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吴三桂冲怒一冠为宠妓陈圆圆值得吗?

吴三桂冲怒一冠为宠妓陈圆圆值得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852 更新时间:2024/1/8 22:19:06

如今,吴三桂“冲怒一冠为红颜”,几乎家喻户晓,妇懦皆知。而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也因此被后人斥之为红颜祸水。但是作为一句在战乱岁月中的平凡女子,她几易其主,历尽人间之辱,其中辛酸谁又明白?而区区一个弱女子,最终成为将官之家的玩物,她真能左右历史吗?

陈圆圆,名沅,字畹芬,江苏武进奔牛镇人。明末苏州名妓,与顾寿割、婉、李香君等齐名。据记载,陈圆圆出生于-个普通的人家。

家境的贫寒和父亲的挥霍,使陈圆圆从小便领略了人生的艰辛与多变,而生活的无奈,把她由一个良家女子推向烟花柳巷的深渊。父亲死后,陈圆圆被卖到了苏州,成了一名歌妓。

流落到苏州的陈圆圆隶籍梨园,其时,她正当豆蔻之年,很快赢得了众星捧月之宠。由于她自幼生活在“父好歌曲”、家中“日夜讴歌不辍”的环境中,所以,很快以擅演南戏,跃居“梨园之胜”艳名远播,成了一代名妓。

虽然陈圆圆有着甲天下的声色,过着客如云来、门庭若市的宠妓生活,但她和所有的风尘女子一样,无法摆脱低贱的社会地位。因而在追欢卖笑之余,她常常陷入红颜薄命的感伤。

当时,陈圆圆也很想借广泛交际的机会,结识一些名士,出籍从良。

陈圆圆

崇祯十四年,即公元1641年春,冒襄与陈圆圆初逢。冒襄字辟疆,江苏如皋人。冒家为如皋望族,世代官宦,为官清正,诗书传家。冒襄睿智超人,风流儒雅。到了及笄之年,陈圆圆便把自己完全托付给了冒辟疆。

但是,在黑暗的封建时代,一个女子美丽的容颜,往往会给自己带来重重灾难,正所谓自古红颜多薄命。尤其是在灾荒之年,遭遇兵荒马乱,年轻女子的命运,就更是朝不保夕。

1642年,正当冒辟疆准备从外地赶回苏州与陈结秦晋之好的时候,祸从天降了。

冒辟疆到达苏州,陈圆圆被做过扬州把总的老色狼田弘遇叼走。田弘遇的女儿是崇祯的贵妃,“父凭女贵”田弘遇官封左都督,在皇亲国戚中飞扬跋扈,不可一世。

更可悲的是,佳人爱的是才子而不是田弘遇这个六十四岁的糟老头。此际此时的陈圆圆是多么想念冒辟疆,她并不愿去北京啊!但在“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的境况下,陈圆圆只得自叹薄命,以泪沾衣而已。

也许命中注定自古红颜配英雄,绝代丽人陈圆圆的命中也会遇到自己的英雄,这就是在田家大院的歌舞场上演的一出英雄美人一见钟情的闹剧,这位英雄就是当时的宁远总兵统帅吴三桂。

年仅三十岁的宁远总兵吴三桂,从少年时代便投身戎伍,横戈跃马,驰骋疆场,已是身经百战威震辽东的名将,和皇太极、多尔衮多次交锋过。

宁远南临大海,东北两面都在清军包围之中,只有西面是到山海关的唯一通道。它是辽东战场上最后一颗钉子,清军是非要拔掉不可的。当时摆在吴三桂面前的是两种选择。要么献城投降,要么决一死战。明朝廷如果不派大军出关支援,粮饷和军械不能保证供应,宁远是守不住的。但是,吴三桂拥有二十万大军,三万精骑,还有几员智勇双全忠于他的大将。除去镇守武昌的左良玉号称二十万军队外,再没有什么将领超过他的势力。他不仅是辽东战场上的统帅,而且将是支撑大明江山的擎天柱,可以像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那样,名垂青史。他的报国忠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封侯称王的抱负,都使他不会作投降的考虑。

正是在残酷战争之即,吴三桂受诏回京与陈圆圆在田府偶遇。当第一次见面,吴三桂就被陈圆圆的美貌迷倒,陈圆圆也为吴三桂的英雄气概所倾伏。不久,陈圆圆终于如愿以偿,做了吴三桂的爱妾。

吴三桂是大将军,肩担重任,驰骋战场。在这期间,战场上的消息都是令人沮丧的。

当时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势如破竹,明朝已经到了苟延残喘的地步了。

在这里出现了一个关键人物刘宗敏,他与李自成南征北战,可以说李自成的成功有他一半的功劳。他是个宁折不弯腰、敢作敢当的铁汉子,要干什么事九条牛也拉不回头。

刘宗敏知道吴三桂家有美人陈圆圆。当明朝已近西山的时候,刘宗敏趁吴三桂远在宁远,抱定必得美人才罢休的决心来到吴府,带领兵丁从吴府的前厅搜到后院,搜遍内宅各处目的只为陈圆圆。

刘宗敏来吴府索取圆圆,是受一种强烈的欲望鼓动,他要看一看传说中的绝代美人究竟如何地美?他厌恶女人,还没有一个女人能打动过他的心。当他第一眼看到圆圆时就一阵惊心动魄,像岩浆聚积很久的火山突然爆发,命运注定不管付出多重的代价他必须得到这个女人。

当他去吴府索取之前,也想到了此举对招降吴三桂不利,但一见圆圆便什么都不管了。吴三桂不降没关系,可以用武力去征服,美人不能不要。

对于陈圆圆来说,心里极为怨恨:为什么命中注定要被抢来夺去?只怪自己容貌生得标致,招惹来许多灾祸劫难,如果毁了这花容月貌变成个丑女人谁还来抢。虽然不知道这位流寇首领将如何对她,但一定会用强暴手段逼她上床。她在被抓的那一刻就横下了心,准备一死守住贞洁,这样做才不负吴三桂爱了自己一场。死是一种解脱,想到这里她不再惊慌和恐惧,心情反倒平静下来。

让圆圆更没有想到的是,把她“抢”过来的刘宗敏虽是一个粗汉,但是并不是不讲道理。更重要的是他并没有强迫圆圆做任何事。所以,陈圆圆也没有了机会去以死换取贞节的清白。

而在山海关的吴三桂此刻正在犹豫、徘徊、举棋不定是接受李自成的招抚还是举兵反抗,他必须作出抉择。

他的前面是强大的清兵,以前敢于和清兵抗衡,因为背后有明王朝为靠山,现在靠山已经崩溃,背后变成比清兵还要强大的敌人李自成的农民军。他认真面对前后皆敌、两面受制的危急形势。他的军事力量和任何一方都难以较量,作战必败无疑;逃往南方,陆路已断,渡海无船;中立更不可能,只有倒向一主。他是精于谋略的一代枭雄,从不利的形势中看到有利可图的机会,摄政王多尔衮和大顺王李自成都会以高官厚禄为条件来对他招降,双方都要争取他,他可以权衡利弊,待价而沽。事实上清廷对他的劝降从未停止,不久前祖可法秘密到宁远来过之后,他和舅父祖大寿一直暗中有书信来往,清廷的封赏条件一次比一次抬高,许给他“必定封王,可长保富贵。”他虽然没有降清,这个门是为他开着的,只需跨出一步就行了。现在李自成派的特使又到了山海关,封赏条件也很优厚,还带来父亲劝他归降的亲笔书信。怎么办呢?

就在此时,前方传来消息,李自成已攻克北京。吴三桂听到此消息,惊呆良久,不知所措。正当他在徘徊之际,吴三桂从曾与自己并肩作战的唐通嘴里得知了一些有关闯王和闯王招降的情况。

虽然吴三桂不尽满意,而且对他来说仍有风险,但为了全家和圆圆的安危,又不能不冒一次险。

受招降书的两天后,吴三桂率领三万精锐进京拜职,唐通、左懋泰和带来的人马留守山海关。

而历史是必然与偶然的组合。如果没有当时的偶然巧合,或者这一段就是另一种模样了。

原来当时刘宗敏索去圆圆之后,又对吴府采取新的措施,派兵严密把守,无论家人奴仆一律不得外出,将吴襄囚禁府内,家财俱已查封。恰好吴府有两个家仆,决意出逃。

天地很大又很窄。偏偏会有狭路相逢的偶然巧合,某种巧合往往成为历史转折中一个重要环节。这两个家仆如果不走滦州就不会遇见吴三桂,吴三桂就会一路急驰两天后到达北京,在紫禁城向李自成投降述职。史书上确有记载,这次“巧遇”使历史发生大的转折。

家仆跟吴三桂在半路上相遇,把吴家被农民军占领、圆圆已经被刘宗敏囚禁的事,添油加醋地说了一遍。

吴三桂受到雷轰电击,这意外的变化,沉重的打击来得太猛烈了!不仅家遭惨祸,而且受到欺骗被诱上了钩,几乎自投罗网。胸中的怒火在熊熊燃烧,仇恨的波涛在汹涌翻滚,脸色已经变得铁青。

吴三桂愤怒已极,须发顿张,头上金盔的盔缨颤动不止。大呼一声:

“我定将圆圆夺回,不杀刘宗敏誓不为人!”

然而事实上刘宗敏掳走圆圆之后,把她安置在藏春楼,只是每天晚上都要抽空来看她,有时候开夜宴饮酒,有时候坐上一会儿说几句话就走,从未提出留宿。所以圆圆对他不再害怕,认为他既是一个粗汉,又是一位威武的将军。

有位历史的哲人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而历史“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大顺农民军的追赃助饷政策,有别于历代开国的封建王朝,体现了农民政权的阶级本质,如果他们不改变这种政策,不向封建政权转化,即使吴三桂投降了李自成,进了北京,迟早也要同他们分道扬镳,而陈圆圆的被夺,只是使这种结局提前发生了。也就是说,阶级本质的差异,是这一事件发展过程中潜在的必然性因素,而陈圆圆的被夺则是其中的偶然性因素,只是起了一个催化剂的作用。

吴三桂怀着满腔愤怒,再次返回山海关。他直扑关门,向唐通所部发动突然袭击。由于变出意外,唐通等人毫无戒备。四月八日,被吴三桂“袭其守关兵殆尽,贼师负伤遁归”,山海关重新被吴三桂占领。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山海关陷入一片恐怖的气氛之中。

吴三桂立即仿效战国时代楚国申包胥哭秦廷的方式,向清统治者借兵。通过祖大寿的疏通,他向多尔衮表示:

“敝遭不幸,李闯犯阙,攻破京师,先帝殉国,九庙成灰;全国臣民,痛心椎血。三桂身受国恩,报仇雪耻,责无旁贷。怎奈京东地方狭小,兵力微弱,祗能冒昧向贵国作秦廷之泣,望殿下予以一臂助力。”

多尔衮趁此大事要挟,强迫吴三桂率部投降,拱手让出大明锦绣江山。吴三桂此时也抱定了“且作七日秦廷哭,不负红颜负汗青”的想法开门揖清。

滑人降清抗闯,引狼人室的吴三桂按照多尔衮的意愿,下令全体官兵一律蓄发,手缠白布,接受多尔衮的调遣。

清兵人关后,多尔衮立即封吴三桂为平西王,作前锋向导,誓师出征,与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相遇于一片石(今河北临榆县北七十里)。

由于仓促应战,大顺军遭到严重挫败,损兵折将,尸横遍野,于四月二十六日败归。

回到北京,李自成下令杀了吴襄、吴襄妻祖氏、子吴三辅及其家人三十四名,枭吴襄首级于城楼示众。而陈圆圆则于乱中置身于一个平民百姓的家里。

四月二十九日,大顺军离开大内西撤。后来李自成自己也带了箭伤,一直退到西安。

吴三桂回到北京老家,不见圆圆,便四出探听,后来部将在一个小村里发现了她。

听说找到陈圆圆,吴三桂的喜出望外不言而喻。虽屡遭坎坷,陈圆圆风鬟雾鬓仍不减往日娇容。陈圆圆见到吴三桂已降清,更是百感交集,她淡淡地回答说:“月秋!你已不是大明的山海关总兵,而是建洲人的平西王了!”

吴三桂打算继续追击李自成。圆圆向他叙述闯王对她礼遇的经过,并说:“李自成是英雄人物,军纪严明。秋毫不犯,有些将士不听号令,他也管教得紧。他们之所以扣留我,目的是为了要招你投降,所以你不必再追击了。”吴三桂复得陈圆圆,目的达到,所考虑的倒是如何对陈圆圆安置一番,忙于“峡谷云深起画楼,陕关月落开妆镜”了。于是,吴部留在北京,等候清世祖的到来。

一句“红颜祸水”流传了千年,并且一直被人坚信不疑,甚至被视作真理。难道真的是这样吗?难道女人生得漂亮就有错吗?男人们为了美女而做出了错误的决定,然后把历史的责任全部归结到这位女人身上或是她倾城的美貌上,难道这就是正确的吗?这公平吗?

世上有两种东西是不能选择的,一是容貌,二是出身。所以女人生得漂亮没有错,错恰恰在于那些为了得到美女而不惜一切代价的男人们,他们是敢做而不敢当的懦夫!

陈圆圆生就一个美人胚子,那不是她所能选择的。吴三桂爱上她当然也没有过错,自古英雄爱美人,这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说是陈圆圆使历史的车轮改道了,那就大错特错了。没有谁有如此大的能耐,何若屈屈一个弱女子?

历史是偶然与必然的巧合,陈圆圆不过是一个偶然的因素,而恰巧是这个偶然的因素引燃了历史车轮改道的导火线,如此而已。又怎么能说冲冠一怒为红颜?红颜只是他发怒时正好握在手里的剑,他自己划破了手指,却把错归为剑的过错,难道这不荒谬吗?

标签: 冲怒一冠吴三桂陈圆圆

更多文章

  • 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概述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时期,明清,科学技术

    明代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在商业的带动下,商业数学随之发展,与商业有关的问题在数学着作中有较多的出现。1450年,吴敬的《九章算法比类大全》的完成,是明代商业数学取得进展的标志,书中记载了许多与商业有关的新课题,如计算利息、合伙经营、就物抽分(是以货物作价抵补运费或加工费等的计算方法)等。商业数学的继

  • 揭秘八贤王赵德芳之死为何至今找不到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之死,原因,找不到

    评书《杨家将》中有个“八贤王”赵德芳,每每在杨家将生死存亡的时刻,他都能凭手中一把“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金锏,改变由奸臣潘仁美造成的被动局面,于是,所有为忠臣良将揣着一颗担忧之心的听众便长舒了一口气,让恨透了奸臣的善良人们从内心感受到正义的力量;而在我国的传统京剧中,也经常会出现“八贤王赵德芳”这

  • 明朝官吏任用有什么规矩?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官吏,明朝,有什么

    明代的官即为我们今天习惯称呼的“公务员”中的领导干部,自步入官场的入口处起,洪武皇帝就为他们制定了一系列的行为规范与标准,这些行为规范与标准大凡有两个方面:第一个为“软件”方面,重建传统儒家的标准仪礼,革除蒙元陋习,构建等级秩序。譬如,洪武二年八月朱元

  • “反清斗士”黄宗羲:为何坚持要死后实施裸葬?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反清,斗士,黄宗羲

    他晚年的事业也不为世人理解,有何面目到地底下去见父亲、老师和朋友?亡国之恨,一直缠绕在他的心头,所以他要散发,不再绑辫子;所以他要裸葬,而不穿满族的异族寿衣;所以他要躺在石棺里,期待迅速腐烂。生活在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人、学者、思想家。文人学者有很多,但能称得上“伟大”的,少之又少

  • 明缅战争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明缅战争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发生,战争,是在

    明缅战争,又称明缅之战,是明万历年间,明朝与缅甸之间爆发的一场在“西南极边之地”战争。背景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将沐英出击云南击败蒙古残余势力后,沐英被封作黔国公世镇云南。同时明廷在云南外围以西以南设有六个宣慰司,即孟养宣慰司(辖境相当今缅甸八莫,伊洛瓦底江以西,那伽山脉以东地区

  • 天上真的掉馅饼了?巢湖水师来讨救兵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巢湖,救兵,水师

    〇天上真的掉馅饼了?巢湖水师来讨救兵俗话说,好事要成双,“捡了”猛士常遇春等人后没多久,朱元璋一直为之暗暗叫苦的问题突然间也来了个柳暗花明。那么,这是件什么样的事情使得鬼点子多多的朱元璋长时间苦恼不已?原来,郭子兴病死前后,和州城里的粮饷一直供给不足。春去夏来,粮食短缺问题日

  • 汉武帝刘彻的生母王娡真是慎夫人的女儿吗?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夫人,汉武帝,生母

    王娡,王娡是刘启的第二个皇后,是汉武帝刘彻的生母。王娡被其母送进宫后,刘启对王娡很是喜欢,封她为“美人”。后来刘启即位后,也就是汉景帝,原来的太子妃薄氏按例成了皇后。但是皇后没有为刘启生下一女半子,因此得不到刘启的宠幸,因此皇后被废。后宫没了皇后就没有人主持大局。刘荣是栗姬长子,刘启册立刘荣为太子,

  • 蕺山先生 明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刘宗周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儒学,大师,明代

    刘宗周(1578—1645),字起东,别号念台,汉族,明朝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因讲学于山阴蕺山,学者称蕺山先生。他是明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也是宋明理学(心学)的殿军。他着作甚多,内容复杂而晦涩。他开创的蕺山学派,在中国思想史特别是儒学史上影响巨大。清初大儒黄宗羲、陈确、张履祥等都是这一学派的

  • 明代秘史:遇狡寇君臣无措开马市众说纷纭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众说纷纭,秘史,马市

    明朝时北部少数民族首领俺答率众到京,沿途大掠,又放起一把无名火来,将京城外面的民居,尽行毁去,百姓无家可住,东逃西散,老的小的,多半毙命,年纪少壮的,遇着寇众,不是被杀,就是被掳,内中有一半妇女,除衰老奇丑外,尽被这班鞑奴,牵拉过去,任情淫污,最有姿色的几人,供俺答受用,轮流取乐。大将军仇鸾,本畏俺

  • 顾炎武瞧不起“文人” 明亡后烧掉33岁前诗文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人,诗文,顾炎武

    顾炎武是清代初年的一位大儒,他跟黄宗羲、王夫之三位并称为明清之际、尤其是清代初期的三大儒。作为中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顾炎武有一个超前的想法,在《日知录》第十三卷《正始》里,顾炎武有一段话,是大家耳熟能详,也一直津津乐道的:“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