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7年,李隆基再次见到了先斩后奏称帝的儿子唐肃宗。他将黄袍披在跪在自己面前的儿子身上。
李隆基为儿子披上黄袍,是自愿退位成为太上皇吗?
当然不是,只是因为儿子已经先斩后奏称帝登基,他无可奈何罢了。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隆基无力招架,只能放弃皇城,带领文武百官准备逃往蜀中地区。
虽然是逃亡,但是李隆基依然带着爱妃杨玉环在马车中说说笑笑,还时时弹琴奏乐,看到老年的李隆基如此的昏庸,大将陈玄礼忍无可忍,认为是杨贵妃迷惑君王,必须要“清君侧”才能尽快的平定安史之乱。
于是到了马嵬坡之后,陈玄礼发动兵变,李隆基大惊问:“陈将军,你一向忠心耿耿,为何要如此对朕。”
陈玄礼答道:“陛下,臣确实忠心于您,但是臣看到您每日于杨贵妃寻欢作乐,不思朝政,如今安禄山史思明叛乱,出逃之际,您也不忘在马车之中于杨贵妃寻欢作乐,这不是明君所为啊陛下。所以臣和这一众士兵请求陛下赐死杨贵妃,以保大唐江山。”
说完陈玄礼,重重的跪在了李隆基面前。
听到陈玄礼这么说,李隆基大怒:“朕不可能杀死玉环,你们若要赐死她,就先把朕杀了吧。”
然后怒气冲冲的回屋了。
之后几天除了陈玄礼之外,无数的大臣跪在李隆基的门外,请求杀死杨贵妃。也许是为了江山社稷,最终李隆基于马嵬坡前赐死杨贵妃。
杨贵妃死后,士兵们继续保护着李隆基前往蜀中。
但这时的太子李亨却并没有和李隆基一路前往蜀中,而是领着一群人前往了如今宁夏地区,并且在并没有知会李隆基的前提下在灵武登基为帝也就是我们说的唐肃宗。
登基之后,唐肃宗带领士兵终于在757年收复了京城。
这个时候的李隆基,在蜀中地区过得还是不错的,朝廷叛乱他无力招架,所以完全撂挑子不干了,所有的事情都推给了已经登基的唐肃宗。
唐肃宗收复京城之后想到的第一件事儿,就是要尽快把李隆基接回来。
于是他写了一封信,让人快马加鞭送往蜀中。
这一天,李隆基正在外面悠哉悠哉的看书喝茶,一个太监忽然惊慌失措的跑了进来,李隆基一看,心想:“太监如此之慌,必定不是好事儿,难道是安禄山打过来了。”
李隆基还在沉思,大太监高力士说话了:“干什么,慌里慌张的,陛下面前,行为怎么如此失仪。”小太监回:“公公,是太子殿下来信了。”
虽然李亨已经登基,但是在李隆基面前为了不惹李隆基不快,太监们还是称呼太子殿下。
李隆基一听是李亨的信,心里更是有些心焦。俗话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如今李亨登基,他已经是名不正言不顺,如今李亨来信,莫不是要逼他回京,监禁他。李隆基伸手接过信,心里已经是百转千回,拿着信的手也不自觉的抖了起来。
高力士看到李隆基如此害怕,走上前去说:“陛下,我来替您念信吧。”李隆基听到高力士这么说,伸手把信递了过去。
果然,唐肃宗在信中说,京城已经被收复,儿臣在京城期盼父皇回宫,并且还要把皇位让出,让李隆基继续当皇帝。
李隆基一听,这绝对不可以,现在李亨已经掌握了大部分军队和朝臣,如果自己还有复位的心思,怕是要身死道消了。
于是李隆基回信说,他已经无意当皇帝,只希望皇儿把蜀中之地封给他,他愿意在次养老。
李亨收到信,知道李隆基肯定不会轻易回来,但是太上皇在外不归,万一集合蜀中大军回来争皇位怎么办。
于是李亨再次写信说:“希望父皇回京,让儿臣以尽孝道,如父皇不归,儿臣无脸坐于皇位之上。”
自古孝道大于天,李亨都如此说了,李隆基当然不能再推脱下去,于是吩咐:“高力士,立刻整顿行装,两日后回宫。”
经过了多日的舟车劳顿,终于李隆基来到了阔别两年的京城,也见到了率领文武百官来迎接自己的儿子唐肃宗李亨。
李亨见到李隆基,立刻跪行到李隆基面前说:“儿臣恭迎父皇回京,这两年来儿臣日日期盼见到父皇,如今见到父皇安康,儿臣也就安心了。”李亨边说边把身上的龙袍脱下,递到李隆基手上说:“儿臣恭请父皇复位。”
李隆基看到李亨脱下黄袍露出专属于太子的紫袍,心里一惊,想:“这是要在文武百官面前让朕为他正名啊。”
于是李隆基接过黄袍,将黄袍重新披在了跪在自己身下的儿子身上说:“父皇年龄已经联系大了,甘愿退位让贤,希望皇儿日日勤政,早日平定叛乱。”
自此之后,李隆基成为太上皇,没多久抑郁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