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末期人口不到一亿,清朝却达到了四亿,是何原因让清朝人口疯涨?

明朝末期人口不到一亿,清朝却达到了四亿,是何原因让清朝人口疯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795 更新时间:2023/12/8 10:57:46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人口一直以来都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统治者最重视的领域。

据史料记载,在明以前人口规模始终存在一个瓶颈,即使是景之治下的汉朝与开元盛世下的唐朝人口依旧在六千万左右,迟迟没有超过这个数值。明朝以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海内承平,人口数量激增,峰值时达到一亿多。然而与清朝相比,明朝的人口规模仍然十分有限。

根据《明实录》记载,明朝在天三年(1623)时有51655459人,在崇祯执政以后,随着连年的战乱以及天灾人祸,人口数量继续锐减。明末时,有许多百姓为躲避沉重的赋税或揭竿而起,或流落山林,并没有被记录在户籍里,所以明末人口可能不止五千万。然而在当时的情况下,人口锐减是必然的,学者易中天认为,明末的人口在六千万左右,大部分学者普遍认为明末的实际人口数量不会超过一亿。可是清朝建立以后,人口规模迅速激增,至道光十四年(1834)时突破四亿,而这时距离明末还不到两百年。从不到一亿到突破四亿,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清朝人口增长如此迅速?

高产量农作物的引进,是清朝人口激增的现实基础。随着大航海时代来临,世界的联系愈发密切,美洲的高产量农作物玉米通过南洋商人进入中国土地。同时期还有土豆、红薯等许多作物来到中国,并广泛种植在中国各地。这些作物易种植,即使在贫瘠的土地上依旧有较为可观的收成,种在肥沃的土地上收成更是普通作物的数倍,这为清朝人口增长提供了粮食保障。

除玉米、土豆等高产量作物的引进以外,清朝人口规模扩大还要得益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明朝末年,天下大乱,烽烟四起,人口锐减,清朝入关以后,许多人死于战乱以及屠杀,人口规模进一步缩小。不过清朝在渡过初期以后,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大规模战事。即使清朝在北方年用兵,但战场主要位于北方草原,中原没有被战火波及。而且在战后,青藏高原、蒙古高原等地都成为清朝疆域。

在对少数民族的关系处理上,清朝实施“改土归流”,缓和了中央与西南土司的矛盾,同时进一步扩大了人口可以活动的面积。在西北等边远地区,清朝先是进行大规模移民,在土地面积日益紧张以后,清朝则不断开垦荒地。台湾问题解决以后,清朝重新利用沿海地区,围海造田,耕地面积增多。尽管这些扩大耕地的政策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存在弊处,不过它们对于扩大人口规模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清朝时科技与医学水平的进步,也是人口规模扩大的重要保证。在古代,传染性的疾病往往意味着灾难。三国时期,瘟疫频发,曹植就在《说疫气》里描述道:“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晋书.食货志》记载:“永嘉年间,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又大疾疫,兼以饥馑,……流尸满河,白骨蔽野。”明朝时疫病情况更加严重,尤其是崇祯继位以后,瘟疫频发,《明史纪事本末》中记载:“崇祯十六年八月,上天降灾,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传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门逐户,无一保全。”

清初时,疫情依旧严重,但随着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带来西医,疫情逐渐得到控制。比如在隆庆年间,清朝发现可以抵御天花的人痘接种法,并开始大规模普及,死在天花等传染病下的人数大幅下降。

在明朝末年时,小冰河时期来临,全世界都陷入严寒当中。同时期的欧洲发生粮食危机,日本不断发生民变,明朝则频发自然灾害,世界人口数量都在这一时期锐减。然而在清朝建立以后,小冰河时代却随之结束,万物开始复苏,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极其适宜农业耕种。而清朝统治者亦抓住机会,在这一时期改革赋税制度,先是继承明朝的“一条鞭法”,随后康熙宣称“圣世滋丁,永不加赋”。雍正时清政府采取“摊丁入亩”、“地丁合一”的方法,一体征收,废除了以前的人头税。清朝的税制改革减轻了少地农民的负担,抑制了土地兼并,解放了生产力。在这种情况下,百姓自然敢于多生,也有能力多生,于是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同时,清朝还实行了种族隔离政策,加强了对于地方的控制。清朝实行保甲法,将势力延伸到乡村。在民族政策上,统治者则实行种族隔离,设立满族聚居区与汉族聚居区,在蒙古实行盟旗制度,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东南沿海地区则实行海禁。这些政策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贻害无穷,但在客观上则有利于减少战乱,维护社会秩序,保证了人口数量的增长。

清朝人口规模的扩大,得益于清政府适宜的政策以及时代背景,正是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会诞生出清朝的人口奇迹。而清朝的人口政策与人口规模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它奠定了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的基础。

标签: 人口明朝清朝

更多文章

  • 蒲松龄简介:《聊斋志异》代表文言小说的艺术高峰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代表,文言,聊斋志异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杰出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人。蒲松龄青少年时期就很有文名,深为施问章、王士稹所推崇。但屡应省试皆落第落第:科举考试(乡试以上)没有考中。71岁始成贡生。除中年一度在宝应作幕客外,毕生为家乡塾师。生活贫困,同情人民

  • 被康熙皇帝称为“天下清官第一”的人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康熙,清官,的人

    “善吏”一词始见于《史记》,意为良吏。自古以来,为政当施善政,治国当行善治,为官当做善吏。就今天而言,一个领导干部仅仅廉洁奉公或仅仅能干事、有作为,都不够全面,只“廉”不“能”是庸官,只“能”不“廉”是贪官。当领导干部的一定要做一名“善吏”。“善吏”首先应该是廉吏和能吏。也就是说,一个官员只有具备了

  • 李鸿章出访欧美,虽说清王朝没落被欺,但他却受到各国重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但他却,清王朝,重视

    于清朝末期李鸿章出访欧美的一组老照片,通过这组照片,能让我们回顾到这段历史中留存下来的影像,下面小编带着大家一同深究历史!照片拍摄于1896年8月李鸿章出访美国期间,李鸿章乘坐马车穿过纽约华盛顿广场,这座广场在当时非常的小,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中路旁皆站满了围观的平民。照片拍摄于1896年8月李鸿章访美

  • 怎么评价公车上书?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公车,评价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李鸿章“避战自保”,为了私人目的而丧失了北洋舰队作战的良机,断送了北洋水师,而且使日本侵入了威海港口。腐败的朝廷派自私自利的卖国贼李鸿章和日本议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中规定:1.中国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实际

  • "戊戌六君子"林旭简介:林旭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君子,是怎么,简介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有两千多年的时间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唱主角。延续了如此长时间的封建社会,如何过渡到平等民主的社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清朝末年,封建王朝终于走到了末路。不仅仅内斗不断,外国列强也将中国看成了一只待宰的羔羊,时不时的就来咬上两口。面对这样的一种情况,中国人自然不可能无动于衷。所

  • 大沽口之战失败:火烧圆明园以及《北京条约》的签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之战,圆明园,条约

    大沽口之战1858年5月20日(清咸丰八年四月八日)上午8点,清朝直隶总督府外来了一队全副武装的外国人。他们交给直隶总督谭廷襄一份“最后通牒”,要求清朝守军在两小时内交出天津守备重地大沽口炮台,让他们“护卫”特使进京,否则将以武力占领。这伙人便是挑起第

  • 历史上的李光地到底是什么样的 看看雍正的评价就清楚了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上,评价,雍正

    对清朝李光地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康熙王朝》是部久映不衰的电视剧。不管过去多少年,还经常能在电视上看见它。里面的李光地是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人。还记得他怎么当官的吗?被绑着进京的,照死不肯当官,太子劝了也没用,最后一批格格把他骂醒了,这才回来当官。电视剧拍得好看,但你要真信

  • 嘉庆的养母,一生不得帝王宠爱,无子却成为了皇贵妃!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养母,嘉庆,帝王

    清朝历史中,总共有过十几名皇上。谈起这十几名皇上中,最痴情的应属康熙皇帝和雍正2位,今日要跟大伙儿聊的那位,是雍正后宫里的一名嫔妃,她是嘉庆的养母,却一辈子无宠无爱,她就是说雍正的庆妃陆氏。看过延禧攻略的小伙伴,或许对剧中的庆妃不陌生,剧中的庆妃出身不高,也不受宠爱,做人做事非常小心。到底历史上的庆

  • 看清朝皇帝们生子情况,乾隆完全当康熙是偶像爷爷,什么都赶一脚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一脚,乾隆,康熙

    清朝统治中国历史两百七十多年,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他吸取历史上很多朝代教训,传位的皇帝没有一个是昏庸无能贪财享乐的,今天就八卦一下这些位皇帝到底有多少个儿子。努尔哈赤太祖有子16。一人为皇帝,和硕亲王3人,多罗郡王1人,封公爵3人,封将军2人,无爵或生前有爵被削6人。太宗有子11,1人为帝,3

  • 康有为变法使俊杰壮烈牺牲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俊杰,壮烈,康有为

    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以康有为等为首的维新派,代表着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和开明士绅的政治要求走上历史舞台,主张对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以挽救民族危机,使国家臻于富强。康有为游历香港,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