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刘少奇手执几张简单提纲,站在七千人的会场中心,毅然决然讲出心里话,全场仿佛都静止了,许多代表一时竟忘记做记录……
那一刻,会前的热烈讨论、庐山会议的雷霆万钧,似乎都远飞天外;这样的敢言负重,比整个世界的重量还要重。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代表包括了全国各省的地县级主要负责人,人数达到了7118人,史称七千人大会。
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会议,也是党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的经济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总结经验,统一认识,切实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扭转困难的经济局面。
从1958年以来,国民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虽然在一年前召开的党的八届九中全会上已经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但由于种种原因,国家的经济状况仍很严峻。
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代表中央做了重要讲话。在讲话中,刘少奇坚持趔,从实际出发,不怕犯上讲真话的精神和勇气,无疑是他为国为民、奋不顾身的党性的集中体现。
刘少奇是一个坚持党性原则的共产党人。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他就明确地指出:“一个共产党员,在任何时候、任何问题上,都应该首先想到党的整体利益,都要把党的利益摆在前面,把个人问题、个人利益摆在服从的地位。
为了党的、无产阶级的、民族解放和人类解放的事业,能够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我们常说党性的最高表现。”
刘少奇是党内第二号人物,也是未来的党的接班人。
不少当时亲历会议的同志仍然记得,刘少奇没有照着事先准备的稿子念,而是用他的湖南口音宣布,他的书面讲话已经发给大家,就不在会上宣读了;他在报告的基础上再讲几个问题。
刘少奇首先讲到了党内的一些不正常现象:说老实话的老实人吃了亏,不老实的人却占了便宜。
不过刘少奇也重申了一点:老实人吃点亏,党和人民是看得到的,终究是会信任他们的。
而怕吃小亏的“聪明”人、不老实的人,最后是要吃大亏的,因为长期说假话,党和人民就不会信任。
“赶英超英”是毛泽东提出来的一个政治口号,但刘少奇经过算帐,认为未来的10到15年内,新中国很难赶上英国。
为了不损害毛泽东的威望,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的报告中,只是没有提“15年赶超英国”这句口号,而没有说这个口号是错误的,更没说取消这一赶超目标,而是巧妙地用“不提”来代替放弃。
另外,对于《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和人民公社“一大二公”这两个毛泽东的主张,刘少奇在报告里也没有涉及。
因为在实践中,四十条和人民公社都碰了壁,刘少奇知道如果继续鼓吹的话,就不可能在全党全国纠正错误,扭转时局。
就在七千人大会召开前不久,周恩来、陈云也提出《农业发展纲要》有些冒进,两人都受到了毛泽东的批评,被毛泽东批评为“离右派只有50米远”。
前车之鉴就在眼前,但刘少奇还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即使毛泽东不高兴,他仍然敢于在如此规模和重要的会议上,不提这三件事,其勇气真的令人敬佩。
七千人大会后,全党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实事求是的传统,对如何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也有了较一致的认识。最重要的是,解决了关乎国计民生的粮食问题。
刘少奇讲话后,原计划征购150亿斤粮食的打算被取消了,中央决定多进口一些粮食,缓解地方的征购压力。
这次会议还对粮食征收工作中的浮夸问题进行了认真总结,刘少奇也讲话中充分论述了粮食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将全国粮食危机状况向大家交了底,并提出了调整措施。
第二年,全国的粮食形势便出现了根本好转。
在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提出了共产党人的“五不怕”,那就是“不怕撤职、不怕开除党籍、不怕老婆离婚、不怕坐牢、不怕杀头。”
可惜的是,由于未能从根本上认识“左”的指导思想的错误,对违背经济规律的一些错误观点也没有进行认真清理,七千人大会上发扬的党内民主并没有持续多久。
但刘少奇在会上那铿锵有力的讲话,仍能让每一个与会人员感受到他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感受到他为了扭转经济不利、百姓挨饿的局面的大无畏的精神和政治勇气。
刘少奇同志永垂不朽!
参考资料: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七千人大会上:实事求是要有“五不怕”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