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浅述金朝灭亡的原因

浅述金朝灭亡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898 更新时间:2023/12/17 10:29:40

“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这是一千多年前流传在中华大地上的一句古语,并非子虚乌有,而是当时真实的境况。

女真族,大致形成于唐代,在隋时被称为靺鞨,南北朝时称之为勿吉,是三千多年前肃慎人的后代,生活在今天的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以渔猎为生,性情彪悍。

辽时,女真部备受统治者的压迫。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落后,于辽天庆五年,即公元1115年,在上京会宁府称帝建制,国号大金,年号“收国”。

自此,“满万不可敌”的女真部落以复仇者之姿走上历史舞台,强大的辽朝在女真铁骑下分崩离析。之后金国更是通过“海上之盟”,与北宋联合将辽国覆灭。

然而,辽国的灭亡并没有使金国铁骑停止扩张的步伐。

在对辽战争中,北宋的羸弱暴露在女真人面前,“靖康之耻”随即在金国的推动下,在北宋都城开封上演,“二龙”被擒,山河破碎,金国给中原百姓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霾。

若无岳飞、吴阶、韩世忠刘光世张俊等忠臣良将的舍生报国,恐怕江南之地也将受到战火的波及,南宋也将无法立国。

金国以武力为兴国之本,接连灭亡当时最强的辽国与北宋,成为亚洲当时最强的帝国,万国来朝,何其兴盛!

但在短短百余年后,便走上了灭亡的道路,其中究竟有何缘由?

对内统治不稳固

“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这句古语既说明了女真族非凡的战斗力,同时也道出了女真部落人口稀少这一客观事实。

女真部落以渔猎为生,民生艰难,加之受到辽国统治者长期的压迫和掠夺,生存更是苦不堪言。

在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举兵之时,其麾下的女真军队一共不过两千五百人,而他的对手辽天祚帝手下却有数十万大军,若非完颜阿骨打极具军事才能,恐怕难以成功。

后来金国虽击败辽国占领中原,但其微薄的人口难以对广大占领区实施有效统治,所以不得不扶植张邦昌作为傀儡,建立伪齐政权来代为管理。

以此来看,女真人少,是金国统治不稳固的重要原因。

其次,以天庆四年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为始,到保大五年,即公元1125年辽天祚帝被俘为止,短短十年间,金国便从边陲之地发展到雄踞中原,其落后的奴隶制显然不能跟上国家扩张的步伐,所以统治者便以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和制度为国家主要政策。

如金世宗完颜雍,他在位时期以民为本,任人唯才,致力于减轻百姓负担,故其本人有“小舜”之称,而他统治时期也是金国历史上难得的安定时期,被称为“大定之治”。

然而,金世宗之后,金国统治阶层又陷入了内争夺权之路。

金世宗去世后,其子金章宗完颜璟继位,在其统治后期,朝政又被李元妃的外戚把持,金后废帝完颜永济继位后虽清除了李元妃等外戚势力,但之后在对蒙战争中,却被部将胡沙虎杀害,胡沙虎又被术虎高琪所杀,朝政日加混乱。

加之女真族对主体民族进行统治时,又没能妥善处理好国内民族矛盾,致使汉人百姓对金国政府始终未能从心底里接受,上下离心也是金败亡的主因。

外交政策频繁失误,国际局势不利

首先是同南宋的外交关系:

金国的崛起是建立在对辽和北宋的武力征服之上,尤其是对北宋皇室,金人在攻破开封后,对其更是无所不用其极地进行羞辱,史称“靖康之耻”。

这不仅是赵宋皇室的劫难,也是所有北宋百姓的苦难。后来金国又数次南侵,直至害死岳飞,达成绍兴和约后,与南宋的战事才告一段落。

之后两国虽然有过采石之战、隆兴北伐等战争,但始终相互奈何不得,两国的关系犹如百年战争后的英法,虽是世仇,却不得不暂时虚与委蛇,以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来不断调整外交方针。

蒙古崛起后,南宋朝廷起初鉴于北宋“海上之盟”的教训,对金政策也有所缓和,欲使金国为屏障,金国此时也完全可以同南宋暂时达成和解,共同抵御蒙古入侵。

但金宣宗的南掠政策,又使得南宋不得不调整外交政策,最后倒向蒙古一方。

金国由此失去最有可能成为盟友的南宋,最终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灭亡终究在所难免。

其次是对西夏的外交政策:

西夏原本是辽国的藩属,在金辽之战时,金国将领完颜宗望通过以“许以割地”为由,劝得夏主李乾顺臣服金国。

此后金夏两国相互勾结,共同侵略北宋,但在此过程中,金国常出尔反尔,许以割给西夏的土地,在战后又以武力强占,尤其是在许给西夏“陕西北鄙”之地后又将之许给伪齐的做法,使得西夏对金不再轻易相信,两国也出现隔阂。

但畏惧金国的实力,夏主终究不得不虚与委蛇,两国在政治层面相互利用。金熙宗之后,两国交往才走向正常化。

1209年蒙古南侵西夏之后,金夏同盟关系又急转直下,走向破裂。

一方面是由于金夏两国交往初期,金人的出尔反尔使得两国联盟有所隔阂;

另一方面,西夏在受到蒙古入侵后,金国不管是作为西夏的盟国兼保护国,还是作为唇亡齿寒的邻国,都理应出兵相救,然而金后废帝完颜永济非但不派兵相救,反而对众人说“敌人相互攻打,这是我们的福气。”

因为金国在蒙夏战争中选择了袖手旁观,夏主李安全于是为求生存,不得不改变外交政策,此后转投蒙古。

自嘉定四年到嘉定十年,都能看到西夏帮助蒙古入侵金国的身影。

蒙古西征后,金夏两国非但没有捐弃前嫌,反而更加相互攻杀,直至嘉定十六年,两国才翻然悔悟,重归于好,互通商市。但成吉思汗的铁骑回军后,西夏亡国日近。

金国后期频繁的外交失误,使得其在国际形势上处于不利地位。本是盟友的金夏两国在强敌面前相互残杀,这也使得金国灭亡成了宿命。

最后是对蒙古的统治政策:

女真人与蒙古人都曾是辽国治下的民族,后来女真部落在雄主完颜阿骨打的带领下取得了独立,并且消灭了辽国。

所以对几乎是“师出同门”的蒙古人,女真人是颇为忌惮的,恐怕蒙古也出现一位完颜阿骨打式的人物,进而推翻金国的统治,所以在对蒙古的统治上,金国始终采取的是打压态度。

当时与金国相邻的还有南宋和西夏,金国为了应付人口庞大的邻国,不得不耗费大量人力,这使得女真族在对地广人稀的蒙古草原进行统治时变得更加困难。

为了实现有效管理,从金熙宗时期,金国对蒙古便实行了教唆、修壕的统治政策。

教唆,即让蒙古各部对立,难以形成有效合力,在此政策下,蒙古各部长期处于混战局面,直至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此政策的影响才彻底消散。

同时为抵御和限制蒙古人的侵略扩张,曾于公元1123年开始修建金界壕,直至公元1198年才修筑完成,金界壕以堡寨为辅,长达六百多里。

然而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的界壕,在成吉思汗的面前,却如纸糊一般,被蒙古铁骑用填埋沙土的方法便轻易突破。

此外,金国还通过减丁政策来统治蒙古部落。所谓减丁,便是如后来明代的成化犁廷一般,对具有威胁的民族进行屠戮的政策。

金世宗时期,每隔一段时间,金国便对相邻的蒙古部落进行一次屠戮,财物不取,只杀青壮年,掳掠孩童为仆。

这种政策虽有效削弱了蒙古人的力量,但同时也加深了民族矛盾。

在长期的减丁政策下,临近金国的蒙古部落被屠戮殆尽,但远离金国的高原西部、北部地区的蒙古人却未受到有效打击,得以发展壮大,蒙古各部之间的动态平衡被打破,蒙古族的统一已成必然之势。

而善于征战的蒙古人在统一之后,便会如金灭辽般,发动对金国的复仇。

政治腐化,军队享乐,战斗力低下

一穷二白时敢打敢拼,坐享富贵后便死于安乐,这是中国历代王朝都逃不开的宿命,不论是契丹人的辽国,还是女真人的金国,亦或是后来的元清,无不如此。

女真起家时以两千五百人横扫天下,但在统治后期,朝政腐化,军队战斗力也因此急剧下降,野狐岭之战,成吉思汗铁木真以十万铁骑击败了金国的五十万大军,由此可见一斑。

而造成金国军队战斗力急剧衰落的主要原因还是世袭制,这种制度初期尚可,但长此以往,其女真士兵便如后世的八旗子弟,除了提笼架鸟外,连马都上不得,又如何能够抵御横扫欧亚的蒙古大军!

而有能力的人才又无升迁之路,阶层固化下,看似强大的帝国终究不过是纸老虎。

总结:

金国如一个强大的原始人,虽有一身蛮力,但情商不高,与周边邻居相处不好,等到仇人上门之后,本来能帮助他的邻居也被他逼到了敌方阵营,再加上暮年的金国一直有军队世袭制这一“毒瘤”,所以灭亡便成了他的宿命。

只希望后世以史为鉴,莫再阶层固化,任人唯亲,重蹈金国的覆辙。

标签: 金朝灭亡金朝历史

更多文章

  • 二战后,冷战的起因和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二战,冷战

    冷战是二战后国际秩序的一个重要阶段,是由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竞争引起的。冷战的起因和背景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二战期间,苏联和西方盟国之间的关系就已经开始紧张。苏联的领导人斯大林和西方盟国的领导人丘吉尔和罗斯福在战争期间虽然保持着合作,但是彼此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分歧和矛盾。其次,战争结束后

  • 晚清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戊戌变法,清朝历史

    戊戌变法的目标是改革政治、军事和经济等领域,以强化国家的实力和地位,挽救国家的危局。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改革官制和政治制度。设立六部,规范官职制度,推行科举考试,减轻地方官员的负担,提高政府效率。推行教育改革。设立师范学校,兴办学堂,推行现代教育,培养新型人才。加强军事建设。改组旧有的军队,引进西方

  • 历史回顾:13世纪,随着蒙古的西征,欧洲开启了游历中国的热潮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蒙古西征,游历中国

    在13世纪初期,蒙古帝国由成吉思汗领导开始对周边国家展开了大规模的征服。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后,开始向外扩张。他率领军队先后征服了包括金朝在内的北方诸部落和国家。在西征中,成吉思汗先后征服了西夏、花剌子模、中亚伊斯兰王朝、克烈部等国家。随着成吉思汗逝世,他的儿子忽必烈继位,他继续扩张蒙古帝国的疆域

  • 印度洋捞出一块石碑,内容翻译过来后,才知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印度洋,郑和下西洋

    在20世纪初,英国人在印度洋中打捞出了一块石碑,在这碑文之上清楚篆刻了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郑和远航,引人猜测永乐三年,郑和开启了第一次海上远洋航行。而他的远洋航行并未在这一次归来后就立刻结束,反而还陆陆续续又出航了6次,直至宣德八年才正式告一段落。要知道,这永乐是明成祖朱棣的年号,而这宣德则是朱棣

  • 安史之乱爆发,唐肃宗李亨称帝,李隆基见到儿子后,将黄袍披在跪在自己面前的儿子身上,自己做太上皇!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安史之乱,唐肃宗,李亨,李隆基

    757年,李隆基再次见到了先斩后奏称帝的儿子唐肃宗。他将黄袍披在跪在自己面前的儿子身上。李隆基为儿子披上黄袍,是自愿退位成为太上皇吗?当然不是,只是因为儿子已经先斩后奏称帝登基,他无可奈何罢了。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隆基无力招架,只能放弃皇城,带领文武百官准备逃往蜀中地区。虽然是逃亡,但是李隆基

  • 1867年3月“美国罗发号”事件的发生,让西方势力将矛头对准了中国,日本攻占台湾岛也与此事件有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美国罗佛号事件,西方势力

    1867年三月一天,美国一艘商船罗佛号在台湾海峡遭遇风暴触礁沉没,船长和一部分幸免于难的船员于今屏东县狮龟岭海岸一带登陆,这里是民风凶悍的排湾族领地,这里的土著排湾人还处于原始部落时期,有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习俗"出草""猎头"。这便是著名的“美国罗佛号”事件。这件事在国际上影

  • 商鞅变法的背景,改革措施已经其成功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商鞅变法,战国历史

    谈及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就永远也避不开源头的秦朝,避不开那个让秦国称霸于诸侯的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所改革的内容,对后世的两千年封建王朝都有着重要影响,甚至到今天仍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大地上的每一个人。翻遍历史,历朝历代的改革不计其数,但能够改革成功的却在少数。不论是为明朝续命30年的张居正改革,还是

  • 商鞅在秦国的两次变法,商鞅的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商鞅变法,商鞅

    商鞅本是卫国国君的远房宗族,称为公孙鞅。因为是卫国人,又被称为卫鞅。因在秦国变法成功,被封在商於十五邑,而被称为商鞅。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进行的社会改革中最彻底的一次,奠定了秦国对东方六国胜利的基础。一、商鞅在秦国第一次变法商鞅第一次变法在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年),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

  • 公元1079年,43岁的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和乌台诗案的牵连被捕入狱。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苏轼,王安石变法,乌台诗案

    监牢里规定,犯人不能跟亲属过多接触,于是他的儿子只能通过饭菜给他传递消息。一天,苏轼看见送进来的饭菜里有一条熏鱼,当场吓瘫,他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了。看着盘中的熏鱼,苏轼脸色惨白,嘴唇颤抖,他茫然的直起身来,踉踉跄跄的走到桌前,良久,他迟钝的拿起笔,缓慢的在纸上写下了一首诗,随后,他痛苦流涕不能自己。然

  •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建立北宋,面对着怎样得到局势?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陈桥兵变,赵匡胤

    在五代十国时期之后,中国已经分裂成了多个割据政权,国家的统一和稳定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赵匡胤领导的北宋政权建立了一个新的中央集权政权,并逐步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确保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在此背景下,赵匡胤领导的北宋政权面临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的巨大挑战。赵匡胤在建立北宋时,面临着南方政权的抵制和反对。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