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王朝的繁荣与忧患意识

清王朝的繁荣与忧患意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770 更新时间:2024/1/7 11:21:19

我们后人寻找清朝灭亡的原因时,通常不离口的都是那个王朝盲目自大、闭关锁国等等。无疑,这属于正确无比的话语。问题在于,自大、锁国之类也要讲资格,不是谁想自大就自大,谁愿锁国便锁国。比如夜郎国自大,至今遭人耻笑,而清朝自傲、自大是有基础的。

满族人在周朝时以“楛矢石弩”中原王朝纳贡,那时并不自大,入主中原以后好长一段时间也没有后来的所谓自大。滋生自大的情绪,是在清王朝彻底巩固了政权的时日,尤其出现所谓的“盛世”景象之后。

这种自得情绪,在我们历史上不知被重复过多少次,并不是只有清朝如此。前秦的苻坚,攻城略地,功勋累累,统一了北方。自此以后,他颇为骄傲自得。当然,他的结局并不好,不仅身败名裂,死于非命,也毁弃了前秦的大好江山。

自信、自得、自傲、自大本身,界限并不是特别分明,有时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以不同的社会背景色彩浸润出它们相应的相异色调。满族人以一个军人数量、社会人口和疆域远远不及明朝,并且政治经济化都谈不上发达的少数民族打败不可一世的汉族统治者,建立王朝并且将龙椅坐得稳稳当当,还出现了“盛世”,自大一下也是常情。我们通过指北针一事,也许可以猜测出康熙对中国南方的真实情感。康熙认为,人们之所以称罗盘之类的定向仪器为“指南针”而不称“指北针”,是因为“在北方,一切活动在凋萎,在衰亡”;“力量、精气和繁荣都在南

方”(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这些话,说明康熙对自己的皇朝是很自负的。

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自大得蔑视一切?主要在经济。一直到乾隆辞世的18世纪末,中国在世界制造业总产量所占的份额仍超过整个欧洲5个百分点,大约相当于英国的8倍,俄国的6倍,日本的9倍。那时美国刚刚建国,不存在比较的基础。中国GDP在世界总份额中占到将近1/3。这相当了得。今日的美国,以老大自居,它在世界GDP中所占份额不过30%。德国人贡德·弗兰克说,直到19世纪之前,“作为中央之国的中国,不仅是东亚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这个成绩是骄人的,足可以振奋自己的内心。

一个有些成就,且又缺乏忧患意识的人,没有几个是清醒的。

即使表面平静,胸中也难免激情涌动,自负自得,把别人看得愚蠢。国家亦如是,不仅仅一个清朝如此。不独中国人如此,外国人亦然。1756到1763年间的七年战争,英国取得胜利后,把没有国境的海洋世界作为自己要征服的对象。戈德史密斯曾用这样的诗句歌颂他的同胞:

骜不驯的目光,举止高傲,

我眼前走过了人类的统治者。

也就是说,英国人同样自傲。但他们不封闭,一直关注外部世界,也一直寻找机会拓展新的空间。

就清朝而言,从繁荣走入闭关是极容易的。说得直白一点,当时的繁荣,本身就是以小农自然经济为底子,关起门来过日子。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是田赋而不是工商业的税收。比如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岁入总额为4850万两,其中田赋一项为3000万两,占总收入的

63%,关税为450万两,只占总收入的9%,在整个财政收入中处于微不足道的位置。因此清王朝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马戛尔尼在《英使谒见乾隆纪实》日记中说,中国人“一切思想概念都出不去本国的范围……他们的书上很少提到亚洲以外的地区”。实际而言,这是小农经济铸造的思想。

世人常云: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烂灿文化的大国,工农业和文化都曾居于世界的前列,基于此,封建统治者形成了以“天朝”自居的狂妄骄傲心理,加上自给自足的经济因素,对外界事物愚昧无知也就成为了必然。但是,封建自然经济不是从清朝开始的,为什么以前的朝代没有出现如此闭关锁国的现象呢?这不能不归咎于清统治者对繁荣和封闭的变态理解。正是这种变态,使繁荣在缺乏忧患意识心态的监控下散漫、畸形地发展。

“繁荣”,如果缺乏了忧患意识的提醒,极容易走入闭关锁国。我们以平民之心揣测那时统治者之意,“闭关”决不是为了失去繁荣,而恰是为了永保繁荣,为了长治久安。一般而言,穷困潦倒可以导致闭关锁国,因为切断和外界的联系之后,人们就要闭目塞听,“不知有汉”,不知道别人过怎样的日子,甚至会以为他人比自己惨得很,会以为“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受苦人”于是人们安分守己,以手加额;繁荣富庶同样可以与闭关为伍,用金钟罩罩住一切,外来的撼动就无计可施,现有的一切就可以守住。没有正确忧患意识统率的“繁荣”可以导致自大,自大可以导致闭关,闭关可以导致愚昧,愚昧又进一步导致闭关。

最后如鸡生蛋蛋又生鸡一样,搅在一处,成了一笔糊涂账,弄不清楚了。

不过,清朝统治者也具有忧患意识,闭关锁国就是出于对自己统治权力的捍卫,就是出于对殖民主义势力的防御。然而这个忧患意识是幼稚的、破损的、病态的。他们使用的这种自卫,只能孤立自己,把中华民族隔绝在世界大势之外,会使我们自己根本不了解世界,误以为只有

自己在前进在发展,不知道别人也在发展,落后了还不自知,别人打上门来才大惊失色。

标签: 忧患意识清王朝繁荣

更多文章

  • 解密:于成龙是如何成为“第一廉吏”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于成龙

    中国文化向来推崇少年天才,官场亦是如此。不过,封建官场升迁有着严格的制度,宋人形象地将其称作“磨勘”,即需要一步一个台阶升迁。制度设计的益处在于,官员能够经历各种职务、不同环境的历练,进而逐渐具备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在不同的岗位上锻炼并锤炼出真正的人才。但弊端则在于,每一级职位对于年龄的要

  • 清代最能瞎折腾的皇上:顽劣成性,弄得朝野大乱,多亏死得早!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朝野,皇上,顽劣

    清代对皇上的文化教育十分重视,以严苛出名,“时都院百官未有至者”,“然已隐约望见有白纱灯一点儿入隆宗门,则皇上进小书房也”。百官还没有早朝,,皇上早已刚开始每天的学了。在这样的事情下,清代出现了这种独特状况,“清代君王多勤政”。

  • 清朝于成龙为何被称为“于青菜”?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清朝,被称为,青菜

    于成龙简介于成龙字北溟,清朝顺治年间的一位着名官员,生卒年为1617年9月——1684年5月,清朝时期山西永宁州人(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于成龙简介在《中国明清的官》一书中有所记载。而且于成龙简介能收录到《四库全书》中,这实在是很难得的。于成龙画像于成龙一生做过许多官职,比如布政使、巡抚、总督、大

  • 捻军起义: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太平天国,捻军,起义军

    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源于捻子(一称捻党)。“捻”为淮北方言,意即一股一伙。捻子是民间的一个秘密组织,有说产生于清康熙年间,有说出现于明朝末年,成员主要为农民和手工业者,早期活动于皖北淝水和涡河流域。嘉庆末年,捻子集团日多,小捻子数人、数十人,大捻子一二百人不等。经常

  • 索尼去世前布了一个局,让康熙顺利地扳倒鳌拜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康熙,索尼,顺利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索尼的文章,欢迎阅读哦~索尼算得上是清朝的政治体制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转移到“皇权制度”的重要人物。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他利用自己柔中带刚的行事作风,先后度过了多尔衮时代和鳌拜时代,顺利地把皇权交到康熙的手里,让康熙实现了中央集权的皇权政治。(索尼)那么,索尼是怎么打击

  • 清史上立下汗马功劳的多尔衮当真是被孝庄皇后母子所害死?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史上,母子,汗马功劳

    多尔乃是清朝初期的摄政王,也是清朝入关的第一个大功臣。身为当时清朝时期的统治者,多尔衮的死因是简单不过了,那就是出去游玩狩猎的时候不小心因坠马而伤势很严重最后不治而亡,去世的时候才39岁。在那时候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被孝庄和顺治帝母子用阴谋陷害而死。那么下面我就来说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多尔衮是顺治帝时期

  • 雍正都收拾了年羹尧和隆科多,为什么选择放过张廷玉?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年羹尧,张廷,雍正

    年羹尧是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他的妹妹是雍正的侧福晋,所以他是雍正的大舅哥。隆科多是九门提督,相当于卫戍区司令,是康熙的旧臣,雍正是由孝懿仁皇后抚养长大的,而孝懿仁皇后,正是隆科多的姐姐,所以雍正应该管隆科多叫舅舅。年羹尧和隆科多是雍正的左膀右臂,隆科多拥立雍正当上皇帝,年羹尧保证雍正坐稳皇位。可以

  • 于成龙贵为清朝一品大员 为什么从来不带妻儿老小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不带,大员,妻儿老小

    此前《于成龙》热播,此剧得到很多观众的热评,很多人可能跟我一样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于成龙从知县做到一品大员,都不曾带上自己的妻儿老小?于成龙虽说是一代廉吏,难道在他的心目中就这么不在意亲情吗?让我们先来历数一下于成龙的生平:于成龙(公元1617年—1684年),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人。是雍正、康

  • 耿精忠到底做了什么,康熙帝要将他凌迟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康熙帝,耿精忠,要将

    耿精忠为耿仲明之孙、耿继茂的长子,清初三大汉人藩王之一。耿家先世为山东人,被迁至辽东盖州卫。耿仲明先为毛文龙辖下参将,毛文龙为袁崇焕所杀受后降于努尔哈赤,编入汉军正黄旗。顺治初从多尔衮入关,1649年(顺治六年)封靖南王。耿仲明死后,子耿继茂袭爵。1671年耿继茂卒,耿精忠袭靖南王爵。清朝建立伊始,

  • 专家打开李莲英的棺材后,竟被吓出了一身冷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冷汗,吓出,棺材

    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朝代是清朝,清朝存在的时间很短,追根究底竟是因为慈禧,传闻她无恶不作,只顾自己贪图享乐,根本不顾及老百姓的死活,因而导致了清朝走向了下坡路,最终灭亡。不过,今天小编要说的不是慈禧,而是慈禧身边最受宠的太监李莲英,13岁的时候就进宫当太监了,只因家里有4个兄弟,父母实在是养不起,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