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六章 宦官真的很坏吗?

第六章 宦官真的很坏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160 更新时间:2024/1/9 2:01:00

在以四大权阉为例,讲述了明朝宦官的组织结构以及典型人物后,相信我们对于怎么对付宦官,已经有了自己的心得。梦想着如果穿越回去,能够在所身处的时代里成为英雄的朋友,对于怎样在成为英雄的道路上,战胜这群宿命的大反派,想必也有了心得。

只是,也许这些心得的总结都是徒劳的,因为如果真的穿越回去,我们认定的坏人,未必一定是坏人们,那些想象中呼风唤雨的公公们,未必会成为我们的敌人。

我们说到明朝,在总结这个朝代的劣迹时,“宦官专权”通常习惯性的被当做极其重要的一条,然而一个现实却是,即使最为瞎编的电视剧电影,里面塑造的最为拉风嚣张的宦官们,也极少有人能够把皇帝变成傀儡,相反,绝大多数的人,都是靠着蒙蔽忽悠皇帝,从而狐假虎威窃据高位的。而放在真实的历史上,这样的说法,相对还是比较靠谱的,那些恶名昭着的公公们,他们做的大多数有历史记录的坏事,背后都有皇权的授意。比如我们说刘瑾的劣迹时,常说他借着明武宗玩乐的机会擅自做主,作恶多端。然而《明实录》却告诉我们,明武宗在放手用刘瑾的同时,又早已授意谷大用和张永监视刘瑾,刘瑾的所作所为,都是在他的掌握中。再比如权势滔天的魏忠贤,史料上经常津津乐道,他借着明熹宗做木匠活的机会请示工作,并获得授权。而史料上同时告诉我们,明熹宗在不耐烦的告诉魏忠贤,他自己看着办就行之后,也都会习惯性的加上一句:好好干,别骗我。明朝历史上,有名的宦官不少,嚣张的宦官也不少,然而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宦官,其威权可以超越皇权,无论多么权势熏天的宦官,在转瞬间身败名裂时,面对皇帝的清算,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出有效的反抗,清一色的成了待宰的羔羊。仅凭这条,我们就可以说,明朝宦官或许有专权,但是比起别的朝代来,他们显然专权的不够,无论专权到怎样的程度,他们都无法逃脱皇帝的掌控,皇帝想要灭他,使个眼色写个纸条,都是分分钟的事情。而如果放在唐朝,那可不一样了,唐朝的宦官可以随意废立皇帝,可以很随意的给皇帝说,您坐在皇宫里摆个样子就行,国家大事交给我处理就行。如此无法无天,唐朝皇帝气的脸都紫了,最后也只能没办法。这份威风,明朝宦官恐怕做梦也不敢想。

所谓有多大权,造多大孽,即使不翻案,也不得不说,名声颇大的明朝宦官,即使是魏忠贤这样的极品恶人,在后人的文艺作品中,他们的威权和坏,也是被有意无意放大了。所谓的反派大BOSS,与事实其实出入颇大。

而明朝宦官名声臭,另一个直接原因,却是要拜他们的老对头文官集团所赐。明朝的历代实录,都是由文官们主修的,我们今天研究明朝历史的诸多民间笔记,也大多来自文人的记录,而这些人,或者本身属于文官集团,或者和文官集团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到了清朝人修《明史》的时候,以张廷玉为代表的主修团队,除了来自清朝官僚系统内的文官外,就是以“前明遗老”身份参与编纂的明朝文官集团成员们。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看到的,关于明朝历史的所有史料,绝大多数,都是由宦官的固定敌人们完成的,敌人的笔下,他们会成为啥模样,也就可想而知了。

而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历代编纂史书,所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为尊者讳”,这里的避讳,不止是我们所知道的避君主名字的名讳。更重要的是,不能把坏事栽在帝王的身上,也就是说,每一段历史的错误,都需要有人替帝王来背黑锅,一般来说,如果发生错误的这个时代有奸臣,自然是奸臣来背,但如果没有奸臣,或者奸臣一个人背不起来,那自然也要找更有资格背的人,那当然就是宦官了。虽然他们做的大多数事,都来自帝王的授意和允诺,但是既然帝王的坏话不能说,那么对不起,所有的脏水你就都挨了吧。

如果我们以“四大权阉”为例,在他们所犯下的罪过中,我们也不难找到“背黑锅”的嫌疑。先说王振,他最大的罪过就是“土木堡之变”,然而事实上,横刀立马沙场,在当时不止是王振的梦想,同时也是他的领导明英宗的梦想。早在明英宗七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明宣宗把他抱在膝盖上,亲昵的问他说:如果有一天,有人胆敢造反,你敢不敢亲自带兵去讨伐他们。小明英宗奶声奶气的朗声回答:敢!就这一句话,喜得明宣宗把儿子抱在怀里亲了又亲。就是这一段问答,坚定了朱瞻基的选择:立朱祁镇(明英宗)为太子。而《明实录》更告诉我们,朱祁镇年幼的时候,接受的宫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参观皇宫内的“军事博物馆”,聆听自己的祖父,父亲等一代代大明先皇们横扫天下,御驾亲征的光辉岁月。朱祁镇自己的诗文里,也表达了愿意继承祖先遗志,御驾亲征扬威沙场的梦想。而且另一个事实是:朱祁镇之前的几代明朝帝王,从永乐皇帝开始,除了短暂在位就英年早逝的明仁宗朱高炽。其他的几位,朱祁镇的曾祖父明成祖朱棣,以及朱祁镇的父亲明宣宗朱瞻基,都曾有过御驾亲征且大获全胜的精彩妙笔。而在土木堡之变前,大明王朝在外战上的战无不胜,也使得主流阶层眼中,御驾亲征,并非是一件具有高度风险性的事情。所以说,当瓦剌犯边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明英宗做出御驾亲征的决定,绝不仅仅来自王振的蛊惑。这是他自青少年时代就不曾忘却的梦想。

同时,当瓦剌大军压境的消息传来时,明朝上下君臣的反应,也是和今天的我们想象不一样的。那些以正义面目出现的文官们,并没有把瓦剌这个强敌当做一个可怕的对手。他们仅仅认为这只是一个边陲部落骚扰,而无视这个部落早已统一草原,成为明朝劲敌。除了富有军事经验的于谦外,大多数大臣劝谏明英宗放弃亲征的说辞,都是清一色的说什么瓦剌不足为惧,随便派个军队就能平了啥的。至于此时专权的王振,他确实轻视了瓦剌,也怂恿了明英宗,然而真正决定亲征的是明英宗本人,从瓦剌犯边发生后,他就是一个铁了心要出去打仗的皇帝。而后土木堡之战,王振在关键的时刻,两次犯下要命的错误,一次要求大军撤退的时候绕过蔚州改道,一次是因为运自己家产的车队没有赶到,要求大军停下来等候。这两次要命的等待,使二十万明军错过了宝贵的撤退时间,被瓦剌包围歼灭,明英宗也惨被沦为俘虏。然而明朝整个文官集团的作法,却也发人深思。明朝大军亲征的时候,不到三天军队就断粮了,之后整个过程里,后方没有一颗粮食支援到前线,而在明英宗被俘,明朝紧急拉响北京保卫战后,在兵部尚书于谦的主持下,明朝储备在京郊的数十万军粮,被用极快的速度运到了城内,如果土木堡的时候能有这效率,至少明英宗的亲征大军也不会如此狼狈,可如果这个责任,算在当时伺候在明英宗身边的王振头上,那只能说,他是自己故意饿自己了。事实正是,土木堡之变,既是一场意外,也是当时明朝整个官僚体系弊病的大爆发,王振在其中负有重要的责任,但如果因为他的责任,就抹掉了其他人的责任,那就好比唱歌跑偏了。

标签: 宦官真的很第六章

更多文章

  • 洪武时期大明军中的“西门庆、潘金莲杀人案”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军中,大明,杀人案

    小军王群儿遇上害军官吏宗聚够倒霉的了,不过再怎么说,他还算幸运,被奸夫淫妇3次暗害却都能歪打正着地躲过了,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他这样“福星高照”。云南曲靖卫指挥牛麟是个粗人,粗人有粗人的好处,考虑问题简单、直接,尤其在部队里那就相当吃得开,大碗喝酒,上阵玩命。牛麟自从接受上

  • 夏完淳生平事迹故事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故事,生平事迹,简介

    夏完淳英才早熟夏完淳(1631-1647),乳名端哥,字存古。他出生在江苏松江的一个读书人的家里。夏完淳的一家都是很有学问的。他的亲生母宁氏早亡,他是跟嫡母盛氏长大的。盛氏对夏完淳很宠爱,也非常关心儿子的教育,她教夏完淳学习四书五经等等。给夏完淳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父亲夏允彝,其次是他的老师陈子龙。他们

  • “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萨尔浒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之战,我只,萨尔

    抚顺、清河之役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天命四年)正月,努尔哈赤亲率大军征讨叶赫,克其大、小屯寨二十多个。叶赫一向最得明廷支持,如今立即报告。明廷原来听说抚、清皆陷,已叫兵部左侍郎杨镐为辽东经略,起用前山海关总兵杜松、废将李如柏等大举讨伐努尔哈赤。如今,接到叶赫报告,日夜发红旗催杨镐等进兵;还调

  • 唐朝并不是以肥为美 反而更注重女性健康?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唐朝,并不,更注重

    很多女孩都说想穿越到唐朝去,因为唐朝以胖为美,这是真的吗?女孩说唐朝第一美人杨贵妃就是一个大胖子,那可不对。据考证,杨贵妃身高1.64米,体重138斤,还有人说杨贵妃身高1.55米,体重120斤。不管从哪个数据来看,杨贵妃只能说是体态丰腴,不能说是大胖子。杜甫说唐朝:“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 《明朝那些事儿》之朱祁镇、朱祁钰篇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事儿,明朝,朱祁钰篇

    到了也先时期,由于需求量大,朝贡贸易剧增,本来一年只做一次生意,渐渐发展到一年数贡,每次来做生意的有几千人,牲畜皮毛和马的数量也大大增加。要知道,这些牲畜皮毛都不是白送的,明朝政府需要用大量的东西来换,由于皮毛数量过大,而手工业品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明朝政府一时之间也找不到那么多现货供应。明朝政府逐

  • “蓝党之狱”一共杀了多少人?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多少人,杀了

    从洪武二十六年(1393)二月初十蓝玉被处死,到五月初一日,一共80天的时间里,大约有1000名“蓝党”骨干分子遭受杀戮。自此,从京城南京到各地的军府、卫所的中高级以上官员和将领差不多全被杀光了。被杀的主要人物除了前面讲过的凉国公蓝玉外,还有开国公常升(一说常升未被杀,这段历

  • 万历皇帝年幼开始即位,竟被张居正管教出心里阴影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万历,年幼,阴影

    万历登极之初,就以他高贵的仪表给了臣僚们深刻的印象。他的声音发自丹田,深沉有力,并有余音袅袅。虽然他只有九岁,但从各种迹象看来,他确实是一个早熟的君主。他自己说过他在五岁时就能够读书,按中国旧时的计算方法,那时他的实足年龄仅在三岁至四岁之间。万历和他的母亲对张居正有特殊的尊重,并称之为“元辅张先生”

  • 明代秘史:驸马恶人先告状高僧借医献良方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恶人先告状,驸马,高僧

    驸马欧阳伦一回到京师,安庆公主便告诉他,父皇的心痛老毛病又犯了,御医们用了多剂药方不见效应,父皇骂他们都是草包饭桶,弄得御医们惶恐不安,束手无策。欧阳伦并未吃惊,因为他在返回南京途中旅居开封时便听到皇帝犯病的消息了。恰巧有一位赤脚僧人到中州云游,欧阳伦与之交谈时他说有十足的把握能医好皇上的病疾,于是

  • 明代秘史:天子戒风流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天子,明代,秘史

    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有过一些帝王是曾经提倡勤俭节约的。但有的是不能善终,有的是令天下节俭,自己奢侈。而明太祖朱元璋“身先节俭”,一生节俭,这在历代帝王中也是非常少有的。天下臣民能否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并蔚然成风,关键要看最高统治者本人能否作出表率,带头节俭。朱元璋深明此理,他说:“所谓俭约,非身

  • 第6章 明朝抗倭经典战例实录(1)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实录,战例,明朝

    明洪武二年至嘉靖四十五年(1369~1566年),中国军民在东南沿海地区展开了一场历时近200年的抗倭斗争。战争的进程,随着中日双方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变化,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洪武二年至宣德十年(1369~1435年),明廷以外交遏制与积极设防、适时打击相结合,倭寇没有造成大的患难;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