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于谦这手漂亮,否则明英宗就回不了明朝了!

明朝于谦这手漂亮,否则明英宗就回不了明朝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367 更新时间:2023/12/19 2:07:25

自正统十四年,明英宗亲征瓦剌被俘起,英宗的母亲孙太后就曾有懿旨,要不惜一切代价将自己的宝贝儿子给接回来。对于此事,景泰帝一开始本是拒绝的,毕竟英宗的归来,对自己的帝位多少是带有威胁的。

从正统十四年下半年到景泰元年上半年,在经历了兵败北京城下和对大明边关屡次发动军事侵犯的失败后,蒙古瓦剌统治集团对大明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眼见大举军事进攻不仅没捞到什么好处,反而损兵折将,脱脱不花大汗和阿剌知院先后主动与明朝进行议和,就连昔日老押着明英宗到处敲诈的瓦剌也先太师也觉得跟大明和好才更加实惠。看到这样的时局,明廷的一些大臣便认为最要紧的事就是“差人往虏中议和,奉迎太上皇帝(回还)”,把英宗接回来。

这简直是哪壶不开提哪壶,景泰帝朱祁钰一听到这样的请求,当场就要发火,但理智告诉他:千万不能再大臣面前露底。

对于议和,也先开出的条件是:送还英宗可以,但明朝得派出高级官员,准备丰厚礼物,来瓦剌迎驾,并保证被俘的朱祁镇回去后重登大位。别的条件景泰帝都可以满足,唯独让英宗继续做皇帝是景泰无法接受的。

本来英宗率军去远征,留下弟弟朱祁钰在北京监国,这很正常。可没想到英宗有去无回,朱祁钰就被推到了皇帝宝座上,即景泰帝。面对瓦剌的屡次侵犯,景泰帝领导大明军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军事胜利,捍卫了大明江山。由此,景泰帝的人格形象大放光彩,帝位也逐渐稳固。偏偏这个时候,以前由孙太后发出的,无论付出什么代价都要将被俘的英宗给弄回来的懿旨,在这时候有了回声;更巧合的是,瓦剌阵营里的那些权贵们也有了将英宗送回的想法。这该如何处置呢?景泰帝为之头疼不已。

虽说相比于曾经不可一世的皇兄明英宗朱祁镇,景泰帝显得羸弱,但他却不傻啊。议和与迎回英宗虽然是好,但一旦英宗真回来了,自己算什么?且将如何处置这个仅比自己大一岁、或许还是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呢?

景泰帝的这等心思让时刻紧随其身边的太监兴安等近侍给看出来了,他们不断给主子出主意,或以明蒙之间是战是和形势不明为由,回避与大臣讨论迎回太上皇这个棘手的话题;或以也先历来狡诈无比,谁能相信此时他的议和有多少诚意为由,对和谈之事拖拖再说。

但拖延只能应付一时,并不能解决问题。特别是后来,也先为了能在议和后获取大明丰厚的赏赐,不断地降低议和条件,让明廷派人去瓦剌,体体面面地将英宗给接回去,这就给景泰帝出了个大难题。对此,当时局外人朝鲜国王在听到消息后就跟他的大臣这般说道:“也先之意以谓一则正统还入,则与景泰必有猜疑,以成内乱,如此而徐观其势,欲施其策;一则闻中国立正统之弟为皇帝,虽使拘留不还,终为无益耳。意不出此二者。因此而料之,则中国以皇太后之命复立正统,亦或有之矣。”

连一个外国国王都洞悉了问题的棘手性,景泰帝能看不懂?不过好在有人给他出了“妙招”,即“以也先屡奏,欲送大驾回京”,但“谲诈终无实情”或以“闻也先军马尚在边上,似有挟持之意,恐违天道,难以讲和”为辞,继续拖着不作正面回应。

这样的局面维持到景泰元年六月初一日,六部、都察院等衙门的头面人物太子太保兼吏部尚书王直等大臣纷纷上书,建议景泰从了也先之请,立即遣使北上,奉迎太上皇还京。在奏章中,王直等人指出:陛下您嗣登大位,天下归心,万国欢戴,这是永远不变的。您的兄长、前皇帝已被尊为太上皇,这也是天下万民、甚至地下祖宗都知道的事情。如此名位已为事实,普天之下皆为认可。您的皇兄即太上皇一旦从漠北迎回来,就让他继续当他的太上皇,自然也不会再君临天下。而陛下您只要对他尽崇奉之礼而已。

王直等人的奏疏直截了当地说出了景泰帝的隐衷。可这样的隐衷要是公开承认的话,那会将自己置身于多被动、多尴尬的境地啊。想到这里,景泰帝回应道:“卿等所言,理当然。此大位非我所欲,盖天地、祖宗及宗室文武群臣之所为也。自大兄蒙尘,朕累遣内外官员五次赍金帛往虏地迎请,虏不肯听从,若今又使人往,恐虏假以送驾为名,羁留我使,仍率众来犯京畿,愈加苍生之患。朕意如此,卿等更加详之,勿遗后患。”

景泰帝的这番婉拒与拖延使得对于前朝皇帝朱祁镇有着绝对非理性忠诚的王直等老臣颇为无奈与着急,而就在这时有相当多的朝廷大臣已形成了迂腐的共识:无论怎么说,朝廷派遣使臣前去议和与迎回太上皇帝已刻不容缓了。就连在英宗朝看似老糊涂的胡濙也出来上奏朝廷,请求遣使迎还。

胡濙是历经大明前期屡次风浪的数朝老臣,又是景泰帝登极前后稳定大局的重量级人物。他这么一上奏,景泰帝朱祁钰就不得不要重新考虑考虑原来的主意了。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当初与胡濙等人一起力挽狂澜、稳定大局的另一个关键性人物、景泰朝的“救时宰相”于谦也开始表态了:“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太上皇)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景泰帝见此不得不改变初衷,随即说道:“从汝,从汝。”即说我就依了你们!

于是乎,经过一段时间的与瓦剌的议和谈判,英宗顺利回到了北京。

标签: 就回明朝漂亮

更多文章

  • 黄宗羲:扬善惩恶的史学功能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功能,史学,黄宗羲

    黄宗羲的史学理论,主张治史要有鲜明的立场和观点,他的史学观,一是强调“经世应务”,二是严夷夏之辨,三是扬善惩恶、扶正祛邪,前二者,我们在上文已有叙述,这里对第三点略作补充,黄宗羲认为,研究历史,编写史书,必须善恶分明,扬善惩恶,对于那些弑君犯上、害国害民的“乱臣贼

  • “戊戌六君子”变法喋血,冤沉海底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冤沉海底,君子

    列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华民族由此进入了其毕生中最为耻辱的一页。然而让人寒心的是在民族最危难的时候,统治者不是积极抵御外侮,内思以图强,却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自相残杀。曾经有人认为近代中国的耻辱是列强带来的,但“戊戌六君子“的悲剧却向我们昭示着,我们的耻辱是由封建统治者自身

  • 为什么晚清不抵抗列强却要消灭太平天国?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列强,太平天国,晚清

    为什么晚清不抵抗列强却要消灭太平天国的这个问题非常的有趣,说白了就是太平天国的晚清来说是心腹大患,他必须除掉他们,在1900年的时候,慈禧脑袋发热向11国宣战,但很快就像纸老虎一样散架了,她下诏书宣布量中华之国力,结与国之新欢。晚清对列强完全采取了妥协的态度,成为了列强的代言人。而且西方列强已经扼住

  • 甲午之战:第八章 再失守,连战连败_一、牛庄失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甲午,第八章,连战

    清军态势自甲午平壤战役以来,以李鸿章为首的淮军屡遭失败,一溃千里,清廷以淮军不可恃,批准翁同龢主张征集湘军的建议,决定起用藩司魏光焘、道员李光久等湘军宿将,募军北援,并于1894年11月召湘军元老、两江总督刘坤一进京面圣,12月28日授其为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驻山海关;1895年1月15日授自愿请

  • 清代后期汉族社会陋俗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汉族,清代,陋俗

    1烟毒、赌博和娼妓成公害在一些大商业城市,鸦片烟祸与其他社会弊病互为表里,成为社会公害,败坏了社会风俗。烟毒、赌博和娼妓一道构成奢侈性消费,毒害着由于近代企业初步发展而握有余钱的市民。《申报》曾在同治十一年(1872年)作过统计,这一年上海城内烟馆多达1700家,绝大多数集中在英法租界里。其高级烟馆

  • 为什么叶芸来不下令突围 而是选择等到陈玉成的救援呢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叶芸,陈玉成

    广西人叶芸来,身材短小精悍,在太平军中大家都叫他为叶矮子,金田起义时加入太平军,一直从征到达天京,随后参加了太平军西征,曾经在皖北潜山和舒城几处城邑守卫,因战功而封爵位为受天福,后天王洪秀全诏封陈玉成为前军主将,叶芸来则隶属陈玉成节制,赐爵为受天安,随后与刘玱琳一同守卫太湖县城,叶芸来以坚忍沉毅的斗

  • 怎么评价大清帝国?历经盛世,帝国中衰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大清,帝国,盛世

    大清帝国:历经盛世,帝国中衰中国的历史既古老又悠长,朝代众多,几千年的封建王朝走到最后,终于在清朝止步。清朝是以满族为核心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这近三百年的时间里,清代的社会文明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激荡的变革时期。它上承几千年来的专制帝制,下溃于民主共和的洪流。经历了改朝换代的血腥征讨,刀光剑影

  • 参考书目_《甲午沉思录》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参考书目,沉思,甲午

    1.《剑桥中国晚清史》:[美]费正清、刘广京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2.《洋务运动史》:夏东元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3.《中日战争》:戚其章着,中华书局,1996年版。4.《甲午战争与朝鲜》:王如绘着,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5.《甲午战争的和战之争》:张登德等

  • 揭秘清朝权臣李光地和公主蓝齐儿的隐秘情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情事,权臣,隐秘

    蓝齐儿自小深得康熙宠爱。她少年时代就随同容母妃到福建老家探亲,见到了为孤儿请命的青年李光地,从此种下情种。回京之后,蓝齐儿被封为和硕公主,而李光地也在她的启发下决意留在朝廷效力。两人在李光地任职福建期间曾有信件往来,后李光地在台湾立下功勋,被升为巡抚。康熙曾有意使他功成名就后迎娶蓝齐儿,并给蓝齐儿一

  • 清代最可怜的妃子,人死后7年才被发现!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妃子,死后,清代

    生活于后宫的女人都在做着一些身不由己的事,要知道只有得到皇上的宠爱后,她才能在如此大的皇宫中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否则不仅保护不了自己,更不要说身边其他人的安全了。而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好多影视作品当中,有好多都是在家讲述清朝后宫的争斗,难道说那个时候后宫的战况真的就如此激烈吗,也是说不准的,可多少还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