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吴敬梓是怎么写出《儒林外史》的?《儒林外史》讲了什么?

吴敬梓是怎么写出《儒林外史》的?《儒林外史》讲了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038 更新时间:2023/12/6 20:48:34

吴敬梓是怎么写出《儒林外史》的?《儒林外史》讲了什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吴敬梓他出生在一个以科举成绩优秀而闻名的家庭之中,从小就接受传统的儒家思想教育,阅读各种经书,努力学习作,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不过,吴敬梓对一些野史杂书和诗词歌赋都很有兴趣,利用闲暇时间阅读了很多这方面的书籍。后来他之所以能够写出《儒林外史》这样优秀的文学作品,与他小时候这段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吴敬梓在十四岁那年跟随父亲吴霖去赣榆赴任。第二年,他的父亲去世,族人趁此机会来抢夺他家的财产。这件事对他有着很大影响,使他对封建家庭道德的虚伪有了深刻的理想。因此,他认识到不能靠祖宗留下来的家业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从此之后,他变得放荡不羁,反对封建礼教,过着慷慨豪放的生活。

不久之后,他父亲死时留下来的财产就被他挥霍一空,他只好将家产变卖,到南京靠卖文为生。他在南京结识了很多科技专家及知名的文人学者,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当属颜学派的学者,他们代表了当时进步的思想,使得吴敬梓认识到科举考试的危害。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很多文学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非《儒林外史》莫属。《儒林外史》是吴敬梓花费了二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现实主义章回体讽刺小说,主要讲了下面几个故事。

明宪宗时期,山东兖州府的汶上县有一个名叫周进的教书先生。他痴迷于科举考试,为了能够光宗耀祖,顺利进入仕途,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一直考到六十多岁,不但没有考中进士,就连秀才也没有考上。一天,他来到贡院,想起了自己多次在那里参加考试,却始终没有考中的事情,一时间心情郁闷,不小心撞到了号板上,昏了过去。醒来后,他异痛苦,一边在地上来回打滚,一边痛哭流涕。

几个商人从贡院经过,看到周进的举止后觉得他十分可怜,就决定帮助他。他们凑足二百两银子,为周进捐了一个贡生。周进非常感谢他们,还说以后必定会报答他们。不久后,周进再次参加科考,并考中了举人,此后又考中了进士。他的朋友和亲戚知道这件事后,一改往日对他不理不睬的漠态度,纷纷来到他家里他表示祝贺。

后来,周进被朝廷封为广州学道,并主持了广州的乡试。他在阅读试卷时,发现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的文章非常优秀,便让范进考中了秀才。后来,范进又考中了举人。范进在没有考中举人前,他的妻子和老丈人都瞧不起他,经常在家里骂他。当范进得知自己考中举人的消息后,竟然因高兴过度而发疯了,多亏他的老丈人狠狠地打了他几巴掌,才把他打醒。此后,他变得富有起来,妻子和老丈人都对他另眼相看。范进后来又考中了进士,被朝廷任命为山东学道。

匡超人本是温州府乐清县的一个普通百姓,外出做小买卖时流落到杭州。他在杭州遇到了一个叫马二先生的人。马二先生以选印八股文为生,他觉得和匡超人很有缘,就赠送给匡超人十两银子,并劝匡超人用功读书,以后参加科举考试光耀门楣。匡超人回家之后,便按照马二先生的吩咐,用功学习八股文。乐清县的李知县十分欣赏匡超人,就帮助他考上了秀才。

此后,匡超人更加用功地学习八股文,希望以后能够出人头地。后来李知县出事了,匡超人担心受到连累,就逃到了杭州。他在那里与在衙门里当差的三爷和头巾店的老板景兰江结识,并在他们的指导下,学会了帮助别人写讼状及替别人参加考试的勾当。他又在马二先生的帮助下,成为了选印八股文的高手。

为了能够赚到更多的钱,他故意夸大其词,说他已经印了九十五本八股文选本。众多考生为了能够顺利考中,便纷纷购买,很多考生还把匡超人的牌位供在家里。乐清县的李知县后来得到了平反,被调入京城做官,并把匡超人带到京城。匡超人为了结识有权有势的人,竟然娶了李知县的外甥女,置妻子与孩子于不顾,致使妻子凄惨地死去。匡超人发达后,从来没有想过要报答曾帮助过他的马二先生和潘三爷,还在他们陷入困境时落井下石。

除了上述几个故事之外,《儒林外史》还讲述了其他类似的故事。这部作品艺术特色非常显明,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进行典型的概括,从而显露出很强的讽刺效果。此外,作者还将互相矛盾的事情放在一起,将事情的不合理性突显出来,从而将这部作品的主旨从人身攻击提高到讽刺科举制度的高度。

第二,这部作品采用章回体的形式,作者不用固定的情节和人物穿全书,而用揭露科举考试的黑暗这个主题将全书贯穿起来,从而使这部作品更加灵活自如,可以随意安排人物和故事,更好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全貌。

第三,这部作品的语言简洁、形象生动,经常用短短几句话就将读书人的丑态描绘出来。

《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意味极其强烈的官场小说。它里面的人物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人非常真实,所以给看官们都留下了深刻印象。作者在描写时也完全没有刻意加入自己的主观情感,没有多的褒贬意味,只是客观单纯地将情景重现。有些是通过对话或者事件发生以及矛盾冲突,在这其中就可以完美的体现讽刺意味,其实这并非讽刺,只是重现了事实,只是当时的社会现状。我们都能从中感受到的真实,还有作者的艺术加工。

不过并不是对事实的扭曲夸大,而是在刻画事件以及人物时夹杂一定的效果罢。作者写此书绝对不是停留在简单的吐槽或是讽刺,其实当时的社会已经腐朽透顶了。最可笑的是这样的社会还有很多人趋之若鹜,妄想向上爬。《儒林外史》是吴敬梓对科举制度的反思和批判。

不过作者也在其中表达了自己的希望,社会并非是只有奸邪小人,还是有很多正人君子,他们的出现对比小人们更显珍贵。从侧面反映作者心中对黑暗的点点光明,他依旧相信还存在有很多正直的人愿意为国家鞠躬尽瘁。总有一天,这样的官场甚至是社会都会慢慢地变好,这也是作者写书的初衷。《儒林外史》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古代讽刺文学作品,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吴敬梓也因为这部作品而受到后人的景仰。

标签: 儒林外史是怎么讲了

更多文章

  • 曾国藩手握百万雄兵,为什么却没有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却没有,手握,曾国藩

    在晚清时期的名臣中,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到,此人便是曾国藩。他的一生可以说充满了传奇般的色彩,从最初一介布衣做到肱骨大臣,给世人留下的佳话更是流传到了至今。曾国藩的成名离不开湘军,二者相辅相成,但毋庸置疑的是湘军是曾国藩一手调教的,军纪严明勇猛异常在那个走向没落的清朝晚期可谓是独树一帜,轰轰烈烈的太平天

  • 皇太极庶妃,生下清代最有名的公主,被康熙杀光了全家!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太极,清代,生下

    公主,她们是古代封建王朝皇室当中的一类独特群体,成为天潢贵胄的她们表层上看上去风景极其,事实上大多数确是政冶博奕的牺牲品,甚至有会落个1个十分凄凉的下场。文中所需讲的是清代一名十分知名的公主,和硕恪纯长公主,即人们所熟识的建宁公主,产下建宁公主的是皇太极后宫里一位名气不大的庶妃奇垒氏。关于奇垒氏,史

  • 康熙雍正竟然为同一个女人恼怒,最后还是雍正做的最绝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女人,康熙,雍正

    熟悉清朝历史的人都知道康熙、雍正是清朝历史上能力最强的两个皇帝,但是对他们以外的女眷记载却不多。然而这样两个君主却对康熙八王的正经妻子郭络罗氏相当看不惯,雍正则做的更绝直接赐死。大家都晓得郭络罗氏是八阿哥胤禩的老婆,同时也是康熙皇帝最讨厌的儿媳妇。其实说起郭络罗氏家庭背景还是挺可观的,外祖父和她父亲

  • 紫禁城的堆秀山,山上的御景亭,它们在雍正手中大有用途!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秀山,紫禁城,雍正

    在紫禁城的御花园有座堆秀山,山上又有座御景亭,不少游客认为这是一处很不错的旅游景点,实际上它却是一处很神秘的地方,有传言,这个地方和雍正能够继承皇位有直接的联系。要想探索事情的真相,下面小编来为大家揭秘!明万历十一年,万历皇帝下旨拆除御花园中东北部的观花殿,并用太湖石堆叠了一座高达十四米的假山,假山

  • 李光地为什么深得康熙的信任?李光地是康熙唯一的知己!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康熙,深得,知己

    李光地为什么深得康熙的信任?李光地是康熙唯一的知己!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李光地是清代康熙朝大臣,理学名臣。协助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深得康熙皇帝的宠信。李光地谨慎清勤,始终如一,学问渊博。为官五十年,让康熙引为唯一知己,除李光地外再无第二人。李光地出生于富贵之家

  • 手握30万雄兵的老十四胤禵,为何没有反抗,反倒是坐以待毙?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坐以待毙,手握,雄兵

    众所周知,康熙是一个寿命很长的皇帝,也正是因此在他的人生中有很多儿子,据悉康熙共有35个儿子,但这其中仅有24个活了下来。虽然说儿子多好干活,但是作为一个皇帝,生了这么多的儿子,自然也免除不了他们之间的斗争。毕竟到了康熙这个年代的时候,每个皇子都是有权利可以继承皇位的。所以说有的时候还是老办法好,毕

  • 斩杀八旗两位悍将,24岁的陈玉成实力有多猛?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两位,悍将,有多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小编带您走进陈玉成的故事。1859年,陈玉成、杨辅清封锁长江,阻止韦俊投靠李秀成,挑起和州兵变,双方武装冲突。韦俊走投无路,只好选择向湖北巡抚胡林翼投降,这是太平天国第一位投降的高级将领,影响相当恶劣。接着,李昭寿、薛之

  • 海瑞逼死女儿:看待海瑞不能抛开历史的局限性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女儿,局限性

    历史是有局限性的,海瑞作为一个生活在500年前中国封建社会的人物,自然也不能逃脱这个局限。在海瑞的时代,最高道德标准就是两个字:忠、孝。直到300年后,纪晓岚仍旧喊出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为孝”的名言。而海瑞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员,以极大的自觉性坚定地执行了这一标准。这

  • 清代后期汉族生产风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汉族,清代,风俗

    一、工农业风俗1.农业风俗格局未变清代后期的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业生产风俗基本承袭清代前期已有的格局,而少有变化。只是汉族社会的土地大部分被集中到少数地主手里,而无地的农民只得向他们租佃土地耕种。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研究了中国清代末年的土地制度后说:“租佃在南方要比北方普遍得多;又像以后几十

  • 第三节 秘密建储,维护安定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安定,秘密,第三节

    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举行即位大典之时,他即焚香告天:“昔皇祖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寿跻八十有五,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他的这种念头,部分原因是受儒家禅让和企图沽名思想影响,主要的目的是祈求长寿。康熙年幼便继承皇位,统治长达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