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花木兰王聪儿:20岁带领打仗,最后结局如何?

清朝花木兰王聪儿:20岁带领打仗,最后结局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83 更新时间:2023/12/30 6:57:33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王聪儿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王聪儿出身社会底层,幼年丧父,她跟母亲相依为命,母女二人为了讨生活,只好走向街头,靠着杂耍本领,以江湖卖艺为生,过着朝不保夕、颠沛流离的日子。

后来王聪儿结识了一个叫齐林的人,此人是当时一个秘密宗教——白莲教的首领。白莲教的来源,我们已经不得而知,只知道元末的时候就已经存在,韩山童朱元璋其实都是出自于该教。

白莲教实际上是部分被剥削的底层民众组织在一起的氏族团体,他们以原始社会那种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平均主义为教义,倡导一种公平的氏族社会。这其实是对古代专制等级统治的不满。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白莲教并没有随之消失,而是一直潜伏在民间,每到社会不公加剧的时候,他们就出来了。

清朝乾隆后期,和珅掌权,朝政腐败,贪官横行,土地兼并,百姓流离失所,大批无地可耕的农民只好拖家带口的到处谋生,据说当时流民高达百万之多,多集中在两湖、陕西一带,所以,在湖北、河南一带,白莲教又盛行起来。

有个安徽人叫刘松,到河南传教,利用给百姓治病的机会,劝人入教。刘松的徒弟刘之协和宋之清在湖北传教。他们宣传说,清朝快要灭亡,将来会出现新的世界,入教的人都可以分到土地。当地的贫苦农民受够地主剥削,渴望得到土地,听了这个宣传,纷纷参加白莲教。

而齐林大概是白莲教湖北分部的首领,他见王聪儿母子有点本领,舞刀弄枪样样精通,而且王聪儿估计也长得漂亮,但她们又无依无靠,所以,他极力邀请她们母女加入白莲教。

王聪儿母女俩思考一番后,决定加入白莲教。王聪儿进入白莲教后,齐林利用身份的便利,进行和王聪儿沟通,二人也日久生情,最后干脆结为夫妻,一起为反抗腐败的清朝。

王聪儿本来就智勇双全,武艺高强,再加上她是齐林的妻子,所以,她在义军内部声名鹊起,影响很大。

公元1796年,嘉庆元年,随着白莲教声势日益强大,作为白莲教徒在湖北宜都、枝江等地的首领齐林奉命提前起义。

没想到,就在准备行动时,风声走漏,朝廷安插在起义军中的探子将消息送给了朝廷,朝廷立刻派兵前来镇压,齐林和另外数百名教徒被捕,随即就被清政府杀害。

齐林被杀后,王聪儿担负起了义军首领的责任,她决心给丈夫和起义的同伴们报仇,就和齐林的徒弟姚之富一起,重新整顿起义队伍,不出一个月,就组织了一支四五万人的起义军。

他们带领义军杀了当地的贪官,并打开粮仓,把粮食分给了穷苦的老百姓,由此得到了更多的拥护和欢迎。

而王聪儿在湖北起义的时候,四川、陕西的白莲教徒纷纷响应起兵。后来起义队伍越来越大,影响也越来越大,这让新皇帝嘉庆帝慌了手脚,连忙命令各地的总督、巡抚、将军、总兵等大小官员,派出大批人马镇压。

面对气势汹汹的朝廷大军,王聪儿并没有害怕,因为她知道这些朝廷队伍,平日里享乐惯了,那懂得什么打仗,她将自己的起义队伍分兵三路,避实就虚,打不赢就跑,从湖北打到河南。

而且相比朝廷队伍,起义军灵活机动,敌来我跑,不正面迎战,虚虚实实,而且以偷袭、袭击战为主,结果搞得朝廷镇压部队,时常摸不清头脑,搞不清楚起义队伍在哪,疲于奔命,这怎么镇压呢?

于是王聪儿的起义军就在湖北、河南、陕西流动作战,对抗朝廷,之后还跟四川的起义军汇合,结果起义队伍瞬间壮大,拥有十万大军,大家都一致推举王聪儿为首领,王聪儿当然不让,成为统帅,当时她才二十岁而已。二十岁的女生就已经成了十万大军的统帅。

一边是起义队伍的扩大,一边是朝廷围剿的失败,嘉庆皇帝十分头疼,很苦恼,一时间束手无策。正在嘉庆皇帝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手下有人献计,要各地地主组织武装民团,修筑碉堡。起义军一来,就把百姓赶到碉堡里去,叫起义军找不到群众帮助,得不到粮草供应,必然自我瓦解。

此招果然阴毒,釜底抽薪。嘉庆皇帝一听大喜,下令立刻采纳,之后起义军的活动果然越来越困难。

后来清军在川北一带抓住机会,极力围攻王聪儿。王聪儿为摆脱清军围攻,亲自带领二万人马攻打西安,不料在西安遭到官军阻击,打了败仗。再打回湖北的时候,被清军穷追不舍。起义军进退两难,前有地主武装民团的拦截,后有追兵,没办法,王聪儿最终在郧西陷进清军的包围圈。

被包了饺子的王聪儿依然临危不惧,指挥起义军作战,可惜多次突围都没有成功,看来是天要亡我,于是王聪儿跟徒弟姚之富一起退到山顶,仰天长叹一声后,纵身一跃,跳下山崖,英勇牺牲。

王聪儿死后,轰轰烈烈的白莲教起义就土崩瓦解了。嘉庆皇帝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处理掉了这个让他头疼的女人。

值得一提的是王聪儿跳崖的时候才21岁,能做出如此大胆的举动,真的让现在的女人都汗颜。

标签: 清朝结局花木兰

更多文章

  • 康熙为什么要杀吴应熊,孝庄求情为啥没有效果?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孝庄,康熙,要杀

    朝代更替,不论是哪一时期,如果你迈入了朝廷,那也表面你终究背负着大多数人的利益,在往后面的人生中,你也只有为利益而活,为这一职位的老百姓而活,这件事情不相干对与错,只能得失。吴三桂对汉人而言是个两面三刀的卖国贼,可是对于清朝廷而言,确实一个实实在在的大忠臣。当然这也是有证据的。吴三桂在投靠清朝廷之后

  • 反思_《甲午沉思录》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沉思,甲午

    我是一个喜欢“胡思乱想”的人,而且经常思考一些和自己本职工作并不相干且属于“肉食者谋之”的事情。二〇一一年,我和一个朋友闲来喝茶,他问我,你看过的次数最多的电影是哪一部?我几乎毫不思考地回答:《甲午风云》。该片20世纪60年代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李默然、浦克、庞学勤主演。朋友说再过几年就是甲午战争

  • 明朝的灭亡与清朝的入关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入关,明朝,清朝

    一、“扫尽江南钱,填塞马家口”福王小朝廷内幕清军进驻北京的消息传来,江南的和从北京逃来的地主、官僚,便在南京开始了建立政权的倾轧。以史可法、姜曰广为首的一派,主张选立比较贤德的潞王、神宗皇帝的儿子朱常;但是,以马士英等为首的宦党官僚和军阀,则主张拥立世系较近但却昏淫的福王朱由

  • 晚清狂人进士李慈铭:见人就咬 看不惯就骂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晚清,见人,进士

    李慈铭手稿本文摘自《文苑》2009年第5期,作者:刘诚龙,原题:《李慈铭的狷狭》晚清的李慈铭以诗古文词而名着同光年间,他出身进士,却曾花了一大笔钱“补缺”买官,位至御史。他当御史,也是量才录用吧。他天生一副反骨,敢骂人,更善骂人,更自律特严,曾给自己约法七章:一曰不答外官,二

  • 《清代宫廷社会史》作者:罗友枝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宫廷,清代,社会

    卷一·清代宫廷物质文化第一章宫廷社会卷二·清代宫廷社会结构第二章征服者精英与皇亲第三章家族政治第四章皇家女性第五章宫廷奴仆卷三·清代宫廷礼仪第六章皇权与对儒家礼仪的实践第七章萨满教和藏传佛教在宫廷第八章私人礼仪第九章结语

  • 八国联军是哪八国?日俄英法美德意奥八国联军的侵华暴行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八国,联军,英法

    八国联军,是指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以军事行动侵入中国清朝的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合王国(英)、美利坚合众国(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德意志帝国(德)、俄罗斯帝国(俄)、日本帝国(日)、意大利王国(意)、奥匈帝国(奥)的八国联合军队。八国联军(英语:Eight-NationAlliance;

  • 明英宗为何要除掉于谦?连锦衣卫都被他感动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于谦,英宗,锦衣卫

    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骑兵在土木堡(今官厅水库地区)大败明军,俘虏了御驾亲征的英宗(北宋钦、徽二帝的替身)。于谦升任兵部尚书,不甘困守,大力主战,列阵于九门之外。他还亲自披甲持刀,一马当先冲出德胜门,与围城者拼杀,并且指挥炮火击毙数位敌酋。城关一带的老百姓见这位父母官亲临前线,深受鼓舞,

  • 清代名臣沈葆桢“穷不可耐” :家里曾雇不起下人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下人,家里,清代

    特殊遭际使得这位晚清的一代名臣多了一些与众不同的烙印。道光二十年,对沈葆桢来说,可谓喜忧参半。斯年,他和老师林昌彝同榜中举,和表妹林普晴喜结连理;同样在斯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舅舅林则徐被革职查办,泱泱中华从此进入半殖民地时代。个人的荣辱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比,孰轻孰重,年轻的沈葆桢心中是有一杆秤的

  • 罢免翁同龢是光绪帝亲自决策的 非慈禧太后所为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光绪,慈禧太后,所为

    维新运动刚开始,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后的第四天(1868年6月14日),翁同龢即被罢官,开缺回籍。绝大部分人认为,这是慈禧太后的阴谋,是她反对变法的重要安排,而光绪皇帝是出于被迫下旨废黜翁同龢。那么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慈禧一开始不反对变法维新运动中,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下令捉拿康有为弟兄,杀害

  • 黄宗羲“力行”哲学的时代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哲学,意义,时代

    黄宗羲从解说阳明学中提炼出来的“圣人教人只是一个行”、“致字即是行字”、“必以力行为功夫”的哲学思想,虽对王阳明“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说而言,不免有转移学说重点之嫌,但十分契合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