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两支海军,上演了荡气回肠的一幕两军相逢谁敌手_《甲午沉思录》

两支海军,上演了荡气回肠的一幕两军相逢谁敌手_《甲午沉思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152 更新时间:2023/12/21 12:11:11

甲午之前中日两国的海军力量谁更强些,很多史学家和军事爱好者遍翻资料,列举了一大串数字,或想说明日本在战前海军建设就已超越中国,或想说明中国还是强于日本,只是由于政治腐败、制度落后才败于日本。客观地讲,抛开政治制度等不谈,仅就海军实力来讲,北洋水师就如同他们所要护卫的大清帝国一样,庞大、华丽的外表所包裹的是腐朽、老态、摇摇欲坠的内核。

整个甲午战争一共有五大战役,其中,两场海战、两场陆战和一场海陆合战。其顺序为丰岛海战、大东沟海战、平壤之战、辽东之战、威海战役。其中威海之战为海陆合战。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中、日海军这三次交锋,从中或许能获得一些思考。

我们首先看看丰岛之战。

时间:1894年7月25日(光绪二十年农历六月二十三)。地点:朝鲜牙山附近丰岛海面。

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后,在朝鲜请求下,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早已怀有扩张野心,对中国、朝鲜觊觎已久而苦于找不到借口的日本,以保护在朝侨民为借口出兵朝鲜,且锋芒直指在朝清军。为应对不利局面,清政府决定从海路向朝鲜增兵,北洋大臣李鸿章为了最大程度地避免与日本发生冲突,特意雇佣了三艘英国商船来承担此次运兵任务。它们分别是“高升”号、“爱仁”号和“飞鲸”号。而护送运兵船的任务,理所当然地落在北洋舰队身上。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派遣“济远”、“广乙”、“威远”三舰担任护航。三艘商船分别于21、22、23日从大沽港出发。23日,“济远”、“广乙”、“威远”三舰护送“爱仁”号和“飞鲸”号先期到达牙山湾;24日,“威远”先期返航;25日凌晨,“济远”、“广乙”二舰返航,拟接应尚在途中的“高升”号。当两舰驶至丰岛海面时,与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舰相遇。7时52分,当两国舰队相距3000米时,日舰首先发炮,拉开了中日海战的序幕。开战之初,双方不相上下。清舰“广乙”中弹,舰桥被炸毁。“济远”舰也先后击中“吉野”和“浪速”,更有一发15厘米榴弹击中“吉野”火药库,可惜没有爆炸。大约一小时后,清舰渐渐不支,先是“广乙”桅楼、舰桥先后被炸毁,退出战斗,被日舰“秋津州”紧追不舍,至十八家岛抢滩搁浅,管带林国祥下令引爆自沉,随后率残部登岸。孤战迎敌的“济远”舰被日舰击中了望台,大副沈寿昌、二副柯建章、见习官黄承勋先后阵亡。而从一开战就躲在舱内的管带方伯谦此时下令悬挂白旗,全速逃跑。日舰见其不停,继续发炮,方伯谦又命令挂起日本国旗。此时,后续而到的运兵船“操江”号、“高升”号驶入战区,方伯谦既不向同伴发出警告,更没有与之联手迎敌,而是趁日舰转移注意力之际,加速西逃。日舰“吉野”见状穷追不舍。此时,“济远”舰水兵王国成、李仕茂出于义愤,不顾方伯谦禁令,挺身而出,用尾炮连发四弹,其中三炮击中始料未及的“吉野”,使其仓皇转舵回驶,“济远”方安然脱险。而“操江”舰此时被“秋津州”追击,管带王永发欲自尽,被洋员弥伦斯劝住,遂挂白旗投降,所载二十万两饷银尽被日军掳去。所属八十三名官兵被日军俘获,受尽凌辱。“高升”号为英船,其船长欲降,船上所载一千余名陆军官兵振臂高呼、誓死不降,以步枪回击日军。日舰向“高升”号发射鱼雷,下午一时许,“高升”号沉没,千余官兵落水,遇难者八百。

26日早晨,“济远”舰回到威海基地。方伯谦绝口不提挂旗逃跑之事,反而谎报战功,声称重伤“吉野”、击毙敌方舰队司令云云。

丰岛海战,是中日两国海军的第一次交锋。这一仗,无疑是北洋海军败了。三艘战舰,“广乙”搁浅自沉,官兵死13人,伤27人;“操江”投降,被俘官兵82人;“济远”负伤但成功逃脱。运兵船“高升”号被击沉,近千陆军将士殉国。而日方,“吉野”被击中三弹,中度负伤;“浪速”中一弹,轻伤;“秋津州”无损。大战一周后,公元1894年8月1日(光绪二十年农历六月三十日),清政府对日宣战;同一天,日本对华宣战。

——中日甲午战争正式爆发。

我们再来看看中日海军的第二次交锋,也是决定甲午战争胜负的一场对决——黄海海战。

时间:1894年9月17日。

地点:鸭绿江出海口大东沟附近。

此时在朝鲜,清、日两国陆军针锋相对,战事一触即发。日军此时在兵力上已占绝对优势。早在中国受朝鲜政府之邀,出兵帮助镇压东学党起义之初,日本就以保护在朝侨民为借口,派遣一支420人的特遣队在朝登陆,并直接进入汉城。几天后,日军第五师团第九旅团7000余人在旅团长大岛义昌的带领下到达朝鲜。此后,双方都有增兵,但日军在朝总兵力已远远超过清军。9月15日,日军攻击据守平壤的清军,虽有左宝贵等将领英勇抗拒,但统帅叶志超贪生怕死,弃城而逃,导致清军一溃千里。而此时,尚不知平壤兵败的丁汝昌率北洋舰队主力护送4000余名陆军到达大东沟登陆。9月17日,北洋舰队在返航途中与日本联合舰队主力在黄海海面相遇,一场决定两国命运,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蒸汽机铁甲舰对决的大海战爆发了。

开战之初,日舰队尽力避开北洋舰队的主力战舰“定远”、“镇远”,而攻击北洋舰队相对薄弱的右翼。战至下午2时左右,北洋舰队右翼的“超勇”舰被击沉,“扬威”被击伤搁浅。而日舰“比睿”、“赤城”、“西京丸”也先后被击伤。攻击北洋舰队右翼的日舰得手后,绕道北洋舰队背后,与日舰主力形成夹击之势,并猛攻北洋舰队的旗舰“镇远”。战至下午3时许,“致远”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在弹药打尽的情况下,指挥战舰直扑敌阵,拟撞沉“吉野”,不幸中弹沉没,邓世昌与全舰官兵200余人壮烈殉国。“经远”舰遭日四舰围攻,力战不退,被敌击沉,管带林永升及200余官兵牺牲。邓世昌、林永升成为甲午战争中首批殉国的海军将领。而此时在丰岛海战中贪生怕死的“济远”管带方伯谦以及“广甲”管带吴敬荣见处境危急竟逃离战场。随后,日舰队全力围攻镇、定二舰,战至下午3时30分,“镇远”击中日旗舰“松岛”的弹药舱,重创“松岛”。下午5时许,日舰首先脱离战场,北洋水师也转舵返回旅顺。整个大战历时5个半小时。北洋舰队损失五舰,阵亡官兵600余人;日舰被重创4艘,无沉没。

此战,在某种程度上是决定两国命运的一场大海战。究其结果而言,可以说是六四开。日本没有达到消灭北洋舰队主力的目的;而北洋舰队也未能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特别是五舰沉没,在士气及实力上均有所损失。日方稍占上风。

我们再看看中日两国海军的第三次交锋——威海之战。黄海海战之后,日军分兵两路,开始进攻中国本土。一路越过鸭绿江,一路由渤海湾登陆,直指旅顺、威海。1895年1月,日军由山东荣城登陆,从陆路进攻北洋舰队基地威海。

北洋舰队自大东沟海战后回到威海基地,遵照李鸿章的命令,避战休整,不敢主动迎敌,以致日陆军从陆地围攻,海军从海上封堵,面临被敌陆海夹击之势。而此时北洋水师又连遭不测,先是主力战舰“镇远”号驶入港湾时不幸触礁,舰底进水,虽经多方抢救,避免了沉没,但因无法航行,实际已失去了战斗力。而管带林泰曾自觉失职,悔恨交加,服毒自尽,使北洋舰队又失一员大将。二是两次海战失利后,朝廷中很早就对李鸿章忌恨已久的清流党人将战败的原因归于李鸿章的心腹、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他们上书光绪皇帝弹劾丁汝昌,拟借机争得北洋舰队的指挥权。光绪皇帝不明就里,下令将丁汝昌革职查办,押解北京,交刑部治罪。只是由于防卫威海的陆海军将领及舰队中的洋员联名力保,光绪才允许丁汝昌带罪行职,并不忘加上一句“俟经手事件完竣,即行起解,不得再行渎请”。此举使北洋舰队主帅无志,人心涣散。面对日军联合舰队对威海卫形成的封堵之势,北洋舰队陷入困兽犹斗的境地。

从1895年2月3日开始,日军趁夜色轮番用鱼雷艇潜入威海湾偷袭北洋舰队。2月5日凌晨,北洋舰队另一艘主力舰“定远”号被日军九号鱼雷艇击中,船底破口,海水涌入。5日下午,舰上锅炉熄火,“定远”犹如一条失去生命力的蛟龙,无奈地卧在浅滩上呻吟。6日凌晨,日军再次发动偷袭,北洋舰队另两艘战舰“来远”、“威远”及辅助船“宝筏”被日军击沉。面对日军的围困和接踵而来的打击,刘公岛上断粮缺水,援军无望,有军民在绝望中自杀,北洋舰队开始崩溃。2月7日早,发生了鱼雷艇队集体出逃事件,12艘鱼雷艇及两艘辅助船驶出威海卫,企图逃往旅顺,但大多被日舰击沉。此时,悲观的情绪笼罩着刘公岛。2月9日,日本联合舰队再次对威海湾发动攻击,丁汝昌率仅剩的“靖远”、“济远”、“来远”、“平远”、“广丙”等迎敌,但是,随着陆地炮台的相继陷落,北洋水师受到日军海陆夹击,战至上午9时34分,“靖远”舰沉没。此时,北洋舰队弹药告罄,威海失守只是时间问题,为不使北洋舰队镇国之宝落入日军手中,丁汝昌下令炸毁因搁浅而失去战斗力的“定远”舰。面对这痛苦无奈的选择,“定远”管带、北洋舰队总兵刘步蟾服毒自尽,实现了自己“苟丧舰、必自裁”的承诺。2月12日,面对着山穷水尽、弹尽粮绝的局面,舰队提督丁汝昌自杀身亡。13日,剩余战舰向日本联合舰队投降。曾经盛极一时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标签: 敌手甲午荡气回肠

更多文章

  • 婉贵太妃:一生无宠,陪伴了乾隆七十年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七十年,乾隆,婉贵太妃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婉贵太妃的故事,欢迎关注哦。乾隆35位妃嫔,或盛宠、或多子、或平淡、或短命然而却有这么一个女人,一生无宠,膝下无一子嗣,却是陪伴乾隆帝最久的女人,年享92岁。她便是婉贵妃。婉贵妃,陈氏,陈延璋之女,生于康熙五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1717年)。雍正时,入侍高宗乾隆藩邸

  • 八闽之光清代名将甘国宝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名将,国宝,清代

    甘国宝(1709-1776年),字继赵,号和庵,祖籍屏南漈下,出生于古田县二十六都(今屏南县小梨洋村)。清代名将,一生戎马倥偬40余载,不但治军严谨、戍边尽责、守土有方,且体恤兵民、热心公益、多才多艺。屏南是清朝名将甘国宝的故乡。我们在屏南县城新城区的一个十字路口的中心看到了甘国宝巨大的雕塑。这尊高

  • 刘光第简介 清朝时期戊戌变法六君子刘光第生平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戊戌变法,清朝,生平

    刘光第(1859~1898年)字裴邨,汉族,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赵化人,祖籍福建省武平县,客家人,系清初湖广填四川客家后人第七代。家贫,勤读,于光绪九年(1883年)中癸未科殿试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授刑部候补主事。任京官期间,虽生活清贫,但廉洁自律,一尘不染。敬业勤慎,政绩甚佳。公余闭门读书,不事权贵

  • 魏源简介:历史上真实的魏源故事与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真实,简介,评价

    魏源(1794-1857年),清末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人。道光进士。官高邮知州。从刘逢禄学《公羊春秋》,与龚自珍同属主张“经世致用”的今文经学派。鸦片战争时,入就两江总督裕谦幕,参与浙东抗英战役。痛愤时事,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成《圣武记》。

  • 《康熙王朝》中 李光地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康熙,是个什么样,王朝

    《康熙王朝》中李光地是由廖京生扮演的,凭借其精湛的演技,使李光地这个角色得到很好的发挥,深入观众印象,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康熙王朝》中李光地是个什么样的人,最后是怎样的结局呢。李光地在容妃南巡的时候,李光地便拦驾聚集众故而陈述禁海之弊和官吏的贪污腐败的作为,因此容妃回宫后将自己的所见均告知康熙,康熙

  • 历史上真的有于成龙这个人 那么于成龙杀江宁总督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于成龙,历史上,总督

    很多人都不了解于成龙杀江宁总督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很多人想必都是从电视剧中才了解到历史中有于成龙这个人物的,不过虽然电视剧精彩无比、为大家鲜明地呈现出了于成龙在历史中的廉明形象,但是从一些细节上来说,电视剧却是有些不符合历史现状的。其中最吸引人注目的一个细节就是于成龙斩杀江宁总督的事情,

  • 清代最大龄入宫的妃子,6年封妃,死之后乾隆辍朝3日!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乾隆,妃子,清代

    清代皇帝妃嫔的主要来源是选秀女,秀女年龄大多都在13岁至17岁之间。此外,还有些大龄女子直接被送入皇宫,例如皇太极后宫的宸妃海兰珠、乾隆后宫的容妃(香妃原型),她们入宫的年龄都是在26岁。然而,宸妃与容妃还不是最大龄入宫的妃子,清朝历史上最大龄入宫的妃子是豫妃,年龄是30岁。豫妃博尔济吉特氏生于雍正

  • 清代“京控”和案件的上诉程序及复审程序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案件,清代,程序

    清代,普通人、普通案件的上诉程序及复审程序是怎样的?“凡审级,直省以州县正印官为初审。不服,控府、控道、控司、控院,越诉者笞。其有冤抑赴都察院、通政司或步军统领衙门呈诉者,名曰京控。”说白了,所谓京控,就是到京城控告。老百姓缘何走“京控”之路?是不是放

  • 甲午之战:第六章 空悲切,旅顺惨案_二、土城子,战胜的消息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土城,悲切,旅顺

    日本人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在11月18日,驻守旅顺的清军将领徐邦道、程允和、姜桂题率军阻击日本侵略军,取得了土城子阻击战的胜利,这就是一个鲜明的事例。土城子之战是自日军在花园口登陆以来清军取得的一次较大胜利,这场战斗的胜利给日军造成了沉重打击。战前劝降日军占领金州和大连湾之后,将枪口

  • 痴爱溥仪的晚清格格命途坎坷,为溥仪终身未嫁!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命途,晚清,溥仪

    晚清时期一位王大姑娘,她因痴情溥仪而有名,名叫王敏彤。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讲述有关她的这则故事,痴爱溥仪的晚清格格命途坎坷,为溥仪终身未嫁!王敏彤原名叫完颜立童记,她的父亲是重臣完颜立贤,母亲是乾隆皇帝五世直系孙女、毓朗贝勒的二格格爱新觉罗·恒慧。作为家中的长女,王敏彤从小就被教导着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