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李鸿章 得罪翁同龢致甲午海战大败?

揭秘李鸿章 得罪翁同龢致甲午海战大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611 更新时间:2023/12/16 18:57:02

李鸿章,晚清时代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因其被贴上过于鲜明的政治标签,其形象很模糊。以往对他的脸谱化解读,带给我们一种深深的疑惑:如果李鸿章是一个片面的龌龊形象,那么,国人的智商岂不更成问题?文化渊深的中国,又怎么会受到如此简单的人物的影响?李鸿章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近代的中国历史无法绕开他?为什么他能影响中国历史如此长久?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个答案。

吕贤基被敌军围困将死之际,李鸿章骑着家仆交给他的马,逃离道德困境。此后,李鸿章经历了丧父之痛,又被陈玉成追杀,连祖宅都被烧掉。年近四十的李鸿章,二次创业连连失败,眼前一片黑暗,完全看不到出头之日。

自我定位的严重失误,让李鸿章丧失了一次又一次机会。他只能将全部希望寄托在老师曾国藩身上,希望曾国藩能够给他提供飞黄腾达的平台。

与李鸿章的家世一样,曾国藩同样也是出身耕读世家,而且他的家境比李鸿章更为贫寒。在曾国藩的自我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他在考中进士、入朝为官之后,自始至终都面临着严重的财务困难。每年,他因为繁重的家务拖累,都要亏欠一大笔钱。

在返回家乡训练湘军之前,曾国藩的人生课题只有一个:如何才能弄到足够的钱,当然是在合法合情合理的限度以内。

为了弄钱,曾国藩曾干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他承包了湖南会馆,他在别人的婚礼上充当司仪,这使得他比朝中所有官员更明白这个世界的基本运行法则,处理起事情来,比别人更懂得把握分寸,最善于无中生有,于绝境中开出一条生路来。

很不幸,曾国藩的才干被皇帝发现了,于是皇帝如获至宝,鞭打快牛,让曾国藩担任礼部侍郎,后来兼兵部侍郎,兼工部侍郎,兼吏部侍郎。这就等于让曾国藩把教育部、国防部、建设部及人事组织部的工作,全都抓了起来,但只付给曾国藩礼部侍郎的微薄薪水,让曾国藩苦不堪言。

于是曾国藩的家庭财政赤字如雪球般越滚越大,让曾国藩不堪重负。他上疏希望皇帝放过他,或者给他一个能够捞点儿钱的职位。可皇帝难得找到这么一个能干的员工,拒绝理睬。情急之下,曾国藩崩溃了,他愤然上疏,斥责皇帝不懂朝政。

咸丰皇帝怒不可遏,决定狠狠地惩罚曾国藩。如何惩罚他,才能够最解气呢?有了!咸丰皇帝传旨,让曾国藩再兼任最苦最忙的刑部侍郎。

朝廷一共六部,礼、工、兵、吏、刑、户,除了一个户部的工作没丢给曾国藩,朝廷其余所有部门的工作,全都丢给了曾国藩一个人,让曾国藩忙得四脚朝天,欲哭无泪。

就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一天,咸丰皇帝发了善心,给了曾国藩一个优差,让他赴江西监考。监考可以名正言顺地收取考生的孝敬,这实际上是咸丰皇帝默许曾国藩去捞点儿银子,以弥补他家庭的巨额财政赤字。但曾国藩命中注定与贪官无缘,他刚刚离开京城,洪秀全就打了过来。于是咸丰皇帝急忙传旨,命曾国藩暂时先不要急着回京,先把洪秀全消灭了再说。

包括曾国藩在内,咸丰皇帝一共派了四十三名大臣出京,寻找消灭洪秀全的法子。但这个法子,只有曾国藩知道。曾国藩最清楚的是,洪杨集团之所以能武装割据,正是因为这支恐怖的暴力军队恰好是腐烂的清朝军制的克星。要想克制洪杨集团,就必须踢开旧有的军事体系,另起炉灶,重建班子。

曾国藩不只是自己这样做,同时他也把这个解决方案告诉所有的人,比如说李鸿章,就收到曾国藩的书信。这些方法和技巧,都是曾国藩吃尽了苦头才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是最宝贵的智慧和经验。可没想到,就连李鸿章都对此置若罔闻,更不要说别人了。

所有人都想走捷径,找个最简单、最省心的法子。却不知道,最简单的法子往往是最无效的,因为基础不牢靠。最远的路,反而是真正的捷径,因为很少有人走这条路。曾国藩之所以成为圣人,只是因为他做了别人不肯做的笨工作。

李鸿章想的是,困难的事情,就丢给老师曾国藩做好了,我嘛,跟在老师屁股后面占便宜,就吃现成的好了。

1858年冬,李鸿章投奔老师曾国藩。甫入幕府,他就发现了自己人生定位的错误。

李鸿章到了曾国藩幕府,接连干了几件事,让他一下子成了幕府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也终于让他认清了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

头一桩事,是他的政务天分显露出来,他最擅长大笔一挥洋洋洒洒写奏章。而如今他写的奏章,更是炉火纯青。曾国藩看了满意,一个字也不改就上报朝廷,朝廷看了也满意,立即准奏。于是曾国藩急忙上奏,央求朝廷准许李鸿章参与机要事宜的讨论。这让李鸿章一下子明白了,自己原是大臣之才,难怪找不到人推荐自己,原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寻常官吏怎能发现自己的超群才干?

第二桩事,是李鸿章的宏观思维显露了出来。曾国藩带着李鸿章,去宿松见同为中兴之杰的胡林翼,双方因为战略布局的观点不同,而争论了起来。李鸿章在一边越听越烦躁,忍不住吼了声:这事还不简单?怎么吵成这样,你们听我说……听完了他的战略分析,曾国藩一声不吭,胡林翼却是大为震惊,立即意识到李鸿章乃是罕见的战略型人才,急切要求曾国藩快点儿给李鸿章机会,让曾国藩好不别扭,好像是他压制了李鸿章一样。

第三桩事,是李鸿章的谋略天资显露了出来。当时,咸丰皇帝老师翁心存的儿子翁同书,出任安徽巡抚,因为处置不当激起民变,又在城破之前弃城而走,有失封疆大吏守土之责。曾国藩决定管管这事。但那翁心存以道德文章立世,在咸丰皇帝面前极受信任,门生弟子遍布朝廷,要如何措辞,才能够让咸丰皇帝铁面无私地严惩自己的老师,同时又能让朝中大臣无法讲情呢?

这个奏章不好写,曾国藩先是让幕府中的文章高手起草,写后拿过来一看,发现不成。于是曾国藩亲自上阵,写了一遍又一遍,却总是写不明白,最后万般无奈,只好把李鸿章叫过来:少荃啊,你也来写写看。

李鸿章拿起笔来,写道: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

此言一出,正气凛然,又暗含了隐隐的杀机,不但让咸丰皇帝无法徇私庇护,还抢先一步堵住了所有官员的嘴,让他们不敢替翁同书说情。

此折上奏,翁同书即刻被朝廷拿问,先定为斩监候,后被减免,发配新疆,老死戍所。

这是权谋高手李鸿章首次出手,以一介小小的幕僚,不过是只言片语,就终结了最尊贵的帝师之子的仕途乃至生命,李鸿章的老辣权谋之术,由此可见一斑。

李鸿章这一次出手,为他的人生带来了一个强敌,此后,翁同书的弟弟翁同龢,在查清此事后,处处与李鸿章作对。由于翁同龢的谋略与智慧都弱于李鸿章,情急之下,翁同龢索性拿李鸿章精心打造的北洋水师下手,掐断了北洋舰队的粮饷与军火,导致甲午海战大败。

时过一百多年,我们才想起来劝说李鸿章不要轻权谋之术,未免太迟了些。要知道,中国的皇家极权,养成的是具有东方宫廷阴谋特色的帝王心机。如朝中的咸丰皇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举目所见,抬手所及,均是带有明显阴柔特点的阴谋政治。这种阴谋政治与现代政治的公开透明、重视规则恰成两极,其特点就是以背信弃义为手段,以置对方于死地为目的。所考虑的不是如何解决问题,不是寻求一个共赢的结果,而是不择手段搞死对方。至于对方是谁,这个倒是其次。

标签: 李鸿章海战甲午

更多文章

  • 清代惟一产下俩位皇太子的女性,神密消退,子孙后代却出了四位大清王后!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出了,皇太子,神密

    古时候社会发展,可以给皇上产下皇太子对一个女孩而言是非常幸运的事情,不仅能够牢固自个的影响力,针对大家族而言都是莫大的华为荣耀,之后确实会恩宠连续不断的。显然,清代有一个女孩,产下了俩位皇太子,居然神密消退了,她的影响力始终未能获得子孙后代皇上的认同,她就是说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元妃佟佳氏。大概在157

  • 于谦为何说“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人间,清白,粉身碎骨

    说起来,笔者对明朝名臣于谦的认识,是从他的着名词作《石灰吟》开始的。记得看过课文版《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当时就被其豪气和正义所吸引所感动。显然,这首词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此作者很正直,很刚烈,很硬气。故带着强烈的探究心理,笔者对他的一生做了

  • 第二节 垦荒屯田,兴修水利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水利,第二节

    历代两朝衔接之际,都必有战乱的过程,明末清初之时的两族之战更是异常激烈,使中国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满汉族人民的生活都十分困苦。康熙在位期间,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抗击沙俄、征讨噶尔丹及安定西藏,虽说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为康熙的政绩增添大量的亮点,但是这一系列的战争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给

  • 清代妃子侍寝的过程:翻绿头签点妃子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妃子,清代,过程

    几千年来,中国历代君主就都实行一夫多妻制,后宫中的妃嫔们,少说几百,多则上万,是一支庞大的“粉黛”队伍,确切的数字恐怕谁也说不清。不管她们是能得到皇上的宠幸或是拒绝临幸,绝大多数都是帝王的奴隶和仆役,自觉不自觉地充当政治斗争的工具,充当帝王享乐的玩物和传宗接代的产婆。因此,后

  • 清朝思想家龚自珍的诗:揭露了清朝统治的腐朽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思想家,清朝,的诗

    龚自珍简介记载他是清朝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1792年8月22日出生,龚自珍自幼好学,从小研读《经史》和《大学》。他喜欢写作,13岁的时候就写了《知觉辨》,15岁的时候就开始写诗集。27考中举人,龚自珍考了6次终于在38岁时当上进士。曾经在内阁、宗人府、礼部任过职。48岁辞职回乡,一生写过300多

  • 明朝末期人口不到一亿,清朝却达到了四亿,是何原因让清朝人口疯涨?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人口,明朝,清朝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人口一直以来都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统治者最重视的领域。据史料记载,在明以前人口规模始终存在一个瓶颈,即使是文景之治下的汉朝与开元盛世下的唐朝人口依旧在六千万左右,迟迟没有超过这个数值。明朝以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海内承平,人口数量激增,峰值时达到一亿多。然而

  • 蒲松龄简介:《聊斋志异》代表文言小说的艺术高峰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代表,文言,聊斋志异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杰出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人。蒲松龄青少年时期就很有文名,深为施问章、王士稹所推崇。但屡应省试皆落第落第:科举考试(乡试以上)没有考中。71岁始成贡生。除中年一度在宝应作幕客外,毕生为家乡塾师。生活贫困,同情人民

  • 被康熙皇帝称为“天下清官第一”的人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康熙,清官,的人

    “善吏”一词始见于《史记》,意为良吏。自古以来,为政当施善政,治国当行善治,为官当做善吏。就今天而言,一个领导干部仅仅廉洁奉公或仅仅能干事、有作为,都不够全面,只“廉”不“能”是庸官,只“能”不“廉”是贪官。当领导干部的一定要做一名“善吏”。“善吏”首先应该是廉吏和能吏。也就是说,一个官员只有具备了

  • 李鸿章出访欧美,虽说清王朝没落被欺,但他却受到各国重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但他却,清王朝,重视

    于清朝末期李鸿章出访欧美的一组老照片,通过这组照片,能让我们回顾到这段历史中留存下来的影像,下面小编带着大家一同深究历史!照片拍摄于1896年8月李鸿章出访美国期间,李鸿章乘坐马车穿过纽约华盛顿广场,这座广场在当时非常的小,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中路旁皆站满了围观的平民。照片拍摄于1896年8月李鸿章访美

  • 怎么评价公车上书?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公车,评价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李鸿章“避战自保”,为了私人目的而丧失了北洋舰队作战的良机,断送了北洋水师,而且使日本侵入了威海港口。腐败的朝廷派自私自利的卖国贼李鸿章和日本议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中规定:1.中国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