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元朝末代皇帝的生父之谜

元朝末代皇帝的生父之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521 更新时间:2023/12/25 6:09:30

元顺帝奇渥温妥欢帖睦尔,生于延枯七年(1320),是元明宗的长子。至顺四年(1333),他只有十三岁,被权臣拥立为帝,成了元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根据《元史》的记载,顺帝的生母是罕禄鲁氏,名迈来迪,居于金山之北,明帝到北方时,见到了貌美品端的她,就收纳为妃子,之后生下了顺帝。照理说,关于元顺帝生父母的记载是比较明确的,不该有什么疑问。然而,从元朝开始,有许多人对元顺帝的出生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并且提出了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看法。

第一个提出顺帝不是元明宗儿子的是元文宗图帖睦尔。元泰定帝死,图帖睦尔在权臣燕铁木儿等人的支持下,自江陵入居大都,被立为帝。但文宗考虑到其兄和世是武宗的嫡长子,应让位于他,所以派人到漠北迎和世还京师,即皇帝位,是为明宗。明宗即位数月,就为燕铁木儿投毒害死,这样文宗第二次即皇帝位于上都。次年四月,明宗皇后八不沙被谋杀,妥欢帖睦尔被迁徙到高丽,居大青岛中,不与人接触。在这样的一种皇位争夺背景下,至顺二年(1331),文宗诏告天下,说明宗在生前一直声称妥欢帖睦尔不是他的亲生儿子,因而将妥欢帖睦尔移到广西静江(今广西桂林)去了。这件事由于影响较大,所以宫廷史册《脱卜赤颜》和明初修的《元史》均有详细记录。不过就事实来看,文宗说妥欢帖睦尔不是明宗的儿子,主要的意图恐怕是为了保住皇位,因为明宗的长子应是皇位最有力的竞争者。

自文宗提出后,再加上顺帝是元朝最后的一个皇帝,历代文人对他的出生就格外关注。元末明初有个叫权衡的人在《庚申外史》一书中,从文宗的诏书着手,将顺帝的出生妙笔生花成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顺帝的父亲变成了宋恭帝赵唸。书中记道,德啣二年(1276),元军入临安城,幼帝赵唸、皇太后全氏与宗室、宫人、文武官员及太学生等数千人被俘北上。这年五月,赵唸来到上都,忽必烈封他为瀛国公。之后赵唸在白塔寺中为僧,天天念经吃斋,后又奉诏迁居甘州山寺。有一位赵王可怜赵唸上了年纪,但仍孤身一人,遂将一个回回女子送给他作为侍妾。延啣七年(1320),这位女子生下一子。当时元明宗正好前往北方路过此地,突然见到寺庙上面有五色云气缓缓上升,像一条龙的形状,遂走前来察看。他来到赵唸的居室,得知他刚生下一个儿子,一看,很招人喜爱,就收为养子,并将母子二人都带进了宫内。

权衡《外史》的传说,引起了后人对顺帝生父的探索,各种各样的传说猜测越来越多,细节越来越清晰,内容更加丰富,故事特别生动。在明朝人的一些作品中,对顺宗是赵唸的儿子、明宗的养子的说法得到了充分肯定,并且进一步搜集资料加以丰富论证。明朝史家谈迁更是将这则故事当作史实载入他的名着《国榷》中,余应、何乔新、程敏政、钱谦益等人对此也津津乐道。

与此同时,明朝也出现了一种稍有不同的说法,称元顺帝确是赵唸的儿子,但是个遗腹子。元明宗北上见到赵唸的妻子时,十分喜欢,强行将她纳为自己的妃子。赵唸的妻子此时已有身孕,嫁给明宗不久就生下了顺帝。这种说法见诸于袁忠彻《符台外集·纪瀛国公事实》中。从所述内容来看,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在将前面的传说进行修正,以使它与《元史》的记述互相没有矛盾。

清朝及近代的一些史学家仍然认同顺帝是赵唸儿子的说法,万斯同、全祖望及王国维等都有专门文字进行考证。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如辽、金等都有收继养子及外姓人入族的习俗,元人也同样是如此,元明帝收养赵唸的儿子在当时是符合蒙古人的风俗习惯,因此可能性较大。至于说顺帝是赵唸的遗腹子,从出生年月上看,有许多地方不相符合,这种说法很难使人确信。

当然更多的人并不相信上面的传说是真的,他们认为元顺帝的生父确是元明宗,根本不可能是赵唸。毕沅的《续资治通鉴》是一部重要的编年体史书,在谈到这一问题时他认为文宗的诏书并不足信,《庚申外史》和明朝余应之等的诗文是“委巷俚鄙之谈”,根本不足为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五二对《庚申外史》这本书评价较高,但对其中称顺帝是瀛国公的儿子这一条进行了辨证,认为是无稽之谈。指出明朝袁忠彻、权载之、程敏政、钱谦益、余应之的;诗文中谈到的这件事,发端都是《庚申外史》,经对事实核查,“渺无可据,实为荒诞之尤,非信史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传说,主要是直到元朝中叶,仍有一些宋朝遗民对元朝灭宋十分愤恨。当他们见到元文宗说顺帝不是明宗的儿子,就乘机编造故事进行发泄。明人恨元朝蒙古人,于是也附合上去加以渲染流传,使这件事传播得很广,影响较大。《总目提要》的观点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所以清末民国初年的一些有关元朝史书,如魏源的《元史新编》、柯劭态的《新元史》等,都没有将赵唸是顺帝的生父作为信史采用。

明人提出的赵昆是顺帝的生父,从目前所占有的史料来看,还难以使更多的人坚信。因为正像《四库总目提要》所说,所有的观点其实是来自一源《庚申外史》,因而资料并不充分。但我们又如何面对元文宗说顺帝不是明宗儿子之类的话?说他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帝位而采用的伎俩是否讲得通?希望能有更多资料的发现来解决这个历史疑案。

标签: 生父

更多文章

  • 蒙古征匈牙利之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匈牙利

    一、战前一般形势及战争导因一、波兰政治军事概况:先是公元1139年年,波兰王普勒恩老三世死,遗命分国于四子。自是以后,内争时起,骨肉残杀。当蒙古军进攻之际,虚拥共主之君号者,为普勒思老三世之曾孙普勒思老四世;而年幼简朴,威德不振,虽君临克拉克,然仅保有克拉克、森的米儿。境内其他诸王,各自为致,皆不奉

  • 金宣宗完颜珣南伐是不是个很愚蠢的决定?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金宣宗完颜珣是南宋时期金国的一位皇帝,是金世宗完颜雍的的孙子,金朝的第八任皇帝,在位时间十一年,由于他对外措施的错误,导致金朝灭亡。完颜珣是金国的一代昏君,他在任期间国家的国土不断沦丧,在贞祐二年三月,金国和蒙古议和成功,但是金国没有遵循议和的条件,随后金宣宗就南迁到了汴京,这个举动激怒到了蒙古,战

  • 第二节 出征日本,扬威海外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日本

    忽必烈一心扩张领土,对于海外的日本,忽必烈也是志在必得。其实,自至元二年(1265年)起,忽必烈就开始了他征服日本的序曲。他先是三番五次地派信使到日本,修书内容多是欲与毗邻结好之词。可日本国是深受中华儒家理念熏陶的国度,面对蒙古人篡夺了华夏皇权已是视之为“野蛮践踏了文明”,面

  • 元末亳州称帝的小明王韩林儿真的是溺亡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明王

    小明王韩林儿是元末农民起义的领袖,其父亲是明王韩山童,曾经通过白莲教的名义组织民众起义,并自称是宋徽宗的八世孙。小明王韩林儿的父亲韩山童和刘福通等人密谋在元朝强征民众修筑堤坝的时候发动起义,因为其部众用红巾包裹头部,所以该起义军被称为红巾军。在此次起义中韩山童不幸被俘,惨遭杀害,所以韩林儿只能和自己

  • 《回味元朝》在线阅读 作者:若木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元朝

    卷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前言第一节蒙古族的起源第二节也速该的死第三节铁木真踏上征程第四节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卷二·蒙古帝国第一节踏破欧亚大陆的大蒙古国铁骑第二节风雨飘摇中的蒙古帝国卷三·忽必烈建立元朝第一节忽必烈对儒士的重用第二节忽必烈平定大理第三节忽必烈争夺汗位第四节“大哉,乾元”——元朝的建立第五节

  • 三、元朝与东南亚诸国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东南亚

    元朝人最初也是想要把东南亚热带雨林地区,纳入到他们的统治版图之内。但元朝人对东南亚地区的扩张遇到了困难。1257年,忽必烈征服云南各部后,蒙将兀良合台便遣使至安南“谕降”。使者被安南国扣留。1258年初,兀良合台率军侵入安南,这一次蒙古人取得了胜利,达到了预想的战略目的。兀良

  • 窝阔台大汗征宋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之战

    一、宋军进取河南之战当赵范等倡收复三京之议,理宗与郑清之亦主其说之时,淮东安抚司之参议官邱岳曾上言阻其事,云:方兴之敌,新盟而退,气盛锋锐,宁肯捐所得以与人耶?我师若往,彼必突至,非惟进退失据,开衅致兵,必自此始。且千里长驱以争空城,得之当勤魄饷,后必悔之赵范不听。史嵩之亦言,荆襄方饿馑未可与师。淮

  • 第一节 生逢乱世,非凡少年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在蒙古大草原上,成吉思汗是一位传奇人物,他统一了蒙古。而后,各部落战乱不断,忽必烈正是出生在这样一个动乱的环境中。虽然忽必烈出身贵族,但是命运诸多坎坷,在战争的洗礼中,忽必烈逐步成长为一个富有军事才能的青年才俊,在征战中屡立战功,并开始在大草原上崭露头角。据说,蒙古民族本来是有共同的祖先的。接受天命

  • 历史上元朝有哪些皇后?元朝皇后大全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元朝

    孛儿帖太祖铁木真皇后孛儿帖是弘吉刺部勃思忽儿的首领德薛禅的女儿。在她10岁的时候,与蒙古部孛儿只斤氏族的铁木真订了婚。铁木真的父亲是蒙古部首领也速该。也速该有一天在斡难河畔放鹰狩猎。忽见蔑儿乞人的队伍从远处走来,他好奇地走近观看,见到坐在车子上的新娘美丽英俊,顿时心潮澎湃,决定把新娘抢归自己,便飞奔

  • 中国第一位外籍太监朴不花 差点谋朝篡位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太监

    太监是古代中国的特殊产物,在皇宫中是牺牲品,这是一种极不人道的做法,也体现出封建王朝的极端残忍。一些贫苦出身的百姓为了生存,不惜伤害自己的身体,进入皇宫中服侍皇上以及皇亲。但在历史上,也出现过多位位高权重的太监,像赵高、李辅国、魏忠贤、李莲英等人,都受到了皇上的宠爱而权贵无比,但是你知道中国历史上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