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商鞅在秦国的两次变法,商鞅的结局如何?

商鞅在秦国的两次变法,商鞅的结局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689 更新时间:2023/12/25 12:15:29

商鞅本是卫国国君的远房宗族,称为公孙鞅。因为是卫国人,又被称为卫鞅。因在秦国变法成功,被封在商於十五邑,而被称为商鞅。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进行的社会改革中最彻底的一次,奠定了秦国对东方六国胜利的基础。

一、商鞅在秦国第一次变法

商鞅第一次变法在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年),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

(1)“令民为什伍”,定“连坐”之法

商鞅把李悝制定的《法经》带到秦国,加以公布实行。并把“法”改为“律”,增加了连坐法,从而把秦献公时实行的什伍制变成相互监督纠发的连坐制。商鞅的法律规定什伍间要“相牧司连坐”,即一家有罪而九家相揭发。若不揭发,则十家连坐。

受到连坐的奖惩极为严格,“不揭发检举的腰斩,检举揭发的同斩敌人首级一样受到赏赐,窝藏有罪的人与投降敌人同罪”。与献公时的户籍制相比,新制度对民众的控制明显加强了。

(2)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行按军功受赏的二十等爵制

为鼓励秦人作战勇猛,商鞅规定国家的爵位按将士在战场上斩获敌人首级的多少来计算。斩得敌人甲士首级一颗的,赏给爵一级。官爵的提升与斩首级数相称爵位从一级到二十级,愈高享受的待遇、特权愈优厚。如升到第十级“五大夫”时,赏赐给300户人家的税地,爵位在五大夫以上,除享有600户人家的租税供他食用外,还有权收养宾客,有爵位的人,犯了法,还可以减免,“爵自二级以上,有刑罪则贬,爵自一级以下,有刑罪则已。”贬是指降低爵位,“已”是取消爵位。

官职和待遇的获得一律取决于军功,使过去的旧贵族,虽是国君的宗室族人,没有军功也不能获得爵位“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即不能靠出身就获得爵位,享受特权,这就严重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

(3)颁布垦草令,发展农业生产,重农抑商

商鞅把李悝“尽地力之教”的措施带到素国,在社会生产中,特别重视农业生产领域。商鞅根据秦国地广人稀,荒地多的特点,把重点放在开垦荒地,商鞅制定“徕民致策”,招来地少人多的“三晋”之民到秦国垦荒。法令规定:三晋(韩、赵、魏三国)民众来秦国定居,就有地有房,三代免除徭役,不用参加战争,垦荒的特别优待,10年不交纳赋税,“令故秦兵,新民给刍食”,让秦国人当兵打仗,新来的人种田解决粮食问题,从而使秦国的兵源和粮食问题都得到解决。

变法中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息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本业”就是男耕女织的农桑业,“末利”是指制造和经营著侈品的奇技淫巧、刻镂纹绣的一类手工业和商业。商鞅并不一般地反对工商业,在《商君书)的《去强》和《弱民》篇中,都称“农、商、官”为“国之常官”。“常官“是指国家固有的正常职业分工。他所反对的是商业中的“虱官”,即贩卖华丽好玩的物品,即被他称为“美”“好”的这两种“虱官”,也就是“末利”。“末利”并不是指一般的商业和手工业。

(4)推行小家庭政策

商鞅运用经济手段,促使民众分户,规定:凡是一家有两个以上的成年男子,必须分家,各立户头,否则就要出加倍的赋税和劳役。把大家庭分制成小家庭,成为户头的成年男子就不能再在大家庭的掩护下,游手好闲。这项改革促进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对发展生产大有好处。

二、商鞅在秦国的第二次变法

商鞅初次在秦国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国都中“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但是在秦孝公的有力支持下,新法得到推行。由于变法的成功,秦国在对外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秦孝公十年,商鞅由左庶长升为大良造,相当于中原国家中的相兼将军的官职。

秦孝公十二年,商鞅把秦国的国都从栎阳(今陕西临潼县东北武屯镇古城村南)迁到咸阳(今咸阳市东北),进行第二次变法,其内容主要有:

(1)“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旧的井田制

“阡陌”是指1000亩和100亩田头上田界,“封疆”是指田界上的封士堆。在商周时实行井田制,宽1步(1步周尺长6尺,战国时1尺合今23.1厘米)长100步为1亩。百亩的面积是长宽各100步,为一家的授田数,所受的田要定期交换。商鞅“开阡陌封疆”的“开”字,有两层意思,一是破除旧时的田界,二是设立新的田界,杜佑说:“按周制、步百为亩,亩百给一夫。商鞅佐秦,以一夫力余,地利不尽,于是改制二百四十步为亩,亩百给一夫。”秦亩比周时扩大一倍多,故要重新设立“封疆”。商鞅变小亩为大亩,重新设立田界,而且此次授田就不再收回,而作为耕者长期固定使用。这样土地就打上私有的焰印,由此封建土地关系就在秦国确立起来。

(2)普遍推行县制

商鞅“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还设有县尉,县令是一县之长,县丞掌管民政,县尉掌管军事和治安。县一级的令、丞、尉直接由中央任免。我国县一级的地方政权,于是正式确立。县级职官直接由中央任免,县级的行政权、兵权就集中于朝廷,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治体制,就建立了起来。

(3)统一度量衡,“平斗、桶、权、衡、丈、尺”

统一度量衡器的目的是便于征收赋税和给官吏发俸禄,同时也有利于商业的发展,这一措施是在秦孝公十八年进行的。这一年,商鞅向全国颁发了一升的标准量器,即传世的“商鞅铜方升”,此器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根据器上铭文“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的记载,测得秦时一升的容积为202.15立方厘米,秦一寸长为2.32厘米,一尺合23.2厘米。

(4)按户征收丁口军赋

秦孝公十四年,“初为赋”,《史记·集解)说“制贡赋之法也。”《索隐》引谯周说“初为军赋也。”赋是指军赋,按户及丁口征收。湖北云梦秦简中《法律答问》有“令出户赋”即按户出赋。这是一种“舍地而税人”的措施,目的是限制游食之民。虽不种地的游民,也要缴纳军赋。同时也有限制官宦之家豢养食客,防止他们形成对抗国家的力量。

(5)革除落后的风俗,“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秦国长期与戎狄后进部族杂居,故保留了不少的落后习俗。商鞅是卫国公族之后,认识到这些落后的习俗,对统一中原极为不利,于是按照中原的风俗,将落后的习俗,如全家人不分男女老幼同居一室等革掉。

(6)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说之士

韩非子·和氏》篇说,商鞅教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是商鞅时秦已实行焚书,不自秦始皇帝始。商鞅主张法治,与儒家“法先王”的复古思想不相容,故将儒家的典籍加以禁止,采取焚烧的非常手段。游说之士们以自己的主张动摇法治,故也被商鞅禁止。韩非子说他“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是禁止只凭一张嘴而获得禄位的行为,《商君书·壹言》篇说要“贱游学之人”,即要把人们的思想用封建的法制统一起来,以达到“国俗可化而民从制”的目的。

三、商鞅变法的成功及其被杀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两次变法,推行新法达18年,取得得巨大成功,使秦国由一个落后的、被东方各国看不起的国家,变成七雄中最强的国家。司马迁说,商鞅变法后,“秦人富强天子胙于孝公,诸侯毕贺。”

商鞅雷厉风行地推行新法,把反对变法的旧贵族,“尽迁之于边城”,甚至连太子触犯新法也不宽饶,先黥了太子的老师公孙贾,后又将太子傅公子虔割去鼻子,由此引起秦孝公太子驷的不满。秦孝公二十四年死去,太子驷即位,是为秦惠文王。一批反对变法的旧贵族乘机攻击商鞅,诬陷他谋反。商鞅逃跑未成,遭车裂而死,并“遂灭商君之家”,妻子亦不得幸免。

商鞅虽被车裂而死,其改革的成果并未丧失,他为秦国制定并付诸实行的一整套新法,却并没有因他本人的死去而废止。韩非说:“及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败也。”秦昭王时,荀子到秦国后,对范雎说,秦“四世(指秦孝公、惠王、武王、昭王)有胜,非幸也,数也”。这个“数”就是商鞅变法时所建立起来的一套法制制度。

据传商鞅被车裂后,其门客收殓商鞅的遗骨准备偷运回商鞅故里卫国安葬,在黄河德丰渡口被秦国守军截获,当地百姓与守军便将商鞅遗骨草草埋葬于附近的秦驿山之下,后来法家的后学者寻访至此为商鞅立了墓碑,上书“商君之墓”。

明嘉靖《郃阳县志》记载:商鞅墓,郃阳(今合阳)县东四十里夏阳(今洽川)。参政彭有诗云“郃阳东去有荒村,卫鞅於今冢尚存。正是天留遗臭在,与人指点骂商君”,虽然这是古人反对商鞅和法家的诗作,但这已经表明商鞅墓位于合阳洽川镇确为历史事实,并且在明朝时期商鞅墓还保存完好。

标签: 商鞅变法商鞅

更多文章

  • 公元1079年,43岁的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和乌台诗案的牵连被捕入狱。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苏轼,王安石变法,乌台诗案

    监牢里规定,犯人不能跟亲属过多接触,于是他的儿子只能通过饭菜给他传递消息。一天,苏轼看见送进来的饭菜里有一条熏鱼,当场吓瘫,他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了。看着盘中的熏鱼,苏轼脸色惨白,嘴唇颤抖,他茫然的直起身来,踉踉跄跄的走到桌前,良久,他迟钝的拿起笔,缓慢的在纸上写下了一首诗,随后,他痛苦流涕不能自己。然

  •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建立北宋,面对着怎样得到局势?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陈桥兵变,赵匡胤

    在五代十国时期之后,中国已经分裂成了多个割据政权,国家的统一和稳定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赵匡胤领导的北宋政权建立了一个新的中央集权政权,并逐步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确保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在此背景下,赵匡胤领导的北宋政权面临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的巨大挑战。赵匡胤在建立北宋时,面临着南方政权的抵制和反对。南

  • 王安石变法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王安石变法,宋朝历史

    宋朝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具影响力的政治改革运动,发生在北宋时期,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探讨王安石变法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一、政治影响宋朝王安石变法的最重要的政治改革之一是推行新法,该法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限制官僚阶层的权力,增加皇帝的权力;二是推行选

  • 大禹治水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大禹治水,大禹

    商朝末期,中国发生了一系列严重的洪涝灾害,导致国家政治经济危机加剧,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水深火热。这时候,大禹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率领群众治水,最终化解了这一危机,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一、大禹治水的政治影响大禹治水不仅仅是一次技术性的行动,更是一次政治性的举措。大禹通过组织劳动力、调动社会资源

  • 如果宋朝太平兴国四年北伐幽州的统帅由宋太宗换成明成祖,宋军能战胜契丹人收复燕云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太平兴国,北伐幽州,宋太宗,明成祖

    宋朝太平兴国四年北伐幽州,是宋太宗赵匡胤在公元979年发起的一次重要战争。当时,辽国在燕山以北的燕云地区,包括幽州、瀛州等地拥有较大的势力范围,这一地区的归属一直是宋朝与辽国之间的争端焦点。宋太宗决定利用辽国内部的分裂和变动,发动北伐,试图收复燕云地区,为南方的安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战争开始前,宋朝

  • 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郑和下西洋,郑和

    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航海家和探险家,郑和是明朝时期的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于1405年被任命为七大军队的总司令,率领庞大的舰队下西洋,向印度洋、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等地探险。这次航海活动的成功,不仅带来了物质上的收益,更重要的是为中国打开了一扇窗户,开启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新篇章。那么,为什么郑和下西洋会成

  • 明朝于谦组织京师保卫战(北京保卫战)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京师保卫战,北京保卫战,于谦

    于谦京师保卫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军事事件。这场战役的成功,不仅使得北京免遭被侵略的命运,更彰显了中国军人的顽强抗击侵略者的意志和勇气,同时也成为了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光辉篇章之一。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于谦京师保卫战成功的原因,包括领导力、战略布局、军队素质和民众支持等多个方面。一、领导力于谦

  • 为什么会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是东西方冷战的开端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丘吉尔,铁幕演说,冷战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市发表了一场著名的演说,宣称苏联已经在欧洲建立了一道“铁幕”,隔绝了东西方世界。这次演说被认为是冷战的开端之一,对世界局势和国际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对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的历史背景、演

  • 唐朝灭亡之祸竟源于桂林,一场兵变(桂林戍卒起义)如何将大唐推向深渊?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桂林戍卒起义,唐朝灭亡

    在宋代著名官员、文学家宋祁所编撰的《新唐书》中有这么一句话:“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宋祁的这句话指代了唐朝的灭亡由建立“大齐”的起义军领袖黄巢而起,而这场震摇国本的动乱则最初起于桂林即发生于唐咸通九年的桂林戍卒起义。当时由于中原王朝长期地面临西南

  • 冷战期间美苏之间有哪些合作与行动?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美苏,冷战

    在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军备竞赛、经济争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美苏之间的关系逐渐恶化,并最终导致了冷战的爆发。美国总统杜鲁门在一系列政策中展示了对苏联强硬的立场,例如美国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军事援助以遏制苏联的影响力。美国外交官肯尼斯·汤普森在1946年撰写的报告中,警告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