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官姚广孝生平故事与简介

清官姚广孝生平故事与简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851 更新时间:2023/12/17 4:58:35

姚广孝(1334~1418年),幼名天禧,字斯道,法名道衍,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是明朝初年“超凡脱俗”、“四大皆空”的和尚,也是积极用世、“竭精殚智”的谋臣。是他,最先识破建帝削藩的用心,密劝燕朱棣起兵夺取全国政权;是他,在燕王畏惧“天意”而发生动摇时,及时设法坚定了燕王的决心和信心,从而发动了“靖难”之役;是他,为燕王出谋划策、决胜千里,一举攻下石头城,辅其登上九五之尊,成了历史上颇负盛名的明成祖;也是他,为了明王朝的长治久安,说服明成祖迁都北京。所以,《明史》中说:“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也正因此,明成祖登极后的第二年便“复其姓,赐名广孝”,官拜资善大夫,加封太子太师,甚至同他说话时也只“称少师而不呼其名,以示尊宠”。

姚广孝成为达官贵人后,仍过着往昔的僧人生活:住的是寺院,吃的是素食;除冠带而朝外,平时依旧穿着袈裟,手持念珠,口中不离“阿弥陀佛”。他还专此写过一首诗,其中两句是:“金陵战罢燕都定,仍是癯然老衲师。”

明成祖不忍心让这位“第一功臣”如此清苦,多次劝他蓄发还俗,尽享荣华富贵。还特地赐他一处豪华府第和两位漂亮的宫女,但是,他却一一谢绝了。

明成祖也曾多次赏赐姚广孝一些衣帛之类。姚广孝也总是推辞再三;实在不好再推辞,也只好收下。但他从不久存,更不享用,而是很快就将它们分赠给了那些贫苦人。

据说,姚广孝的父母皆死于贫病。之后,穷得连块墓地也没有。史书上也就此写道:“垅墓既无,祖业在?岁时祭扫,曾不可得。”姚广孝功成名就后,并没有为他们购置新的墓地,更没有为他们改葬,而是将他们的灵位放进了寺院里,每日为他们焚香、磕头、祷告。

即使在姚广孝71岁那年作为钦差大臣回原籍赈灾时,同样保持着自己一贯的作风。当时,许多人都期盼着一睹他那衣锦还乡的风采,万万没有料到的是,他一不骑马,二不坐轿,三不前呼后拥,四不鸣锣开道,偏偏穿了件旧袈裟,不声不响地回到了苏州故里。

姚广孝抵达苏州赈灾时,苏、松、嘉、湖、杭五府刚刚遭受了一场大水灾。据《吴江县志》载:“永乐二年五月大雨、田禾尽没……男妇壮者,相率以糠杂菱、荬、藻、荇食之。老幼入城行乞,不能得,多投于河。”

姚广孝见此惨景,非常痛心。他不顾自己已是70多岁高龄,一天天冒着炎炎夏日,不停地奔走于灾区各地。他督促各地官府开仓发米,帮百姓渡过难关;同时,还要同地方官员核计蠲免赋税。对那些清正廉明,如实报灾并认真赈济的地方官,他都给予大力表彰和坚决支持;而对一些贪官污吏,则给予严厉惩处。

此间,姚广孝曾下令将数以万计的粮食分赈给了乡民,而自己却常常只吃随身带着的干粮。有一天,他独自外出,路过寒山寺,实在太累了,就坐在寺外小亭子中吃起干粮来。恰在这时,一位姓曹的县丞从此经过,见一个老和尚看到他的大轿不但不回避,还若无其事地吃东西,顿时大怒,即令左右衙役将他拿下,打了20皮鞭,投进县狱。姚广孝任其摆布,并不分辩。

第二天,人们发现钦差大臣姚少师一夜未归,急忙四处寻找,才在狱中找到了他。那曹县丞得知后,吓得屁滚尿流;其他地方官也都浑身颤抖。他们纷纷前来请罪,等候发落。姚广孝见此情势,让人拿来笔墨,在纸上写了几句话,交给了官员们。大家一看,原是一首诗:

敕使南来坐画船,

袈裟犹带御炉烟。

无端撞上曹县尹,

二十皮鞭了宿缘。

大家这才知道姚广孝看在众人面子上,没有计较这件事。接着,姚广孝严厉批评曹县丞:“野僧路边吃饭,碍汝何事!书生为官,不可张狂欺人!”曹县丞叩首如捣蒜,一再表示痛改前非;其他人也都频频点头,声称要牢记姚少师教诲。

姚广孝赈灾还朝后,明成祖又先后命他主持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两部大书的编修工作。

姚广孝认为:这两部书都是“万世法则,是国家至重之事”。所以,他专门饲养了一只大公鸡,每晨闻鸣而起,将自己的有生之年全部献给了编纂事业。

《永乐大典》,最初是翰林学士解缙主持编辑成书的,当时命名为《文献大成》。但明成祖认为不理想,才令姚广孝重新修纂。姚广孝抽调了文苑名士、高僧、名医、书画家等共计2169人,辑录了上自先秦、下至明初的书籍将近8000种,包罗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理、阴阳及医、十、僧、道、戏剧、小说、技艺诸多内容,用了3年时间,共编出11095册、22877卷,仅书目便有900卷之多。当他将这部巨帙进呈给明成祖后,明成祖十分高兴,当即为该书定名为《永乐大典》,并亲自为之撰写了序文。

《明太祖实录》,初修于建文年初。明成祖即位后,曾将其中不利于自己的记述作了修改,但仍感到不满意,所以才令姚广孝再次重修。姚广孝再接再厉,又用了6年多的时间,出色地完成了皇上交办的又一要务。

姚广孝享年85岁。在他病重期间,明成祖曾多次到他居住的大庆寿寺去看他,并赐他金唾壶之类。明成祖还问他有何要求,他只说了一句话:“僧溥洽系久,愿赦之。”

溥洽,原是建文帝的主录僧。明成祖当年打南京时,有人说建文帝死于大火,有人说为僧遁去,究竟如何,只有溥洽知道。甚至还有人说:是溥洽藏匿了建文帝。所以,明成祖夺位后,把溥洽一直关在大牢里。明成祖见姚广孝无一语及私,仅仅提出这么一项请求,百感交集,当即下令将溥洽释放。姚广孝激动得热泪盈眶,挣扎起来顿首致谢,接着便倒地而亡。

姚广孝之死,令明成祖十分悲痛。他下旨停止视朝两天,以示哀悼。接着,赐葬京郊房山东北青龙湖镇,命以僧礼隆重安葬;还追赠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恭靖,并亲制神道碑志其功。

标签: 清官生平简介

更多文章

  • “小牛犊”胡惟庸独相中书省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牛犊,胡惟庸独

    〇“小牛犊”胡惟庸独相中书省再看胡惟庸,刚开始任右宰相时他确实不错,小心谨慎又精明干练,所以给人感觉:他既没有像李善长那样遇事往往专断,又没有像汪广洋那样过于谨小慎微而大小事情都得请示。胡惟庸处理事情很有分寸,该汇报的就汇报,不该汇报的就自己处理。在那时朱元璋的眼里,这正是集

  • 宋应出星编《天工开物》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天工,宋应出星编

    明朝中后期,手工业、制造业发展迅速,又有很多知识分子善于总结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宝贵经验。到了晚明时期中国科技已然是繁花似锦,加上西学的引入,更是锦上添花,当时中国科技的特点是“重实践,重考察,重验证,重实测”,相当注重数学化或定量化的描写,又是近代实验科学萌芽的标志,是中国传

  • 王娡一嫁平凡夫再嫁人中龙最终平步入青云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人中,平凡,青云

    封建统治下的女子,受着各种约束,在婚姻面前失去了选择的权利!但有这样一个皇后,入宫前已有一次婚姻并育有一女。她就是汉景帝刘启的第二位皇后王娡。王娡的母亲为臧儿,臧儿的祖父是霸王项羽曾经封过的燕王臧荼,只不过到了臧儿成年时家道中落,嫁给了槐里的平民王仲为妻,生一子两女。王仲去世后臧儿又改嫁田无,生两子

  • 此人用一双“玉手”将皇后害死,上位后多嘴被废,2年后惨淡离世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上位,惨淡,此人

    现如今的清宫连续剧犹言是有部接有部,很多了。从最开始的《还珠格格》刚开始,这种连续剧就火灾,并且不断涌现。只有,宫斗可不仅是清代的专利权。在中国悠长的在历史上,曾产生过许多宫斗恶性事件。在历史上总有那么一名女人,她凭借着自个的一对“玉手”成为王后,却由于多嘴被废,打入冷宫,2

  • 洪都得失与拓土江西、湖广1361.12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得失,江西,湖广

    陈友谅在江州这一败,损失可不比在应天惨败时少,最糟糕的是,自己本来是想消灭朱元璋的,但最终弄得偷鸡不成蚀把米。原来自己的地盘已有江西、湖广等好大一块,可应天之战后,那个凤阳乡下出来的饿不死的“叫花子”却发了疯似地,拼了命紧追不放,从应天、采石矶、太平、安庆、江州这一路追来,实

  • 大都督府“一分为五”“兵权三立”君操军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三立,兵权,都督

    最初朱元璋政权的最高军事机构不叫大都督府,而是叫行枢密院。行枢密院的设立是在1356年,也就是朱元璋军队攻下南京时,但大都督府地点却不在南京,而在安徽太平即今当涂,以总管花云为院判。当年七月,朱元璋在南京城里称吴国公,以元御史台为公府,置江南行中书省,任命李善长、宋思颜、李梦庚、郭景祥和陶安等人出任

  • 张献忠智取襄阳 崇祯景山自缢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崇祯,景山,襄阳

    1637年,由于明军的猛烈围攻,张献忠当初在湖北谷城接受明朝的招安,他并不是真心投降,而是暗暗积蓄兵力,准备东山再起。明朝将领发现张献忠的不轨图谋,便准备派兵镇压。张献忠先发制人,于公元1639年5月,在湖北谷城再一次起义。他先杀掉在谷城的明朝县令,焚毁了官衙,重新打起了起义的旗号。不久,罗汝才也起

  • 揭秘有命又有运的女人——汉武帝之母王娡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之母,又有,汉武帝

    今天我们来讲讲大汉朝一个很幸运的女人,王娡。《美人心计》里这个角色是素颜一级美的王丽坤扮演的。然而,今天我们并不讲电视情节,只讲历史上真的王娡。王娡的母亲是臧儿,臧儿祖上是刘邦亲封的燕王,所以臧儿从小生活还是很富贵的,后来家道中落,臧儿嫁给了一个普通人,王仲,生一子名叫王信,还有两个女儿,长女王娡,

  • 朱元璋:“我取天下,正要读书人!”浙东“四先生”出山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朱元璋,浙东,读书人

    不过在投奔朱元璋集团的知识分子中,真正对朱氏统一事业有着重大影响的除了同来自淮右地区的李善长等人外,还有就是浙东文人圈或言浙东“四先生”,尤其是浙东四先生中刘基的出山则赋予更多的传奇色彩。刘基,字伯温,处州青田人,从小聪明绝伦,读书过目不忘,且有勤学的好习惯,因此小小年纪就成

  • 孙承宗传:戍边功臣 戎马帝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功臣,孙承宗传,戎马

    孙承宗(15631638年),保定高阳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天启二年(1622年)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他刚刚入朝,正赶上清兵犯境,从此就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除了被罢官在家闲居七年以外,他把一生都献给明朝的边防事业。他冷静机智,老成持重,帮朋友妥善处理了“梃击&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