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安史之乱爆发,唐肃宗李亨称帝,李隆基见到儿子后,将黄袍披在跪在自己面前的儿子身上,自己做太上皇!

安史之乱爆发,唐肃宗李亨称帝,李隆基见到儿子后,将黄袍披在跪在自己面前的儿子身上,自己做太上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493 更新时间:2024/1/22 16:37:10

757年,李隆基再次见到了先斩后奏称帝的儿子唐肃宗。他将黄袍披在跪在自己面前的儿子身上。

李隆基为儿子披上黄袍,是自愿退位成为太上皇吗?

当然不是,只是因为儿子已经先斩后奏称帝登基,他无可奈何罢了。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隆基无力招架,只能放弃皇城,带领文武百官准备逃往蜀中地区。

虽然是逃亡,但是李隆基依然带着爱妃杨玉环在马车中说说笑笑,还时时弹琴奏乐,看到老年的李隆基如此的昏庸,大将陈玄礼忍无可忍,认为是杨贵妃迷惑君王,必须要“清君侧”才能尽快的平定安史之乱。

于是到了马嵬坡之后,陈玄礼发动兵变,李隆基大惊问:“陈将军,你一向忠心耿耿,为何要如此对朕。”

陈玄礼答道:“陛下,臣确实忠心于您,但是臣看到您每日于杨贵妃寻欢作乐,不思朝政,如今安禄山史思明叛乱,出逃之际,您也不忘在马车之中于杨贵妃寻欢作乐,这不是明君所为啊陛下。所以臣和这一众士兵请求陛下赐死杨贵妃,以保大唐江山。”

说完陈玄礼,重重的跪在了李隆基面前。

听到陈玄礼这么说,李隆基大怒:“朕不可能杀死玉环,你们若要赐死她,就先把朕杀了吧。”

然后怒气冲冲的回屋了。

之后几天除了陈玄礼之外,无数的大臣跪在李隆基的门外,请求杀死杨贵妃。也许是为了江山社稷,最终李隆基于马嵬坡前赐死杨贵妃。

杨贵妃死后,士兵们继续保护着李隆基前往蜀中。

但这时的太子李亨却并没有和李隆基一路前往蜀中,而是领着一群人前往了如今宁夏地区,并且在并没有知会李隆基的前提下在灵武登基为帝也就是我们说的唐肃宗。

登基之后,唐肃宗带领士兵终于在757年收复了京城。

这个时候的李隆基,在蜀中地区过得还是不错的,朝廷叛乱他无力招架,所以完全撂挑子不干了,所有的事情都推给了已经登基的唐肃宗。

唐肃宗收复京城之后想到的第一件事儿,就是要尽快把李隆基接回来。

于是他写了一封信,让人快马加鞭送往蜀中。

这一天,李隆基正在外面悠哉悠哉的看书喝茶,一个太监忽然惊慌失措的跑了进来,李隆基一看,心想:“太监如此之慌,必定不是好事儿,难道是安禄山打过来了。”

李隆基还在沉思,大太监高力士说话了:“干什么,慌里慌张的,陛下面前,行为怎么如此失仪。”小太监回:“公公,是太子殿下来信了。”

虽然李亨已经登基,但是在李隆基面前为了不惹李隆基不快,太监们还是称呼太子殿下。

李隆基一听是李亨的信,心里更是有些心焦。俗话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如今李亨登基,他已经是名不正言不顺,如今李亨来信,莫不是要逼他回京,监禁他。李隆基伸手接过信,心里已经是百转千回,拿着信的手也不自觉的抖了起来。

高力士看到李隆基如此害怕,走上前去说:“陛下,我来替您念信吧。”李隆基听到高力士这么说,伸手把信递了过去。

果然,唐肃宗在信中说,京城已经被收复,儿臣在京城期盼父皇回宫,并且还要把皇位让出,让李隆基继续当皇帝。

李隆基一听,这绝对不可以,现在李亨已经掌握了大部分军队和朝臣,如果自己还有复位的心思,怕是要身死道消了。

于是李隆基回信说,他已经无意当皇帝,只希望皇儿把蜀中之地封给他,他愿意在次养老。

李亨收到信,知道李隆基肯定不会轻易回来,但是太上皇在外不归,万一集合蜀中大军回来争皇位怎么办。

于是李亨再次写信说:“希望父皇回京,让儿臣以尽孝道,如父皇不归,儿臣无脸坐于皇位之上。”

自古孝道大于天,李亨都如此说了,李隆基当然不能再推脱下去,于是吩咐:“高力士,立刻整顿行装,两日后回宫。”

经过了多日的舟车劳顿,终于李隆基来到了阔别两年的京城,也见到了率领文武百官来迎接自己的儿子唐肃宗李亨。

李亨见到李隆基,立刻跪行到李隆基面前说:“儿臣恭迎父皇回京,这两年来儿臣日日期盼见到父皇,如今见到父皇安康,儿臣也就安心了。”李亨边说边把身上的龙袍脱下,递到李隆基手上说:“儿臣恭请父皇复位。”

李隆基看到李亨脱下黄袍露出专属于太子的紫袍,心里一惊,想:“这是要在文武百官面前让朕为他正名啊。”

于是李隆基接过黄袍,将黄袍重新披在了跪在自己身下的儿子身上说:“父皇年龄已经联系大了,甘愿退位让贤,希望皇儿日日勤政,早日平定叛乱。”

自此之后,李隆基成为太上皇,没多久抑郁而亡。

标签: 安史之乱唐肃宗李亨李隆基

更多文章

  • 1867年3月“美国罗发号”事件的发生,让西方势力将矛头对准了中国,日本攻占台湾岛也与此事件有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美国罗佛号事件,西方势力

    1867年三月一天,美国一艘商船罗佛号在台湾海峡遭遇风暴触礁沉没,船长和一部分幸免于难的船员于今屏东县狮龟岭海岸一带登陆,这里是民风凶悍的排湾族领地,这里的土著排湾人还处于原始部落时期,有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习俗"出草""猎头"。这便是著名的“美国罗佛号”事件。这件事在国际上影

  • 商鞅变法的背景,改革措施已经其成功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商鞅变法,战国历史

    谈及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就永远也避不开源头的秦朝,避不开那个让秦国称霸于诸侯的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所改革的内容,对后世的两千年封建王朝都有着重要影响,甚至到今天仍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大地上的每一个人。翻遍历史,历朝历代的改革不计其数,但能够改革成功的却在少数。不论是为明朝续命30年的张居正改革,还是

  • 商鞅在秦国的两次变法,商鞅的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商鞅变法,商鞅

    商鞅本是卫国国君的远房宗族,称为公孙鞅。因为是卫国人,又被称为卫鞅。因在秦国变法成功,被封在商於十五邑,而被称为商鞅。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进行的社会改革中最彻底的一次,奠定了秦国对东方六国胜利的基础。一、商鞅在秦国第一次变法商鞅第一次变法在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年),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

  • 公元1079年,43岁的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和乌台诗案的牵连被捕入狱。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苏轼,王安石变法,乌台诗案

    监牢里规定,犯人不能跟亲属过多接触,于是他的儿子只能通过饭菜给他传递消息。一天,苏轼看见送进来的饭菜里有一条熏鱼,当场吓瘫,他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了。看着盘中的熏鱼,苏轼脸色惨白,嘴唇颤抖,他茫然的直起身来,踉踉跄跄的走到桌前,良久,他迟钝的拿起笔,缓慢的在纸上写下了一首诗,随后,他痛苦流涕不能自己。然

  •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建立北宋,面对着怎样得到局势?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陈桥兵变,赵匡胤

    在五代十国时期之后,中国已经分裂成了多个割据政权,国家的统一和稳定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赵匡胤领导的北宋政权建立了一个新的中央集权政权,并逐步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确保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在此背景下,赵匡胤领导的北宋政权面临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的巨大挑战。赵匡胤在建立北宋时,面临着南方政权的抵制和反对。南

  • 王安石变法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王安石变法,宋朝历史

    宋朝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具影响力的政治改革运动,发生在北宋时期,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探讨王安石变法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一、政治影响宋朝王安石变法的最重要的政治改革之一是推行新法,该法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限制官僚阶层的权力,增加皇帝的权力;二是推行选

  • 大禹治水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大禹治水,大禹

    商朝末期,中国发生了一系列严重的洪涝灾害,导致国家政治经济危机加剧,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水深火热。这时候,大禹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率领群众治水,最终化解了这一危机,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一、大禹治水的政治影响大禹治水不仅仅是一次技术性的行动,更是一次政治性的举措。大禹通过组织劳动力、调动社会资源

  • 如果宋朝太平兴国四年北伐幽州的统帅由宋太宗换成明成祖,宋军能战胜契丹人收复燕云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太平兴国,北伐幽州,宋太宗,明成祖

    宋朝太平兴国四年北伐幽州,是宋太宗赵匡胤在公元979年发起的一次重要战争。当时,辽国在燕山以北的燕云地区,包括幽州、瀛州等地拥有较大的势力范围,这一地区的归属一直是宋朝与辽国之间的争端焦点。宋太宗决定利用辽国内部的分裂和变动,发动北伐,试图收复燕云地区,为南方的安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战争开始前,宋朝

  • 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郑和下西洋,郑和

    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航海家和探险家,郑和是明朝时期的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于1405年被任命为七大军队的总司令,率领庞大的舰队下西洋,向印度洋、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等地探险。这次航海活动的成功,不仅带来了物质上的收益,更重要的是为中国打开了一扇窗户,开启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新篇章。那么,为什么郑和下西洋会成

  • 明朝于谦组织京师保卫战(北京保卫战)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京师保卫战,北京保卫战,于谦

    于谦京师保卫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军事事件。这场战役的成功,不仅使得北京免遭被侵略的命运,更彰显了中国军人的顽强抗击侵略者的意志和勇气,同时也成为了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光辉篇章之一。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于谦京师保卫战成功的原因,包括领导力、战略布局、军队素质和民众支持等多个方面。一、领导力于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