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镇南关冯子材大捷: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镇南关冯子材大捷: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493 更新时间:2023/12/21 6:59:41

1885年2月,法国入侵越南,在法军统帅波里也指挥下,集中两个旅团约万余人的兵力向谅山清军发动进攻,广西巡抚潘鼎新一看到法国的军队过来,吓得立刻逃跑。2月13日,法军一场战斗也没打,就占领了战略要地谅山。2月23日,法军进犯渊州,守将杨玉科力战牺牲,清军纷纷后撤,法军乘势侵占广西门户镇南关,由于潘鼎新的战败,清政府革去他广西巡抚职务,任命年近70的老将冯子材帮办广西军务,领导镇南关前线的抗法斗争。

冯子材赶到镇南关后,根据前线清军各部之间互相不服的情况,先召集将领开了个会,使各将领在抗击侵略者的斗争中团结起来。然后依山建造了牢固的防御工事。一切准备都快做好的时候,为了打乱法军的进犯计划,冯子材决定先发制人。3月21日,冯子材率孝棋部出关夜袭法军占据的文渊,击毁敌炮台两座,毙伤法军多人,取得较大胜利。

一天早晨,浓雾遮天,冯子材得到报告说:“尼格里(法军将领)趁着大雾来攻城了。”冯子材立刻找来了苏元春、王德榜和王孝祺等将领。他讲了一下自己的作战计划,然后命令各位将领马上分头行动。

尼格里从文渊城杀出后,把队伍分成了两路。一路攻打东岭,一路攻打长墙。他们在大炮的掩护下,依靠先进的武器,很快就登上了东岭。洋鬼子们一冲进炮台,便把炮口转向长墙开起火来。炮弹雨点一样落在长墙上,炸得石头砖块乱飞。正面的敌人也端着枪,冲了上来。冯子材一面指挥清兵奋勇还击,一面大声鼓励说:“弟兄们,为国报效的时候到了。千万不能让洋鬼子冲过长墙。不然我们还有什么脸去见两广的父老!”这时候,王孝祺领人绕到法军后面发动了猛攻。苏元春冒着猛烈的炮火,冲上了东岭。两方用大炮展开对攻,东岭上炮声隆隆,喊杀声响成了一片。可是,凶猛的洋鬼子并没有被打退。尼格里扯着脖子高声叫喊:“给我冲!谁先登上长墙,谁就升官发财!”法国兵在他的鼓励下,像恶狼一样,一边往上冲,一边嚎叫。

就在这关键时刻,法国兵突然乱了起来。原来是有人向尼格里报告,说王德榜率兵袭击了文渊城。往前线送食品弹药的运输队几次都被王德榜打了回去。

冯子材看机会来了,就大吼一声:“弟兄们,杀呀!”然后,他第一个跳出了长墙,挥舞着大刀朝洋鬼子冲了过去。战士们一见70多岁的老将军带头往上冲,也都奋不顾身地杀向敌人。洋鬼子在大刀长矛面前,吓得四散奔逃。尼格里拼命地嚎叫,可是根本就没有人听。没有办法,这家伙也只好跟着往后逃跑。打退长墙前的敌人后,冯子材又指挥士兵向东岭冲去。正在东岭上与敌人交火的清军见到这种情况后更加英勇顽强了,一个个像小老虎似的扑向敌人。法军前后都挨打,只好从东岭上逃了下来。

尼格里把两路败兵集中到一起,还想进行疯狂的反击。忽然山谷四周传来了一片呐喊声,他们抬眼一看,只见无数人像潮水一样从四面八方涌了过来。原来是周围中越两国的老百姓,支援冯子材来了。他们手里拿着各种武器,有刀枪,有棍棒,还有干农活用的锄头和铁耙子,他们没有一个怕死的,都不顾一切地朝洋鬼子冲去。在这种攻势下,尼格里全军覆没,像只狗似的逃走了。

告诉孩子

冯子材在中越边境的镇南关大获全胜并没能扭转清朝的政府继续沦为半殖民地的趋势,慈禧太后和她的走狗拿染满英雄鲜血的果实换取了一个较为缓和的不平等条约。“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成为中国历史柱上的耻辱。但是这一仗的胜利也起到了振奋人心的作用,人们更有信心打败外国侵略者了。

标签: 不败大捷法国

更多文章

  • 清朝残酷的文字狱之下名着是怎么诞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字狱,是怎么,清朝

    当我们把清王朝酷烈的文字狱和那些光芒万丈的小说(比如《红楼梦》)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心头总有一种困惑之情涌动不止。直白而言,我不知道如何把文字狱的惨烈与那些辉煌的创作成就和谐地统一起来。按照世上俗理而论,在文字狱烈火遍及各个角落的年代,人们应该噤若寒蝉才对,斯文扫地,研究枯败,创作凋零才是应有的风貌,

  • 甲午之战:第九章 丧国权,马关之约_中国战败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国权,甲午,马关

    缺乏预见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日本就像一架制作精良的战争机器,时刻不停地运转着,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毫不犹豫地诉诸武力。与之相比,中国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

  • 光绪皇帝问老师翁同龢“吃得起鸡蛋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光绪,皇帝,鸡蛋

    清朝掌管“宫禁”事务的机关,叫做“总管内务府衙门”,又称“后门衙门”,与其他衙门不同的是,它不管国家大事,只管皇上的私事,内务府是个油水特别多的部门,因为紫禁城内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由内务府掌管,其最高官员为总管内务府大臣,直属于皇帝,而出任此职务者多为皇帝亲自简任之亲信,亦或为八旗贵族与宗室。能进

  • 民族近代科技的萌芽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民族,萌芽,近代

    中国古代曾经拥有过光辉灿烂的创造和发明,在科技上一直出于领先地位。但15世纪以后,中国科技方面却逐渐落后了。并不是中国的科技停滞不前,而是因为西方发展得太快。这种骤然的变化在今天必然会引起所有人的重视,但古代的中国由于闭关锁国,对西方缺乏基本的认识,依旧以“天朝上国”自居。随

  • 清朝官服的“朝珠”有什么讲究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官服,有什么,清朝

    清朝官服的朝珠是朝服的主要配件之一,不能或缺,视官阶大小配戴不同质地的朝珠。朝珠的计数单位叫做“盘”,一盘朝珠要串108颗白珠子和4颗红色的大结珠。这些珠子都是有讲究的,108是由12、24、72组合成的,12代表的是一年中的十二个月,24代表的是二十四个气节,而72则代表的

  • 李光地在历史上是康熙心腹,雍正口中的完人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完人,心腹,雍正

    电视剧的李光地结局凄凉,但历史上却是康熙心腹,雍正口中的完人。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作为康熙皇帝手下最受重视的两位大臣,索额图和明珠之间的争斗一直在持续,朝廷上也分派争斗,这时候满朝的大臣就存在站队的问题,想要在中间和稀泥是很难,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应当属被夹在中间,无法脱身的李光地。对李

  • 陈三立:中国最后一个古典诗人,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是怎么,诗人

    陈三立(1852~1937),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竹瑕里人,陈宝箴之子,陈衡恪(师曾)、陈寅恪之父。1895年,陈三立跟随父亲陈宝箴在湖南推行新政,三年间湖南风气大开。“戊戌政变”后,陈氏父子同被革职,穷思竭力所立诸法,一朝尽付流水。陈三立一生志在振国,却无奈最终以诗名世,被称为“中国

  • 清朝七品芝麻官的待遇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是怎样,清朝,芝麻官

    民以食为天。大概是为了让官员们即使在灾荒年也有饭吃,清朝官员每月的工资是以米计价的。从一品到九品大约是这样的:一品月薪米84石;二品61石;三品35石;四品24石;五品16石;六品10石;七品7石;八品6石5斗;九品4石5斗。按现在的度量衡计算,一石为十斗,每石重120斤。由此推算,七品芝麻官的月收

  • 光绪皇帝的墓被专家挖开后看了一眼,却发现慈禧的一段丑闻!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丑闻,光绪,看了

    大家都知道,在民国,因为那时候的动荡不安,各大军阀都想征募兵士来扩张军队。由于没有充足的钱,这时候,军伐孙殿英就萌发了盗墓的想法,特别由于战争,因此盗墓也较为流行。孙殿英随后制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盗墓事件,他跑去盗了清朝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墓,孙殿英在慈禧太后的墓中偷走了很多宝藏,其中包括慈禧太后嘴里

  • 此人是慈禧的养女,十七岁守寡,救​光绪​保珍妃!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人是,光绪,养女

    谈起慈禧,估算大部分人记忆里最先闪过出的就是说一名容貌严格、不怒自威的老妇人品牌形象。做为清朝的具体君主,慈禧太后的确以一幅政冶职场女人的铁腕方式令人望而却步,文武百官没有不害怕他的,但是在我国有几句俗话,称为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即便是趾高气昂的慈禧太后也是惧怕的角色。听起来不思议,实际上确是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