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解密:于成龙是如何成为“第一廉吏”的

解密:于成龙是如何成为“第一廉吏”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496 更新时间:2024/1/9 17:11:52

中国文化向来推崇少年天才,官场亦是如此。不过,封建官场升迁有着严格的制度,宋人形象地将其称作“磨勘”,即需要一步一个台阶升迁。制度设计的益处在于,官员能够经历各种职务、不同环境的历练,进而逐渐具备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在不同的岗位上锻炼并锤炼出真正的人才。但弊端则在于,每一级职位对于年龄的要求较高,故当事者倾向于及早跻身于高级官员的行列,易急于求成。

实际上,沉潜深思、修身养性、积累经验、久久为功,才能走得更远、更稳健。与其一味推崇少年天才,不如推崇那些默默努力、涓滴成流、聚沙成塔、大器晚成之人。于成龙便是这样的典型例子。于成龙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山西永宁州人(今山西方山县下昔乡来堡村)。少年时代,他就勤奋好学,熟读诗书,且明晓事理、见识过人。他曾在明崇祯十二年考中乡试副榜贡生,但迟迟未能走上仕途,于是便在家过着清苦的耕读日子。这样的岁月锻炼了他的才识,也让其对民间疾苦有更多的了解。这对他后来的从政生涯,不能不说是一种帮助。

于成龙在家乡时就名声在外。有记载说,明末盗贼蜂拥而起,乡里居民曾欲修筑堡寨以做防卫,而堡寨所在的地方正位于于成龙家的祖坟附近。风水先生认为这将不利于风水,但于成龙笑着回答:若能保千家万户平安,独对我家不利,那就是利多而害轻,应当修筑。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他思考问题往往能从大局着想,体贴百姓疾苦。这与其后来的从政思想是一脉相承。

多地州县任上,兴利除弊不做太平官

韩非子》记载,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武。这句古语对设计一套科学的干部遴选机制很有发。高级官员的成长总是需要在基层、在艰苦区域的锻炼。

顺治十八年,于成龙第一次出仕,这一年他已经44岁了,第一任官职是任广西罗城县知县。从山西到罗城,行程将近6000余里,家人、亲友很为他担心,但他不以为然,决心要为民做事。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某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念,所自信者,“天理良心”四字而已。

罗城地处荒僻,条件十分艰苦。据于成龙文集《于清端公政书》记载,罗城没有城郭,城内居人不过数家,满目荒凉,野狼遍地,甚至没有官衙,最初只能寄居在关羽庙,把床安放在周仓塑像之后,以院内积土当作几案,旁边挖坑做饭,炊具也只有一锅一盆。没过多久,他带的两个仆人就遇到瘴病而死;另一个仆人见此情形,也告辞而去。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于成龙兢兢业业,为民谋利、问民疾苦,设学校、兴教化,不久便取得成效。罗城盗贼频繁,一方面是因为贫穷,自然条件险恶,另一方面也与族群关系复杂有关。除了汉人外,当地还有瑶人等民族,民风强悍,相互仇杀,且有人据险为盗。为此,于成龙编查保甲,约束居民,同时率乡勇直捣盗贼巢穴。一时间,罗城居民得以安居乐业,尽心于农耕。

于成龙去罗城时,家眷皆未跟随。于是,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县政事业上,且做到了爱民如子。当地人看于成龙生活清苦,便向他送来一些油盐,于成龙说:“我一人在此,何须如许物,可持归,奉汝父母。”不出三年,罗城大治。五年后,因政绩出众,于成龙考核时被定为“卓异”,这是清朝官员考核的最高等级,被调任四川合州担任知州。于成龙调任前,罗城人民夹道送行,“泣送数百里”。

合州也是一个比较贫瘠的地方。由于明末清初的战乱,人口衰减,但徭役依然很重。担任知州职务对于成龙而言,是一个大的考验。他到任之后,立即对旧有积习进行改革。按惯例,知州到任后,知府下帖要求合州送鱼,但于成龙接帖后,坚决拒绝,同时向上级汇报民间疾苦,将居民役务负担废除了10余件,又设法鼓励人开垦荒地。百姓赞扬他清风廉洁,跟在罗城一个样。

两年后,于成龙又因政绩突出而调任湖广黄州府同知,驻扎岐亭镇。有一年,黄州闹饥荒,于成龙没有什么积蓄,就把自己乘坐的一匹骡子出售以赈济灾民。但好景不长,吴三桂突然在云南起兵,兵锋直指湖广。清康熙十三年,于成龙署理武昌知府。为招抚叛逆,他自骑一骡直奔敌寨,并成功劝服对方,其勇其智令人叹服。这其实与他在黄州、武昌任职期间人品高洁、廉洁奉公、威望甚高是分不开的。

因平叛有功,于成龙被擢升为黄州知府。尽管战事紧急,但他依然极其关心民众疾苦,严令禁止在正常赋税之外再行征收,禁止私自加派,禁止官员之间相互馈送,由此民心大安。清康熙十七年,于成龙被擢升为江防道员,操练水师,亦卓有成效。

在正式成为省级大员之前,于成龙出任罗城知县,随后出任知州、知府、道员,并先后在广西、四川、湖广等地历练。难能可贵的是,以如此高龄在基层任职,于成龙没有丝毫心灰意冷,也没有打算做一个太平官,而是每到一地,无论任职时间长短,总是竭尽所能,兴利除弊,劝课农桑,兴教化,废除陈规陋习,同时做到了清正廉洁。这正是应了他说的那句“天理良心”!

标签: 于成龙

更多文章

  • 清代最能瞎折腾的皇上:顽劣成性,弄得朝野大乱,多亏死得早!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朝野,皇上,顽劣

    清代对皇上的文化教育十分重视,以严苛出名,“时都院百官未有至者”,“然已隐约望见有白纱灯一点儿入隆宗门,则皇上进小书房也”。百官还没有早朝,,皇上早已刚开始每天的学了。在这样的事情下,清代出现了这种独特状况,“清代君王多勤政”。

  • 清朝于成龙为何被称为“于青菜”?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清朝,被称为,青菜

    于成龙简介于成龙字北溟,清朝顺治年间的一位着名官员,生卒年为1617年9月——1684年5月,清朝时期山西永宁州人(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于成龙简介在《中国明清的官》一书中有所记载。而且于成龙简介能收录到《四库全书》中,这实在是很难得的。于成龙画像于成龙一生做过许多官职,比如布政使、巡抚、总督、大

  • 捻军起义: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太平天国,捻军,起义军

    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源于捻子(一称捻党)。“捻”为淮北方言,意即一股一伙。捻子是民间的一个秘密组织,有说产生于清康熙年间,有说出现于明朝末年,成员主要为农民和手工业者,早期活动于皖北淝水和涡河流域。嘉庆末年,捻子集团日多,小捻子数人、数十人,大捻子一二百人不等。经常

  • 索尼去世前布了一个局,让康熙顺利地扳倒鳌拜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康熙,索尼,顺利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索尼的文章,欢迎阅读哦~索尼算得上是清朝的政治体制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转移到“皇权制度”的重要人物。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他利用自己柔中带刚的行事作风,先后度过了多尔衮时代和鳌拜时代,顺利地把皇权交到康熙的手里,让康熙实现了中央集权的皇权政治。(索尼)那么,索尼是怎么打击

  • 清史上立下汗马功劳的多尔衮当真是被孝庄皇后母子所害死?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史上,母子,汗马功劳

    多尔乃是清朝初期的摄政王,也是清朝入关的第一个大功臣。身为当时清朝时期的统治者,多尔衮的死因是简单不过了,那就是出去游玩狩猎的时候不小心因坠马而伤势很严重最后不治而亡,去世的时候才39岁。在那时候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被孝庄和顺治帝母子用阴谋陷害而死。那么下面我就来说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多尔衮是顺治帝时期

  • 雍正都收拾了年羹尧和隆科多,为什么选择放过张廷玉?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年羹尧,张廷,雍正

    年羹尧是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他的妹妹是雍正的侧福晋,所以他是雍正的大舅哥。隆科多是九门提督,相当于卫戍区司令,是康熙的旧臣,雍正是由孝懿仁皇后抚养长大的,而孝懿仁皇后,正是隆科多的姐姐,所以雍正应该管隆科多叫舅舅。年羹尧和隆科多是雍正的左膀右臂,隆科多拥立雍正当上皇帝,年羹尧保证雍正坐稳皇位。可以

  • 于成龙贵为清朝一品大员 为什么从来不带妻儿老小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不带,大员,妻儿老小

    此前《于成龙》热播,此剧得到很多观众的热评,很多人可能跟我一样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于成龙从知县做到一品大员,都不曾带上自己的妻儿老小?于成龙虽说是一代廉吏,难道在他的心目中就这么不在意亲情吗?让我们先来历数一下于成龙的生平:于成龙(公元1617年—1684年),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人。是雍正、康

  • 耿精忠到底做了什么,康熙帝要将他凌迟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康熙帝,耿精忠,要将

    耿精忠为耿仲明之孙、耿继茂的长子,清初三大汉人藩王之一。耿家先世为山东人,被迁至辽东盖州卫。耿仲明先为毛文龙辖下参将,毛文龙为袁崇焕所杀受后降于努尔哈赤,编入汉军正黄旗。顺治初从多尔衮入关,1649年(顺治六年)封靖南王。耿仲明死后,子耿继茂袭爵。1671年耿继茂卒,耿精忠袭靖南王爵。清朝建立伊始,

  • 专家打开李莲英的棺材后,竟被吓出了一身冷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冷汗,吓出,棺材

    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朝代是清朝,清朝存在的时间很短,追根究底竟是因为慈禧,传闻她无恶不作,只顾自己贪图享乐,根本不顾及老百姓的死活,因而导致了清朝走向了下坡路,最终灭亡。不过,今天小编要说的不是慈禧,而是慈禧身边最受宠的太监李莲英,13岁的时候就进宫当太监了,只因家里有4个兄弟,父母实在是养不起,所以

  • 一场寿宴导致一个城市被日军杀的只剩下36人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只剩下,城市,日军

    1894年是中国农历甲午年,本不是一个特别的年份,但历史决定了那一年的特殊。那一年的农历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后60岁的生日,而慈禧太后的身份、地位,决定了1894年是大清帝国的“老佛爷大寿年”。从这一年的夏天开始,北京城就弥漫着过节的气氛。那时候,中国人要大操大办的节日不多,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