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铲除诸吕时刘襄太自私,活该无缘帝位

铲除诸吕时刘襄太自私,活该无缘帝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89 更新时间:2023/12/26 20:08:42

汉初的诸吕之乱在被平定后,刘襄作为打响诛吕第一枪的汉室诸侯王,也是一开始被捧上天的,成为了最有可能继承帝位的人,刘襄也是志得意满,等着被朝中大臣逢迎入长安,结果等到的却是刘恒继位了,让自己罢兵归国,其实就刘襄和刘恒表现来看,刘襄活该当不了皇帝。

首先说下两人的出身,刘襄出身是被后世争议很多的,他的父亲是私生子,《史记.齐悼惠王世家》齐悼惠王刘肥者,高祖长庶男也。其母外妇也,曰曹氏。刘肥成了刘邦的长子,在吕后嫁给刘邦前,刘邦就和曹氏情妇生下了刘肥,所以说血统没疑问,问题就是曹氏的身份不好,但是刘邦对于刘肥还是格外宠爱的,高祖六年,立肥为齐王,食七十城,诸民能齐言者皆予齐王。汉初,刘肥是汉室王侯中封地最大的。

而刘恒呢?他的生母是薄太后,薄太后当初是私通所生,秦末魏豹称魏王,薄太后母亲魏媪将其谨献给了魏豹,在刘邦灭了魏豹后,而薄姬输织室,是刘邦一次偶然看到薄太后姿色还不错,才纳入后宫的,但是少有临幸,所以说薄太后是恨不得宠的人,如果说曹氏是在刘邦称帝后进入后宫的,那怎么也是宠妃级别的啊,别人怎么看不管,起码当初刘邦还是很喜欢曹氏的。

在吕后掌权时期,刘襄的志向也就是能够安稳地在自己封国过日子罢了,在刘肥活着的时候,吕后就看刘肥不舒服,刘肥为了保命,只能“无私奉献”,献城阳郡,以为鲁元公主汤沐邑,鲁元公主也就是吕后的亲生女儿,此后吕后也是在齐国身上“割肉”,高后立其兄子郦侯吕台为吕王,割齐之济南郡为吕王奉邑。高后割齐琅邪郡立营陵侯刘泽为琅邪王。

而刘襄面对吕后的高压自然也是没有什么心思的,不过吕后死后,以吕禄吕产为首的诸吕权术和吕后比起来太嫩了,所以吕后在死前,让两人分掌握南北两军,告诫两人,必据兵卫宫,慎毋送丧,为人所制,其实这个时候吕后就知道吕氏的结局了,因为据守都城,就说明了吕氏已经没有震慑朝臣的威信了,战战兢兢的吕禄吕产也是打算先发制人。

硃虚侯章以吕禄女为妇,知其谋,乃使人阴出告其兄齐王,欲令发兵西,硃虚侯、东牟侯为内应,以诛诸吕,因立齐王为帝。

刘章和刘兴居(东牟侯)也都是刘肥的儿子,两人是在这汉朝朝政动乱之际发现了机会,派人告诉了刘襄起兵进京,诛杀诸吕,进而称帝,可以说,如果刘襄有魄力的话,是位有野心同时有能力的雄主的话,他完全可以用自己的班底,以及齐国的军力去抢这大汉的帝位,不过刘襄在整个铲除诸吕的事件中,表现的更多的是一个为自己谋利的人,还是一个等着皇帝位砸在自己脑袋上的人。

刘襄在齐地起兵之初,第一步做的不是联合汉室宗亲,而是打起了琅邪王的注意,虽然刘泽的封地是吕后从齐国那里夺过去的,但起码人家刘泽是刘邦的堂兄弟啊,可是刘襄干的是什么事,刘襄派人忽悠刘泽,说刘襄想起兵诛吕,但是自己不会领兵,让刘泽主张大事,刘泽听后到是挺高兴,兴高采烈的去了齐国,结果,琅邪王信之,以为然,驰见齐王。齐王与魏勃等因留琅邪王,而使祝午尽发琅邪国而并将其兵。

刘泽发现自己的封地没了,自己在刘襄身边成了光杆司令,要是刘襄随便给自己安一个和吕氏有联系的借口,做掉自己也是太容易,所以刘泽也开了忽悠模式,忽悠刘襄让自己去长安给刘襄造势,让刘襄事后可以顺利称帝,刘泽自称,而泽於刘氏最为长年,大臣固待泽决计。刘襄听后也是被忽悠的一来一来的,齐王以为然,乃益具车送琅邪王。

这里就看出刘襄缺乏政治头脑了,当时刘姓宗室大多都是很反感吕氏的,可以说刘襄起兵,被人就算不明面支持他,最起码不会捣乱,刘襄起兵应该直接西进,直奔长安,可他第一步却是夺了刘泽的封国,这让人觉得,刘襄是打着铲除吕氏的借口,做的是保“私仇”的勾当,毕竟琅邪之地原本是齐国的底盘。

而刘襄有轻信了刘泽的话,他也不想想,自己抢了人家的封地,刘泽怎么可能到长安去给他说好话,明显的脱身之计,刘襄却没有太多质疑,可见,当时刘襄已经自认,皇帝的作为非自己莫属了,即便刘泽说了自己的坏话,自己仍然是最有资格继承帝位的。

琅邪王既行,齐遂举兵西攻吕国之济南。到了这里,刘襄才开始西进,去打吕氏的封国,并且号召宗室一起行动,相国吕产乃遣大将军灌婴东击之,灌婴自然是不会在那个时候给吕氏卖命的,乃留兵屯荥阳,使使喻齐王及诸侯,与连和,以待吕氏之变而共诛之。齐王闻之,乃西取其故济南郡,亦屯兵於齐西界以待约。

可以说,如果刘襄想要称帝,绝不可以停下来,因为只有兵临长安,他才最有实力可以染指皇位,要么当时刘襄不想称帝,要么可就是刘襄齐地傻呵呵的以为,帝位会从天而降,砸到自己,毕竟当时的少帝是肯定要废的,谁当来继续当皇帝,还不是朝中老臣说了算,但载中,刘襄一直没有派亲信联络朝中重臣,刘襄更不了解京城的事态,只是在等,机遇就是这样,你只能去抓,抓住了就成功了,你一直在等,那绝对是看着机遇从自己眼前溜走。

大臣议欲立齐王,而琅邪王及大臣曰:「齐王母家驷钧,恶戾,虎而冠者也。方以吕氏故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长者;且代王又亲高帝子,於今见在,且最为长。以子则顺,以善人则大臣安。」於是大臣乃谋迎立代王,而遣硃虚侯以诛吕氏事告齐王,令罢兵。

其实个人不觉得当初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支持刘襄,只是一部分人且没有足够影响力的人提出的意见,可能是和刘章刘兴居关系比较近的官员,不然也不能是刘泽在大家面前说了刘襄几句坏话,大家就改变了立刘襄的计划,而且刘襄的舅舅驷钧是个什么样的人,也不是就刘泽一个人知道,可以说从陈平周勃等人计划铲除诸吕的时候,心里就有了继承帝位之人的人选了,刘襄早就被排除在外了。

不管当时到底有没有朝中的元老找过刘襄,说要立让他为帝,就刘襄的行动而言,他都没有抓住机遇,而刘恒呢?在得知自己要被立为皇帝,他第一反应是怀疑,《史记.孝文本纪》於是代王乃遣太后弟薄昭往见绛侯,绛侯等具为昭言所以迎立王意。也就是派了自己的舅舅去打探消息,得知是真的消息后,立刻开往长安,而刘恒也不是直接就进入长安的,至高陵休止,而使宋昌先驰之长安观变。在进一步确定安全之后,刘恒才踏踏实实的开始自己的帝王之路,在见到出迎的朝臣之后,刘恒帝王之气就已经出来了。

代王驰至渭桥,群臣拜谒称臣。代王下车拜。太尉勃进曰:「原请间言。」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太尉乃跪上天子玺符。代王谢曰:「至代邸而议之。」遂驰入代邸。当时周勃是想要和刘恒私下聊一下的,基本上就是给自己邀功的节奏,同时也是试探一下,这个自己迎来的皇帝听不听话,但是直接被宋昌回绝了,应该就是刘恒的意思,在那种场合,刘恒不便第一次和大家见面就爆发不愉快,但是也不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没有威严的皇帝,所以有些话,只能是手下的人替他说。

至此刘恒被朝臣面子工程般的劝谏,终于答应称帝,值得注意的是,刘盈当时还是有儿子的,而且后少帝刘弘还在宫里,之后就有了最可疑的,大臣一口同声的说,刘盈的儿子都不是亲生的,《汉书.高后纪》大臣相与阴谋,以为少帝及三弟为王者皆非孝惠子,复共诛之,尊立文帝。

问题是刘盈就算在位时被吕后压制,怎么能够容忍吕后把被人的孩子安排入宫,成为自己的孩子呢?吕后活着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提,吕后一死,刘盈的儿子就都不是亲生的了?值得注意的是,刘盈的儿子被一窝端,发生的时间点很蹊跷,不是在刘恒进入长安之前,而是进入长安的当天。

《汉书.高五王传》济北王兴居初以东牟倨与大臣共立文帝于代邸,曰:“诛吕氏,臣无功,请与太仆滕公俱入清宫。”遂将少帝出,迎皇帝入宫。在刘恒被大家簇拥在代邸的时候(代邸相当于刘恒在长安的办事处),刘兴居和夏侯婴两人也是想要抢功,去宫里把那个后少帝撵了出去,《史记.孝文本纪》皇帝即日夕入未央宫。乃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以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刘恒入宫之后,立刻让亲信长官了宫城禁卫和都城城防,到这个时候,刘恒的皇位才算是坐稳了。

而后少帝和他的那些兄弟,被朝臣打上“野种”标签的兄弟几人,在当夜就被杀了,可以说其中没有刘恒或者刘恒手下人的旁敲侧击,是不会有这么利索的行动的,毕竟只要有刘盈的儿子活着,刘恒的帝位就有威胁,刘恒是不会让这个定时炸弹留在身边的,可能诛杀刘盈的儿子,就是刘恒和朝臣们之间达成的没有明说的默契协议。

标签: 刘襄汉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端木赐的学习能力怎么样?为什么说他被世人所低估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端木赐,孔子,历史解密

    子贡学习上的优异,首先体现在他的“言语”水平的高超上。《论语·先进》说:“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予、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可见子贡是“言语”方面的优异者,也就是说子贡在说话技巧、演讲技能上有独到之处。据《左传》等史书可知,在孔子那个时代,外交礼宾人员的语

  • 赵云如果不救刘禅,蜀国会亡国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禅,三国,赵云,历史解密

    在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中有这么一段描写:赵云乃拔青釭剑乱砍,手起处,衣甲平过,血如泉涌。赵云大喝一声,挺枪骤马,杀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这一段描写的是赵云一人左手持青釭剑,右手握龙胆亮银枪,在长坂坡大战曹操50万大军的场景。无论是读《三国演义

  • 揭秘明朝最大的两个外患去向之谜 他们到底去了什么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北元,历史解密

    在历史上,明朝对蒙古的称谓有两种,一个是瓦剌,一个是鞑靼。那么,鞑靼后来去哪了?1368年,朱元璋革命成功,元朝退守蒙古本部,因为地处塞北,史称为北元。虽然败退,但是蒙古还自称是大元,认为是大元的继承者。不过,明朝却不这样看,认为元朝已经终结,明朝才是中国的正统王朝,逃到塞北的元朝只能是“残元”。“

  • 古代长枪枪杆为什么都是木质的 而不是铁做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古代,长枪,历史解密

    相信大家对长枪不会陌生,自长枪取代矛之后它一直是我国古代军中重要的制式武器,就是到了近代我军也曾使用它大量杀伤日军。历代多有名将以枪为武器征战沙场建功立业,因枪具有威力大、防不胜防等特点,所以人们喜称其为百兵之王或百兵之贼。枪的结构简单,一般由枪头、枪缨和枪杆组成。今天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有没

  • 古时候交通不发达,地方官员怎么去京城开会?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清朝,历史解密

    中国古代的官员比我们工作时累得多,也许很多人一直有一个问题,这些官员来自哪里?他们每天上朝吗?每天什么时候去朝堂?是怎么到那儿的?历代官员上朝的要求中国有很多朝代,所以上朝在每个时期并不统一,也有不同的制度。当时,唐朝规定,都城的所有官员都必须上朝,这样看来,似乎对官员等级有一定的要求。五级以下的官

  • 李白是怎么被赶出朝廷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白,唐朝,历史解密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李白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仙风道骨、自由洒脱的李白,注定当了不官。李白曾经多牛啊,有多少人崇拜他啊,唐玄宗仰慕他的才华,将其招入宫,不为权贵所折腰的李白在巅峰时期,过着“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的生活,

  • 同为唐朝著名诗人,为何杜甫穷困潦倒?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杜甫,唐朝,历史解密

    李白、杜甫,一个被称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两人皆为唐朝著名的诗人,更是诗歌史上最耀眼的两颗明星,流芳千古。不过我们从他们的生平和诗词中可以看出,李白一生逍遥自在,纵情山水,而杜甫则是半生困顿潦倒,忧国忧民,两位同样是极为杰出的诗人,为何反差如此之大呢?首先,李白出生在大唐最为鼎盛的时期,若是将此时

  • 春秋时期的宋国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 宋国又是如何崛起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春秋,宋国,历史解密

    很多人都知道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却鲜有人知晓这个“五霸之一”其实名存实亡。其它四国军事实力均远超于宋国。宋国的总人口都不足五千,甚至连今天一个小县城的人数都赶不上,又何以去培养强大的军事实力呢?其次历史上对宋襄公的评价争议不断,有人说他的仁义不过是在惺惺作态,甚至连开国领袖毛主席也评价其为“蠢猪式

  • 历朝农民起义无数,人们记住的却不是起义本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农民起义,秦朝,历史解密

    中国古代有无数次农民起义,每个朝代小规模的起义有数百起,大规模的总共有43起,其中不乏有成功的(比如刘邦和朱元璋)但令人奇怪的是:两千多年来,农民的地位从未改变,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农民起义的领导人大多不是农民,因此农民起义的方向往往走偏。从秦末农民起义到晚清太平天国起义共计12次全国性起义,其领袖有

  • 贾元春封妃之后为什么贾府人倾其所有操办她的婚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贾元春,明朝,历史解密

    在古代,一个家族之中若是能出一位贵妃,那真是足以光耀门楣了,娘家也可以坐享贵妃给家族带来的巨大好处。比如那位著名的杨贵妃,就为杨家带来了满门荣耀,被杜甫写诗称为“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也因此诞生了炙手可热这个成语。所以,当贾元春封妃的消息传到贾府,贾府中人“不免又都样样喜气盈腮”,“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