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交民巷在元代原名江米巷,是南粮北运的交通要地,因而得名。彼时,商贾云集,交易频仍,连海关也设置于此。明成祖永乐皇帝迁都北京,重新规划北京城,都城规模向南扩展,划入内城。正阳门外建立棋盘街,将江米巷分为东西两段,西边称为西江米巷,东段则称为东江米巷。
明代以来,朝廷在此设置礼部、鸿胪寺与会同馆,负责主管与接待朝贡的外族、外国使节事务,仅有藩属国安南、缅甸、朝鲜与蒙古得以居住于四夷馆,清朝改称为四译馆。
北京作为现代意义的对外交往中心,起点在东交民巷,时间是1860年。
咸丰十年(1860年),清朝被迫分别与英、法、美、俄国签订《天津条约》,规定各国可派公使常驻北京,各国公使纷纷来华,觅地设置使馆,所得使馆面积不等。后至者为互相照顾而不愿与先来者的馆址远离。既然容纳外国驻使,清朝也不愿见其散居各地。于是各国使馆聚集于正阳门、崇文门之间内城地区,即在商民杂居的东江米巷。这一地区先后建立了英、俄、德、法诸国的使馆,东江米巷随之更名为东交民巷。首善之地的北京被迫向世界开放,东交民巷成为了使馆的代名词。
东交民巷使馆区的设立虽然打开了北京对外交往的通道,但作为屈辱和外力强加而来的产物,其命运注定是不平凡的。1900年义和团起事,首攻目标就是东交民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