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严嵩严世蕃父子二人作恶的故事

严嵩严世蕃父子二人作恶的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244 更新时间:2024/1/9 16:58:13

无端世路绕羊肠,

偶以疏懒得自藏。

种竹旋添驯鹤径,

买山聊起读书堂。

开窗古木萧萧籁,

隐几寒花寂寂香。

莫笑野人生计少,

濯缨随处有沧浪。(《东堂新成》)

这首诗倘若不标明为严嵩作,短短八句,将归隐之心,山林之念,安贫之道,遁世之想形容出来,也还具有一点意近旨远,趣雅情真的境界,很难与1536年以后的那个权奸巨贪的丑恶形象吻合到一起。由于严嵩是个被历史唾弃的人,他的着作也就随之湮没。如今,即使国图、首图,找他这部诗集,也是蛮费事的。

公元1536年(嘉靖十五年)冬十二月以前,在南京任吏部尚书的严嵩,说他是个文人,是个诗人,或者,加上“着名”,都是可以的。那时,他纱帽翅上的“缨”,还用不着“濯”。因为明代开国定都南京,永乐迁都北京后,仍在南京设了一个稍小的,与北京却是同样设置的中央政府机构。但是,派到那里去做官的,通常都属于非主流的二线人物,所以,在南京时的严嵩,很有时间游山逛水,吟诗作文,以风雅着称。

《列朝诗集》载:严“少师初入词垣,负才名,谒告返里,居钤山之东堂,读书屏居者七年。而又倾心折节,交结胜流,名满天下。”那时,他的人望和文声,很说得过去的。这大概如荀子所言:“忍性然后起伪,积伪然后君子。”凡极善于遮掩自己者,通常都会以伪善,骗得大家的良好印象。当时,京都人士,“以公辅望归之”,可见对其期望值之高。

次年到了北京,来给皇帝祝寿,留在了翰林院修《宋史》,随之入阁,纱帽翅上的“缨”,开始抖了起来,按捺不住的本性,便逐渐暴露了。权力这东西,落在品质不佳的人手里,便是一种恶的催化剂。于是,“凭藉主眷,骄子用事,诛夷忠臣,溃败纲纪,遂为近代权奸之首”。这时候,连“濯缨随处有沧浪”那种假姿态,假清高,也没有了。

若是就诗论诗,以文谈文的话,对于严嵩此前的作品,应该说,既不是太好,至少也不是太坏,这评价大抵是相当的。《明史》称他,“为诗古文辞,颇着清誉”,也是当时和以后的公论。他的诗集《钤山堂集》,其实也有一些可圈可点的佳作。但清代修《四库全书》,就因人而否定其书。“迹其所为,究非他文士有才无行可以节取者比,故吟咏虽工,仅存其目。”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以人废文”的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其实,甚至王世贞,尽管其父王忬是被严嵩镇压的,但他对严嵩的诗文,并不因父仇而持否定态度。“孔雀虽然毒,不能掩文章”,这位文坛领袖的公允评价,比之时下小肚鸡肠的作家诗人,要有气量得多。

一直在南京坐冷板凳的严嵩,发迹太晚,等到为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其年56岁。等到官拜武英殿大学士,入值文渊阁,受到明世宗朱厚熜重用,是嘉靖二十一年的事,老先生已年过花甲,高寿62了。那时,虽无到点退休一说,但他不能不考虑到上帝留给他贪污的年头,无论怎样抓捞,为时不是太多。于是趁早赶快,将他实在不成样子的“短项肥体,眇一目”的儿子,提拔起来,作为膀臂。这样,独眼龙得以“由父任入仕。以筑京师外城(功)劳,由太常卿进工部左侍郎,仍掌尚宝司事。剽悍阴贼,席父宠,招权利无厌”。(《明史》)

严嵩没想到,他竟活到89岁,与其子联手作恶的“贪龄”,打破中国贪官之最,这就是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里论他的:“名德不昌,而有期颐之寿”,“老而不死谓之贼”了。数十年间。钱财捞得太多,坏事做得太绝,这两父子,便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顶尖级权奸巨贪。《明史》描画这两个人,形象颇有点滑稽。一个肥粗,一个细瘦,一个矮矬,一个高挑,一个是独眼龙,一个是疏眉目,怎么看,不是一家人。后读谈迁的《谈氏笔乘》,引赵时春作《王与龄行状》,方知“严世蕃,分宜相嵩之螟蛉子”。所以,严东楼为严嵩无血缘关系的养子,然而,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这两人DNA不同,品种上迥异,但聚财弄权,腐败淫乱,为非作歹,戕害忍毒,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坏,逐臭趋腥,竞利争权,渔肉良善,巧夺豪取,有着天生同好的心灵感应。

一位朋友对我说,岂止如此,这爷儿俩写的字,也有类通相似之处。不信你去看看,那肥硕饱满的笔锋,非一介寒士能写得出来的。现在,前门外粮食店北口路西的“六必居”酱菜店,菜市口的路北朝南的“鹤年堂”中药铺,那金字牌匾,仍是这两位遗留下来的“墨宝”。据民国蒋芷侪《都门识小录》:“都中名人所书市招匾对,庚子拳乱,毁于兵燹,而严嵩所书之‘六必居三字,严世蕃所书之‘鹤年堂三字,巍然独存。分宜父子,淫贪误国,罪通于天,与桧贼齐名,至今三尺童子皆羞之,乃其恶札亦几经沧桑而不毁,倘所谓贻臭非耶?”

这或许就是历史的玩笑了,近五百年,北京城里不知有多少老字号,能保存住原先那块匾额者,简直少之又少,独独严世蕃与他老爹的这几个字,甚至波澜壮阔的“文革”,也未作四旧砸掉。于是,你不能不悟到,东晋一位大军阀兼野心家桓温所说过的那句名言:“男子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对某些人而言,有其一定的可操作性。此语见《世说新语·尤悔》:“桓公卧语曰:‘作此寂寂,将为文、景所笑。既而屈起坐曰:‘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耶!”看来,忘八蛋,忘到极点,臭大粪,臭到极致,也是一种求“不朽”之捷径。这也难怪当今社会,把不要脸压根儿不当回事。追名逐利,无所不用其极,只要到手,是绝不怕下作无耻的。诸如此类的货色,也是大有人在的。

我还择了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专门去这两处店铺“欣赏”了一番,果然也是如此,二人笔墨,在阳光下居然熠熠生辉,毫无愧色。新建成的广安大街,气势恢宏,原来狭窄的菜市口丁字街,拓宽得已非旧时模样,如果不是夕阳余晖下,那“鹤年堂”金碧绚丽的匾额,我都不敢相认了。此地应是严世蕃的毙命处,他的最后下场,《明史》说得很简捷:“遂斩于市,籍其家。”那是公元1565年的事。

标签: 二人故事父子

更多文章

  • 几乎杀尽忠良的朱元璋原来就是相当一个好爸爸!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忠良,朱元璋,爸爸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的封建王朝每一位初登大宝的皇帝都喜欢杀掉自己的功臣,这最主要是他们最自己能力的不信任和对曾经与其一起建功立业的大臣们的不信任。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一个例子,不过他的出发点确实和其他的开国皇帝很不一样。朱元璋小时候,并不叫朱元璋,而是叫朱重八,就是朱老八的意思。家里面穷,为了生计,小

  • 洪武皇帝居然有顺风耳:“钱宰,我并没有‘嫌’你迟啊!”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我并没有,皇帝,顺风耳

    〇洪武皇帝居然有顺风耳:“钱宰,我并没有‘嫌你迟啊!”朱元璋的这些锦衣卫不仅偷窥与偷画能力强,而且他们的偷听能力也十分了得。有个叫钱宰的文人,比较有学问,朱元璋听说后就派他编订《孟子节文》作为明朝科举与教育的“钦定样本”,用今天话来说,找些

  • 刘瑾怎么死的?杨一清计除刘瑾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刘瑾,故事,杨一清

    土木之变以后,明王朝开始衰落。明英宗以后的几代皇帝,都昏庸腐败。他们不可能吸取王振误国的教训,一味依赖宦官。宦官专政的局面越来越严重。明宪宗朱见深(朱宗的儿子)在位的时候,宦官汪直专权,在东厂以外,又设了一个西厂,冤死不少好人。公元1505年,明武宗朱厚照即位。他身边有八个宦官,经常陪伴他打球骑马,

  • 第五节 壮志未酬,英年早逝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壮志未酬,第五节,英年早逝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去世。长子朱高炽登位,即明仁宗,改元洪熙。次年五月,仁宗卒,在位不足十月,享年48岁。那么,明仁宗朱高炽为什么会英年早逝呢?从古至今,学者们对此争论不一。登上皇位时,朱高炽时年已47岁。朱高炽好文辞,为太子时常与侍臣论诗文。官僚邹济、徐善述、王汝玉皆以文

  • 洪武朝平均每4年就有一次大运动、大清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大清洗,就有,平均

    “洪武”本是朱元璋在位时期的年号,按照字面的意思就是“大武”、“尚武”,换言之就是崇尚“铁血”,就此而言明朝这位开国皇帝比他的“好儿子”永乐皇帝要诚实得多。朱棣的年号为&ldquo

  • 半生监牢不逢时,南明隆武帝一生贤明难回天,令人深感惋惜!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半生,监牢,贤明

    谈起明代这是一个令人难以割舍的皇朝,明代的帝虽知明君,但也免不了荒诞的帝。大明王朝300年的伟业,闯王李自成用了很多年就将它摧毁,末代帝崇祯在煤山自缢。统一的大明王朝虽然没了,可想要复国抗清平流寇的南明政党早已冉冉升起。这时的南明已没有踏实可循,国内形势危急,不管是闯王的顺军还是关外清军都想要争得天

  • 他是明代当政时间最少的皇上,刚即位一月就死在了女人身上!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他是,明代,皇上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这样的两件事是公平的。一要时间,每人只能24小时,不容易多每一分每一秒。二是生死存亡,不论是有着富贵荣华的人还是贫苦的人都是去世。但越发富人越恐惧死亡,由于她们不想要丧失自身的富贵荣华。明光宗就是说1个非常好的事例,在他即位只是一月之后,就刚开始到处寻药,最后死在女性手上。明光宗朱

  • 池州、九华山之战——1360年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之战,九华山,池州

    至正二十年、天定二年(1360)五月,陈友谅亲率舟师10万,挟持天完皇帝徐寿辉,顺流东下,进窥池州。朱元璋听到西线急报,连忙从浙东调回常遇春,让他火速奔赴池州,与徐达一起共同抵抗陈友谅的进攻。事后,朱元璋想起事情这样安排得还不够妥帖,于是又派遣特使上徐达、常遇春军营,告诉他们:“陈友谅的

  • 明太祖为何要把皇位传给朱允炆而不是更出色的朱棣?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皇位,而不是,要把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在这个时候为何要把皇位传给朱允炆呢?可是,建文帝继位以后,明朝爆发了“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夺得皇位,朱允炆生死未仆。从结果来看,朱棣要比朱允炆更有能力,那么,朱元璋为何在朱标去世以后,不将皇位传给朱

  • 明英宗朱祁镇是一个怎样的人?情商极高的英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是一个,的人,英宗

    明英宗是明朝一位情商极高的皇帝,也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皇帝,他身兼数个明朝第一: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拥有两个年号的皇帝,第一个冲龄登基的幼年天子,第一个被俘又被释放的君主。这些大起大落的事件,伴随了英宗的一生。1435年,宣宗带着辉煌的政绩走了,其子朱祁镇在大臣的簇拥下登上了皇位,亦即英宗。英宗即位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