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于谦为何说“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为何说“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781 更新时间:2024/1/7 1:31:03

说起来,笔者对明朝名臣于谦的认识,是从他的着名词作《石灰吟》开始的。记得看过课文版《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当时就被其豪气和正义所吸引所感动。

显然,这首词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此作者很正直,很刚烈,很硬气。故带着强烈的探究心理,笔者对他的一生做了些探研,结果发现他正是这般的为人。

据百度介绍,于谦(1398.5.13-1457.2.16),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四年召为兵部左侍郎。土木之变,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为明景泰帝。瓦剌兵逼京师,身自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太上皇得归。天顺元年谦以“谋逆”罪被冤杀。弘治谥肃愍,万历改谥忠肃。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于谦是怎样实践自己的“要留清白在人间”诺言的呢?若提及其人其言其事很多,我们只能举几个典型例子加以说明。

正气凛然。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谋叛,于谦随宣宗朱瞻基亲征。待高煦出降,宣宗让于谦数说其罪行。于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朱高煦在这位御史的凌厉攻势下,被骂得抬不起头,趴在地上不停地发抖(伏地战栗),自称罪该万死。试想,没有一身正气凛然,没有一副铁齿铜牙,焉能有此效果?

两袖清风。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独断专行,结党营私,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俨然形成每逢朝会,凡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的“怪事”。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为何不意思意思?也利讨得些许好处。于谦潇洒地甩甩自己的空袖子(古人往往将物品收在袖中),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手(绢)帕蘑(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从此,此事成为官场热门话题,渐渐演变为“两袖清风”成语的来历。

以国为重。“土木之变”后,许多大臣担忧国家没有君主,太子年幼,敌寇将至,请皇太后立郕王为皇帝。郕王一再害怕地推辞。于谦毅然把国家的安危视为自己的责任,大声说:“我们完全是为国家考虑,不是为个人打算。”郕王于是受命。后来,于谦还建议:“敌寇得意,留住了皇上。必然轻视中国,长驱南下。请命令各边境的守臣竭力防守遏制。……派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辄、张仪、雷通分兵据守九门重要的地方,军队驻扎在外城的外面……”,严防敌人来袭,结果正由于准备充分,防御得当,也先无奈,不得不讲和。于谦乘机,派人把上皇接了回来,功不可没。

奸人所害。于谦的性格很刚强,遇到有不痛快的事,总是拍着胸脯感叹说:“这一腔热血,不知会洒在哪里!”他看不起那些懦怯无能的大臣、勋臣、皇亲国戚,因此憎恨他的人更多,尤以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一干人为最。

景泰八年正月壬午,石亨、曹吉祥、徐有贞迎接上皇恢复了帝位,宣谕朝臣以后,立即以“谋逆”之罪名,把于谦和大学士王文逮捕入狱。就在皇帝对是否杀于谦还有犹豫之际,徐有贞进言:“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成了出师无名。”皇帝允诺,命人在正月二十三日将于谦押往崇文门外斩杀,还抄了家(却发现“家无余财”)。

于谦死后不久,徐有贞被石亨中伤,充军到金齿口。又过数年,石亨亦被捕入狱,死于狱中;曹吉祥谋反,被灭族,于谦冤屈始得以真相大白。明朝弘治二年(1489),于谦冤案被平反,孝宗皇帝还表彰其为国效忠的功绩,赐谥“肃愍”,并在墓旁建祠纪念,取名

“旌功祠”,等等不一而足。

以上史料,清楚地看出于谦,确实用自己的言行和热血,很好地实践了“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誓言。他以国家大局为重的观念、坚持原则不妥协的风骨、为官“两袖清风”的精神,都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标签: 人间清白粉身碎骨

更多文章

  • 第二节 垦荒屯田,兴修水利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水利,第二节

    历代两朝衔接之际,都必有战乱的过程,明末清初之时的两族之战更是异常激烈,使中国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满汉族人民的生活都十分困苦。康熙在位期间,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抗击沙俄、征讨噶尔丹及安定西藏,虽说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为康熙的政绩增添大量的亮点,但是这一系列的战争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给

  • 清代妃子侍寝的过程:翻绿头签点妃子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妃子,清代,过程

    几千年来,中国历代君主就都实行一夫多妻制,后宫中的妃嫔们,少说几百,多则上万,是一支庞大的“粉黛”队伍,确切的数字恐怕谁也说不清。不管她们是能得到皇上的宠幸或是拒绝临幸,绝大多数都是帝王的奴隶和仆役,自觉不自觉地充当政治斗争的工具,充当帝王享乐的玩物和传宗接代的产婆。因此,后

  • 清朝思想家龚自珍的诗:揭露了清朝统治的腐朽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思想家,清朝,的诗

    龚自珍简介记载他是清朝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1792年8月22日出生,龚自珍自幼好学,从小研读《经史》和《大学》。他喜欢写作,13岁的时候就写了《知觉辨》,15岁的时候就开始写诗集。27考中举人,龚自珍考了6次终于在38岁时当上进士。曾经在内阁、宗人府、礼部任过职。48岁辞职回乡,一生写过300多

  • 明朝末期人口不到一亿,清朝却达到了四亿,是何原因让清朝人口疯涨?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人口,明朝,清朝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人口一直以来都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统治者最重视的领域。据史料记载,在明以前人口规模始终存在一个瓶颈,即使是文景之治下的汉朝与开元盛世下的唐朝人口依旧在六千万左右,迟迟没有超过这个数值。明朝以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海内承平,人口数量激增,峰值时达到一亿多。然而

  • 蒲松龄简介:《聊斋志异》代表文言小说的艺术高峰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代表,文言,聊斋志异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杰出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人。蒲松龄青少年时期就很有文名,深为施问章、王士稹所推崇。但屡应省试皆落第落第:科举考试(乡试以上)没有考中。71岁始成贡生。除中年一度在宝应作幕客外,毕生为家乡塾师。生活贫困,同情人民

  • 被康熙皇帝称为“天下清官第一”的人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康熙,清官,的人

    “善吏”一词始见于《史记》,意为良吏。自古以来,为政当施善政,治国当行善治,为官当做善吏。就今天而言,一个领导干部仅仅廉洁奉公或仅仅能干事、有作为,都不够全面,只“廉”不“能”是庸官,只“能”不“廉”是贪官。当领导干部的一定要做一名“善吏”。“善吏”首先应该是廉吏和能吏。也就是说,一个官员只有具备了

  • 李鸿章出访欧美,虽说清王朝没落被欺,但他却受到各国重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但他却,清王朝,重视

    于清朝末期李鸿章出访欧美的一组老照片,通过这组照片,能让我们回顾到这段历史中留存下来的影像,下面小编带着大家一同深究历史!照片拍摄于1896年8月李鸿章出访美国期间,李鸿章乘坐马车穿过纽约华盛顿广场,这座广场在当时非常的小,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中路旁皆站满了围观的平民。照片拍摄于1896年8月李鸿章访美

  • 怎么评价公车上书?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公车,评价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李鸿章“避战自保”,为了私人目的而丧失了北洋舰队作战的良机,断送了北洋水师,而且使日本侵入了威海港口。腐败的朝廷派自私自利的卖国贼李鸿章和日本议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中规定:1.中国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实际

  • "戊戌六君子"林旭简介:林旭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君子,是怎么,简介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有两千多年的时间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唱主角。延续了如此长时间的封建社会,如何过渡到平等民主的社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清朝末年,封建王朝终于走到了末路。不仅仅内斗不断,外国列强也将中国看成了一只待宰的羔羊,时不时的就来咬上两口。面对这样的一种情况,中国人自然不可能无动于衷。所

  • 大沽口之战失败:火烧圆明园以及《北京条约》的签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之战,圆明园,条约

    大沽口之战1858年5月20日(清咸丰八年四月八日)上午8点,清朝直隶总督府外来了一队全副武装的外国人。他们交给直隶总督谭廷襄一份“最后通牒”,要求清朝守军在两小时内交出天津守备重地大沽口炮台,让他们“护卫”特使进京,否则将以武力占领。这伙人便是挑起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