对他礼遇有加。

最终双方商定:共同围捕对马海和台岐诸岛的海盗,为朝贡和民间通商扫清海路。双方设置中日专用通商口岸,民间可自由通商。日王最少10年朝贡一次,朝贡船2艘,不带兵器。此后源良怀正式受封为日王,并派遣使者,带着贡物并送还日本海盗掠夺的中国人口,回访大明。后来日王又把捕获的海盗头目献俘大明。

至此,标志着中日两国关系正式修好。

后来赵秩离开日本的时候,良怀王还派遣日本僧人来到中国奉表称臣,向朝廷贡献马匹和土产,并且送还从中国明、台两个郡中掳掠去的70多名老百姓。

洪武四年(1371年)十月,日本使臣与赵秩等一行漂洋过海来到当时的都城南京。得到这个消息,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高兴,当即指令要嘉赏赵秩等使臣,并赐犒劳日本的使臣。

为了达到招抚日本的目的,朱元璋还费了一番心思。他认为,日本的习俗是迷信佛教,可叫西方的佛教来诱导他们。于是,朱元璋派遣了从全国召来的资深僧人祖阐、克勤等8人送日本使者回国,并且要这8位僧人带去了自己赐给日本国王良怀的《大统历》和文绮、纱罗等珍贵物品。

但是让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日本政府却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就在明廷使者到达日本不久,他们又掳掠了温州。

洪武五年(1372年),倭寇入侵海盐、澉浦和福建省的海上各郡。

洪武六年(1373年),明廷使命于显为总兵官,出海巡视倭寇出没的地区。倭寇却又入侵莱、登两州。

实际上,在倭寇不断对中国沿海进行侵犯的时候,朱元璋派遣的使者祖阐、克勤等人正在日本,为日本国演示教义。由于日本迷信佛教,所以他们在日本还很有市场,颇受人敬信。但是日本国王良怀却不吃这一套,对祖阐、克勤等人傲慢无礼,并将他们拘留了2年之久。

洪武七年(1374年)五月,祖阐、克勤等人才十分狼狈地回到南京,见到朱元璋,他们把在日本所经历的一切如实地向朱元璋汇报了,太祖朱元璋听后十分气愤,骂良怀背信弃义,不守承诺。没多久,又传来倭寇入侵胶州的消息,朱元璋更是痛恨不已。

由于当时日本国王良怀年纪尚轻,有个叫持明的人与他争王位,国内发生了严重的战乱。洪武七年(1374年)七月,良怀的大臣派遣僧人宣闻溪等人持良怀的亲笔书到中书省,向明朝廷贡献马和土产,但是没有表文。

中书省立即将这一消息报告给了皇帝朱元璋。不过,还在气头上的朱元璋并没有领良怀这份情,拒绝了他们的贡物,仍旧让他们的使者带回去。

没过多久,良怀手下守卫别的岛屿的大臣氏久派遣僧人奉表再次前来献贡。朱元璋再次拒绝了他们的进贡,原因是没有日王良怀的任命,不能代表日本国,并且来访者不遵春夏历,越份私自献贡,不符合常规。于是,明廷拒绝了这帮僧人的贡品,并将它赏赐给了使者,朱元璋还命令中书省移文牒谴责他们。

明廷接二连三地拒绝日本使者的贡物,也让日本政府有所紧张,毕竟在当时的情况下,明朝是世界强国,而日本却还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弱小国家而已。洪武九年(1376年)四月,日本国王良怀派遣僧人圭廷用等人前来朝贡,并表示谢罪。但是朱元璋看完表文后,心中升起了一种厌恶感。他总觉得日本政府表文中的言辞不诚实,要求各级予以警戒,不能放松对日本的警惕,同时还依旧按惯例设宴招待使者。

洪武十二年(1379年),日本国向明廷献贡。

洪武十三年(1380年),日本国又派遣使者前来朝贡,没有表文,不过日本国的使者持有日本征夷将军源义满奉献给丞相的文书,文书中的言辞十分傲慢。这种做法自然让朱元璋十分生气,他退还了日本使者带来的贡品,派使者持自己写的诏书前去谴责他们。

洪武十四年(1381年),日本使者再次上贡,朱元璋再次拒绝。朱元璋对日本非诚心诚意的上贡十分反感,因为他知道,日本一边向中国进贡,还一边纵容倭寇到中国沿海侵犯。于是朱元璋命令礼部官员移文书谴责日本国王和该国的征夷将军,表示想征讨他们。

明廷这么一做,把日本政府吓了一跳,国王良怀立即向明廷上疏。良怀说:

我听说三皇立极,五帝禅宗,只有中华有君主,难道不允许夷锹之族有君长?乾坤浩荡,不能由一个君主独擅专权,宇宙宽宏,分成各个邦国以作守卫。天下者,是所有天下人的天下,而不是一个人的天下。我居住在又远又弱的倭人之地,是个又偏僻又弱小的国家,城池不满60个,封土不足3千里,但我已存知足之心了。陛下您是中华的君主,是万乘之君王,拥有城池数千个,封土百万里,还存有不知足之心,常起来绝异邦的意图。上天忽发杀机,便会移星换宿;大地忽发杀机,便会龙蛇走陆;而人忽发杀机,便会天地反覆。昔时尧、舜有德行,四海之人都来宾服。汤、武施行仁政,八方之人都奉贡献。

我听说贵朝廷有兴战之意,我们小国也有御敌之策。若论比文有孔、孟的道德文章,若论比武也有孙、吴的兵法韬略。又听说陛下您已挑选精兵强将,前来侵犯我们国境。我们的水泽之地,山海之洲,自然已有防备,岂肯跪在路途之中遵奉你们?顺你们之意未必一定能得到生存,违背你们也未必就是死路一条。如果相逢在贺兰山之前,玩玩搏斗这戏,我也毫不畏惧。倘若是您胜我败,且可满足贵国的意图。如果是我胜您败,您就蒙受小邦的羞辱。自古以来都是讲究以和为上策,以罢战为强计,免得生灵涂炭,把黎庶之民从艰辛中拯救出来。现特地派遣使臣,敬将此意奉告到您的宫殿之前,希望贵国考虑。

朱元璋得到这个表文十分气愤,本想对日出兵,但一想到元朝蒙古人的前辙,最终还是没有对日本出兵。

后来,日本虽然还继续向明朝朝贡,但倭寇对中国沿海的侵犯仍然不断,甚至越来越猖獗,一场侵扰明朝长达200年之久的倭患正式揭开了序幕。

标签: 二百年作者明朝

更多文章

  • 朱祁钰的杭皇后是谁?悲剧人物杭皇后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人物,悲剧,皇后

    朱祁钰谈允贤剧照明妃谈允贤历史原型是谁?谈允贤是朱祁钰的杭皇后吗?杭氏(?1456),明代宗(景帝)朱祁钰的第二任皇后。死后谥为“肃孝皇后”。英宗复位,削皇后号,毁所葬陵。她作为明代宗继皇后的身分不被明朝正史认可。算是明代后妃中的一位悲剧人物。平步青云喜事还没有完。第二年,明

  • 明武宗朱厚照:浪荡天子情迷酒家女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之谜,天子,酒家

    帝王档案朱厚照:1506年-1521年在位,孝宗朱祐樘长子,性格浮躁。在位16年,沉湎游戏,纵情声色;刘瑾擅权,屡兴冤狱;民命不堪,反抗烽起。最终铲除刘党,关闭了两厂。病死,终年31岁,死后葬于康陵(今北京昌平十三陵)。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庙号武宗,史称正德帝。浪荡天子情迷酒

  • 世界文化遗产——南京明孝陵的历史影响与文化密码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世界文化遗产,南京,密码

    〇明孝陵最大的特点是,它改变了唐宋帝陵方上、陵台、方垣、上下宫制度和十字轴线的陵墓布局,开创了陵寝主体建筑平面呈“前方后圆”和诸陵合用一条神道的基本格局,深深影响了此后明清帝陵建设规制500多年的历史中国传统丧葬的主要形式是土葬,即将死人放入棺材里,然后再埋到土穴中。所埋之处

  • 明朝武宗时期的大宦官刘瑾的故事:一篇文章让你全面了解刘瑾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宦官,明朝,让你

    刘瑾(14511510年),陕西兴平人。祖籍姓谈。他原本是个市井小儿,因打群架伤了人,为了逃脱罪责,在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初年,才净身入宫当了太监。初入宫时,拜一个姓刘的老太监门下学徒。后来认刘太监做干爹,把姓谈改成姓刘,名叫刘瑾,连他的亲爹也跟着改名换姓叫刘荣。刘荣在其阉子刘瑾当权炙手可热的正德三年被

  • 闯王李自成称王时间之谜:何时开始“闯”旗飞扬?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之谜,时间,闯王

    1644年,一个原本普通的年份,却又与众不同。因为这一年,在中国的大地上,竟然同时出现了三个皇帝:一个是掌控中原江山近三百年的大明王朝崇祯皇帝朱由检,一个是身在东北觊觎中原的大清王朝顺治皇帝福临,还有一个就是奋战数年、希望取崇祯而代之的大顺王朝永昌皇帝李自成。李自成称帝以前号称“闯王”,但是他究竟是

  • 顾炎武瞧不起所谓“文人”:明亡后烧掉33岁前诗文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人,诗文,顾炎武

    顾炎武是清代初年的一位大儒,他跟黄宗羲、王夫之三位并称为明清之际、尤其是清代初期的三大儒。作为中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顾炎武有一个超前的想法,在《日知录》第十三卷《正始》里,顾炎武有一段话,是大家耳熟能详,也一直津津乐道的:“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

  • 方孝孺被“株连十族”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方孝孺被

    中国古代“抄家”和“灭族”经常是伴随使用的,目的在斩草除根――完全除去复仇的实力和人脉。少康中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就是除之不尽的后果,吴子胥与吴伐楚是灭族不彻底的结果。因此,秦始皇开始有「族诛」的酷法,先是「夷三族」,后代越

  • 明末大臣马士英差点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大臣,明末

    在明末清初的时候,中国时局动荡,一位以诗词歌赋着称的人物,差点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这个人就是马士英。马士英是谁,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能力,左右明清之际的时局呢?马士英是贵州贵阳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591年。在他25岁的时候,和阮大铖一起通过了科举的会试。三年之后,被授予南京户部主

  • 宋朝八贤王赵德芳介绍:赵德芳竟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朝,贤王,赵德芳

    在关于杨家将、包拯等影视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八贤王赵德芳这么一个人物。他风趣幽默,儒雅正气。经常在忠烈之士收奸臣排挤陷害时,挺身相救。让人们十分喜爱这个人物角色。除了影视剧作品,八贤王的角色,也出现在一些古典名着之上。其中描写的最为生动的,以《三侠五义》为最。在其中将八贤王手持金锏,上打昏君,下打奸佞

  • 揭秘:生而神奇的明朝良相刘健的传奇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传奇一生,明朝,神奇

    洛阳人刘健在明朝中期任内阁大学士、内阁首辅(相当于国务院总理),历侍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为四朝元老。刘健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刘健去世后便没什么知名度了。出生比刘健晚近百年的另一位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知名度远远高过刘健。其中有哪些原因?生而神奇刘健,生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