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西周时期平王东迁的具体过程

西周时期平王东迁的具体过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056 更新时间:2024/1/16 15:44:29

平王东迁的过程是西周王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周王室及诸侯国对平王东迁的反应是矛盾的、复杂的。

随着平王东迁的进行,周王朝与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本文通过对西周时期关于平王东迁问题的研究,指出:“平王东迁”是一个历史过程,并不是西周王朝灭亡的标志;

它对东周时期国家政治体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平王东迁也是一个客观事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平王的东迁

公元前770年,周幽王为追求个人享乐,将都城由镐京(今陕西西安)迁往位于今山西大同的镐京(今陕西西安)。

《史记·晋世家》记载:“幽王无道,而申侯、鲁侯、许文公始有不臣之心。幽王自坏其城,而申、鲁之师攻之,大破之。幽王奔戎,而诸侯皆反之”。

周幽王在褒姒的蛊惑下,荒淫无道,最终导致西周王朝的灭亡。周幽王被杀后,太子姬宜臼继位,即周平王。公元前770年,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

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势力有所恢复,周王室在洛邑设卿士、设管理机构、开冶铸机构等,又将王畿地区分封给诸侯国。

《史记·晋世家》记载:“平王东迁,诸侯不朝,故迁都于洛”。

周平王在迁都洛邑后,又将周王室的领地分为周王室与诸侯国两部分,周王室领地主要位于今河南洛阳一带,而诸侯国主要位于今陕西、山西一带。

《左传》记载:“先王在申,申不害在秦,秦人之强,以诛灭申侯之子文公而代之”。

周平王迁都洛邑后,周王室势力有所恢复,但依旧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重要力量。周平王东迁后不久,楚王熊恽趁郑国发生内乱之机,率兵攻打郑国。

《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子与郑伯会于郑”。

周王室的反应

《国语》中记载:“秦穆公将伐郑,使大夫百里奚、蹇叔为之谋,曰:‘戎狄之长劲而好利,好利则移其亲,恶利则以其近我,不如伐之。秦穆公乃与郑伯盟,遂伐戎而取二城。

及郑大夫庆喜言于王曰:‘戎狄贪而好利,今我欲伐之,是以有二城也。非其利也,吾取之无尽。王曰:‘善。乃赐郑大夫弓一张。于是郑伯劳师于秦而受二城”。

此说大致为:秦穆公与郑伯盟誓,约定伐郑。秦穆公因贪图郑国的财物而没有征伐郑国,事后他又在盟誓时欺骗了周王。

周王虽不高兴但并没有对秦穆公处罚,只是下令不准再与他结盟了。

秦穆公只好带着两座城返回秦国。由于此次事件的发生在秦、郑之间,所以后世史家便把此事称为“秦伯伐郑以二城”

“康王征商”

“康王征商”,也是西周时期的一次重大事件。

这次事件发生在周厉王末年。周厉王在位时,其内部贵族势力极其膨胀,他们将自己的权利集中于王室,又纵容手下进行抢劫掠夺,并且还在西周境内大肆实施“焚书坑儒”的政策。

周厉王晚年,国内矛盾激化,他便派康王(周厉王之孙)前去征讨。但因为这次征伐是以周王室为主导的,因此在征讨前周厉王并未得到周王室的任何支持。

但征讨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而康王也因此被软禁。

后来周厉王死后,其子姬胡即位,他便将都城迁至了镐京。此后不久,西戎就发动了对周朝的战争。为了保卫都城的安全,平王便率领王室成员东征西讨。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记载:“冬十月,厉王自丰镐迁于彘,天子之宫,曰丰京。”《史记·楚世家》说:“王不豫政,政在西戎,遂迁于彘”。

这两种说法都认为平王东迁后,西戎诸部的首领王不豫将都城从镐京迁至彘。但在《史记·秦本纪》中记载:“初,周厉王之时,国人暴动,幽王逃于彘”。

这说明,当时平王可能并未将都城迁至彘,而只是将都城从镐京迁到了彘。

平王东迁后,西戎诸部的首领王不豫继续统治西戎诸部。《史记·楚世家》记载:“厉王无道,国人暴动。……王不豫……国人攻之,杀王不豫”。这里的“国人”即是指西周时期的奴隶主贵族。

周公东征”

西周末年,王室与各诸侯之间矛盾尖锐,“王东迁”的消息传到各诸侯国,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诸侯国表示反对,其中以“东方”的卫国、晋国、郑国最为激烈。

如卫国就曾发表《召穆公谏周室》,申明“王室衰微”、“王室将倾”,号召诸侯“勤王救乱”。

但当时由于周王朝的内忧外患,各地诸侯并不积极。在这种情况下,周王不得不采取妥协政策。公元前771年,周平王东迁洛阳,许多诸侯都来表示祝贺。

但周王室的使者却不敢前来参加他们的庆祝活动。因为平王想以这种方式向诸侯们表明自己并不是完全依靠他们而独立的。

同年,西戎进攻西周王朝,平王东迁之事再次被提上日程。这时,平王已失去了统治地位,再加上他又处于“康王征商”之后,国内许多事情都需要他去处理。

因此,周王室虽然已无力进行反对西戎的战争,但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和实力,也为了让诸侯们看到自己不是完全依赖他们的。

平王在自己无力反抗西戎时,不得不向各诸侯发出了请求支援的信号。当时在朝中有实力的人很多,但只有周公、召公两位重臣支持他。

一方面,他利用王室的威信和地位,号召各诸侯国共同出兵讨伐西戎;另一方面,他又对各诸侯国表示忍让,并与之结盟。

在这种情况下,平王才得以在公元前771年携王室宗室及大臣东迁洛阳。这次迁都的行动对西周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成王西巡”

周成王在位的前期,平王东迁对周王室并无太大影响,但到了成王姬昌即位之后,周王室就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

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势力开始衰落,诸侯并起,相互攻伐。周成王继位后,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之一就是“西巡”。

《史记·殷本纪》记载:“成王五年,周人西巡。”这是“成王西巡”的时间点,但具体时间不明确,《史记·索隐》引《诗》云:“成王五年……诸侯莫朝于周。”

“莫朝于周”应该指的是诸侯国的君主们,而非周王室本身。所以笔者认为“成王西巡”可能是在平王东迁之后不久。

据《左传·昭公五年》记载:“今王不欲西行以伐四夷,而先王之遗风也。公将西巡而伐四夷矣。”其中的“四夷”即指的是西戎、东夷和南蛮。

成王继位后,虽对平王的东迁不积极,但仍继续西巡。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成王乃使召公奭发兵击东夷,东夷叛之。成王乃复往伐之,破之,取东夷之地。东夷既平,乃使召公奭治兵于洛邑。”

成王西巡是在“成王即位之后”进行的,这一点与平王东迁的时间点不同。

《史记·苏秦列传》记载:“六年春,燕王喜使人赐以刀剑衣帛之币。夏四月,燕国之君燕王喜以秦将攻齐,遣人赐成王武公刀剑衣帛之币。”

《史记·张仪列传》中亦记载:“楚顷襄王既立而喜自以为怀王之子也,以秦女为楚女以代平王姬。

西周政权的崩溃

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权威大为削弱,各地诸侯纷纷起兵攻周,周王朝政权已名存实亡。

但周王室对平王东迁的反应是矛盾的、复杂的,既不能说它是完全错误的,也不能说它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应该客观地评价它。

平王东迁虽然在客观上为东周初年国家统一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这种统一局面的出现不是因为平王迁都而造成的,而是周王为了加强统治才不得已迁都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平王东迁后,东周初形成了两大政治势力,即以周王室为核心的中央势力和以各诸侯国为中心的地方势力。

中央与地方各诸侯国之间长期存在着争夺政权、争夺利益的矛盾。

如平王东迁前,周王就曾将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一些诸侯王,同时又分封了一些功臣为诸侯王,这就造成了诸侯的势力不断扩大,进而威胁到周王室的统治。

此外,平王东迁后,各诸侯国为了夺取土地和人口,也与周王室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这一系列矛盾导致周王朝内忧外患、统治岌岌可危。

平王东迁后,周王室不得不对各诸侯国进行政治上的调整和军事上的防御,以稳定统治秩序。但在这一过程中,周王室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平王迁都后,周王室首先将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一些诸侯王,并派官员去管理,而把王畿之内的土地分封给了一些功臣。

这些诸侯王虽然在名义上仍为周天子的臣子,但他们实际上已经成为诸侯国的一部分了。周王室这样做,是为了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同时也是为了缓和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此外,周王室还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加强对地方诸侯国的控制。如在加强军事防御方面,周王室一方面派官员到各地巡视、考察地方防务;另一方面又派军队去各地驻守和防备,以防止地方诸侯国与周王室相勾结。

一方面,平王采取了“内修政事”的政策,即加强王室内部建设和统治机构的管理,同时削弱地方诸侯国的实力;

另一方面,周王室又采取“外结诸侯”的政策,即以加强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来抑制地方诸侯国的势力。

结语

西周时期平王东迁是一个历史过程,并不是西周王朝灭亡的标志。东周时期各诸侯国与周王室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这也是平王东迁带来的负面影响。

平王东迁对东周时期国家政治体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平王东迁也是一个客观事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公羊传》曰:“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晋、楚、秦、燕、梁、楚并为诸侯”。西周时期周王室是一个政治实体,但是到了东周时期,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

诸侯国独立成国后,都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天下共主”的局面已经不存在。“平王东迁”并不是西周王朝灭亡的标志,它只是西周王朝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已。

标签: 平王东迁周朝历史

更多文章

  • 王莽改制简介:王莽改制的主要内容措施以及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的背景和原因公元9年,王莽发动的一次重大政治变革,他试图通过改革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来缓解汉朝末年的社会危机。此前,汉朝经历了两百多年的统治,在其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和经济困难的问题逐渐凸显。这一时期,宦官权势日盛,外戚势力与宦官勾结,对朝廷和皇帝进行控制。同时,汉朝社会出现了许多问题

  • 周平王东迁的原因、经过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平王东迁

    公元前771年,周平王将周都迁往东方,结束了周朝的西部扩张和东方文化的融合。东周平王东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政治和军事环境是两个最为重要的方面。公元前8世纪,周朝处于分裂和混乱的状态。尽管周天子仍然是中原地区的权力象征,但许多诸侯国已经脱离了周天子的控制,开始独立发展。诸侯国之间的争斗和战争不断,

  • 1895年4月17日,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马关条约

    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日本战胜告终。1895年3月20日,李鸿章和他的儿子李经方、美国顾问科士达到达日本马关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相陆奥宗光等,开始在日本马关进行和谈。议和前夕,日本统治集团纷纷提出疯狂掠夺中国的计划。他们除了要勒索巨额赔款大发战争财外,还必须割占中国台湾、辽东半岛等广大领土,甚至

  • 清朝戊戌变法的原因和内容是什么?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戊戌变法

    在清朝晚期,政治危机深入人心。康熙、雍正时期的变法和开明政策尚有余威,但随着乾隆时期的到来,清朝逐渐恢复了封建传统,政治腐败日益严重。慈禧太后在光绪帝年幼时挟制朝政,维持着自己的政治地位,使得政治危机日益加剧。与此同时,清朝还面临着来自西方列强的威胁。在鸦片战争后,清朝逐渐被各个欧洲国家的侵略和压迫

  • 1894年旅顺大屠杀发生了四天三夜,数万人惨遭杀害,包括无辜的妇女和孩子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旅顺大屠杀,日军

    1894年,旅顺大屠杀发生了四天三夜,数万人惨遭杀害,包括无辜的妇女和孩子。在这些令人痛苦的事件中,有一故事令人瞩目,它充分展现人性中的恶和善。在日军小队搜查旅顺残余生还者时,他们发现了一家13口人,其中包括11位老弱病残的人。日军们商议如何对待这些人,当中一名中年妇女听到他们的主意后,直接对着日军

  • 周瑜打黄盖的始末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周瑜打黄盖,周瑜,黄盖

    “周瑜打黄盖”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著名的典故,也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战争故事之一。故事中,周瑜和黄盖是曹操和孙权两大势力之间的关键人物,他们之间的斗争也是整个故事的高潮所在。一、历史背景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其中的战争纷争也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之一。当时,曹操和孙权两大势

  •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经学家,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宰相等职。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变法措施,被后人称为“王安石变法”。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在王安石担任宰相的时期,北宋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经济、政治和军事问题。北宋的财政收入日益萎缩,官僚贪污

  • 三国干涉还辽——1895年4月,俄德法逼迫日本归还中国辽东半岛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三国干涉还辽,辽东半岛

    中日战争的结局,使远东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帝国主义列强随着《马关条约》中国割地给日本,争夺中国的斗争加剧起来。在割让辽东半岛的问题上,首先引起眼红的是沙俄。沙俄侍从武官长万诺夫斯基说:日本“占领南满以后,日人将逼近我国边界,在我们有必要重划阿穆尔(黑龙江)疆界时,将使我们非常困难&rdq

  • 南坡之变简介:元朝南坡之变对当时社会造成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南坡之变,元朝历史

    南坡之变是元朝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发生在元英宗时期,对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从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三个方面来分析南坡之变对当时社会造成的影响。一、南坡之变的起因南坡之变的起因可以追溯到元英宗的即位。元英宗在位期间,因为年幼无法亲政,所以宦官和皇后掌握了大权,导致了

  • 蒙古国拔都西征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蒙古国,拔都西征,拔都

    拔都(1217-1283)是蒙古国第二位大汗,也是蒙古帝国的开创者之一。在他的统治下,蒙古帝国的疆域不断扩大,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其中,拔都西征是蒙古帝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拔都西征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一、拔都西征的政治影响拔都西征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