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夫之简介:明末清初哲学及学术的最高峰

王夫之简介:明末清初哲学及学术的最高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330 更新时间:2024/1/17 8:46:03

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其祖原籍江苏高邮,因随燕王朱棣“靖难”南下,以功授衡州卫指挥金事,世袭武职,居湖南衡阳。王夫之晚年隐居在湖南的石船山麓,故后人称他为船山先生。他是明末清初的伟大哲学家,我国古代哲学的集大成者。

王夫之幼年勤奋好学,智力过人,其父是当地有名的学者,家庭环境对他影响很大。因此,他4岁开始入私塾,7岁读完了五经,10岁时,他父亲给他讲儒家经典。14岁中了秀才。24岁中了举人。这时,在他父亲的督促下,又进京考进士。因当时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时局紧张,上京之路已经不通,他只好返回家乡。

1643年,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占衡阳,聘请王夫之参加起义军。他拒绝从军,并藏在南岳双峰下的草舍中,义军胁迫其父为人质,他得知后,刺伤脸部和肢体,去见义军。经过交涉,起义军看到他那种样子,释放了他父亲,他也乘机逃走了。明朝灭亡后,他在衡山起兵反清,阻击清军南下,兵败后,奔赴肇庆,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后因反对王化澄,几陷大狱,到桂林投靠翟式粕,不久,瞿式耜殉难,他也从此浪游于湖南的语溪、郴州、耒阳、晋宁、涟郡一带。降清将领吴三桂攻占衡州后,曾派人请他出来做官,他坚决不做,清朝官吏带了许多礼物拜访他,他拒之门外。他认为,农民造反赶走皇帝,那是大逆不道。清兵入关,夷人统治汉人,更是不合理。所以,他看到明朝大势已去,就回乡隐居于湖南湘西苗瑶山洞,最后定居于衡阳的石船山,闭门着书。他隐居后,仍然坚持了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精神,至死都没有按照清朝的法令剃发留辫。他着书也是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一生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战斗精神,至死不变。

由于他生活在动乱的年代,经过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经济上也是极为困难的,写作连书籍纸墨这些基本的条件都不具备,有时不得不向别人讨些废旧帐簿来用。正是在这样的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使他有机会接触社会,体验人民的饥苦,这对他的学术成就有很大帮助。正如他自己1692年为自己题的《碑铭》所说的:“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这就是说,他在政治上要像西晋的刘混一样,尽力挽救国家危亡;而在学术上坚持北宋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由于他不倦地努力,着作涉及面很广,学术成就很大。他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都有研究,尤其是在经济、史学、文学等方面成就更大,他的主要贡献,是在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他在批判宋明理学的斗争中,继承和发展了王充和张载的唯物主义的优良传统,批判总结了古代哲学的各家各派,建立了自己的一个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把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推向一个新高度。他一生着作很多,共有320卷,100多种,800万字。主要着作有:《张子正蒙注》、《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思问录》、《黄书》、《疆梦》、《读通鉴论》、《宋论》等。

他坚持唯物主义观点,强调气是一切变化着的物质现象的实体,是客观存在。有力地批判了宋明理学的“理在气先”、“理在事先”,即精神先于物质存在的唯心论,否认了离开物质运动而独立存在的客体精神理。他的“道不离器”的观点,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观点,为他的唯物主义体系奠定了基础。王夫之在批判宋明理学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时,还提出了些辩证法的学说。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上,他认为认识是主客观的统一。当然,他还不可能把认识提高到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的高度,但他已看到人的思维活动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这是符合唯物反映论的原理的。王夫之在物质运动问题上,认识到物质运动的绝对性,批判宋明理学的形而上学不变论。认为静与动的关系是辩证的,他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方动即静,方静施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思问录》)。这就是说,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如江河之水,表面看来,似乎古今一样,其实今水已非古水。王夫之还应用唯物主义自然观去观察历史,提出“理”、“势”统一的历史观。他把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和必然趋势,叫做“势”,把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叫做“理”。因此,他强调,历史发展不能凭主观意志,而必须遵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他还重视人的能动作用。他认为,从一种客观可能性变为社会现实,必须通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在历史观上,虽然他反对了历史倒退论,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但他的历史观还是唯心主义的。

总之,王夫之的哲学成就是巨大的。他不仅全面地继承了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思想成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突破,有所建树。他对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的历史观归根到底还是唯心主义的。

标签: 哲学明末清初最高峰

更多文章

  • 《明朝十讲》作者:洪钊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作者,明朝,洪钊

    《明朝十讲》导言第一章父子创业:铁血背后的无奈第二章皇帝性格与帝国命运第三章谋国与谋家第四章明朝式腐败第五章党争式生存第六章万历四十八年:闹剧与败局第七章蓝色海疆与白银资本第八章一个帝国的形象代言人第九章市井文化中的明朝第十章亡国之后的众生相后记

  • 李贽为什么自刎?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李贽

    李贽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世宗嘉靖六年(1527)诞生于福建泉州一个海商世家。幼年家境平平,七岁丧母,随教书谋生的父亲读书识字。他自己曾说:“余自幼倔强难化,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释。”所以虽然读了不少经书,却都是勉为其难的,因为实在“无以消岁月”。虽

  • 郑贵妃为什么可以得到万历的宠爱,后宫争宠的手段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万历,后宫,贵妃

    明神宗万历皇帝是明朝历史上的一名奇葩皇上,他的祖父嘉靖皇帝是以藩王承继大统的,登台以后就刮起了大礼议之战,让臣子迫不得已妥协,嘉靖皇帝还搞出去二龙不愿见,和万历皇帝的老爸隆庆弟及其万历皇帝大部分不碰面,直至万历皇帝朱翊钧来到5岁才有姓名。等到万历皇帝继位,朝政大权基本上掌握在张居正手里,张居正和万历

  • 明代300年中争议最多的一个人,他和严嵩狼狈为奸,却又帮助徐阶杀严!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却又,最多,狼狈为奸

    明代三百年中,出现了许多的忠臣,佞臣,善人,坏蛋,这种角色的出现是历史时间的必定时尚潮流。纵览明代万历年间惟有1人的出现令人很是没解,他是明代中得到异议数最多的1人,他的一生繁杂无比,从他不悔改看来,他只不过是善良的人,却都是1个坏蛋,该人就是说陆炳。陆炳是锦衣卫都指挥使,都是明代三公三孤惟一一起得

  • 《明史·蹇义传》原文及翻译,蹇义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原文,明史,生平简介

    明史原文:蹇义,字宜之,巴人,初名瑢。洪武十八年进士。授中书舍人,奏事称旨。帝问:“汝蹇叔后乎?”瑢顿首不敢对。帝嘉其诚笃,为更名“义”,手书赐之。满三载当迁,特命满九载,曰:“朕且用义。”由是朝夕侍左右,小心敬慎,未尝忤色。惠帝既即位,推太祖意,超擢吏部右侍郎。永乐二年兼太子詹事。帝有所传谕太子,

  • 铁铉在史书上是一个奸臣 为什么最后铁铉会成为百姓心中的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史书,奸臣,是一个

    对国家做了贡献的人当然值得大家去纪念,做了无益事情的人是不是就一定要被大家去唾骂呢?其实在历史上很多被描述成坏人的人不一定是真的坏,有可能是出于时代的要求,他们不得不被写成这样的人。生活的时代不一样,大家做的事情出发点就不一样,有时候他们做的所谓的坏事也许在当时是可以被原谅的,有一些还是值得被大家歌

  • 朱元璋返回应天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元璋

    朱元璋之所以要急忙赶回应天,是因为他一向采取守势的西线战场那时出现了新变化。胡大海进攻绍兴受挫的那些日子里,徐达与俞通海组织军队,乘着陈友谅东进轻敌的良机,冷不丁地杀了回马枪,夺回了被西线红巾军悍将赵普胜占领的池州。消息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可把他给高兴坏了,当即下令擢升徐达为奉国上将军、同知枢密院事

  • 谜团重重的朱升父子身后事,朱升墓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父子,谜团,身后事

    自秦建黟歙,徽州上下两千多年的历史,留下许多谜团,其中朱升父子的身后事就是诸多谜团之一,至今仍未破解。实事求是地说,朱升生性低调憨实,原来的知名度不及锋芒毕露的刘伯温和李善长,不仅在史学界,就是在朱的家乡徽州,也很少有人研究朱升,朱的生平及事迹也是付诸阙如。看过《朱元璋》的电视剧,刻画那么多谋臣,竟

  • 奸相严嵩是如何发迹的?以青词获宠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奸相严嵩是,青词获宠

    明世宗嘉靖皇帝,喜好道术,奸相严嵩在未发迹之时,为了投其所好,就苦练青词。青词是指道士设坛做法事时上奏天神的表章,因其用朱笔写在青藤纸上所以叫“青词”,也称“绿章”。严嵩精于撰写青词,更得世宗赏识,与夏言两人争宠。夏言后来所写,往往失帝意,逐渐失宠。嘉

  • 朱元璋贵为天子,为何让侄孙回老家种地?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侄孙,天子,朱元璋

    1368年,41岁的朱元璋走向人生顶峰,开创大明王朝,成为天下之主。朱元璋出身贫苦,家里世代为农,他虽然成为皇帝,但童年的这段经历影响了他的一生。甚至在成为皇帝后,朱元璋还让侄孙去老家种地,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朱元璋的这位侄孙名叫朱守谦,是朱文正的儿子。原来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有四个儿子,长子名叫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