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王东迁的过程是西周王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周王室及诸侯国对平王东迁的反应是矛盾的、复杂的。
随着平王东迁的进行,周王朝与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本文通过对西周时期关于平王东迁问题的研究,指出:“平王东迁”是一个历史过程,并不是西周王朝灭亡的标志;
它对东周时期国家政治体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平王东迁也是一个客观事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平王的东迁
公元前770年,周幽王为追求个人享乐,将都城由镐京(今陕西西安)迁往位于今山西大同的镐京(今陕西西安)。
《史记·晋世家》记载:“幽王无道,而申侯、鲁侯、许文公始有不臣之心。幽王自坏其城,而申、鲁之师攻之,大破之。幽王奔戎,而诸侯皆反之”。
周幽王在褒姒的蛊惑下,荒淫无道,最终导致西周王朝的灭亡。周幽王被杀后,太子姬宜臼继位,即周平王。公元前770年,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
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势力有所恢复,周王室在洛邑设卿士、设管理机构、开冶铸机构等,又将王畿地区分封给诸侯国。
《史记·晋世家》记载:“平王东迁,诸侯不朝,故迁都于洛”。
周平王在迁都洛邑后,又将周王室的领地分为周王室与诸侯国两部分,周王室领地主要位于今河南洛阳一带,而诸侯国主要位于今陕西、山西一带。
《左传》记载:“先王在申,申不害在秦,秦人之强,以诛灭申侯之子文公而代之”。
周平王迁都洛邑后,周王室势力有所恢复,但依旧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重要力量。周平王东迁后不久,楚王熊恽趁郑国发生内乱之机,率兵攻打郑国。
《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子与郑伯会于郑”。
周王室的反应
《国语》中记载:“秦穆公将伐郑,使大夫百里奚、蹇叔为之谋,曰:‘戎狄之长劲而好利,好利则移其亲,恶利则以其近我,不如伐之。秦穆公乃与郑伯盟,遂伐戎而取二城。
及郑大夫庆喜言于王曰:‘戎狄贪而好利,今我欲伐之,是以有二城也。非其利也,吾取之无尽。王曰:‘善。乃赐郑大夫弓一张。于是郑伯劳师于秦而受二城”。
此说大致为:秦穆公与郑伯盟誓,约定伐郑。秦穆公因贪图郑国的财物而没有征伐郑国,事后他又在盟誓时欺骗了周王。
周王虽不高兴但并没有对秦穆公处罚,只是下令不准再与他结盟了。
秦穆公只好带着两座城返回秦国。由于此次事件的发生在秦、郑之间,所以后世史家便把此事称为“秦伯伐郑以二城”
“康王征商”
“康王征商”,也是西周时期的一次重大事件。
这次事件发生在周厉王末年。周厉王在位时,其内部贵族势力极其膨胀,他们将自己的权利集中于王室,又纵容手下进行抢劫掠夺,并且还在西周境内大肆实施“焚书坑儒”的政策。
周厉王晚年,国内矛盾激化,他便派康王(周厉王之孙)前去征讨。但因为这次征伐是以周王室为主导的,因此在征讨前周厉王并未得到周王室的任何支持。
但征讨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而康王也因此被软禁。
后来周厉王死后,其子姬胡即位,他便将都城迁至了镐京。此后不久,西戎就发动了对周朝的战争。为了保卫都城的安全,平王便率领王室成员东征西讨。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记载:“冬十月,厉王自丰镐迁于彘,天子之宫,曰丰京。”《史记·楚世家》说:“王不豫政,政在西戎,遂迁于彘”。
这两种说法都认为平王东迁后,西戎诸部的首领王不豫将都城从镐京迁至彘。但在《史记·秦本纪》中记载:“初,周厉王之时,国人暴动,幽王逃于彘”。
这说明,当时平王可能并未将都城迁至彘,而只是将都城从镐京迁到了彘。
平王东迁后,西戎诸部的首领王不豫继续统治西戎诸部。《史记·楚世家》记载:“厉王无道,国人暴动。……王不豫……国人攻之,杀王不豫”。这里的“国人”即是指西周时期的奴隶主贵族。
“周公东征”
西周末年,王室与各诸侯之间矛盾尖锐,“王东迁”的消息传到各诸侯国,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诸侯国表示反对,其中以“东方”的卫国、晋国、郑国最为激烈。
如卫国就曾发表《召穆公谏周室》,申明“王室衰微”、“王室将倾”,号召诸侯“勤王救乱”。
但当时由于周王朝的内忧外患,各地诸侯并不积极。在这种情况下,周王不得不采取妥协政策。公元前771年,周平王东迁洛阳,许多诸侯都来表示祝贺。
但周王室的使者却不敢前来参加他们的庆祝活动。因为平王想以这种方式向诸侯们表明自己并不是完全依靠他们而独立的。
同年,西戎进攻西周王朝,平王东迁之事再次被提上日程。这时,平王已失去了统治地位,再加上他又处于“康王征商”之后,国内许多事情都需要他去处理。
因此,周王室虽然已无力进行反对西戎的战争,但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和实力,也为了让诸侯们看到自己不是完全依赖他们的。
平王在自己无力反抗西戎时,不得不向各诸侯发出了请求支援的信号。当时在朝中有实力的人很多,但只有周公、召公两位重臣支持他。
一方面,他利用王室的威信和地位,号召各诸侯国共同出兵讨伐西戎;另一方面,他又对各诸侯国表示忍让,并与之结盟。
在这种情况下,平王才得以在公元前771年携王室宗室及大臣东迁洛阳。这次迁都的行动对西周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成王西巡”
在周成王在位的前期,平王东迁对周王室并无太大影响,但到了成王姬昌即位之后,周王室就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
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势力开始衰落,诸侯并起,相互攻伐。周成王继位后,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之一就是“西巡”。
《史记·殷本纪》记载:“成王五年,周人西巡。”这是“成王西巡”的时间点,但具体时间不明确,《史记·索隐》引《诗》云:“成王五年……诸侯莫朝于周。”
“莫朝于周”应该指的是诸侯国的君主们,而非周王室本身。所以笔者认为“成王西巡”可能是在平王东迁之后不久。
据《左传·昭公五年》记载:“今王不欲西行以伐四夷,而先王之遗风也。公将西巡而伐四夷矣。”其中的“四夷”即指的是西戎、东夷和南蛮。
成王继位后,虽对平王的东迁不积极,但仍继续西巡。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成王乃使召公奭发兵击东夷,东夷叛之。成王乃复往伐之,破之,取东夷之地。东夷既平,乃使召公奭治兵于洛邑。”
成王西巡是在“成王即位之后”进行的,这一点与平王东迁的时间点不同。
《史记·苏秦列传》记载:“六年春,燕王喜使人赐以刀剑衣帛之币。夏四月,燕国之君燕王喜以秦将攻齐,遣人赐成王武公刀剑衣帛之币。”
《史记·张仪列传》中亦记载:“楚顷襄王既立而喜自以为怀王之子也,以秦女为楚女以代平王姬。
西周政权的崩溃
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权威大为削弱,各地诸侯纷纷起兵攻周,周王朝政权已名存实亡。
但周王室对平王东迁的反应是矛盾的、复杂的,既不能说它是完全错误的,也不能说它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应该客观地评价它。
平王东迁虽然在客观上为东周初年国家统一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这种统一局面的出现不是因为平王迁都而造成的,而是周王为了加强统治才不得已迁都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平王东迁后,东周初形成了两大政治势力,即以周王室为核心的中央势力和以各诸侯国为中心的地方势力。
中央与地方各诸侯国之间长期存在着争夺政权、争夺利益的矛盾。
如平王东迁前,周王就曾将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一些诸侯王,同时又分封了一些功臣为诸侯王,这就造成了诸侯的势力不断扩大,进而威胁到周王室的统治。
此外,平王东迁后,各诸侯国为了夺取土地和人口,也与周王室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这一系列矛盾导致周王朝内忧外患、统治岌岌可危。
平王东迁后,周王室不得不对各诸侯国进行政治上的调整和军事上的防御,以稳定统治秩序。但在这一过程中,周王室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平王迁都后,周王室首先将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一些诸侯王,并派官员去管理,而把王畿之内的土地分封给了一些功臣。
这些诸侯王虽然在名义上仍为周天子的臣子,但他们实际上已经成为诸侯国的一部分了。周王室这样做,是为了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同时也是为了缓和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此外,周王室还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加强对地方诸侯国的控制。如在加强军事防御方面,周王室一方面派官员到各地巡视、考察地方防务;另一方面又派军队去各地驻守和防备,以防止地方诸侯国与周王室相勾结。
一方面,平王采取了“内修政事”的政策,即加强王室内部建设和统治机构的管理,同时削弱地方诸侯国的实力;
另一方面,周王室又采取“外结诸侯”的政策,即以加强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来抑制地方诸侯国的势力。
结语
西周时期平王东迁是一个历史过程,并不是西周王朝灭亡的标志。东周时期各诸侯国与周王室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这也是平王东迁带来的负面影响。
平王东迁对东周时期国家政治体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平王东迁也是一个客观事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公羊传》曰:“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晋、楚、秦、燕、梁、楚并为诸侯”。西周时期周王室是一个政治实体,但是到了东周时期,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
诸侯国独立成国后,都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天下共主”的局面已经不存在。“平王东迁”并不是西周王朝灭亡的标志,它只是西周王朝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