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代秘史:况钟的刀笔功夫

明代秘史:况钟的刀笔功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836 更新时间:2024/1/5 1:47:47

明永乐四年(14O6年),况钟二十三岁。因为文理畅通,书法端正,被靖安县知县俞益挑选为吏,任礼曹之职,管理礼仪、祭祀一类事务。况钟为人精明,办事干练,为俞益所看重。况钟父母曾表示希望儿子在功名上进取,不愿意让他当书吏(刀笔吏),俞益劝说道:“刀笔吏没有什么不好,汉代的萧何曹参唐朝孙伏伽张元素,都是从胥吏做到高官显爵的。”这反映了俞益对况钟的器重。

况钟在靖安故乡做了九年的县衙胥吏,到永乐十二年(1414年)通考之期,循例要赴南京,由掌管任免和考核官员的吏部进行考绩。知县俞益和礼部尚书吕震是旧交,俞益在况钟临行时交给他一封信,让他带给吕震。信中竭力称赞况钟的为人和才能。吕震和况钟晤谈后,对况钟的才识有所了解。有一次,木厂起火,永乐皇帝朱棣要吕震报告起火原因。吕震草拟的奏疏说是“烧毁木植”引起的,况钟看过之后,提出在木植前加上“拣退”二字。朱棣看了奏疏后,未加追究。吕震因此更加赏识况钟,并在朱棣面前加以推荐。朱棣以帝王之尊,对刀笔吏本来很鄙视,认为他们知利不知义,知刻薄不知大体,但是,在召见况钟后,独独对况钟改变了看法,决定破格擢用,授职为礼部仪制司主事(正六品)。

传说况钟在礼部任职期间,皇帝坐朝的大殿有一面皮鼓破了,按例要由礼部行文通知江南地方机关造换,文书上要将制作要求讲明,以便造换之物能符合规格和质量标准。曾有几位官员先后拟了好多遍稿子,都不能使人满意。到了况钟手上,他在稿子中加了八个字:“紧绷密钉,晴雨同声”,就把这一难题给妥善解决了。从此,凡是重要文书,很多就由况钟负责起草。

况钟不仅善于草拟文书,而且熟谙典章条例。他在有关典章礼仪等方面的知识特长和精明干练、廉洁奉公的办事效率,使他很快在中央官署办事官员中崭露头角,并且多次引起朱棣的重视。永乐十五年(1417年),朱棣再次北巡北京,礼部就选派况钟随行。那时,南京作为国都,北京是所谓行在,但已经有许多重大活动安排在北京进行了。有的邻国,如南真腊、渤泥、占城、暹罗、撒马儿罕等国派使者来朝贺,那时就安排在北京举行仪式。有关的具体事宜,况钟都参与其中进行安措。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朝廷中引起一场轩然大波。有人反对迁都,如主事萧仪、侍读学士李时勉等,结果当然无济于事,萧仪被杀,李时勉下狱。况钟支持迁都,替朱棣南北奔走,积极筹备朝贺、祭告等典礼。为此,况钟又一次受到了朱棣的赏识和重视。永乐二十年(1422年),朱棣命太子监国,亲自率兵往阿噜台,有关祭告、庆贺、封策等文件大部分是况钟参与草拟的。况钟任职礼部仪制司主事的几年中,曾经先后受到朱棣的嘉奖三十余次,这在当时中央官署中并不多见。因为朱棣的脾气暴躁,当时一些大臣们常常由于引用条例或行文不当,就会受到这位皇帝的严厉申斥。况钟熟悉文书档案,办事精明廉洁,因而得到重视,朱棣巡游时,况钟常在行列中,以备随时咨询。

明仁宗朱高炽即位以后,重视御史的作用和人选,尤其重视负责领导监察工作的都御史的作用和人选。由于受当时内阁当权的大臣号称“三杨”的杨士奇杨溥、杨荣的关照,况钟在仪制司任职期满后,被越级提升为仪制司郎中。

洪熙元年(1425年)南京多次发生地震。仁宗派皇太子朱瞻基去祭孝陵,实际上是要他坐镇南京。仁宗亲自挑选皇太子的随行人员,况钟就是其中得力的一位。朱瞻基一行人抵达南京才两个月,就传来朱高炽病危的消息,于是全班人马立即从南京赶回北京。一路上,况钟头戴纱帽,身穿礼服,扶着朱瞻基的轿子而行。后来,朱瞻基见况钟千里跋涉太劳累,特别批准他骑马随行。每到一处,朱瞻基停下来休息时,见况钟都安排得有条不紊,就对况钟格外有了好感。

仁宗朱高炽病逝后,朱瞻基即位,年号宣德。宣德初,况钟曾经被委派陪同亲王赴南京祭孝陵。宣德五年(143O年),苏州府、松江府等九个地方的知府官出缺。这些称为“雄踞地”的所在,对中央政府至为重要,其本身政务、赋税、治安等问题又都很复杂,只有贤劳着称的干才去担任知府,方能胜任。在推选苏州知府时,朝中大臣很多举荐况钟,朱瞻基也对况钟有好感,这样很快就解决了苏州知府的合适人选问题。

朱瞻基亲自举行了一次送九个知府赴任的宴会。宴会上,况钟得到了皇帝特地颁赐他的一道敕书:“敕苏州府知府况钟:国家之政,首在安民。安民之方,先择守令。朕临御以来,孜孜夙夜,以安民为心。而比岁田里之民,鲜得其所,究其所自,盖守令匪人。或恣肆贪刻,剥削无厌,或?冗庸懦,坐视民患,相为蒙蔽,默不以闻。致下情不得上通,上泽不得下施。今慎简尔等,付以郡寄,夫千里之民,安危皆系于尔,宜体朕心,以保养为务,使其衣食有资,礼义有教;而察其休戚,均其徭役,兴利除弊,一顺民情。毋徒玩,毋事苟简,毋为权势所胁,毋为奸吏所欺;凡公差官员人等,有违法害民者,即具实奏闻。所属官员人等,或作奸害民,尔就提下差人解京。尔亦宜奉法循理,始终不渝,庶负朕之委任,钦哉故谕。”

这道敕书犹如一件法宝,在今后况钟任苏州知府的十三年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标签: 刀笔明代秘史

更多文章

  • 朱高炽的仁宗之治”:只坐了一年的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仁宗,坐了,皇位

    公元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永乐皇帝朱棣在北征途中患病,逝于榆木川(今内蒙多伦西北)。遗命把帝位传给皇太子朱高炽。朱高炽继承皇位,定年号为“洪熙”。那年他47岁,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可是他只在皇位上坐了一年,第二年便死去了,高炽的庙号为“仁宗”

  • 第七章 大明宣德炉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大明,宣德,第七章

    宣德炉是用暹逻国(泰国)进贡的“风磨铜”,另外加金、银、锡、宝石等30多种原料,宣德炉配料严格,冶炼尤精,一般须经过六至十二炼。宣德皇帝在位十年,在第三年(1428年)铸造了一次铜炉,历时3年。工匠们按照宫中秘藏的宋代《宣和博古图》和《考古图》以及柴、汝、官、钧、哥、定各大名

  • 明代新词的构成成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成分,新词,明代

    在上一节,我们讨论到明代新出现的词语中,有不少的文言色彩词语,因为它们不能反映明代口语的实际面貌,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新词,因此,这一节我们只从口语词、方言词、外来词三个方面来讨论明代新词的构成。在介绍三类词的基础上揭示明代新词的一些特征。一.口语词口语词,指广大民众在日常口头中使用的词汇,也称之为

  • 贪图钱财,“移花接木”勾取逃军,害民害人,最终还是将自己给害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勾取逃军,移花接木,钱财

    〇贪图钱财,“移花接木”勾取逃军,害民害人,最终还是将自己给害了就在当年“红太阳”出升的地方临淮县有个逃军叫陈宝仔的,因为实在不想再当兵了,就将家中所有的钱财都拿出来贿赂当地专门负责勾补军士的凤阳府临淮县衙里的官吏。知县张泰、县丞林渊、主簿陈日新、典史

  • 《明朝那些事儿》之朱由检篇 有声MP3在线读物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在线,明朝,读物

    思宗朱由检(1610-1644)年号“崇祯”1627年即位,在位17年。思宗,光宗第五子。即位后,诛杀魏忠贤,颇为勤政,勉力振作,无奈积重难反,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又崇祯性多疑,刚愎自用。终于在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景山自缢身亡。时年

  • 她有夫有女混进了宫 最后还成母仪天下的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天下,有夫有女,皇后

    汉景帝刘启不仅上边有一个胡搅蛮缠的妈妈窦太后,身边还有一个诡计多端的女人王娡。王的家乡是今天陕西扶风县槐里镇。她的母亲臧儿出身名门,后家道中败沦落至此。臧儿曾两度出嫁,与先夫生一男两女,儿子名叫王信,还有两个女儿,其中长女就是王娡,次女叫王皃姁。前夫死后臧儿又改嫁给长陵田氏,生了两个儿子田蚡、田胜。

  • 故宫外面修筑皇城纵轴彰显专制灵魂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故宫,皇城,纵轴

    刚刚我们介绍完了明皇宫最核心的宫城。但是,按照中国古代都城的建制,宫城外部还有皇城,那么当年南京的皇城到底是怎样的呢?它究竟有多大范围?南京明皇城主要由宫城城墙外围开始算起,到明皇城城墙加上御道街这一条。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整个皇城的形状从上空俯视来看,呈倒“凸”字形;南北长5

  • 顾炎武瞧不起所谓“文人” 明亡后烧掉33岁前诗文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人,诗文,顾炎武

    导读:瞧不起以“文人”自居者,是顾炎武一贯的思想,至少是顾炎武在1644年明王朝灭亡以后就有的非常鲜明的思想。顾炎武在明朝灭亡以后,把他33岁以前的诗文作品基本上全部烧掉了。顾炎武是清代初年的一位大儒,他跟黄宗羲、王夫之三位并称为明清之际、尤其是清代初期的三大儒。作为中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顾炎武有一

  •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之谜,建文帝,朱允炆

    帝王档案朱允炆:1399年-1402年在位。太祖朱元璋长孙,性格柔弱而仁孝。太祖病死即位,在位4年,撤销藩王,加强皇权。削藩事败,京城被叔父朱棣攻破后,不知所终。建文帝登基之谜当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1398年去世之后,第二位登上明朝皇帝宝座的是年仅21岁的建文帝朱允炆。然而奇怪的是,这位年轻的皇

  • 第2章 关于倭寇(2)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倭寇

    4.中国汉奸明朝另一股勾结倭寇的重要势力就是汉奸,王直、徐海、许栋、陈东、麻叶等就是明朝着名的汉奸。这些人各有各的势力,相互勾结,有时又相互火并,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勾结倭寇,认贼作父,剽劫中国沿海。(1)汉奸王直小传王直是生活在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位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关于王直究竟姓“王&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