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为什么取消了丞相制

明朝为什么取消了丞相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197 更新时间:2024/1/6 16:37:09

明初,中国是有丞相的。丞相,又称宰相、相国,秦统一中国以后,设置了丞相一职。《汉书·百官公卿表》说,丞相是天子的辅佐,助理万机。在下猜想,当初秦始皇也不是想设立一个制约自己的职位,而是对皇帝的绝对权力太有把握了。

然而事实一经出现,往往就有理论不曾想之处。丞相一方面是皇帝的最高助手,对皇权俯首低眉,一方面则对皇帝的权力有所限制和约束。

秦汉以后各代的政治框架,大体是按“皇帝丞相(宰相)制”的模式构建的,直到朱元璋取消了丞相制,这种模式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稍微仔细点说,朱元璋建国初期也是设立丞相的。元至正二十八年

(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即皇帝位后,国号大明,建元洪武,立马氏为皇后,世子朱标为皇太子,以李善长徐达为左、右丞相。后来,胡惟庸当上了丞相,在任上专权恣肆、收受贿赂。洪武十二年(1379年),有人指控胡惟庸谋反。第二年正月,朱元璋以谋危社稷的罪名杀了胡惟庸,受牵连而死者达三万余人。朱元璋认为丞相制度是妨碍君主“躬览庶政”的障碍,毅然决然将通行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给废掉了。洪武二十八年他下令:“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胡惟庸是否谋反,史家见解多有不同。清朝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认为确有其事,云胡惟庸诡言家中井出醴泉,邀请朱元璋去观赏。

去的时候,有内使云奇冲跸道,“太祖怒其不敬,左右挝捶乱下。云奇右臂将折,垂毙,犹指贼臣第,弗为痛缩。”朱元璋顿然醒悟,登城望胡惟庸的宅邸,只见藏兵复壁间,刀槊林立。于是逮捕了胡惟庸,考掠具状,磔于市,受牵连的凡万五千人。《明史·胡惟庸传》则云:胡惟庸被处死了,他谋反的罪行还没有彻底搞清楚。吴晗对胡惟庸一案有详细的评述,认为此案是一个冤案。

今日看来,“皇帝丞相(宰相)制”良窳共现。优长之处是专制之下,皇权可能受到些许制约,最大的缺陷则是君权与相权缺少明确界定,极易造成政治的不稳定。朱元璋就是感到相权对皇权的威胁,才凭借胡惟庸之事废掉丞相制的。而且只是一句话,朱皇帝就把实行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给废掉了。这种变革效率之高,在享受了一些民主空气的人眼里,是很难理解的。一般来说,听证、考察、辩论,是决策者必须

履行的步骤,可在朱元璋那里,这一切都不需要,他只须凭借自己的感觉做事即可。

曾读到一类文字,云: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对皇权还是有一些约束的,可惜没有坚持下去,否则……云云。其实,从朱元璋轻而易举废掉丞相制可以看出来,专制皇权下的所谓监督是多么脆弱!它是不是能起作用,就看你监督谁,监督无权无钱复无拳无勇的草民是刚强有力的,对权势者尤其对皇权而言,你还没有监督,就先被拿下了。监督云云,只是理论上的,纸面上的,与实际关系不大。

在专制的皇权下,废弃或设立一种制度只凭皇帝拍拍脑袋即可,是不需要研究考察的,更不需皇帝以外的人同意。在《皇明祖训》中朱元璋告诫子孙,以后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专制制度之下,皇权具有绝对强势,无人敢与之争锋。制度中增添什么,减损什么,都是皇帝一人说了算,其他人只能诺诺连声。

令人不能忽视的是,朱元璋之后,他的子孙虽仍处于强势地位,实施强人政治,却常常大权旁落,太监把持政柄的机会多于以往。有明一代“权阉祸国”现象极其严重,超过中唐和晚唐。

实际上,强人政治有条件限制,简单复制很难发挥效力。当社会不再需要这种决策形式时,却仍走老路,哪有不败之理?

标签: 丞相取消了明朝

更多文章

  • 这两人战功仅次于常遇春 但却为何死得如此窝囊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两人,但却,战功

    冯胜、傅友德是明朝初年战功显赫的大将,被朱元璋册封为宋国公、颖国公,论战功仅次于常遇春、徐达。两人事功相似,结局也一样,都被皇帝“赐死”。也许由于这样的缘故,《明史》把二人的列传放在了同一卷,张岱的《石匮书》也是如此。冯胜、傅友德不同于汤和、徐达、李文忠等将领,并非朱元璋的嫡系。冯胜原名冯国胜,和他

  • 明朝抗倭经典战例实录(2)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实录,战例,明朝

    倭寇如此猖獗,赵文华为了推卸责任,打着川兵和俞大猷获得不大胜利的幌子,于十二月上疏请求回京,他在奏折中写道:“水陆成功,江南清宴。”但是,当赵文华回到北京后,从东南沿海传来的败战消息接踵而至。朱厚*虽然昏聩,但面对着如此大的反差,他也对赵文华的上奏表示怀疑,于是朱厚*在朝廷上

  • 明末三大案之梃击案不了了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不了了之,大案,明末

    明神宗即位初期,在内阁大学士张居正的辅佐下推行新政,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快速发展的升平局面。10年后,张居正去世,神宗开始嗜酒贪色、恣意妄为的深宫生活。后宫佳丽中,最受神宗宠爱的莫过郑恭妃。万历十四年(1586)正月,郑恭妃给神宗生下三子朱常洵。这时太子尚未册立,郑恭妃看着心爱的儿子,做梦都想让神宗

  • 历数明朝发生过的几件大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几件,发生过,明朝

    朱元璋当元末农民起义之际,驱走了蒙族统治者,建立了汉族新政权――明朝(公元1368~1644年)。建国之初,人心是振奋的。全国上下,久乱思治。在一个时期里,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但是,开国不久,便推行了一系列的空前专制的方针和政策。大兴党狱、文字狱,肆行文化专制,任用宦官专政,实行特务政治。第二代的成

  • 历史上努尔哈赤是如何崛起的,从而夺取明朝政权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努尔哈赤,政权,明朝

    明朝对付东北的女真族是有一套的,那就是用心维持各个部落之间的势力平衡,防止任何一个部落过于强大。当初有实力时,对于这一个政策执行得还是不错的,明军每年选个时间以“烧荒”的名义,深入到女真各部,接见首领,然后赏赐一些食物、酒、布匹之类的。不用花太大的代价就可以稳定东北地区。?然而,到了明朝末年,这样的

  • 朱元璋大办教育:一把双刃剑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双刃剑,朱元璋

    ◎朱元璋大办教育:一把双刃剑明初朱元璋普设学校、大力发展教育,其目的笼统地讲是为了培养人才,而学校培养的人才要成为明朝政府的官员,中间要走的途径就是科举考试。随着科举逐渐成为大明帝国官僚选拔任用的主渠道,学校教育与科举相互之间的关系越加密切,“科举必由学校”,就是说只有接受学

  • 蹇义和他的天官府,天官府是怎么消失在历史中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他的,天官,是怎么

    在重庆渝中区七星岗,有一座城门叫通远门,门内不远有一条街,叫天官府。这天官府是明朝年间建成的,到现在有数百年历史了。天官府是一座府第,但早就没有了。现在只留下这天官府这一个地名,也是一条街名。要说天官府,就得说他的主人蹇义。重庆历史名人馆内蹇义塑像蹇义是明朝初巴县人,原来的名字叫蹇瑢。他于洪武十八(

  • 清官姚广孝生平故事与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清官,生平,简介

    姚广孝(1334~1418年),幼名天禧,字斯道,法名道衍,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是明朝初年“超凡脱俗”、“四大皆空”的和尚,也是积极用世、“竭精殚智”的谋臣。是他,最先识破建文帝削藩的用心,密劝燕王朱棣起兵夺取全国政权;

  • “小牛犊”胡惟庸独相中书省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牛犊,胡惟庸独

    〇“小牛犊”胡惟庸独相中书省再看胡惟庸,刚开始任右宰相时他确实不错,小心谨慎又精明干练,所以给人感觉:他既没有像李善长那样遇事往往专断,又没有像汪广洋那样过于谨小慎微而大小事情都得请示。胡惟庸处理事情很有分寸,该汇报的就汇报,不该汇报的就自己处理。在那时朱元璋的眼里,这正是集

  • 宋应出星编《天工开物》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天工,宋应出星编

    明朝中后期,手工业、制造业发展迅速,又有很多知识分子善于总结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宝贵经验。到了晚明时期中国科技已然是繁花似锦,加上西学的引入,更是锦上添花,当时中国科技的特点是“重实践,重考察,重验证,重实测”,相当注重数学化或定量化的描写,又是近代实验科学萌芽的标志,是中国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