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清照再婚之谜,明清文人竟让她“没有”再婚?

李清照再婚之谜,明清文人竟让她“没有”再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89 更新时间:2024/1/21 1:08:44

在丈夫赵明诚去世之后,李清照曾经有过再婚经历,这事在宋人著作中多有暗示或明确记载。例如:

一、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赵(明诚)死,(李清照)再婚某氏,讼而离之。

二、朱?《萍洲可谈》卷中:本朝女妇之有文者,李易安为首称……然不终晚节,流落以死。

三、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易安再婚张汝舟,未几反目,有《事》与綦处厚云:“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传者无不笑之。

四、洪适《释隶》卷二十六:赵君(赵明诚)无嗣,李又更嫁。

五、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漱玉集》一卷,易安居士李氏清照撰……嫁东武赵明诚德甫。晚岁颇失节。

六、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十八:右承奉郎监诸军审计司张汝舟属吏,以汝舟妻李氏讼其妄增举数入官也……李氏,格非女,能为歌词,自号易安居士。

网络配图

七、赵彦卫《云麓漫抄》卷十四载李清照《投内翰綦公?礼启》:……忍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才……友凶横者十旬,盖非天降;居囹圄者九日,岂是人为!

在宋人著作中,我们不曾看到有谁对这种说法提出异议的。

但是,到了明清两朝,情况发生了变化。明代开始有人对李清照曾经再婚张汝舟的说法提出异议,入清之后异议之声日益响亮。至晚清时期,李清照不曾再婚之说,赞同的人越来越多,口气越来越肯定,俨然已成定论。请看:

一、明人徐[火勃]《徐氏笔精》卷七:《渔隐丛话》云:“赵无嗣,李又更嫁非类。”且云:“其《启》曰:‘猥以桑榆之晚景,配此驵侩之下材’。”殊谬妄不足信……更嫁之说,不知起于何人,太诬贤媛也。

二、清陈文述《颐道堂诗选》外集卷七《题查伯葵撰<李易安论>后》:李清照再适之说,向窃疑之……《云麓漫抄》所载《投綦处厚启》,殆好事者为之。盖宋人小说,往往污蔑贤者……尝欲制一文以雪其污,苦未得暇,今读伯葵所作,可谓先得我心。

三、俞正燮《癸巳类稿?易安居士事辑》:……其时无学者不堪易安讥诮,改易安与綦学士启,以张飞卿为张汝舟,以玉壶为玉台,谓官文书使易安嫁汝舟,后结讼,又诏离之,有文案……余素恶易安改嫁张汝舟之说,雅雨堂刻《金石录序》,以情度易安不当有此事……赵彦卫、胡仔、李心传等,不明是非,至后人貌为正论。

四、沈涛《瑟榭丛谈》卷下:《老学庵笔记》……放翁不曰“张汝舟妻”而曰“赵明诚妻”,可见易安无改适之事。

五、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易安居士再适张汝舟,卒至对簿……反复推之,易安当不其然。

六、黄友琴《闺秀正始集?书雅雨堂重刊《金石录》后》:李易安作《金石录跋》,时年已五十有二。国朝雅雨卢公重梓是书,序中决其必无更嫁事,谓是好事者为之……数百年覆盆,遂得昭雪,自是易安可免被恶声矣。

网络配图

七、陆心源《仪顾堂题跋?<癸巳类稿?易安事辑>书后》:李易安改嫁,千古厚诬。

八、李慈铭《越缦堂乙集?书陆刚甫观察<仪顾堂题跋>后》:……张汝舟妻李氏,或本易安一家,与夫不咸,讼讦离异,当时忌易安之才如学士秦楚材者,及被易安诮刺如张九成等者,因将此事移之易安……余申而辩之,补俞氏之阙,正陆氏之误,可为不易之定论矣。

…………

事实究竟如何,姑且不论(将作另文再论),看清代学者如此前赴后继、激情澎湃地进行否定的论证,我不禁产生好奇:他们为何如此不遗余力、主张李清照不曾再婚呢?

经过一番考察和思索,我认为,有如下几种可能的原因:

首先是,明清时期道德观念比前代更趋保守。人们对妇女尤其是像李清照那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妇女的再婚事实,很难认同和接受。像清人梁绍玉那样,有“其实改嫁本非圣贤所禁”(见其《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二)这样通达认识的人不多,更多的是像明人江之淮那样无法接受曾经跟赵明诚“佳人才子,千古绝唱”的李清照,竟然在丈夫死后跟他人再婚,“文君忍耻,犹可以具眼相怜;易安更适,真逐水桃花之不若矣。”(见其《古今女史》卷一引)明人黄溥虽然并未反对李清照再婚说,但是他的一番话语,却颇能道出清代那些反对李清照再婚说者的心声:“予叹易安,翁则清献,为世名臣,夫则明诚,官至郡守,亦景桑榆,何为而再适耶?”(《闲中今古录》)

网络配图

其次是,李清照的词在明清时期日益受到推崇。虽然李清照的诗词才华在她年轻时代就已经受到了若干文坛前辈的肯定,宋代的文论家也对李清照的词赞赏有加。但是,评价大致只是:她是宋朝妇女中词写得最好的一位。例如,王灼《碧鸡漫志》云“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朱?《萍洲可谈》云“本朝女妇之有文者,李易安为首称”。到了明清时期,评价就不止这个高度了。大多认为李清照属于历史上少数最优秀的词作者的行列,有人说,李清照是李后主的后身;或者说,李煜、李清照是词人之正宗。

再次是,明清一些有成就的文人对嫉贤风气深恶痛绝。不少人在申述李清照不曾再婚观点的时候,都有这样一种推论:李清照之所以“被再婚”,是因为她恃才自傲,曾经讥笑过当时的一些文人。上引俞正燮、李慈铭的观点,就都是如此。

我认为,明清学者之所以力主李清照不曾再婚,除了一定成分的“科学探索”之外,也不能排除他们的主观需要,即,李清照不曾再婚,更符合他们的时代和自身利益。

标签: 宋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甲骨文中提到过夏朝吗?夏朝是否真实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夏朝,甲骨文,历史解密

    夏朝是否存在这个问题,想要找出一些直接的证据还是挺难的,毕竟文字是从商朝时期的甲骨文才开始的,也就是说夏朝如果存在的话,它并没有当时的文字记录,那么,如果从距离最近的甲骨文里面来寻找呢?可是现如今已经翻译出来的甲骨文里面,始终都找不到夏这个字,难道说夏朝是真的不存在吗?但是为什么依旧有很多人相信夏朝

  • 陈修园有着怎样的医学主张?他有哪些医学理论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陈修园,清朝,历史解密

    陈修园的时代,一般医生为了应付门诊,多半只学习唐、宋以来各个医家的药书、方书,想从中找出几个治病的药方,而对祖国的医学经典著作、理论著作和《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以及《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到著作并不感兴趣。更不愿为研究这些著作而下苦功夫。陈修园感到这股轻视中医基本理论的风气是不正常的。

  • 铲除诸吕时刘襄太自私,活该无缘帝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襄,汉朝,历史解密

    汉初的诸吕之乱在被平定后,刘襄作为打响诛吕第一枪的汉室诸侯王,也是一开始被捧上天的,成为了最有可能继承帝位的人,刘襄也是志得意满,等着被朝中大臣逢迎入长安,结果等到的却是刘恒继位了,让自己罢兵归国,其实就刘襄和刘恒表现来看,刘襄活该当不了皇帝。首先说下两人的出身,刘襄出身是被后世争议很多的,他的父亲

  • 端木赐的学习能力怎么样?为什么说他被世人所低估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端木赐,孔子,历史解密

    子贡学习上的优异,首先体现在他的“言语”水平的高超上。《论语·先进》说:“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予、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可见子贡是“言语”方面的优异者,也就是说子贡在说话技巧、演讲技能上有独到之处。据《左传》等史书可知,在孔子那个时代,外交礼宾人员的语

  • 赵云如果不救刘禅,蜀国会亡国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禅,三国,赵云,历史解密

    在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中有这么一段描写:赵云乃拔青釭剑乱砍,手起处,衣甲平过,血如泉涌。赵云大喝一声,挺枪骤马,杀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这一段描写的是赵云一人左手持青釭剑,右手握龙胆亮银枪,在长坂坡大战曹操50万大军的场景。无论是读《三国演义

  • 揭秘明朝最大的两个外患去向之谜 他们到底去了什么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北元,历史解密

    在历史上,明朝对蒙古的称谓有两种,一个是瓦剌,一个是鞑靼。那么,鞑靼后来去哪了?1368年,朱元璋革命成功,元朝退守蒙古本部,因为地处塞北,史称为北元。虽然败退,但是蒙古还自称是大元,认为是大元的继承者。不过,明朝却不这样看,认为元朝已经终结,明朝才是中国的正统王朝,逃到塞北的元朝只能是“残元”。“

  • 古代长枪枪杆为什么都是木质的 而不是铁做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古代,长枪,历史解密

    相信大家对长枪不会陌生,自长枪取代矛之后它一直是我国古代军中重要的制式武器,就是到了近代我军也曾使用它大量杀伤日军。历代多有名将以枪为武器征战沙场建功立业,因枪具有威力大、防不胜防等特点,所以人们喜称其为百兵之王或百兵之贼。枪的结构简单,一般由枪头、枪缨和枪杆组成。今天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有没

  • 古时候交通不发达,地方官员怎么去京城开会?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清朝,历史解密

    中国古代的官员比我们工作时累得多,也许很多人一直有一个问题,这些官员来自哪里?他们每天上朝吗?每天什么时候去朝堂?是怎么到那儿的?历代官员上朝的要求中国有很多朝代,所以上朝在每个时期并不统一,也有不同的制度。当时,唐朝规定,都城的所有官员都必须上朝,这样看来,似乎对官员等级有一定的要求。五级以下的官

  • 李白是怎么被赶出朝廷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白,唐朝,历史解密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李白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仙风道骨、自由洒脱的李白,注定当了不官。李白曾经多牛啊,有多少人崇拜他啊,唐玄宗仰慕他的才华,将其招入宫,不为权贵所折腰的李白在巅峰时期,过着“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的生活,

  • 同为唐朝著名诗人,为何杜甫穷困潦倒?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杜甫,唐朝,历史解密

    李白、杜甫,一个被称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两人皆为唐朝著名的诗人,更是诗歌史上最耀眼的两颗明星,流芳千古。不过我们从他们的生平和诗词中可以看出,李白一生逍遥自在,纵情山水,而杜甫则是半生困顿潦倒,忧国忧民,两位同样是极为杰出的诗人,为何反差如此之大呢?首先,李白出生在大唐最为鼎盛的时期,若是将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