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廷为什么大兴文字狱?

清朝廷为什么大兴文字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683 更新时间:2023/12/24 6:37:54

满清贵族统治全国以后,一方面重视、笼络知识分子,另一方面又对不利于其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严加禁锢,进行思想统治。他们既努力学习汉族文化,又对当时文人的诗词文章特别注意。只要从中找出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就指斥作品影射朝廷,因此大兴冤狱有时还株连九族。就连那些刻书、买书、卖书的人,也都会牵连受罚。人们把这类冤狱叫做文字狱。

清朝最早的文字狱,出现在康熙统治时期。

清代初年,文人们聚集结社的风气很盛,由于经历了明代覆灭的重大历史变动,文人们在诗文中往往要寄托他们怀念故国的情绪。所以,从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以后,政府便不断颁布禁止文人结社的明令。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浙江有一个叫庄廷龙的人,自己出资刻了一部《明史》。书中记有明末天崇祯朝的事迹,其中,自然有一些指斥满族人的字句。清辅政大臣认为这是大逆不道,下令严办。这时,庄廷龙已死,朝廷仍然不肯放过。他们刨出棺木,开棺戮尸,焚烧尸骨,不仅如此,还把他的兄弟、儿子、侄子以及为这部书作序、刻印、校对、发行、收藏的共70多人,全部杀害。受株连的多达200人,其中以聚集结社的文人最多。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字狱“明史案”。康熙年间,还有沈天甫之狱、戴名世《南山集》之狱等文字狱。

到了雍正年间文字狱更加增多,也更加残酷。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清朝开始对文人结社定下法例,严加究查。雍正一朝,对因文字罹祸的汪景祺、吕留良、曾静之等人实行残酷镇压,对当时的文人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其中,最惨绝人寰的是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的查嗣庭一案。查嗣庭是当时的礼部侍郎,他到江南去主持科举考试,出了一道八股题“维民所止”。“维民所止”本是“四书”《大学》中的一句话。清朝政府却在“维”和“止”两个字上找到了问题。认为“雍”字去掉,正字去掉“一”就是“维”“止”二字,所以,他们认为出题者是在暗中发泄要砍雍正皇帝头的思想。雍正皇帝知道后,勃然大怒,立即派人到江南,把查嗣庭押回北京,关进大牢。查嗣庭连气带病,死在狱中,雍正皇帝气恨难消,还命人把查嗣庭戮尸示众,把他的家属流放到至少3000里开外的地方去才算罢休。

吕留良是清初思想家。他称清朝为“北朝”,称明朝为“本朝”,主张分清“华夷之别”。清朝皇帝就是“夷”,必须把他们赶走。吕留良死后,他的着作传到湖南,被一个以教书为业的书生曾静读到了。曾静十分信服吕留良的说法,特地跑到吕留良家乡浙江去搜寻他的遗着。吕留良的儿子和门生把吕留良的遗着全部送给了曾静。曾静回到湖南,就开始传播吕留良的理论。他的一个学生张熙听了,也很信服,便自告奋勇到西北,找到川陕总督岳钟琪,劝他反清。岳钟琪能征善战,是清初的一员名将。据说他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后代,张熙才想到去联络他。可岳钟琪生在清朝,当的又是清政府的地方大官,根本不想学祖宗岳飞抗击金兵,更没有恢复明朝的念头,他把张熙劝他反清这件事报告了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得报,当即传下圣旨,把张熙、曾静以及吕留良的儿子、学生都抓起来,押解到北京听候处置。这一次,他决定不杀曾静、张熙,而是也写了一本书叫《大义觉迷录》。在这本书中,雍正皇帝承认清朝是“夷”。但是,他又说,皇帝是上天指派的,上天只问某人的“德”,并不问某人出生在什么地方。他又发挥说,舜就是东夷,周文就是西夷。由于他们品德高尚,所以当了君主。雍正皇帝想以此说明“华夷无别”,自己虽是满人,却与舜和文王一样,是上天授给的皇位。他让人把《大义觉迷录》颁行天下,又赦免了曾静、张熙的死罪,让他们到南方各地去宣讲这本书。同时,却对吕留良等人毫不留情。吕留良已经死去几十年了,还要开棺鞭尸示众。又将他的儿子、学生、刻书藏书者连同他们的家属,一律处以死刑,孙子辈则流放到东北,给满族骑兵做奴仆。

乾隆时期,文字狱有增无减。据一种不完全的档案材料《清代文字狱档》,从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至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前后48年之间,共有文字狱63起。乾隆还不同意雍正皇帝的看法,觉得承认满族是“夷”不妥当。于是,把《大义觉迷录》列为禁书,全部收回,又下令把曾静、张熙再抓起来,凌迟处死。

1777年,江西举人王锡侯注改《康熙字典》,在凡例中提到玄烨、胤祯的庙号及弘历的名字,没有避讳,被认为是“大逆不道”而被治罪;巡抚海成因为只是奏请革去王锡侯的举人,被指为包庇,革去了职务。

此外,乾隆皇帝还多次颁布禁令,对于那些不利于清朝统治者的“异端邪说”,一律加以查禁、销毁。据统计,仅从1774年到1782年8年中,全国毁书24次,538种,13862部。

清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和焚书坑儒一样,都严重阻碍了进步思想的传播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当时的知识分子一举手,一投足,稍不注意,就要得罪统治者。一些文人学士只好逃避现实,埋头整理古代典籍。清朝统治者极端专制主义的统治以及文人们“避世”的治学方法,使清朝的政治局面和学术思想越来越僵化,毫无生气。同时,大兴文字狱加剧了臣民的不满,对清政府产生了巨大的离心力,成为清王朝衰败的重要原因。

标签: 大兴文字狱朝廷

更多文章

  • 雍正舅舅隆科多的另一面:抢岳父小妾 逼死正妻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岳父,舅舅,雍正

    前几天,野史君写清朝唯一被皇帝在公开场合叫舅舅的大臣——隆科多。隆科多是一个很有故事性的人物,值得从很多方面去了解他,他的经历,他的家庭,他的受宠历程。隆科多有个妾室很出名,颇为传奇,隆科多对她宠爱到极致,而这个妾室很嚣张,隆科多最后的结局和她有着潜移默化的关系。隆科多是一等公佟国维的次子,更是康熙

  • 龚自珍因何不得志?名士气太重 爱挑“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因何,士气,太重

    清代诗人龚自珍是个典型的官宦子弟,祖父做过京官,父亲当过江苏按察使。那个时代的女子,一般是没有资格入学的,龚自珍的母亲段驯却有文化,还写得一手好诗,着有《绿华吟谢诗草》。他的外祖父段玉裁是训诂学家、经学家,写有《说文解字注》、《毛诗故训传定本》等名着。一个人成长所需要的一切龚自珍都得到了。龚自珍也非

  • 阿桂简介:乾隆朝名臣阿桂生平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乾隆,故事,简介

    阿桂阿桂(1717-1797),字广廷,号云岩,章佳氏,满洲正白旗人,阿克敦的独生子。曾在沈彤门下读书。凭借其父的功劳,于乾隆元年(1736)以荫生任大理寺丞,但他仍是努力进取,于乾隆三年中举,一年后任兵部主事。乾隆八年升户部郎中,三年后降为吏部员外郎。乾隆十三年初被派往四川边界地区任职,在征讨金川

  • 作为清朝的开国元勋,为何对范文程的评价一直褒贬不一?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清朝,褒贬,评价

    范文程是清朝的主要开国元勋之一,历经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几朝,在皇太极和顺治时期更是权盛一时,为奠定清朝社会政治基础作出了重要贡献。关于范文程,一直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褒扬者称赞范文程是一位“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康熙朝盛世的开启与范文程离不开关系,贬低者将范文程描述为“汉奸与刽子手”

  • 晚清维新派“维新四公子”:当世称奇的传奇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公子,当世,晚清

    晚清维新派“维新四公子”,分别为:陈三立、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陈三立于1853年出生在江西修水县,字伯严,号散原,父陈宝箴。陈三立年少时就才识过人,“倜傥有大志”,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约束。光绪八年(1882年),参加乡试,因深恶“八股文”,应试时,不按八股文作答,而以散文体答卷。在初选时,他的卷

  • 周培公为什么被图海这位大官封为了幕僚 周培公封为幕僚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原因,大官,幕僚

    众所周知,在古代想要当官那是十分艰难的,通俗的来说就是在古代想要做官要经过层层选拔,有的人一生拼命苦读,也只能做九品芝麻官,也就是不入流的官。还有的人考到死都没有考上任何功名,也就是没有做官。不过在清朝有一位不出色的平民百姓很特殊,特殊在什么地方呢?他从来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最后却成为了一位一品大员,

  • 十四阿哥手握重兵为什么却没有向胤禛发兵争夺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皇位,重兵,阿哥

    康熙皇帝晚年时期,太子胤礽被废,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禵成为最热门人选。皇十四子胤禵在康熙帝三十五个儿子当中可谓出类拔萃,自幼聪颖过人,为人义气,深得父皇喜爱。少年时代,就多次跟随父亲到各地出巡。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准噶尔部进攻西藏,康熙帝任命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以天子御驾亲

  • 清王朝最终的败局,为何没有被4大名臣扭转?李鸿章一语道破!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大名,清王朝,败局

    谈及清王朝,在大家印象中是又爱又恨。爱康雍乾盛世中的繁荣昌盛,恨晚清衰败时的丧权辱国。竟还有人总结说,这是历史规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在历史规律的背后,事实上还是由人主宰。晚清从衰败到灭亡,其实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漫长的过程里,也曾出现过转机。如洋务维新运动、同治中兴、光绪中兴等。它们曾带给古

  • 一大官被抓,刽子手半天下不了手,大官说:“那我自杀吧!”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刽子手,半天,大官

    说起民族英雄,大家会想到岳飞,有一个人不比岳飞功劳小,但却不像岳飞一样家喻户晓,他就说于谦,是与岳飞并称等“三杰”。于谦从小是一个神奇的孩子,不仅会即兴作诗,长相也很奇怪,属于宰相的命格。他说话气正辞严,十分具有震慑力,在他很小的时候,他们家族的事情他都会处理得井井有条,该奖赏奖赏,该申斥申斥,大家

  • 周培公三进平凉城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三进,平凉,故事

    康熙十三年(公园1674年)十二月初四,陕西提督、“西路马鹞子”王辅臣驻平凉城,响应吴三桂起兵反清,势力扩展到几省区。清朝四面楚歌、损兵折将,一时平定不了王辅臣之叛乱。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二月初十,起用图海为抚远大将军,统兵赴西部围剿。图海奉诏受命,调兵遣将,急急忙忙向西北进军。大军西出潼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