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是怎么治理国家的?“国家新立,惟三大府总天下之政”

朱元璋是怎么治理国家的?“国家新立,惟三大府总天下之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475 更新时间:2024/1/14 9:15:28

“立纲陈纪”或言“立法定制”,换成今天话来说就是建章立制,也就是给新朝建立一整套新的典章礼仪和法律规章制度。洪武皇帝从小就是元朝的子民,后来以反元起家,夺得了元朝的江山,因此他最熟悉的当然是元朝的典章礼仪和风俗习惯了,其接手和继承的“遗产”当然也就是这些了。但元朝是以马背民族入主中原而建立起来的王朝帝国,以绝对少数实行对绝对多数的军事统治,加上它的风俗礼仪迥异于汉民族,又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这样就使得原本以儒家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华帝国农耕文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挑战,甚至是大颠覆。于是就出现了一个个社会畸形怪胎:“中国衣冠坏于胡俗”,“僧道之教……男女溷杂,饮酒食肉自恣”,“豪强之家多以他人子阉割役使”,最令人诟病的是大元帝国“本末倒置”,时人记载说:“我大元制典,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贵之也;贵之者,谓有益于国也。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后之者,贱之也;贱之者,谓无益于国也!”“儒”即今天所说的知识分子,大元帝国社会居然将脑力劳动者或言精神文明的创造者置身于社会的末端,与乞丐同埒,这样的帝国王朝再怎么说也好不到哪里去。因而当朱元璋通过参加和领导红巾军起义进而建立自己政权以后,就不无感慨地对元帝国统治秩序发出了“冠履倒置之叹”。

说元朝人将帽子穿到了脚上,将鞋子当做帽子戴到了头上。虽说这样的说法有着很大的夸张,但元帝国统治对中华帝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冲击所带来的社会秩序紊乱这是不争的史实。那么怎样激浊扬清、正本清源?

洪武元年(1368)十一月甲子日,朱元璋在“诏定乘舆以下冠服之制”中首先正式提出了“参酌唐宋之制而定之”的口号。随后在洪武四年四月制定皇太子纳妃礼仪和洪武五年六月定内命妇冠服制以及洪武九年五月议定宫廷丧服之制时,朱元璋君臣多次予以强调。

“参酌唐宋”即以中华文明经典时代唐宋时期的典章礼仪与规章制度为根本,适当地做一些变通。这样的例子在洪武五年制定宫廷命妇冠服制操作过程中再典型不过。当时遵循朱皇帝“参酌唐宋”精神制礼作乐的礼部官员说:“唐制贵妃一品、昭仪二品、婕妤三品、美人四品、才人五品,冠服并用花钗翟衣;宝林六品、御女七品、采女八品,冠服同尚宫等,并佃钗礼衣。宋内命妇贵妃一品、太仪二品、婕妤三品、美人四品、才人五品、贵人无视品,冠服并用花钗翟衣,自国夫人县君及充司、簿司宾者,并赐冠帔。今内命妇增设贵人一等、才人二等,参酌唐宋之制,自三品以上,宜用花钗翟衣,贵人视四品,才人视五品,并同尚宫等用山松特髻大衫,以为礼服。于是以贵人为三品,以后妃燕居冠及大衫霞帔为朝会礼服,珠翠庆云冠鞠子褙衣缘襈袄裙为常服”,朱元璋当即予以准允。

因为唐宋规制并不完全一样,朱元璋君臣对此没有过于刻板,而是适当地做了一些变通。所以有人说朱元璋是个绝对保守的君主,看来还不能完全肯定地那么说。那么对于眼前的一切直接“遗产”,早就对元朝深恶痛绝的洪武君臣就完全抛弃了?也不见得!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在“讲求官制”的诏书中还是委婉地表达洪武初年开国建章立制继承了元朝的很大一部分“遗产”的:“远稽汉唐,略加损益,亦参以宋朝之典,所以内置中书省、都督府、御史台、六部,外列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都转运盐使司、提刑按察司及府、州、县,纲维庶务,以安兆民。”“内置中书省”一语就有很大问题,唐宋时代中央实行的是“三省制”,绝不是元朝的中书省“一省”,朱元璋在洪武初年实际上很大部分继承的是元朝的典章礼仪制度,这个过程用朱元璋的话来说也叫“立纲陈纪”,那么在洪武开国之初朱元璋君臣又是如何“略加损益”地“立纲陈纪”、构建新体的?

南京开国时的大明帝国是以先前朱元璋的吴政权机构为基础的,而吴政权又是以龙凤政权的地方分支权力机构发展而来的。有意思的是,龙凤政权又是基本上抄袭了元朝的体制结构。因此说洪武初年的大明官僚权力机构在很多方面采用了元朝体制,但又没有完全照搬,而是有所损益。

朱元璋说:“国家新立,惟三大府总天下之政”〇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

元至正二十四年(宋龙凤十年,1364)朱元璋在南京称吴王,“建百司官属,置中书省:左、右相国为正一品,平章政事从一品,左、右丞正二品,参知政事从二品……”这套体制在1368年洪武开国时大体上继续照用。当时御史中丞刘基、学士陶安就向朱元璋上奏说:“中书省和都督府官员曾议论,按照元朝旧制,我朝中书省应该设个中书令,恳请皇帝陛下任命皇太子朱标出任中书令一职!”

元朝中书省就是古人所称的丞相府衙,其左右丞相之上还设有中书令,即第一宰相,“典领百官,会决庶务,太宗以相臣为之,世祖(始)以皇太子兼之”。但皇太子要是与皇帝不一心,那就问题多了,元末朝廷中元顺帝与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之间的关系就是这么个情况。

朱元璋似乎看到这个毛病,当有人提出要设立中书令时,他是这样回答的:“建章立制取法于前朝古制,一定要有所选择,凡是好的我们就继续实行,要是不好的而又盲从,就像登高要望远但你又有恐高症,想横渡长江但你又不会用船桨,你说怎么能指望天下得以大治?元朝人做事不向古人学好,设官建制不以任人唯贤,而是唯我族类,名不副实,威信不服众人,怎么能治好天下?我们又怎么能照学他们呀?再说朕的皇太子现在年纪还小,学识不广,经历的事情也少,还需要多多学习,博通古今,识达机宜。今后凡是军国重务都向他报告报告,让他知道一下该如何处理就行了,何必一定要模仿元制设立中书令呢?”

明初不设中书令,中书省的丞相就成为了政府最高的行政长官了。而中书省之下则设立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六部,洪武元年八月大明正式开始设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官。

标签: 三大国家是怎么

更多文章

  • 《明朝抗倭二百年》作者:纪红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二百年,作者,明朝

    《明朝抗倭二百年》开篇明初对日招抚第一章关于倭寇(1)第二章关于倭寇(2)第三章明朝抗倭海防建设(1)第四章明朝抗倭海防建设(2)第五章明朝抗倭海防建设(3)第六章明朝抗倭经典战例实录(1)第七章明朝抗倭经典战例实录(2)第八章明朝抗倭经典战例实录(3)第九章明朝抗倭名将小传(1)第十章明朝抗倭名将

  • 朱祁钰的杭皇后是谁?悲剧人物杭皇后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人物,悲剧,皇后

    朱祁钰谈允贤剧照明妃谈允贤历史原型是谁?谈允贤是朱祁钰的杭皇后吗?杭氏(?1456),明代宗(景帝)朱祁钰的第二任皇后。死后谥为“肃孝皇后”。英宗复位,削皇后号,毁所葬陵。她作为明代宗继皇后的身分不被明朝正史认可。算是明代后妃中的一位悲剧人物。平步青云喜事还没有完。第二年,明

  • 明武宗朱厚照:浪荡天子情迷酒家女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之谜,天子,酒家

    帝王档案朱厚照:1506年-1521年在位,孝宗朱祐樘长子,性格浮躁。在位16年,沉湎游戏,纵情声色;刘瑾擅权,屡兴冤狱;民命不堪,反抗烽起。最终铲除刘党,关闭了两厂。病死,终年31岁,死后葬于康陵(今北京昌平十三陵)。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庙号武宗,史称正德帝。浪荡天子情迷酒

  • 世界文化遗产——南京明孝陵的历史影响与文化密码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世界文化遗产,南京,密码

    〇明孝陵最大的特点是,它改变了唐宋帝陵方上、陵台、方垣、上下宫制度和十字轴线的陵墓布局,开创了陵寝主体建筑平面呈“前方后圆”和诸陵合用一条神道的基本格局,深深影响了此后明清帝陵建设规制500多年的历史中国传统丧葬的主要形式是土葬,即将死人放入棺材里,然后再埋到土穴中。所埋之处

  • 明朝武宗时期的大宦官刘瑾的故事:一篇文章让你全面了解刘瑾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宦官,明朝,让你

    刘瑾(14511510年),陕西兴平人。祖籍姓谈。他原本是个市井小儿,因打群架伤了人,为了逃脱罪责,在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初年,才净身入宫当了太监。初入宫时,拜一个姓刘的老太监门下学徒。后来认刘太监做干爹,把姓谈改成姓刘,名叫刘瑾,连他的亲爹也跟着改名换姓叫刘荣。刘荣在其阉子刘瑾当权炙手可热的正德三年被

  • 闯王李自成称王时间之谜:何时开始“闯”旗飞扬?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之谜,时间,闯王

    1644年,一个原本普通的年份,却又与众不同。因为这一年,在中国的大地上,竟然同时出现了三个皇帝:一个是掌控中原江山近三百年的大明王朝崇祯皇帝朱由检,一个是身在东北觊觎中原的大清王朝顺治皇帝福临,还有一个就是奋战数年、希望取崇祯而代之的大顺王朝永昌皇帝李自成。李自成称帝以前号称“闯王”,但是他究竟是

  • 顾炎武瞧不起所谓“文人”:明亡后烧掉33岁前诗文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人,诗文,顾炎武

    顾炎武是清代初年的一位大儒,他跟黄宗羲、王夫之三位并称为明清之际、尤其是清代初期的三大儒。作为中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顾炎武有一个超前的想法,在《日知录》第十三卷《正始》里,顾炎武有一段话,是大家耳熟能详,也一直津津乐道的:“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

  • 方孝孺被“株连十族”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方孝孺被

    中国古代“抄家”和“灭族”经常是伴随使用的,目的在斩草除根――完全除去复仇的实力和人脉。少康中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就是除之不尽的后果,吴子胥与吴伐楚是灭族不彻底的结果。因此,秦始皇开始有「族诛」的酷法,先是「夷三族」,后代越

  • 明末大臣马士英差点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大臣,明末

    在明末清初的时候,中国时局动荡,一位以诗词歌赋着称的人物,差点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这个人就是马士英。马士英是谁,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能力,左右明清之际的时局呢?马士英是贵州贵阳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591年。在他25岁的时候,和阮大铖一起通过了科举的会试。三年之后,被授予南京户部主

  • 宋朝八贤王赵德芳介绍:赵德芳竟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朝,贤王,赵德芳

    在关于杨家将、包拯等影视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八贤王赵德芳这么一个人物。他风趣幽默,儒雅正气。经常在忠烈之士收奸臣排挤陷害时,挺身相救。让人们十分喜爱这个人物角色。除了影视剧作品,八贤王的角色,也出现在一些古典名着之上。其中描写的最为生动的,以《三侠五义》为最。在其中将八贤王手持金锏,上打昏君,下打奸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