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壤之战除被烧死和淹死的外,明军和朝鲜军队共斩获日军1647人,活捉5人,夺得马2985匹,救出朝鲜被掳男女1225名,收复了平壤城。据统计,明军区阵亡796人,马骡死亡575匹。
平壤的收复对日本侵略军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不仅小西行长的部队于十七日退回汉城,汉城以北的黄海道、开城等地日军也逐渐向汉城方向撤退,朝鲜的半壁江山得以恢复。平壤之战还使日军士气沮丧,使原本不和的加藤清正与小西行长的矛盾加深。
平壤收复之后,明军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他们继续向前。
宣祖二十六年正月二十日(明万历二十一年正月二十日,1593年2月20日),由李如柏等率领的左军到达了开城,日军已经将该城屠掠焚烧尽了,并向南退去,于是明军继续向临津江进发。
正月二十三日(2月23日),李如松到达开城,准备一举攻下王京汉城。
与此同时,经略宋应昌也在考虑攻打王京的问题。在正月二十一日(2月21日),他在给李如松的信中指出:“前者平壤倭奴虽众,犹属一支,攻之宜急。今各路者总归王京,其势大合,且去爱州道途千里,其为当慎视前犹甚。必须俟我刍粮军火器械并集充裕,然后进剿,方为万全。”(宋应昌:《经略复国要编》卷5《与平倭李提督书》)
正月二十五日(2月25日),宋应昌又给李如松写信说:“如刍饷未至,不若暂守西岸,俟有次第,一鼓下之。如何?”(宋应昌:《经略复国要编》卷5《与李提督书》)
当时,日军已经全部聚集到了汉城,已经是日众明寡了,明军粮饷未集,器械不全(大将军炮未到),所以宋应昌对李如松做了如上一些指示。但是,连连取得胜利的李如松十分骄傲,对宋应昌的话根本就听不进去,自作主张地向汉城进发。在正月二十一日(2月21日),李如柏军进至临津江附近,见日军有三四千人在江这边,于是停止前进,就扎营与敌对峙。不久,日军渡江而去,明军扎营江边,等待提督李如松的到来。李如松到达之后,于二十六日率军从监津江下游涉过浅滩,进驻坡州(汉城北)。
此时,日军在汉城的军队约5万人,他们甚至探知明军在继续南进后,经过整顿向开城方向进发,总兵力4万余人,前锋约2万人。
二十七日晨,李如松为察看通往汉城的道路形势而驰向碧蹄(汉城北三十里)。在这之前,李如松已经命令查大受、祖承训率领精兵3000与朝鲜防御史高伯彦向汉城进发。查大受等军与日军相遇于迎曙驿前,斩杀60余人。日军见其前锋受挫,纷纷过来增援,列阵于砺山岘。查大受见敌人势力强大,退回营地。日军采取正面进击的方式,两翼迂回的战法,渐渐地逼近查大受的军营。
而此时,李如松还在赶往碧蹄的路上。路上,李如松还接到朝鲜高彦伯的军官报告,说日军势不可当。李如松命令部队火速赶往碧蹄。很快,李如松率领1000亲兵赶到了碧蹄,并与日军对阵。明军不断施放火箭,有少量日军应战,但参战的日军发现明军十分少,于是集中部队进行猛烈的攻击,并径直向李如松冲来。由于众寡悬殊,明军势不能支,于是挥兵撤退,李如松亲自在后面压阵。正在这时,一名日军直逼李如松而来,指挥李有*冒死相救,但还没有救出李如松,自己却被日军杀了。见此,李如梅、李宁奋勇向前,夹击敌人,李如梅将逼近李如松的日军射下马,李如松才得以解脱。明军撤退,日军一直追到惠任岭。这时,杨元率后续大军1000人赶到,日军见到明军援军已到,只好退回。
此战,明军斩获日军167人,夺获日军马45匹,兵器91件;明军阵亡264员,伤49员,损失马匹276。当天晚上,李如松率军退到坡州,然后又退驻开城。
碧蹄之战,李如松在大军没有完全渡过临津江,南兵炮手没有随军前进的情况之下,急于率领少数骑兵进逼日军聚集的汉城,轻举冒进,导致了失败。同时,碧蹄之战是明军第一次援朝战争的转折点,影响十分深远。因此在此战之后,李如松锐气大减,一退开城,再入平壤,而把大军留驻在开城一线,不再前进。当然明军不再进攻还有天时多雨,道路泥泞,供给不足,人马伤损等问题。另外,碧蹄之战加深了明军内部矛盾。援朝明军由南兵和北兵组成,南兵多以步兵、炮手,由于戚继光南方练兵的影响还存在,他们勇敢善战,加之朝鲜地形同南方相似,日军的战法又与倭寇相同,他们很适应对日军作战,收复平壤进攻劳最大。北军多为骑兵,不适于朝鲜水田地形作战,对日军战法也不熟悉,战斗力远较南军差。但李如松在平壤战后对北军大加奖赏,对立功较大的南军奖赏较少,不服宋的节制。碧蹄战前已有表现,碧蹄之战又完全自作主张,使李宋矛盾加深。宋、李的矛盾加深,李如松的不听节制,以及筹措军队、粮饷的困难,加以传闻日军在汉城有20万,敌众我寡,士马疲劳,天雨道泞,稻畦水深,使他感到要以武力驱逐日寇,有一定的困难,于是决定采取和谈的方法。
随后,宋应昌一方面请朝廷派兵增援,催促刘*、陈*进兵。另一方面将兵力进行了重新部署:
李宁、祖承训等驻开城;
杨元等军驻平壤,扼大同江;
李如柏等在军宝山等处为声援;
查大受军驻临津;
李如松东南调度,采取了防守的态势。
听说汉城北龙山仓粟还十分多,于是李如松命令查大受等人派敢死士从间道进行焚烧。日军这时也处于困境,平壤之战受到严重的打击,碧蹄之战虽说给明军以打击,但它的损失也不少,士气沮丧;汉城周围因为战乱农民不得耕种,饿殍载道,龙山仓被焚,粮食供应不足,疾疫流行。
三月下旬,汉城内外日军总共只剩下5.3万余人;平壤战后,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的矛盾加深,小西行长说:“吾等率7万兵而无功,清正提2万军得朝鲜王子,彼自以为功,吾深愤焉。若许贡则请卷兵而归。”(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上编卷28)明军的援朝使他感到打不下去了,要求议和罢兵。
在三月初,议和的消息就已经传出来了。当时小西行长移书给曾同他打过交道的游客沈惟敬,恳求封贡东归。宋应昌从沈惟敬口中得知此消息后,立即采取了两项措施:
一方面决定同日军议和,派遣沈惟敬去汉城,认为如果能与日军达成协议,以不战达到目的,功劳也不小;另一方面,仍准备进剿日军,继续调兵到朝鲜,戒令援朝的军队不得有退却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