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四大徽班”铸就“国粹”

“四大徽班”铸就“国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780 更新时间:2023/12/18 20:29:12

虽然有“南洪北孔”拯救了昆曲,但是由于它阳春白雪般的艺术风格,最终导致昆曲让位于京剧。而谈起京剧,就不能不提乾隆年间的“四大徽班”进京。正是由于徽班在北京吸收了其他艺术形式的长处最终导致京剧这一剧种的正式确立。如果没有徽班进京,我们今天恐怕很难欣赏到如此优美婉转的京剧。

第一个进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黄”声腔为主的,由于其声腔及剧目都很丰富,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许多秦腔班演员开始转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的融合,演唱丰富多彩。再有高朗亭主演并掌班,极有号召力,当称当时北京剧坛之冠。三庆班的看家法宝是以“轴子”取胜,即连日接演新戏。四喜班于嘉庆初年来京。一说是北京昆班艺人与徽戏艺人组合成班,徽戏、昆曲兼演、尤以昆曲为着,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哄传四喜班”之语。该班位于陕西巷内。和春班于嘉庆八年(1804)在李铁拐斜街组建,该班以武戏见长,即所说的“把子”取胜,多演《三国》、《水浒》、《施公案》等戏,最能招徕普通观众。春台班原为清乾隆时歙县江村大盐商江春在扬州的家班,该班搜罗四方名伶,以演徽调为主,兼乱弹、昆腔等,多演三小戏,即小旦、小生、小丑合演的戏,富于生活气息。此班以青少年演员为主,演出颇有朝气,即以“孩子”取胜(以童伶名世)。

而这四大徽班却是流行于江南地区的以唱吹腔、二黄为主的地方剧种。京剧的诞生,要从乾隆五十五年(1790),安徽的着名地方戏班三庆班进京献艺,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的庆祝演出。于是,“二黄之耆宿”的旦角演员高朗亭,亲率三庆徽班来京进宫演戏,为乾隆皇帝祝寿。戏演罢,徽班却并没有离开,而是选择留在北京,进行民间演出。而正是这一次特殊的选择,成为中国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乾隆、嘉庆年间,北京文物荟萃,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各剧种艺人聚集。在北京舞台上,昆腔、京腔、秦腔三足鼎立、相互对峙。徽班到京,首先致力于“合京秦二腔”。当时,秦腔、京腔基本上是同台演出。徽班发扬其博采众长的传统,广泛吸收秦腔的剧目和表演方法,同时继承了众多的昆腔剧目,因而在艺术上得到了迅速提高。继三庆班之后,“四喜”、“秀”、“霓翠”、“和春”等南方徽班,陆续来京演出。由于徽班表演技艺高超,剧目丰富,在北京迅速走红。尤其是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影响最大,故有京城“四大徽班”之称。

道光后期,徽班已在北京占据优势。自1790年至1840年,经过50年的实践、磨合,终于在一代大师程长庚的努力下得到完善,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新特色的剧种。后来,当这个剧种南下时,为区别于南方各地的徽班,它便被人们称作“京班”或“京戏”。正是从道光年间开始,京剧走向全国,成为了中国第一大剧种,并被尊称为“国剧”。而程长庚则作为徽班的最后一位名角,成了京剧的开山鼻祖,被奉为京班的祖师爷。徽班成长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它向京剧擅变的过程。这一嬗变的完成,主要标志为徽汉合流和皮黄交融,形成了以西皮、二黄两种腔调为主的板腔体唱腔音乐体系,使唱念做打表演体系逐步完善。

道光末年,西皮戏大量涌现,徽班中皮黄并奏习以为常。据刊于道光二十五年的杨静亭《都门纪略》载,三庆班程长庚、四喜班张二奎、春台班余三胜和李六、和春班洪贵等常演的剧目,如《文昭关》、《捉放曹》、《定军山》等,与嗣后京剧舞台常见的传统剧目已大体相同,徽班向京剧的嬗变和升华到此已基本完成。另一种说法认为,到谭鑫培成名后,京剧才算形成。理由是,到那时,皮黄戏从音乐、表演,到唱念的字音、声韵,才具备了严格的规范;而在此以前,即程长庚时代,仍属徽调范畴。但现在的基本看法认为,在徽班进京以后,其声腔上主要继承徽调、汉调的皮簧唱调而加以改造,同时吸收融化昆曲、京腔、梆子等唱念技巧和表演艺术,提高自己的艺术品位,形成崭新的剧种;从民间戏曲变成市民戏曲,是它所以能在北京安家落户,进而成为剧坛霸主的根本原因。其中所用语音的北京化,是获得北京各阶层群众赞赏的关键。因为一个剧种要在客地立足、发展、落户,首先必须使当地观众能听懂。民国以后,北京官话被确定为国语,从而为京剧推向全国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终于使它成为近代戏曲的代表性剧种,被称为“国剧”、“国粹”。

同治六年(1867),京剧回传到上海。在这以后,众多的北京演员前后陆续南下,知名的有周春奎、孙菊仙、杨月楼等,从而在上海建立起与北京齐头并进的另一个京剧中心。出现了京徽同台、京昆同台以及京梆同台的局面,北派、南派京剧相互交流学习,加速了京剧艺术发展。

与此同时,京剧也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天津作为传统的曲艺之乡以及与北京相邻的地理优势,自然成为京剧最早的传播地区之一。道光末年,余三胜就长期在天津登台演出,着名的丑角演员刘赶三也是先在天津出名,后来才进入北京,甚至着名的老生演员孙菊仙,也曾经是天津的票友。

其他如山东、安徽、湖北和东北三省也逐渐传入京剧。最晚到20世纪初,南至福建、广东,东至浙江,北至黑龙江,西至云南各省,都开始有京剧活动。抗日战争期间,随着国民政府西迁和大量人员涌入,京剧在四川、陕西、贵州、广西等地也有了较大发展。

不仅如此,京剧作为一种国粹,还走出国门,享誉海外。梅兰芳先生于1919年首次率剧团赴日本演出,1930年,梅先生又远跨太平洋至美国访问演出,都取得很大成功。此后,在一代代大师们的努力下,世界逐渐认可并喜欢上了这支有中国特色的剧种,把京剧看成中国的演剧学派、中国的戏曲代表。

标签: 国粹

更多文章

  • 清朝周培公的传奇经历,为什么能从普通百姓升到一品大官?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一品,大官,清朝

    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想要做官都是要经过层层选拔的;有的人一生拼命苦读也只能做个九品芝麻官,还有的人考了一生也没谋得一官半职。清朝却有一位不出色平民百姓,一路从普通百姓到幕僚再到一品大员,是不是感到不可思议呢?周培公这个人就是周培公,他早年只是一个普通百姓的儿子,但在一次战乱中,父亲被杀了,而母亲为了

  • 清代后期汉族秋时节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时节,汉族,清代

    1七夕衍生出牛生日七月七日,在山东一带又演变出贺牛生日的习俗。由于牛郎织女婚配得助于老黄牛,因此,民间以七月七日为牛生日。咸丰《武宣府志》载曰:“七月七日,……牧童采野花插牛角,谓之贺牛生日。”这一日要以酒食款待耕牛,以示恭敬。初七日清晨,俗谓&l

  • 趣闻:于成龙这个故事证明他不愧为清官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清官,趣闻,这个故事

    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吏名叫于成龙。于成龙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着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赢得了“天下廉吏第一”的美誉。然而,盛名之下,难免有人猜疑嫉妒。话说于成龙任直隶巡抚期间,有一年恰逢大旱,于成龙含泪杀宝马让百姓充饥,康熙念其耿耿忠心,赐诗赠银准他回乡葬

  • 慈禧斩决戊戌七君子为何留下一个徐致靖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七君子,徐致靖,慈禧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谭嗣同等6人在北京菜市口刑场慷慨就义。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慈禧最初要处斩的不是6个人,而是7个人。那第七位君子,就是当时官至二品的礼部右侍郎徐致靖。徐致靖(1844—1918)字子静,顺天宛平人,祖籍江苏宜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皇帝被囚禁瀛台,徐致靖和谭嗣同、杨深秀、杨锐、林旭

  • 中国真正的武林高手:慈禧将其封为大内飞鹰,将霍元甲一拳打飞!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大内,将其,飞鹰

    在历史上有很多武林高手,有的有名有姓,有的不为人知。谈起清代后期的江湖少侠,大家一般会想起霍元甲、陈真这种人。可事实上还有一个人,他比霍元甲还厉害。霍元甲的形象我们在电视和电影等里面了解比较多,但实际上他的武功也就那么回事。而今天这位,他曾经在慈禧太后的身边当侍卫,被慈禧太后称为大内飞鹰。下面就让小

  • 三元里之战:英军遭遇惨败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之战,英军

    三元里之战英军攻占虎门之后,溯流而上,沿途的防守要塞在琦善的卖国投降政策下丢失殆尽。英军遂长驱直入,于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5月24日直逼广州城下。守卫广州外围的清军不战而退,纷纷撤至城内,又使英军从容占据了广州城外的几处重要炮台。英军以其中的四方炮台为据点,公然在城外高地上架炮轰城。一时间,

  • 雍正为什么杀隆科多 其母和隆科多真有私情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私情,隆科多,雍正

    雍正为什么杀隆科多,雍正是清朝一个充满争议的皇帝,九龙夺嫡的故事大家在熟悉不过了,雍正登上皇位是充满陈琦色彩的,不过今天小编要和大家讨论的是雍正为什么杀隆科多,这个隆科多可是雍正的舅舅,为何雍正会通下痛下杀心呢?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雍正为什么杀隆科多。雍正母亲和隆科多在电视剧《甄嬛传》中,雍正的

  • 抚顺――努尔哈赤在这里起家,溥仪在这里被囚禁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努尔哈赤,在这里,抚顺

    万历十五年(1587),附近的图伦、玛尔墩、界范、哲陈、萨尔浒、安图瓜尔佳、贝欢、瓮郭落、播一混、托漠河、鹅尔浑等屯寨部落,相继被努尔哈赤征服。一个人的身份和他所处的环境是要想符合的,当初,努尔哈赤可以住蒙古包,可现在,如果没有象征他地位的城池,就有些说不过去了。于是,努尔哈赤于虎拦哈达东南加哈河两

  • 使清朝由盛转衰的竟是个女人,她的大军纵横南北,就连皇帝都害怕她!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她的,就连,是个

    满清最兴盛的时期就是说说白了的“康乾盛世”,乾隆做为被影视作品夸大其词的君王,在人们的印像中英俊潇洒智勇双全。可是,也许许多人我不知道,造成满清由盛转衰令乾隆皇帝和他的大儿子嘉庆都提心吊胆的人居然是1个年青女人。这个女人在襄阳发动农民起义,迅速发展到十几万人横行鄂川陕豫四省,

  • 19岁的她嫁给66岁乾隆,过生日时被乾隆吓死,死后追封为贵妃!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乾隆,死后,贵妃

    纵观历史,在我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史上,乾隆可谓是最长寿的一个皇帝,活到了88岁。不过,乾隆虽在治国方面很有能力,但他却喜欢下江南,这其中的花费不容小视,更甚于致使国库亏空!不仅如此,乾隆后宫女子众多,甚至在年老时还不断纳年轻女子进宫,乾隆晚年时还让小自己47岁的一女子进宫,不过这位女子却因过生日被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