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甲午之战:第九章 丧国权,马关之约_中国战败原因

甲午之战:第九章 丧国权,马关之约_中国战败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336 更新时间:2023/12/29 7:17:27

缺乏预见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

日本就像一架制作精良的战争机器,时刻不停地运转着,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毫不犹豫地诉诸武力。

与之相比,中国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就显得很不到位,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

当时清朝的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桢、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不以为意。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朝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

幻想外国调停,忽视自身力量

中国最高统治者中掌实权的慈禧太后、奕欣等都是主和派,李鸿章也坚决主张“羁糜为上,力保和局”。从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们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

外交和军事一样,都是国家政治行为的重要手段。李鸿章想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军事对峙,用心可以理解。但他显然对列强干预成功的可能性期望太高了,过分依赖外交斡旋而放松了军事努力。

一味求助别人,而松懈自己,放纵敌人,在战争中实为大忌,无疑是取祸之道。

他认为“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命令部下“静守勿动”“保舰勿失”,既殆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

信奉“武器决定论”

甲午战争无论从总体上还是从主要战役来看,都不是败在军事力量对比和武器装备优劣上。军队战斗力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直接因素,但战斗力的强弱不仅决定于武器装备,还有军队的指挥、管理、训练、精神状态,战略和战术等。甲午战争的情况也是这样,把战败单纯归于武器装备说不过去,是一个长期形成的认识误区。

战略失误

甲午战争的主战场在朝鲜、中国一侧,日军属于跨海作战,补给线很长,必须从海上运输。中国虽是内线作战,但扰乱和切断敌军的海上交通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措施。因此,集中海军主力,寻找有利时机主动出击,必要时进行决战,对敌方海军形成遏制,不但是必要的,当时也有这个力量和可能。

1893年,中国海军居世界第9位,排在英、德、法、俄、荷兰、西班牙、意大利、土耳其之后,美、日之前。如果战略正确,指挥得当,应该能够取得一定的胜利,收到很大的效果。

腐朽没落的统治

当时的清朝,早已失去开国初期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的气象,落日的辉煌已经完全消褪,远远地被抛在世界潮流的后边。体制陈旧、政治腐败,在内忧外患中迎来了它的末日。

清朝末年,国家四分五裂,如同一盘散沙。最高统治集团内部明争暗斗不停。朝廷分成帝后两党,一班臣拥戴光绪皇帝前台执政,但并无实权。“阴主朝政”的慈禧太后外战外行,内战内行,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也不放松窝里斗。

军队和军事工业分属几个洋务集团,带有封建割据性。中央政府控制力减弱,地方和军队便自成体系,各行其是。加之列强进行渗透,在中国培植代理人,派系更为复杂。平时争权夺利,战时互不配合。军队后勤保障虽是业务问题,但也深受政治环境、社会风气的影响,最终成为战争胜负的因素。

军队素质低下、不堪一击

政治腐败必然影响军队建设。当时全国的军队,北洋最优,北洋里海军又较陆军为优。但就是北洋海军,也严重存在着军纪涣散、操练废弛、贪污腐化、精神萎糜等问题。

北洋海军后期军事训练形同虚设,有时为了应付上级视察弄虚作假。李鸿章对整体训练放任自流,对军队的思想教育更是漠不关心。清军毫无斗志,抵挡不住日军的进攻,部分将领贪生怕死、临阵脱逃,错失了很多次可以取胜的机会。

封建政权买办化导

一般来说,在外敌入侵的生死存亡关头,社会的主要矛盾会由阶级矛盾、内部矛盾转化为民族矛盾,统治集团也会把反侵略战争作为头等大事和当务之急,但清末的情况显然不是这样。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表现出的软弱、消极,急于求和投降的态度不是封建统治的腐朽性所能完全解释的。

还有其更深层次的特定原因,这就是当时中国的封建政权和统治集团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买办化了。封建性加买办化决定了对待资本主义侵略的妥协性。由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这个因素是过去历朝历代,包括清朝初期不曾有过的。封建政权买办化源于社会经济政治结构的半殖民地化。

清朝统治集团在甲午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都可从其买办立场找到答案。

标签: 国权甲午马关

更多文章

  • 光绪皇帝问老师翁同龢“吃得起鸡蛋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光绪,皇帝,鸡蛋

    清朝掌管“宫禁”事务的机关,叫做“总管内务府衙门”,又称“后门衙门”,与其他衙门不同的是,它不管国家大事,只管皇上的私事,内务府是个油水特别多的部门,因为紫禁城内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由内务府掌管,其最高官员为总管内务府大臣,直属于皇帝,而出任此职务者多为皇帝亲自简任之亲信,亦或为八旗贵族与宗室。能进

  • 民族近代科技的萌芽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民族,萌芽,近代

    中国古代曾经拥有过光辉灿烂的创造和发明,在科技上一直出于领先地位。但15世纪以后,中国科技方面却逐渐落后了。并不是中国的科技停滞不前,而是因为西方发展得太快。这种骤然的变化在今天必然会引起所有人的重视,但古代的中国由于闭关锁国,对西方缺乏基本的认识,依旧以“天朝上国”自居。随

  • 清朝官服的“朝珠”有什么讲究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官服,有什么,清朝

    清朝官服的朝珠是朝服的主要配件之一,不能或缺,视官阶大小配戴不同质地的朝珠。朝珠的计数单位叫做“盘”,一盘朝珠要串108颗白珠子和4颗红色的大结珠。这些珠子都是有讲究的,108是由12、24、72组合成的,12代表的是一年中的十二个月,24代表的是二十四个气节,而72则代表的

  • 李光地在历史上是康熙心腹,雍正口中的完人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完人,心腹,雍正

    电视剧的李光地结局凄凉,但历史上却是康熙心腹,雍正口中的完人。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作为康熙皇帝手下最受重视的两位大臣,索额图和明珠之间的争斗一直在持续,朝廷上也分派争斗,这时候满朝的大臣就存在站队的问题,想要在中间和稀泥是很难,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应当属被夹在中间,无法脱身的李光地。对李

  • 陈三立:中国最后一个古典诗人,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是怎么,诗人

    陈三立(1852~1937),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竹瑕里人,陈宝箴之子,陈衡恪(师曾)、陈寅恪之父。1895年,陈三立跟随父亲陈宝箴在湖南推行新政,三年间湖南风气大开。“戊戌政变”后,陈氏父子同被革职,穷思竭力所立诸法,一朝尽付流水。陈三立一生志在振国,却无奈最终以诗名世,被称为“中国

  • 清朝七品芝麻官的待遇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是怎样,清朝,芝麻官

    民以食为天。大概是为了让官员们即使在灾荒年也有饭吃,清朝官员每月的工资是以米计价的。从一品到九品大约是这样的:一品月薪米84石;二品61石;三品35石;四品24石;五品16石;六品10石;七品7石;八品6石5斗;九品4石5斗。按现在的度量衡计算,一石为十斗,每石重120斤。由此推算,七品芝麻官的月收

  • 光绪皇帝的墓被专家挖开后看了一眼,却发现慈禧的一段丑闻!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丑闻,光绪,看了

    大家都知道,在民国,因为那时候的动荡不安,各大军阀都想征募兵士来扩张军队。由于没有充足的钱,这时候,军伐孙殿英就萌发了盗墓的想法,特别由于战争,因此盗墓也较为流行。孙殿英随后制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盗墓事件,他跑去盗了清朝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墓,孙殿英在慈禧太后的墓中偷走了很多宝藏,其中包括慈禧太后嘴里

  • 此人是慈禧的养女,十七岁守寡,救​光绪​保珍妃!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人是,光绪,养女

    谈起慈禧,估算大部分人记忆里最先闪过出的就是说一名容貌严格、不怒自威的老妇人品牌形象。做为清朝的具体君主,慈禧太后的确以一幅政冶职场女人的铁腕方式令人望而却步,文武百官没有不害怕他的,但是在我国有几句俗话,称为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即便是趾高气昂的慈禧太后也是惧怕的角色。听起来不思议,实际上确是千

  • 皇帝成为俘虏,敌人以此索要赎金,没想到一分钱都没有拿到。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俘虏,皇帝,赎金

    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量力而行,就算是古代的皇帝也不例外。明朝时期,有一位比较奇葩的皇帝,他不仅不会武功,也没有读过兵书,压根就不具备统兵作战的能力。但是,此皇帝非常自负,幻想着创造先祖朱元璋那样的功绩,带着军队御驾亲征,结果他本人成了阶下囚,他就是明英宗朱祁镇。公元1427年,朱祁镇呱呱坠地,由于他

  • 到底是什么能耐让他在第一眼见到皇帝的时候就喜欢的要命?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他在,到底是什么,能耐

    清代是距离我们最为靠近的一个封建王朝,以它为时代背景拍摄的古装剧也是最多,这也让我们对于清朝的历任皇帝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认识。关于康乾这这一对爷孙俩后世也是津津乐道,乾隆也是为数不多受爷爷康熙喜欢一位孙子,可能很多人第一反应不会想到二人有什么交集,其实不然。问题来了,乾隆是有什么过人之处,能让康熙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