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九章 明英宗为什么要废除殉葬

第九章 明英宗为什么要废除殉葬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975 更新时间:2023/12/26 1:21:25

强迫女性殉葬的制度萌芽于氏族社会末期。春秋以后,人殉的事情不多见,但秦始皇死时又有上万名宫女和工匠被逼殉葬。

一千多年之后,在明朝初期,又再次出现了嫔妃殉葬的制度。明英宗以前的太祖、成祖、仁宗、宣宗和景帝时期,人殉是皇室公开的惯例,死于殉葬的嫔妃,总数达几百人之多。

当景泰帝去世时,英宗朱祁镇还安排了给他殉葬的嫔妃,似乎也没有要取消殉葬的意思。可到自己临终时,却作出这样一个决定,这跟周宪王朱有炖有一定的关系。

周宪王朱有炖是太祖第五子朱橚之子,死于正统四年,死时没有孩子。他死之前,通过某种途径向英宗表达了死后丧事从俭、不需要殉葬的意思。英宗对此事非常重视。

朱有炖死后,英宗亲自下旨给其弟朱有爝,说起这段往事,并嘱咐他“妃夫人以下不必从死。年少有父母者遣归。”可惜的是,诏书下得迟了,朱有爝已经按照定制,命令哥哥的“妃巩氏、夫人施氏、欧氏、陈氏、张氏、韩氏、李氏皆殉死”了。英宗无奈,只能表彰她们的“贞烈”、“贞顺”。

大概是受了此事的影响,1464年2月22日,明英宗临终时作出了一个决定:从他开始,废除这种制度。他的继任皇帝宪宗在临终前也再一次强调不要殉葬,以表达对先帝决定的尊重。两代皇帝的坚持执行,终于给明初以来的人殉制度画上了句号。

对于明英宗来说,王振让他吃了不少苦头,害得他失去了帝位,在塞外吃苦,又险些丢了性命,几乎不能活着回来。但对于这些,明英宗都毫不抱怨,复辟之后仍对他思念不已。明英宗不但没有处罚王振,还赐给他“精忠”的称誉,真是咄咄怪事。除了英宗的“妇人之仁”外,王振生前到底是怎样爬上跋扈擅权的高位,又是如何败落,他给明朝的政治又留下哪些遗祸呢?

细品文化

感悟千年智慧

明朝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太监帝国”,而英宗时期的王振则是开明朝专权太监先河之人。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朝历代因宦官而亡国灭家的经验教训,对宦官限制极严,曾立下规章制度,不许宦官读书识字,不许宦官兼任外臣文武衔,不许穿戴外臣所穿戴的冠服,品级不得超过四品等。还在官门挂一块高三尺的铁牌,上面刻有“内臣(即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几个大字。建文帝即位后,对宦官的管制更为严格,左右内侍常常因小过而被诛杀,这些宦官心里都怨恨不已,纷纷逃到明成祖朱棣的军中,或者给他暗通消息,明成祖能攻入南京,夺走侄儿的江山,宦官也立了大功。朱棣称帝后,委任太监到各地从事征税、采办,甚至监军这些事务,更有郑和下西洋。可以说明朝宦官得到重用是从明成祖开始的,至于他创办的东厂更成为后代宦官得以擅权的重要机构。

宦官开始读书识字是从明宣宗开始的,宣宗给自己宠爱的几个太监颁发免死敕书,文辞褒美和开国功臣的铁券差不多。他还在宫内设立内书堂,让大学士陈山教宦官读书。宦官虽未达到擅权乱政的程度,但条件已经成熟了。

王振是明初蔚州(今河北蔚县)人,略通经书,后来又做了教官,一事无成,考虑到中举人、考进士这条荣身之路太过艰难,他不惜自阉入宫作了太监。王振入宫后,宣宗皇帝也很喜欢他,便任他为东宫局郎,服侍皇太子,就是后来的英宗皇帝。

明英宗由养母孙太后养大,孙太后凭着自己的愿望,一心要把他调教成一个听话的、知恩图报的人。明英宗果然长成一个极平常、极庸碌的人,作为一个皇帝,缺少独立专行、自作主张的习惯,无论做什么,总得有个人替他拿主意才行。只要是他觉得可以依靠的人的话,他无不乐于依从。宣宗在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病死,英宗即位,改元正统。这时,英宗年仅9岁,不能亲自处理国家大事,太皇太后张氏垂帘听政。张太后虽然秉政,并不处理国家政务,而是把国家一切政务交给内阁大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处理。当英宗开始掌管朝政后,第一个被英宗作为依靠的人,便是内监王振。

票拟制度

明制,外廷臣工章疏经通政使司呈内廷交皇帝阅览后,发至文渊阁,由内阁大学士以皇帝名义拟作批答草稿,用小票墨书贴于奏疏面进呈皇帝,称为票拟,亦称拟票、票旨、条旨、调旨。明英宗英宗即位后,很自然要重用自己喜爱的人,王振便越过原司礼太监金英等人,出任宦官中权力最大的司礼太监。这倒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一朝天子一朝臣,宦官也不例外。

司礼监是明代宫廷里24个宦官衙门中最重要的一个,它总管宫中宦官事务,提督东厂等特务机构,替皇帝掌管内外一切章奏和文件,代传皇帝谕旨等,由于此职事关机要,历来都由皇帝心腹宦官担任。后来,随着“票拟”制度的形成,皇帝最后的裁决意见,要由司礼监秉笔太监用红笔批写在奏章上,称为“批红”。奏章经过“批红”以后,再交内阁撰拟诏谕颁发。宦官由此掌握了“批红”大权,遇上懒惰的皇帝,这些太监就成了皇权的真正代言人。宦官们整天在皇帝身边,善于察言观色以迎合皇帝,又常常利用皇帝深居简出、和外廷官员接触少的弱点,于是便欺上瞒下,假传谕旨或歪曲篡改谕旨,以售其奸。

张太后在世时,王振还不敢过于放肆,对张太后和三杨百般殷勤,毕恭毕敬,极尽谄媚之能事,以讨得他们的欢心。一次,英宗朱祁镇与小宦官在宫廷内击球玩耍,被王振看见了。第二天,王振故意当着三杨等人的面,作出一副忠心耿耿、十分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样子向英宗跪奏说:“先皇为求子,差点误了天下,陛下今天步先皇后尘,想把国家社稷引到哪里去!”三杨听了,深受感动。

经筵

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元、明、清三代沿袭此制,而明代尤为重视。经筵制度是与中国古代社会最高统治者密切相关的一项教育制度。张太后在世时,王振每次到内阁去传达皇帝的旨意,都装得十分恭敬和小心的样子,总是站在门外,不入阁内,深深感动了三杨,王振表面上讨好三杨,事事顺从,装成不干预政事的样子,但内心仍然按捺不住攫取权力的欲火,一有机会,就想法抓权。他常趁无人在英宗旁边时,劝英宗用重典制御臣下,反对开“经筵”,反对文治,建议英宗发展军事、以武治国家等等。英宗曾让他带领朝中文武大臣到朝阳门外阅兵,王振则利用这个机会,压制真正有才能的人,把他的私党隆庆右卫指挥佥事纪广报为骑射第一,一下子被提升为都督佥事。

标签: 第九章英宗

更多文章

  • 朱熹名人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名人,朱熹

    名人语录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朱熹是南宋时期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他集理学之大成,在哲学领域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名人历史】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原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长期侨居建阳(今属福建)

  • 布喜娅玛拉容貌复原图 布喜娅玛拉颅骨复原图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容貌,布喜娅玛拉,颅骨

    众所周知,布喜娅玛拉就是指叶赫老女。近日,有网友上传几张布喜娅玛拉颅骨复原图,顿时,掀开叶赫老女研究狂潮。据资料显示,布喜娅玛拉出生于1582,卒于1616,叶赫那拉氏,又名东哥。明万历十年出生于叶赫部,布喜娅玛拉出生时,叶赫部的大萨满(巫师)预言说:“此女可兴天下,可亡天下”。果然东哥长大后成为了

  • 熊廷弼本是抗金名将却被魏忠贤给害死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名将,害死,本是

    熊廷弼,湖广江夏人(今湖北武汉)。自幼家贫,但读书极为刻苦,经常边放牛边读书。万历二十五年,熊廷弼考取乡试第一名,第二年又考中进士,经过他人的举荐,28岁正式踏入政坛。万历三十六年,熊廷弼巡按辽东。在当时,辽东边境时常有外族部落来犯,动不动就打一仗,搞的当时的皇帝明神宗非常头疼。熊廷弼仔细分析了一下

  • 西洋人利玛窦见证最大皇宫最大皇城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最大,皇城,皇宫

    以上是明皇宫和明皇城的主要建筑和规制,如此规模宏大、气势非凡的明皇宫是前后花了20多年的时间才最终建成的。讲到这里,读者朋友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你讲的这些我们现在都看不到了,你能不能将明皇宫在今天的南京城内的大致范围作个描述呢?据考证,南京明皇宫比较确切的占地范围应该是,东起中山门以内南京博物院一

  • 文人画家孙因为蓝玉家的画题了几个字竟成了蓝党分子而被杀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个字,文人,被杀

    〇文人画家孙因为蓝玉家的画题了几个字竟成了蓝党分子而被杀孙,字仲衍,广东顺德人。自小机灵聪明,喜好读书,诸子百家,各类书籍,无所不读,因此成年后的孙可谓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每每写诗作文,援笔立就,词采灿然。除此之外,孙还特别讲究人的德行,凡是发现志不同、道不合者概不交往。元末天下大乱,何真割据岭南

  • 尾声 抗日援朝战争(2)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尾声,战争,援朝

    平壤之战除被烧死和淹死的外,明军和朝鲜军队共斩获日军1647人,活捉5人,夺得马2985匹,救出朝鲜被掳男女1225名,收复了平壤城。据统计,明军区阵亡796人,马骡死亡575匹。平壤的收复对日本侵略军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不仅小西行长的部队于十七日退回汉城,汉城以北的黄海道、开城等地日军也逐渐向汉城方

  • 村妇变皇后还生出了皇帝 她是怎么成功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她是,村妇,皇后

    王娡,公元前179年出生,槐里人,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兴平人,是西汉景帝刘启的第二任皇后。王娡未做皇后之前,曾是金王孙(汉武帝母亲王氏的前夫)的妻子,并生有一女金俗。后来被母亲臧儿(西汉初期开国异性燕王臧荼的孙女)逼迫离婚,将女儿送入宫中,最终成为汉景帝刘启的皇后。说到这里,那么究竟是何原因让臧儿逼迫着

  • 夹气板:明初第二任宰相汪广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夹气板,宰相,汪广洋

    〇夹气板:明初第二任宰相汪广洋朱元璋虽然以“同意内退”的方式稳妥地处置了第一宰相李善长,但同时又不得不对中书省宰相府的领头人空缺问题加以认真和周全的考虑。在他看来,中书省宰相府之所以对皇权构成侵犯和威胁,关键在于淮右集团核心人物李善长居功恣肆;如果换上一个小心谨慎的大臣可能不

  • 明代行省制度:实行“三司分立制衡”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三司,明代,行省

    幸好当时的华云龙已经重病在身,还没等到回南京就一命呜呼,也免了秋后大算账。不过对于当时的洪武皇帝来说,华云龙虽死,但他的心里一点也不轻松。想想很悬,华云龙敢住到脱脱府第,想做中书省丞相?想做第二个朱元璋?我朱元璋不也是由中书省派出机构行中书省的丞相起家的?想到这些,朱皇帝心里的气没得说。对大臣的肆意

  • 明宪宗六年不知得子:只因万贵妃横行霸道,狠毒异常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横行霸道,狠毒,贵妃

    在封建王朝的宫廷里,什么怪事都能发生。亲生儿子长到六岁,当父亲的竟不知道,就是怪事中的一件。这是明朝宪宗年间的事情。为什么宪宗六年不知得子呢?这和当时的一个万贵妃有关,但追寻根源还与景帝的家庭纠纷有些牵连。景帝是个私心很重的人,因为他的哥哥英宗成了瓦刺也先的俘虏,他才得以取而代之,做了皇帝。本来英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