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三节 领兵攻宋,血泪襄樊

第三节 领兵攻宋,血泪襄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198 更新时间:2024/1/5 5:59:53

说到征宋,其实忽必烈一日也没有放弃过。但是,自蒙哥死后,忽必烈忙于夺取汗位。汗位夺到手后:又忙于追击同里不哥。阿里不哥还没有完全投降,他又忙于平定李璮的叛乱。李璮乱平,他又忙于整理朝政,对付汉儒和汉人的世侯。他忙得不可开交,一时抽不出手来。

现在行了,他要对南宋出手了。他在军事会议上说:“我对南宋是礼让的,多年前,我从长江那边回来即大汗位时,为形势所迫,曾与他们签订合约,结果他们背信弃义,把我的使者郝经扣押了!是可忍孰不可慰!我决意兴王者之师,征讨南宋让南宋小皇帝明白,我们大元不是好欺负的!”

听到忽必烈要伐宋,蒙古将领个个摩拳擦掌汉人大臣也都极为拥护,他们都积极地表现自己,意图通过这场灭宋的战争,好向忽必烈显示自己的忠诚,恢复对他们的信任。最为积极的是刘整。刘整,字武仲,河南邓州人,他原是金国的将领,金亡后投了南宋。因受贾似道排挤,愤而投蒙,整籍泸州十五郡、户王十万人附。忽必烈大喜,任命他为夔府行省兼安抚大使,赐金虎符,又授予行中书省于成都、潼川两路。

攻打宋国,先从哪里下手,在蒙古内部从来都是有争议的。前,蒙哥的意见是先拿下四川,然后从西而东;一种意见是先取建康(今南京),然后再煨江而下,攻克江南;而史天泽则建议应先取襄樊,而扬州、泸州可置之不顾,直插临安。临安破,则巴蜀之地就不攻自破。但是,由于刚刚发生了史天泽擅杀李璮事件,此时的忽必烈对史天泽还没有完全恢复信任,又加上蒙古人大多反对,他也就没有采纳。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灭宋之事提上日程。

忽必烈看到不能先灭南宋再定大位后,毫不犹豫地采纳郝经的“断然班师,亟定大计”的建议,郝经的具体主张为:“先命劲兵把截江面,与宋议和。置辎重,以轻骑归,渡淮乘驿,直造燕京。遣·军迎蒙哥灵舆,收皇帝玺。遣使召旭烈兀、阿里不哥、末哥戊诸王驸马,会丧和林。差官于汴康、京兆、成都、四凉、东平、西京、北京,抚慰安辑。召长子真金镇燕京,示以形势。”

1259年年末,为北还夺取汗位,忽必烈与南宋丞相贾似道在鄂州订立了城下之盟,随即退兵北撤。但贾似道并没有把真实的情况上报给南宋朝廷,他向宋廷隐瞒了议和、纳币的事,反而把背信弃义偷袭蒙古小股留守部队的卑鄙行径夸大,谎称“诸路大捷”、“江汉肃清”。这样一来,本就在长期偏安环境中政治昏聩的南宋朝廷更加“从容”,沉溺在穷奢极欲之中,对长江以北的威胁到了置若罔闻的地步。

值得庆幸的是,因为忽必烈北归后,忙于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没有抽出精力对付南宋。江南地区自金朝灭亡以后,出现了少有的太平时期。在这十年里,贾似道擅权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曾在百官议事时厉声斥问说:“你们如果没有我的提拔,怎么可能得到今天这样显赫的地位呢?”在当时临安的街头巷尾,士人们有过这样的评价:“辇毂谁知有赵皇,宫廷也只说乎章。”贾似道权倾朝野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但当忽必烈在汗位的争夺战中取得了最后胜利之后,南宋就自然成为了他的下一个目标。本来从1234年起,蒙宋之间的战争就一直处于胶着状态,互有胜负,少有实质性的进展。可就在忽必烈踌躇满志,一筹莫展的时刻,刘整的降元打破了元宋间的僵局。

刘整说道:“南宋偏安一隅,苟延残喘,国弱民疲,奸臣当道,良臣猛将欲以自保,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而我朝国力丰盈,兵强马壮,此为我大元灭宋的天赐良机。况且,自古以来,帝王非四海家不为正统。眼下,圣朝已有天下十之七八,怎能弃一隅而自弃正统呢?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圣上决断乃英明之举。”

忽必烈大喜,问道:“计将安出,”刘接说道:“臣下认为,先攻襄阳,撤其扦蔽。所谓:无襄则无淮,无淮则江南唾手可下也。”他提出了和郝经、史天泽同样的观点。塔察儿出班奏道:臣以为攻宋时机尚不成熟。

忽必烈问;“何以见得?”

塔察儿说:“我军擅长陆战骑射,不善水战,现在攻宋,是以我之短对敌之长,应练好永军以后再攻宋为宜。”穆哥也说:“宋廷虽然偏安江南一隅,但对其实力也不能低估。江南乃鱼米之乡,财力颇丰,城池坚固,利于久战。金朝两次攻宋均告失败。我朝窝阔台汗打到四川,无功而返。这一切都提示我们,攻宋必须做好充分准备,轻易攻宋是不会奏效的。”

臣下不敢苟同两位王爷的观点,刘整望了一眼两位王爷,然后说:臣下认为,不说金朝,只说宪宗之所以饮恨钓鱼山下,臣下以为这主要是因为:一是选错攻宋地点。我蒙古大军,长予骑兵作战,所向无敌。但骑兵作战,宜选择平坦之地。川蜀深山大川,险阻重重,山路蜿蜒曲折,我骑兵在此种地形很难展开。况且敌人占据地利人和,我军为客,人地两生,既无掳掠来补充给养,又无伴获来补充兵力,只能以有限之力,冒无限之险,纵然有泰山压卵之势,倾河海以灭火之举,一旦进攻遭受阻滞,盘桓不能前进,便无异可强弩之术;二是国力尚很疲弱。凡夺取天下者,必蓄养精力,征赋税以足需用,屯农田以足粮草,待内部理顺,对外歼敌的条件也就成熟。而蒙古帝国自开国以来,一直在外用兵,国力岂有不弱之理?宪宗皇帝承继大统不久即出兵攻宋,以强力谋取;兵法说,以力强取者则不可持久,久则挫伤元气,疲困不振,凼此才致使功败垂成;三是缺乏智谋。古之用兵,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而后可以用奇兵。岂能连兵百万,首尾万里,御驾亲征,全国动员,搅得天翻地覆,人人皆知,如此伐术,无异于撞钟而掩其耳,吃其脐而蔽其目。

刘整接着说道:“选择用兵襄樊,原因有:一发兵南下的条件业已成熟。自我皇承继大统以后,锐意改革,内修政理,鼓励农桑,北方经济已经复苏,现已民殷国富。加之时下内乱已平,漠北安宁,各种不安定因素业已清除殆尽,政局如日中天,此时南下伐宋,正能完成我皇一统天下的宏愿;二襄樊是南宋的软肋。兵法说,打蛇七寸,攻入打软肋。千里长江,两淮、临安,建康如果视为蛇头,巴蜀为蛇尾,则襄樊就是它的软肋。软肋牵制了蛇头和蛇尾,一旦击中,攻下襄樊,向西使川蜀与朝廷失去联系,向东则有顺江之势,向南使得南面的湖湘门户洞开,蛇头、蛇尾不能相顾,然后猛击头部,哪有不胜之理;三我军骑兵、步卒优良,所向披靡,惟水战不如宋军。我军从现在开始,着手围困襄樊,然后造战舰、练水军,夺宋军所长,接我军所短,必能获得成功。况且我蒙古大军经过几年的实战,对于攻城拔垒亦有相当的经验,从伊儿汗国引进的炮,更是威力无比,应当说,现在我军与宋相比,在战斗力上已经远远胜宋朝。”

标签: 襄樊

更多文章

  • 元太宗窝阔太临死怨悢未能死在酒海里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死在

    淳佑二年(公元1242年)二月,元太宗窝阔台游猎归来,照例有一场盛大的酒宴。他这天猎兴很浓,收获也多,便不知不觉地宓饮了几杯,不料乐极生悲,宿疾复发,这时便不免有点后悔:“真不该不听丞相耶律楚材的话,这酒总是戒不了。”他总是在犯病的时候恨自己,没听人劝戒了酒;病刚好一点就怨部

  • 元代的手工业概述:手工业发展到元朝,出现了倒退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手工业

    凤纹砖元代手工业发展到元朝,出现了倒退。随着掠夺世界的军事行动不断开展和对整个中国的征服,蒙古人把从中亚各地和中原地区俘虏的手工业工人集中编制,加以利用,在中国建立了适应他们要求的官手工业,元代的官手工业具有特殊性,不是宋代官手工业的延续,而是背离于社会经济的需求而组织的,为了进行掠夺战争,建立了制

  • 蒙哥为何对术赤系投桃报李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投桃报李

    蒙哥曾经自豪地对当时来自欧洲法兰克国国王路易的使臣讲过,“我与拔都的势力,如目光所及一般,可以伸展至任何地方。”他甚至把拔都比喻为和自己地位相近的人,仿佛帝国的共同管理者。拖雷系的策略无疑是非常英明的,不管蒙哥对拔都的评价是否一定发自内心。因为蒙哥继承汗位,无疑是在拔都一手策

  • 为什么没有元朝皇帝的陵墓?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元朝

    成吉思汗给后世留下的诸多谜团,吊足了无数人的胃口。其中,最具魅力的历史悬念都是与死有关:一是怎么死的?二是死了葬哪?依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当年(公元1368年)年底即下诏篡修的《元史》记载,成吉思汗之死很明了,病重不治:“(公元1227年)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萨里川啥老徒之行宫。&r

  • 中亚49年鏖兵:黄金家族实质上的分裂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鏖兵

    第一节拖雷系同室操戈为内战先声1226年春天的忽里勒台大会上,铁木真的四个儿子已然是泾渭分明地形成了两个阵营:长子术赤据有巴尔喀什湖以西以北的巨大领地,和因“幼子掌家灶”、受封于蒙古本部的铁木真四子拖雷是利益共同体,当时的目标是把拖雷推向铁木真之后的大汗宝座;二子察合台,这位

  • 关于篾儿乞等部的族源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室韦系蒙古语部落的向西迁徙,应是朝草原地区和南西伯利亚森林地带两个方向行进的。像鞑靼人那样,进入草原地区的蒙古语室韦人,逐渐完成了这里的蒙古化;向草原北部森林地带迁徙的部落,则逐渐改变了那里过去突厥语诸部落独占鳌头的局面,同样也逐步实现了那里的蒙古化过程。关于斡亦剌惕部的族属,似乎能从它的名称将其规

  • 第五节 灭亡大宋,统一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至元十三年(1276年)三月,伯颜留下董史炳、阿刺罕等人在浙闽进行管理,命令阿塔海等人进入宋宫,向恭帝赵属及两房太后宣旨,免除了他们系颈牵羊的礼节,跟随着赶军北上。五月时候宋恭帝等人便到达上都,忽必烈亲自召见,将宋帝的封号废除,重新封为瀛国公。至此,临安被元军攻取,南宋朝廷灭亡。中国自唐朝末年以来就

  • 元朝开国功臣张弘范的人物生平,张弘范的人物事迹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人物

    初生牛犊张弘范的父亲张柔在元太祖八年(1213年),张弘范之父张柔雕像蒙古军南下中原,金都南迁之时,以地方豪强的身份,聚集乡邻亲族数千余家结寨自保。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与蒙古军战于狼牙岭(今保定市易县紫荆关附近的狼牙山一带),兵败被俘,降于蒙古。元太祖二十年(1225年),蒙古任命他为行军千

  • 六、贤相脱脱的尴尬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文宗在位五年,1332年病死。文宗在病危时,立下诏书,传位给哥哥明宗的儿子。明宗有两个儿了,长子妥懽帖睦尔,13岁,明宗生前曾说过长子不是他生的。次子懿璘质班,当时只有7岁。文宗死后,懿璘质班即位,即宁宗。可是这位小大汗只做了53天龙椅,就病死了。随后在燕铁木儿的支持下,要立文宗的儿子燕帖古思为汗。

  • 高丽人为何要进中国皇宫当史上第一外籍太监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史上

    朴不花(也叫王不花)是来自高丽的一个宦官;而且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外国籍宦官;怎么会跑到中国当了宦官呢?最后结局又是怎样的呢?他为什么自阉入宫?想学东方不败练武功?不是的了。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的皇后奇氏,是个朴不花的同乡,他们是青梅竹马的一对。高丽国是属国,什么都是宗主国的,这里自然就包括美女了。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