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墉的故事:“宰相刘罗锅”?刘墉与纪晓岚是莫逆之交?

刘墉的故事:“宰相刘罗锅”?刘墉与纪晓岚是莫逆之交?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745 更新时间:2024/1/16 3:43:21

第一节酷爱书法

乾隆嘉庆年间,盛传着“宰相刘罗锅”的故事,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他是挑江山的秤杆上定盘的星,是刚正不阿、不向恶势力低头的表率。这位于嬉笑怒骂中替人化解险情的“宰相刘罗锅”就是刘墉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生于康熙五十八年,卒于嘉庆九年,在乾隆十六年考中进士,仕翰林院编修,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死后赠太子少保。他是清代着名带法家,与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并称“清四大家”,并有《石庵诗集》传世。他是乾隆最宠信的汉族官员刘统勋的儿子,继承了父亲忠正廉明、刚直不阿的优良品德,因与乾隆帝宠信的奸相和坤斗智斗勇而留下美名。

刘墉(公元17191804年),字崇如,号石奄,其父刘统勋是乾降年间的宠臣,他便继承了其父刚正不阿、忠正廉明的优良品德。虽然入朝为官,政绩显着,但首先他是一位书法家。在书法方面,他广泛涉猎,对唐宋诸家无不临习描摹,潜心钻研。他的书法主要习自于明代书法家董其昌,兼有唐代着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墨韵,而刘墉则自称其书法学自三国时魏国书法家钟繇。他擅长楷书、行书,尤其擅长小楷。

应验了“物随人变”这句话,刘墉一生颇为坎坷,经历了许多次的变故,他的书法也随着他的经历的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风格:早年,刘墉为官之途风平浪静,他的书法则珠圆玉润;中年,因受其父牵连,被免官,进入牢狱,而在狱中,因他威武不屈,这时的书法就变得雄劲而有力了;到了晚年,当他已看破世事,不再追求功名利禄,他的书法也就逐渐地趋于平淡,不再像早年那样将意蕴流于文字表面,而是将劲气收敛,使书法绵里藏针,更上一层楼。

第二节莫逆之交

良将易得,知己难求。在这方面刘墉是幸运的,因为他拥有纪晓岚这样的莫逆之交。乾隆刘墉像十二年,纪晓岚在乡试中以第一名中举,他去刘统勋府上拜见老师,便结识了刘统勋的儿子刘墉。自此以后,到嘉庆九年刘墉去世为止,两人的友情共维持了五十八年之久。

在漫长的五十八年中,他二人共历风雨,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一些趣闻,至今仍广为流传。

有一天,纪晓岚的朋友蒋爱亭将宋代着名书法家黄庭坚的碑帖送给他,得此宝贝,纪晓岚十分欣喜,但转念一想,便决定将这一宝贝转赠给挚友刘墉,以免暴殄天物。谁想,刘墉看过之后,却认为此帖中虽有十数位名家的跋语,但此帖本身却是赝品,于是便婉言谢绝了,浇了纪晓岚一头冷水。后来,纪晓岚把这一碑贴送给了识货人。在纪晓岚《书(黄庭帖)跋尾后》,他不无遗憾地写道:“石庵或以与他本不类疑之耶!‘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此之谓也。”这次和不愉快,对他们的友情却未有一丝的影响。

但这次的不愉快对他们的友情根本没有一丝一毫的影响。不久之后,刘墉便意外地得到已流传了一千多年的《藏经》残本,恳请纪晓岚为它题诗,纪晓岚随即应允,欣然提笔写了题为《刘石庵相国(藏经)残帙歌》的二百二十四字的七言古诗。

刘墉与纪晓岚在朝中为官期间,和坤仗着乾隆帝对自己的宠信,在朝中飞扬拔扈,作威作福。刘、纪二人虽然很痛恨和坤的罪恶行径,但又无可奈何,因为作为臣子,他们不能得罪皇上。然而,让他们像朝中其他诸臣一样依附和坤,向和坤献媚,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在这种欲干不能、欲罢下忍的两难处境中,他们只得私下达成共识,做“太平卿相”,依靠诙谐与幽默,隐身于朝廷之中,保存实力,伺机而动。于是,以后的二三十年间,他们便将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花在互赠砚台、互讨字帖、聊天、斗嘴等事情上。

刘、纪二人都熟读典籍,博古通今,又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所以二人在一起,便从儒、释、道三教的得失,谈到虚幻的鬼神世界,到人的生老病死等自然规律,谈到古今中外的奇人异事,海阔天空,无所不谈。

刘墉、纪晓岚还经常一同为他人题诗、捉笔代书,这也是他们之间深挚友谊的一种体现方式。关于这一点,可以从纪晓岚写过的四首题为《石庵相国手书卷子以赠芸楣尚书季子翥升装池后芸楣索题为成四绝》的七绝中窥知一二。单看这四首绝句的题目,觉得颇为复杂,其实事情却相当简单。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彭元瑞先是请刘墉为其子翥升书写卷子,之后,又把刘墉写的卷子装裱后请纪晓岚题诗,于是,便有了这四首绝句。之后,二人竟获得了共识,不是刘墉所书写的文章,纪晓岚概不作诗,同时,刘墉也是如此,不是纪晓岚起草的文章决不动笔书写。

刘墉和纪晓岚二人,一个刚正不阿,另一个风流儒雅,虽性格迥异,但却志趣相投,皆不惧强权。他们二人相交五十八年,始终同舟共济,共同经历风风雨雨。他们二人既可以说是相知相携、肝胆相照的挚友,又可以说是在险恶宦海中互相慰藉的知音。

第三节智斗和砷

而有一次在乾隆四十六年,有一次,刘墉从湖南巡抚卸任,回京上任,与和坤同在朝中为官。当时,和坤仗着有乾隆帝撑腰,在朝中作成作福,飞扬拔扈。为了能保住头上的乌纱帽,大臣们纷纷都趋附于和珅。但刘墉、董浩、纪昀、铁保等大臣始终不肯向和坤屈服,这自然引起了和珅的憎恨,于是和珅便千方百计地为难这些大臣。

乾隆帝想让刘墉做吏部侍郎。因为吏部负责铨选考核天下官吏,极其重要,而刘墉又不为和珅所用,任吏部侍郎后必然对他不利,于是和珅便以刘墉个子矮小、面貌丑陋、背部有“驼峰”、有碍国体为由,试图让乾隆帝打消任刘墉为吏部侍郎的念头。但刘墉立刻以东晋陶渊明为例进行反驳。他说:“和大人此言差矣,古代就有眼斜貌丑的人在朝为官,而且为官清正清廉,流芳百世的,有五柳先生陶渊明,至于陶渊明究竟是否眼斜貌丑,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句中不难看出。试问,若非眼斜,陶渊明又如何能在东篱采菊却望见南山呢?”一席话,引得在场众人捧腹大笑,连乾隆帝也夸他才思敏捷,但和珅却进一步刁难刘墉,要他在金銮殿之上,以驼背为题吟诗来证明自己可以担负起吏部侍郎这一重任。和坤本以为这下可难住刘墉了吧,谁知刘墉出口成章:

背驼负乾坤,胸高满经纶。

一眼辨忠奸,单腿跳龙门。

丹心扶社稷,涂脑谢皇恩。

以貌取材者,岂是贤德人。

不但解了和珅的难题,而且还在诗中隐晦地讽刺了和珅,使和珅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乾隆帝写字像清脚,本想阻止刘墉当吏部侍郎,却使刘墉不但得到了皇上的赏识,还稳获吏部侍郎一职,而且使自己在皇上和众大臣面前丢了脸。从此以后,刘墉与和珅的积怨更深了。

刘墉在朝为官的二十四年中,也正是和珅在朝中专权之时。因为乾隆,刘墉无法与和珅发生正面冲突,但刚正不阿的他又岂能容忍和珅如此张狂。于是,他便在暗中与和珅较劲,旁敲侧击,借以挫败和珅的威风。刘墉因天生聪明,又极善辩,所以大多数回合都是以刘墉胜出,和珅吃哑巴亏而告终。

每逢大年初一,和珅必定会去皇宫为乾隆拜年。这天,刘墉却披了一件沾满油渍的破烂衣服,让人在自家门口泼了水,等在门边。等前往和珅的轿子路过门口之时,他便忙迎上前去,请和珅到府中一坐,无奈,和珅只得下轿。谁知刘墉一见他下轿,便跪在地上,五体投地。按大清礼节,同级官员必须以礼相待。和珅自然不敢违律,于是就极不情愿地跪下回礼。起身时,他为拜见皇上而特意穿的玄裘绣袄、貂帜狐裙已染上了一片污渍。受此捉弄之后,和珅又气又恨,便跑到乾隆面前哭诉,哪知乾隆一笑了之,令和珅无可奈何。

乾隆丙戌年,天下大旱,尤以山东、直隶两省受灾最为严重。到了冬天,这两省更是哀鸿遍野,令人惨不忍睹。但无奈当时国库吃紧,朝廷无法全力赈济灾民,于是刘墉与纪晓岚便想出了请京城首富和珅入瓮,向和珅募集赈灾银两的计策。商定具体方案之后,二人便依计行事。

几天之后,和珅便得到了刘府向山东老家偷运二十万两白银,无偿给灾民的消息。这一消息顿时令和珅精神大振,以为扳倒刘墉的机会到了,便纠集家丁,拦截了刘府的驮队。和珅以为赃物在手,告刘墉一个贪赃枉法罪,不曾想追到的却是一箱箱鹅卵石,中了刘墉的计,反被刘墉以和珅置山东十万灾民死活于不顾、私自拦截赈灾银两的罪名告上了朝廷。

在乾隆帝面前,刘墉与和珅互不相让,他们一个说箱中确实是白银二十万两,另一个则连呼中计,一口咬定箱中装的是石头,令乾隆难下定论,但是朝中大臣却纷纷作证,说亲眼看到二十万两赈灾银两装箱起运,为了保护和珅,乾隆帝只好顺水推舟,令和珅速速回府,取出四十万两白银,交给刘墉运往灾区,以赈济灾民。

因巧施妙计,刘墉不但为灾区募集了六十万两赈灾银,救济了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百姓;而他不惧权势,敢在老虎嘴里拔牙的举动更是赢得了满朝文武百官的钦佩和百姓的称赞。而这件事情,也被传为佳话。和珅这一次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虽恨刘墉入骨,但却对刘墉无可奈何。

嘉庆九年,刘墉病逝,享年八十五岁,赐谥号为“文清”。他有相当骄人的书法成就,是清代着名的书法家。在朝为官时,他不攀附权贵,刚正不阿,为老百姓所爱戴。他秉持公正,坚持真理,甚至不惜犯犯上之罪,在龙身上拔鳞,从太上皇乾隆帝手中讨要传国玉玺,由此可见其刚正方直。

标签: 刘墉宰相莫逆之交

更多文章

  • 他主持太平天国大局 但地位为何低于陈玉成?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地位,大局,太平天国

    天平天国运动中涌现出一些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李秀成和陈玉成便是。两人早年参加太平军,作战机智勇敢,都是从普通士兵晋升为青年将领。天京变乱后,为了挽救天平天国危急形势,李秀成和陈玉成被洪秀全提拔为王,李秀成被封为“万古忠义”的忠王,他和陈玉成在太平天国后期衰弱的形势下,在军事上连连获胜,中兴了天平天国

  • 清代诗人龚自珍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清代,诗人,龚自珍

    清代思想家、诗人龚自珍逝世于1841年9月26日逝世。龚自珍,晚清思想家,史学家。一名巩祚,字瑟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二十七岁为举人。道光元年(1821)官内阁中书,任国史馆校对官。九年,始成进士。官至礼部主事。十九年,弃官南归。二十一年,于江苏云阳书院猝然去世。龚自珍初承家学渊源,从文字、训诂

  • 晚晴百年政要与将领名人大全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名人,将领,政要

    曾国藩(1811年~1872年)曾国藩,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他是清末政坛重要人物,湘军首领。他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1838年他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历任礼部右侍郎,兵、吏部侍郎等官职。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他在1853年初奉命在湖南办理团练,后来在此基础上扩编成为作战凶猛的湘军。18

  • 于100年前,慈禧去世前照片,公园看雪,虽不惧严寒却把宫女冻坏!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严寒,宫女,虽不

    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封建王朝是清朝。清朝历史上,曾出现了雍正、康熙及乾隆爷孙三代开创出的康雍乾盛世,康熙皇帝更是自诩“十全老人”。并且清朝也出现了孝庄太后,慈禧太后这样厉害的女性人物。但是两人给大清带来的命运却完全不一样,孝庄太后一生极力辅佐康熙铸就盛世,慈禧大权在握

  • 龚自珍儿子为何引洋人进圆明园:龚自珍儿子龚半伦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儿子,圆明园,洋人

    导读:英法联军进北京的时候,出来个带路人,名叫龚半伦。这姓氏并不像张王李赵一样多见,姓龚的古人中,怕是清朝大诗人龚自珍名气最大了。龚半伦便是龚自珍的儿子。俗语说“龙生龙,凤生凤”,又说“老子英雄儿好汉”,看起来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定律古往今来是深入人心了。其实虎父未必无犬子,历史上有许多圣贤之人英明一世

  • 清朝京都的九门各有什么用途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京都,各有,清朝

    想当年明朝的刘伯温修建北京城,共设了九个城门,就是人们常说的北京“内九城”。今天北京九门中虽大多无存,但回忆九门的历史掌故,别有一番情趣。古代官职中“九门提督”,那“九门”也正是指这九门。北京内城九门指的是东边的东直门、朝阳门;

  • 戊戌变法后慈禧太后斩七人缘何却只有六君子?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人缘,君子,戊戌变法

    徐致靖(1826-1918),字子静,江苏宜兴人,思想开明,拥护革新,曾给光绪皇帝上过有名的《人才保荐折》,保荐过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张元济等维新人士。徐致靖大难不死,“戊戌七君子”变为“六君子”。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以后,谭嗣同等六人在北京菜市口刑场慷慨就义。他们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戊

  • 谭嗣同死刑前说了一句话,让刽子手颤抖不止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刽子手,句话,说了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下令逮捕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往了国外,谭嗣同、林旭、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杨锐被捕并被杀害。他们六人被称为“戊戌六君子”,而谭嗣同在临刑前说出这话令刽子手手抖不止,握不住刀。那么,谭嗣同究竟说了什么呢?1898年9月28日,“戊戌六君

  • 康有为是如何把慈禧和荣禄的绯闻炒作起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康有为,慈禧,绯闻

    提到中国近代史,慈禧是个绕不过去的人物。这个老太婆,以一介女流之身,在虎狼环伺之下,独掌乾坤数十年,屹立不倒,也算是一个传奇。慈禧的历史功过,大家早就耳熟能详,我就不说了。我只说说她的“绯闻”。关于慈禧的“绯闻”有很多,最着名的,当属他和权臣荣禄的一段情缘。据说,慈禧在进宫之前就与荣禄青梅竹马,两小

  • 清末莱阳抗捐斗争的领袖曲诗文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是怎么,清末,莱阳

    清末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山东莱阳县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人民抗捐抗税斗争。曲诗文就是领导这场反封建斗争的着名领袖。拜盟立会闯县城曲诗文(公元1849年—1914年),莱阳城西柏林庄人。他自幼务农,一直过着贫苦的生活。领导抗捐抗税斗争这年,他已年逾花甲。由于他性情刚直,见多识广,又乐意为穷乡亲抱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