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半生监牢不逢时,南明隆武帝一生贤明难回天,令人深感惋惜!

半生监牢不逢时,南明隆武帝一生贤明难回天,令人深感惋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545 更新时间:2023/12/20 22:25:45

谈起明代这是一个令人难以割舍的皇朝,明代的帝虽知明君,但也免不了荒诞的帝。大明朝300年的伟业,闯王自成用了很多年就将它摧毁,末代帝崇祯在煤山自缢。统一的大明王朝虽然没了,可想要复国抗清平流寇的南明政党早已冉冉升起。这时的南明已没有踏实可循,国内形势危急,不管是闯王的顺军还是关外清军都想要争得天地。当大明朝的北京被攻克时,六部高官便拥立福王即位,改年号为弘光。新帝登基都是要大赦天下的,弘光帝毫无例外,而在这大赦天下的名册中也有一个特殊的人,他就是明代的腹黑王爷,今后的南明隆武帝。南明隆武帝在这错乱的政党中,又饰演什么样的角色?他又将撰写怎样的历史呢?

半生监牢

年幼的隆武帝,虽然是大明的藩王,可他的日子却过得极为清苦。出生王侯之家,过者百姓般的日子。原因很简单,就是隆武帝的父亲不受其祖父的待见,连同他自己也跟着遭殃。父子二人每日被囚禁在一个小屋子内,并没有专门的人进行伺候,更不要说提供饭食了。不过怎么说两人也是一个藩王,就算再落魄也会有人相助,所以他们才不会至于被饿死在牢中。这样的日子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结束,囚禁生活持续了16年,可是在这16年之中,隆武帝并没有堕落,而是发奋学习治国之道。后来唐王去世,年幼的隆武帝终于迎来了机会,他成了这个领土的藩王也。初掌大权,隆武帝并没有花天酒地,反而是更虚心的学习。每日都与一些人名士讨论治国之策,毕竟这个时候的大明王朝已经江河日下,不似从前。

明朝的局势内忧外患,隆武帝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明朝规定藩王不能掌兵,但隆武帝还是暗中的招兵买马,这样的举动让他再次引来了牢狱之灾,崇祯帝开始怀疑他有策反之心。为了防患于未然,崇祯帝将隆武帝贬为庶民,然后关押在牢中,唐王的封号也由他的弟弟来继承。这又是10多年的囚禁生活,在此期间,隆武帝还经常遭到狱卒的侮辱。高墙之地似乎就是他前半生真实的写照,更是他生活中无可逃避的一部分。

小编觉得隆武帝的前半生是非常凄惨,值得让人同情。本是年富力强、奋发有为的时候,却被牢笼所困,失去自由,这是等的悲伤。囚禁生涯长达30年,隆武帝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努力的学习儒家经典,不断的强大提升自己。隆武帝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囚禁的生活,似乎也明白了这是生活给他的磨难。只有这样,他才能不断的去强大,才能去力挽狂澜,才能拯救大明王朝。隆武帝在黑暗中依然能看见光,依然能够心怀希望,这是多么值得人敬佩的精神。一心救国的傀儡帝。人们都非常清楚,在乱世当帝,那绝对是有着生命危险的,如果在盛世当帝,那绝对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

隆武帝在劝说各路藩王继续抗清不成之后,他开始放弃这些藩王,转而南下去寻求郑芝龙的帮助。郑芝龙虽为大明的臣子,可他却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军队。当隆武帝到达福建之后,郑芝龙便想立隆武帝为南明的帝。此时君臣二人看似一致,却又各怀不同的目的。他们的目标都是反清复明,可郑芝龙则完全是为自己的利益所考虑,隆武帝则一心是想拯救大明王朝。

登基之后的隆武帝终于可以大显身手,他的政治抱负和雄韬大略都被展露无遗。此时隆武帝还改变了南明的国策,不再联手满清来消灭李自成的大顺军,反而是开始联合大顺军来共同抵抗满清的入侵。此时的隆武帝只想尽自己所能来挽救名义上的大明王朝。在朝廷内部,他消灭了官员的党争并且严厉打击官员贪腐,对天下黎民百姓,他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可是不论是军事政治,还是对百姓的关怀,这一切看起来都像是纸上谈兵,因为他只是一个没有实权的傀儡帝。只讲自身利益的郑芝龙则对明朝的北伐和光复,一点兴趣都没有。除此之外,很多人并不听从隆武帝的指挥,究其原因,他不是大明王朝正统的皇室宗亲,说到底,比隆武帝有资格当帝的人多了去了。

小编认为隆武帝能在乱世之中扶大厦之将倾,这是非常值得让人钦佩的。大明王朝已经覆灭南明政权不过是垂死挣扎,可即便有一点希望,隆武帝还是希望他能光复明朝。这或许就是他为什么不顾生命之危也要去做南明的帝。从隆武帝即位之后所做的一切,都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胸怀大志的贤明君主,可惜生不逢时。他有抱负但无实权,一切都只是空谈。救国心切只能说明他有着高度的爱国情怀,可是帝被冠上了傀儡,一切都只能让人感叹。

无力回天当满清的铁蹄开始南下攻打南明政权时,结局似乎已经注定好。只为自身利益考虑的郑芝龙,当然是早早的投降了清廷。南明政权失去了郑芝龙的大军,一切防守都如同摆设,于是1646年,隆武帝被清军俘获。明朝的希望和政治理想抱负都在这一刻化为乌有,悲痛欲绝的隆武帝选择绝食自尽。隆武帝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所作所为,无不让人惋惜。

纵览南明王朝,各代帝以及各各位重臣,隆武帝不管是在施政,还是热爱祖国亦或者才能,都远胜于别人之中。前半生的监禁锻练了他顽强的性情,即便监禁生活暗无天日,他也铭记学习这一切,这也让他有了远见卓识,更让他有了高尚的理想和政冶理想以及拯救大明王朝的心。可是天不逢时,隆武帝一切的雄才伟略,在运势眼前都是实在太的敏感。不管隆武帝实在太努力,实在太的贤明,终究,一切镜花水月。这也许就是历史的新趋势,所有人都不能趁势随性而为,更不能抵御这一切。

标签: 半生监牢贤明

更多文章

  • 他是明代当政时间最少的皇上,刚即位一月就死在了女人身上!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他是,明代,皇上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这样的两件事是公平的。一要时间,每人只能24小时,不容易多每一分每一秒。二是生死存亡,不论是有着富贵荣华的人还是贫苦的人都是去世。但越发富人越恐惧死亡,由于她们不想要丧失自身的富贵荣华。明光宗就是说1个非常好的事例,在他即位只是一月之后,就刚开始到处寻药,最后死在女性手上。明光宗朱

  • 池州、九华山之战——1360年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之战,九华山,池州

    至正二十年、天定二年(1360)五月,陈友谅亲率舟师10万,挟持天完皇帝徐寿辉,顺流东下,进窥池州。朱元璋听到西线急报,连忙从浙东调回常遇春,让他火速奔赴池州,与徐达一起共同抵抗陈友谅的进攻。事后,朱元璋想起事情这样安排得还不够妥帖,于是又派遣特使上徐达、常遇春军营,告诉他们:“陈友谅的

  • 明太祖为何要把皇位传给朱允炆而不是更出色的朱棣?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皇位,而不是,要把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在这个时候为何要把皇位传给朱允炆呢?可是,建文帝继位以后,明朝爆发了“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夺得皇位,朱允炆生死未仆。从结果来看,朱棣要比朱允炆更有能力,那么,朱元璋为何在朱标去世以后,不将皇位传给朱

  • 明英宗朱祁镇是一个怎样的人?情商极高的英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是一个,的人,英宗

    明英宗是明朝一位情商极高的皇帝,也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皇帝,他身兼数个明朝第一: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拥有两个年号的皇帝,第一个冲龄登基的幼年天子,第一个被俘又被释放的君主。这些大起大落的事件,伴随了英宗的一生。1435年,宣宗带着辉煌的政绩走了,其子朱祁镇在大臣的簇拥下登上了皇位,亦即英宗。英宗即位时

  • 明代“旌善亭”与“申明亭”制度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制度,明代,简介

    朱元璋还要求大明帝国府、州、县及乡之里社即各地每个角落每个乡村都要建两个“亭子”:一个叫“旌善亭”,一个叫“申明亭”。旌善亭是专门用来表扬村里所发生的好人好事,即所谓“善人义举”,主要是由乡村的&ldqu

  • 北方红巾军的东征、西征和三路北伐,牵制了元主力军南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三路,主力军,西征

    在各地反元起义军中最先发动起义和最有力地打击元朝统治的当数刘福通领导的北方红巾军。龙凤元年(1355)年初刘福通迎立小明王韩林儿为帝,在江淮地区的亳州建立起宋政权。消息传开,元廷震惊。鉴于高邮大战中大元帝国失去了最后的军事“大家底”百万大军之现实,元顺帝急调曾经成功镇压荆、襄

  • 此人是史上最强铁汉子,被凌迟下油锅后竟纹丝不动,就连朱棣都表示大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人是,纹丝不动,铁汉子

    明朝时期的山东布政使铁铉,他是一位历史上很有名的忠臣硬汉。在历史上的忠臣有很多,当然比他名气更大的人也比比皆是,那么为何却偏偏要说他呢?实际上虽说忠臣很多,但能够像他一样,让敌人战役胜利后,没有给予劝降的机会,竟是直接给处以极刑。朱元璋为了让老朱家的江山坐得牢固,分封了很多藩王。这些藩国有拱卫明朝的

  • 杨荣传:四朝元老 辅国重臣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元老,杨荣,重臣

    杨荣(13711440年),初名子荣,字勉仁,建安(今福建建瓯)人,明建文二年(1400年)进士。与杨士奇、杨溥并称“三杨”,是明朝前期的台阁重臣,曾辅弼明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故有“四朝元老”之称。当朱棣率“靖难”之师进

  • 明代的特务机构是如何运作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明代,机构,特务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身为皇帝的朱元璋深知这个道理,况且严峻的形势也迫使他必须建立一个完全听命于自己的机构,作为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一方面,早在明朝建国前后,先后出现了几次叛乱事件,这让朱元璋心惊胆战。立国之后,功臣武将之间的结党营私,也让朱元璋认识到,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更为行

  • 四、统一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之路

    在各路群雄此消彼长的争斗中,朱元璋遵从九字箴言,实力逐渐强盛,当时还有一股力量与他相当,那就是自称汉王陈友谅,他自恃水军厉害,1360年,想凭借自己在水军方面的优势力量,沿江顺流东下,进攻应天府,想要一举吞并朱元璋占领的地盘。朱元璋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见到这种局势,并没有马上排兵布阵应敌,而是采用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