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末大臣马士英差点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明末大臣马士英差点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870 更新时间:2023/12/16 2:17:00

在明末清初的时候,中国时局动荡,一位以诗词歌赋着称的人物,差点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这个人就是马士英。马士英是谁,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能力,左右明清之际的时局呢?

马士英是贵州贵阳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591年。在他25岁的时候,和阮大铖一起通过了科举的会试。三年之后,被授予南京户部主事,开始进入仕途。直到崇祯年间,被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但不久之后,他被人告发贪腐,罢了官。

马士英在罢官之后,又遇到了和他同榜进士阮大铖,两个人成为了好朋友。其后阮大铖由于支持东林党人周延儒入阁有功,被重新举为仕人。但是由于东林党内部的反对,阮大铖只好推荐马士英取代自己的位置。

不久之后,李自成大军攻克北京,又在山海关之战中大败,清军入关。由于战火还没有蔓延到南方,南方因此亟需再立新君,以图光复。因此在马士英等人的支持下,小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称为弘光帝。马士英由于拥立有功,被进为内阁首辅。

马士英为了报答当年阮大铖的举荐之恩,因此在弘光帝面前保举了阮大铖,两个人一起把持朝政。至于马士英在南明任职期间的功过是非,历史上的说法很不一致,有的人认为他是一个奸臣,也有的人认为他是一个忠臣。但无论如何,在后来清军南下的过程中,马士英并没有像阮大铖一样卖国求荣,因此无关是忠奸,顶多也只能算是一个权臣。

弘光元年,清军南下,攻克扬州,尽屠八十万之众。南方闻风丧胆,开城投降,弘光帝出逃至芜湖,被清军捕杀。阮大铖贪生怕死,投降了清军。那么马士英去了哪里呢?马士英是谁,当然不会随便投降,他率领残余势力南下,盘踞在江浙一带,多次和清军交战,最后牺牲。

马士英是好人还是坏人

马士英是好人还是坏人,一直是研究明末清初历史的学者争论的问题。判定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首先最主要的,当然是要看他干的事情都是些好事还是坏事。

首先来看一段发生在多铎和黄端伯之间的对话。清兵南下,南京的一些重要官员,如钱谦益、赵之龙等人都打开城门投降。唯有黄端伯不投降。多铎问黄端伯说,你以为弘光帝是个什么人,你想为他殉节?黄端伯说,皇帝圣明。多铎又问,那你认为马士英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黄端伯说,是忠臣啊。多铎说,像他那样的人也可以被称为忠臣?黄端伯说,马士英直到现在也没有投降,当然是忠臣。他指着那些已经投降清军的南明官员说,他们才是不忠不孝的人!

虽然以上这段话,有黄端伯和多铎作对的意思。但是从中可以发现一个事实,在黄端伯的眼里,马士英比钱谦益、赵之龙那些投降派的人士实在强太多了。

马士英曾经为张溥丧事奔波一个多月。而马士英和张溥之间,其实并没有多少关系。曾经张溥和阮大铖一起,是拥护周延儒入阁的重要人物。后来周延儒入阁,要对阮大铖报答,但由于复社成员的反对,因此阮大铖让马士英代替了自己的位置。因此马士英和张溥之间的关系,是隔了阮大铖一层。但在张溥死后,马士英能够为他的丧事奔波一个多月,足见其江湖豪气,是个重义气,重情义的人。

在回到之前清军南下的时候,钱谦益投降了,阮大铖投降了,唯独马士英没有投降。马士英干什么去了呢?他在浙江一带,组织抗清实力,和清军进行斗争,直到最后,马士英壮烈殉国。

一个在别人眼中忠孝两全的,重情义的人,就可以看出马士英是好人还是坏人了。但是在当时的南明王朝中,马士英过分揽权,而且才能平庸,是弘光朝覆灭的原因之一,也是马士英饱为后人诟病的原因。但弘光朝覆灭,是很多原因形成的,马士英并非罪魁祸首。

马士英之死

在中国晚明的历史中,对于马士英之死有着不同的说法。根据正史记载,马士英是被清军俘虏后英勇就义的,而根据野史记载,马士英并未死去,一直隐居在山中,直到寿终正寝。

由于马士英和阮大铖在南明弘光朝时期的擅权,招致了东林党复社成员的不满。而且在马士英的好友阮大铖于南京城破后,乞降于清军,顺带着让马士英的形象也在无意之中抹上了一层黑。

在弘光帝覆亡之后,南方相继又建立了隆武帝朱聿键政权和鲁王朱以海政权,抵抗清军的入侵。马士英本属于弘光朝的宠臣,而且东林党对其多有不满,因此当他去投奔隆武帝和鲁王的时候,都遭到了拒绝。但是马士英并没有因此转投清军,而是自己组织力量,抗击清军。根据史料记载,马士英在此期间,参加了南明抗清势力攻打余杭、富阳和杭州等地的战役。后来南明势力最大的队伍吴日生败亡,马士英见大势已去,遁入四明山,削发为僧。后来由于叛徒的出卖,使得马士英被清军逮捕。但是这个时候,马士英也没有投降清军,最后英勇就义。

在野史中,有学者考证出马士英并没有被清军俘虏,而是一直隐居在山中。而且还有人找到了马士英在弘光年间直到清康熙年间的活动痕迹。而且在他晚年,还和八大山人一起创建了江西青云圃道院。

但是无论对马士英之死持有何种看法,都可以证明他在国破家亡的时候,并没有像明末的其他士大夫一样卖国求荣,而是选择了殉国的结局。如果熟读南明史,可以发现他的就义和宁波人张煌言十分相似,而后者被人称为了民族英雄。因此,那些污蔑马士英的学说,都将不攻自破。

标签: 中国大臣明末

更多文章

  • 宋朝八贤王赵德芳介绍:赵德芳竟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朝,贤王,赵德芳

    在关于杨家将、包拯等影视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八贤王赵德芳这么一个人物。他风趣幽默,儒雅正气。经常在忠烈之士收奸臣排挤陷害时,挺身相救。让人们十分喜爱这个人物角色。除了影视剧作品,八贤王的角色,也出现在一些古典名着之上。其中描写的最为生动的,以《三侠五义》为最。在其中将八贤王手持金锏,上打昏君,下打奸佞

  • 揭秘:生而神奇的明朝良相刘健的传奇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传奇一生,明朝,神奇

    洛阳人刘健在明朝中期任内阁大学士、内阁首辅(相当于国务院总理),历侍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为四朝元老。刘健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刘健去世后便没什么知名度了。出生比刘健晚近百年的另一位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知名度远远高过刘健。其中有哪些原因?生而神奇刘健,生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

  • 第二十一章 冯梦龙与《智囊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一章,冯梦龙,智囊

    这是一个故事集,集合了古今大小、正邪人物智慧的闪光。其实,我们很多熟悉的故事都来自这里:小到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大到孔子教学,公卿政斗,帝王制霸……冯梦龙(1574~1646年),字犹龙,又字公鱼、子犹,别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等。他出生于明后期万历二年。这时世界的西方正

  • 清官陈寿的故事:为官40载,死后家中无钱装殓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无钱,死后,清官

    陈寿,字本仁,原籍江西新淦(今新干),因祖父戍卫辽东,遂人籍宁远(今辽宁兴城)。他于成化八年(1472年)中进士,授官户部给事中,从此登上仕途。曾先后担任左佥都御史、延绥巡抚、陕西巡抚、南京兵部侍郎、刑部尚书等。为官前后共达40年,自始至终清正刚直,深受世人的敬佩。陈寿一生所遵循的信条,是为官&ld

  • 你知道“萨尔浒之战”只用了5天的时间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之战,你知道,萨尔

    公元1618年,后金努尔哈赤召集八旗首领和将士,以“七大恨”誓师告天。第一大恨就是明朝无故杀死了他的祖父和父亲。为了报仇雪恨,他决定起兵征伐明朝。努尔哈赤亲自率领二万人马攻打抚顺。他写信诱劝抚顺明军守将李永芳投降。李永芳投降后,努尔哈赤委任他为总兵官。后金军在这一战役中俘获人

  • 第四讲 明朝式腐败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明朝,腐败

    古代有很多的贪官,也有很多惩贪的案例,而明朝的腐败,则不仅是贪官,而是权力的恶性膨胀,除了金钱上的欲望,更有无止境的权力欲存在。铁血惩贪的制度保障要说明朝的腐败,就先要从明朝对腐败的预防和惩治说起,因为,腐败恰恰就是从惩罚和政治制度的漏洞寻找到了机会,慢慢滋生起来的。低薪反贪手段谈到中国历史上惩贪官

  • 朱元璋一统天下,他功不可没,但因他太过聪明,朱元璋不敢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但因,功不可没,朱元璋

    不知道大家喜欢朱元璋这个历史人物吗?喜欢探索历史奥秘的你,跟着小编一起来往下看看吧,绝对让你收获颇丰!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共经历了十六位皇帝,享国两百七十六年,开国朱元璋是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粗人,在一统天下的过程中,他能走到最高的位置,少不了身边的谋士辅助,其中最厉害的

  • 女真第一美女布喜娅玛拉 坎坷一生嫁七男结局凄惨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凄惨,坎坷,女真

    相传女真第一美女布喜娅玛拉,与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传出绯闻,可惜最后结局凄凉。众所周知,布喜娅玛拉就是指叶赫老女。近日,有网友上传几张布喜娅玛拉颅骨复原图,顿时,掀开叶赫老女研究狂潮。布喜娅玛拉又名东哥,相貌倾国倾城,引无数位英雄竞折腰,有"女真第一美女"之称,但却注定要成为政治上的砝码,先后7次许

  • 年少轻狂权倾朝野——汪直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年少,朝野,轻狂

    少年得志,精彩人生汪直是广西大藤峡叛乱中瑶民后代,成化三年以幼童身份被俘进宫。生卒年无明确记载,掌权时仅仅年少。成化十三年商辂弹劾西厂奏章中说“今汪直年幼,未谙世事,止凭韦瑛等主使”,在外监军时期怀恩评价“直年少喜功”,按古代标准符合这个条件的,再以入

  • 外廓十八环绕南京众星捧月拱卫朝廷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众星捧月,南京,外廓

    今天如果您走到这10多处城门前,看到历史沧桑的痕迹,不知有何感想?对南京城门之多,老南京会向你脱口说出“里十三,外十八”的城门名。“里十三”前面我们已经讲过,那么这“外十八”指的又是什么呢?这“外十八”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