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公元1079年,43岁的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和乌台诗案的牵连被捕入狱。

公元1079年,43岁的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和乌台诗案的牵连被捕入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70 更新时间:2023/12/30 11:01:35

监牢里规定,犯人不能跟亲属过多接触,于是他的儿子只能通过饭菜给他传递消息。

一天,苏轼看见送进来的饭菜里有一条熏鱼,当场吓瘫,他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了。

看着盘中的熏鱼,苏轼脸色惨白,嘴唇颤抖,他茫然的直起身来,踉踉跄跄的走到桌前,良久,他迟钝的拿起笔,缓慢的在纸上写下了一首诗,随后,他痛苦流涕不能自己。

然而,第二天,大限之日没有如苏轼料想的那般到来,反而是苏迈提着食盒稳当当的来送饭了,看见长子,苏轼喜极而泣,问道:“昨日那鱼?”

苏迈一愣,当即大惊失色,“昨天的饭菜是鱼?”

苏轼点点头,露出一副如释重负的表情。

苏迈懊恼道:“怪我怪我都怪我,昨日的饭菜,是我让朋友帮忙送来的,忘了跟他说别送鱼了,父亲您受惊了吧。”

苏轼摆摆手,一副尘埃落定的意思,高兴的开饭了。

原来,昨日苏迈正准备做饭,突然发现手里没钱了,他急着外出借钱,就把送饭的事情交给了朋友,朋友素来仰慕苏轼的才情,听闻可以给苏轼送饭,当即把自己认为最好吃的熏鱼给苏轼送去了。

未曾想,这是苏家父子的暗号,一旦送鱼,即意味着死到临头,苏轼受了好一番惊吓,第二日看见苏迈,这才安下了心。

不过,他在受惊之后写下的《狱中寄子由二首》倒是留了下来,其中“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这句,倒是真真切切的表明了苏轼当时的恐惧。

既然苏轼如此害怕死亡,为何会牵扯进“安石变法”和“乌台诗案”中去呢?有道是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苏轼就是这么倒霉的被牵扯进去了。

“王安石变法”和“乌台诗案”于苏轼,其实是一件事的两个部分。

公元1067年,宋神宗赵顼继位,赵顼虽然年方十八,但已有励精图治之意。当时的宋朝,民困兵弱,国库空虚,赵顼的志愿,就是扫除北方的蛮夷之邦,光复中国的疆域,于是他继位后的第一步,就是要实行变法。

王安石早在1058年的时候就已经上书朝廷提出了变法主张,赵顼继位后,即刻重用王安石。

王安石的变法主张,主要集中在经济、社会、军事、政治等领域,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论动哪个领域,都会掀起惊涛骇浪,理所当然的,王安石的变法遭到了“保守派”的反对,这就是大家常有耳闻的“新旧党争”。

保守派反对王安石变法,主要是基于自己的各种利益。在赵顼之前,宋朝历代皇帝都对权臣礼遇有加,因为宋太祖是凭借武力夺取政权走上帝位的。

他登上帝位后,担心自己的子孙会保不住帝位,所以他多采用“杯酒释兵权”的做法来收回武将的兵权,为了弥补他们,他赏赐了大量的土地和财富给对方。

然而,等到了赵顼这一代,宋朝国力空虚,百姓民不聊生,权贵大行其道,宋朝已经在走下坡路,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候,于是变法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苏轼在这场变法中扮演了一个牺牲者的角色。苏轼并没有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但是他跟王安石政见不同,王安石强调变法。

而苏轼则主张革新吏治,苏轼认为王安石的主张里有很多弊病,于是他上书朝廷,希望能得到重视,但是他的这个举动无疑是在打王安石及其新党的脸,于是苏轼成了新党的眼中钉。

倒霉的是,苏轼跟保守党也不亲近。苏轼的才情,不仅在当今社会让人钦羡,在当时的宋朝,也是人人称赞的程度,但是成也诗也败也诗也,他在文学造诣上的突出,极大的掩盖了他在政治上的见解,新旧党争期间。

苏轼不站队,但他的政见不被人重视,旧党视其为无物,新党视其为眼中钉,倒霉的事情说来就来。

1079年,苏轼调任湖州知州,到任后,他给宋神宗写了一篇表文,其中有些许话,带有一点个人色彩的意思,例如有“自己不能陪新法前进”、“老了没有用”这种话,这本是文人自带的自嘲风格,但新党派的人却瞧见了机会。

他们在苏轼过去的诗作中寻找,硬是找到了几句他们认为有“嘲讽朝廷”之意的句子,赵顼信以为真,命人将苏轼抓捕,带到京师审问,其他相干人等也一律受到了牵连,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事发后,苏轼被关入大牢惶惶不可终日,为了对自己的死期有所准备,他这才跟长子约定了送鱼这一暗号,只是,鱼的误会好解除,被诬陷的罪名可不好澄清。

后来,基于宋太祖时定下的不杀国士的策略,以及王安石的“不支持杀苏轼”的态度,苏轼勉强躲过了一劫。

此后,苏轼调整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从过去忧心政事的官吏变为了一个喜好游山玩水的诗人。

虽然官职还是有的,但苏轼明显将生活重心放到了自己身上,我们现在熟知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句,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

政途不通就走文学之路,苏轼照旧凭借才华流芳千年,就是不知道,他九泉之下作何感想了,会遗憾自己的仕途不顺吗?会感慨自己条条大路通罗马吗?管他呢,顺势而为,方为人生之道。

更多文章

  •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建立北宋,面对着怎样得到局势?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陈桥兵变,赵匡胤

    在五代十国时期之后,中国已经分裂成了多个割据政权,国家的统一和稳定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赵匡胤领导的北宋政权建立了一个新的中央集权政权,并逐步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确保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在此背景下,赵匡胤领导的北宋政权面临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的巨大挑战。赵匡胤在建立北宋时,面临着南方政权的抵制和反对。南

  • 王安石变法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王安石变法,宋朝历史

    宋朝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具影响力的政治改革运动,发生在北宋时期,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探讨王安石变法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一、政治影响宋朝王安石变法的最重要的政治改革之一是推行新法,该法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限制官僚阶层的权力,增加皇帝的权力;二是推行选

  • 大禹治水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大禹治水,大禹

    商朝末期,中国发生了一系列严重的洪涝灾害,导致国家政治经济危机加剧,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水深火热。这时候,大禹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率领群众治水,最终化解了这一危机,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一、大禹治水的政治影响大禹治水不仅仅是一次技术性的行动,更是一次政治性的举措。大禹通过组织劳动力、调动社会资源

  • 如果宋朝太平兴国四年北伐幽州的统帅由宋太宗换成明成祖,宋军能战胜契丹人收复燕云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太平兴国,北伐幽州,宋太宗,明成祖

    宋朝太平兴国四年北伐幽州,是宋太宗赵匡胤在公元979年发起的一次重要战争。当时,辽国在燕山以北的燕云地区,包括幽州、瀛州等地拥有较大的势力范围,这一地区的归属一直是宋朝与辽国之间的争端焦点。宋太宗决定利用辽国内部的分裂和变动,发动北伐,试图收复燕云地区,为南方的安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战争开始前,宋朝

  • 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郑和下西洋,郑和

    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航海家和探险家,郑和是明朝时期的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于1405年被任命为七大军队的总司令,率领庞大的舰队下西洋,向印度洋、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等地探险。这次航海活动的成功,不仅带来了物质上的收益,更重要的是为中国打开了一扇窗户,开启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新篇章。那么,为什么郑和下西洋会成

  • 明朝于谦组织京师保卫战(北京保卫战)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京师保卫战,北京保卫战,于谦

    于谦京师保卫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军事事件。这场战役的成功,不仅使得北京免遭被侵略的命运,更彰显了中国军人的顽强抗击侵略者的意志和勇气,同时也成为了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光辉篇章之一。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于谦京师保卫战成功的原因,包括领导力、战略布局、军队素质和民众支持等多个方面。一、领导力于谦

  • 为什么会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是东西方冷战的开端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丘吉尔,铁幕演说,冷战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市发表了一场著名的演说,宣称苏联已经在欧洲建立了一道“铁幕”,隔绝了东西方世界。这次演说被认为是冷战的开端之一,对世界局势和国际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对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的历史背景、演

  • 唐朝灭亡之祸竟源于桂林,一场兵变(桂林戍卒起义)如何将大唐推向深渊?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桂林戍卒起义,唐朝灭亡

    在宋代著名官员、文学家宋祁所编撰的《新唐书》中有这么一句话:“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宋祁的这句话指代了唐朝的灭亡由建立“大齐”的起义军领袖黄巢而起,而这场震摇国本的动乱则最初起于桂林即发生于唐咸通九年的桂林戍卒起义。当时由于中原王朝长期地面临西南

  • 冷战期间美苏之间有哪些合作与行动?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美苏,冷战

    在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军备竞赛、经济争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美苏之间的关系逐渐恶化,并最终导致了冷战的爆发。美国总统杜鲁门在一系列政策中展示了对苏联强硬的立场,例如美国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军事援助以遏制苏联的影响力。美国外交官肯尼斯·汤普森在1946年撰写的报告中,警告美国

  • 香港回归时,英方要求我方迟一秒再升国旗、奏国歌,被我方严词拒绝!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香港回归,升国旗,奏国歌

    “我们已经等了一百多年,一秒钟都不能再等!”香港回归时,英方要求我方迟一秒再升国旗、奏国歌,被我方严词拒绝!转眼,香港已回归祖国25年,回想1997年6月30日那一晚,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经过22轮的艰难谈判,才赢得了这重要的历史时刻。但是,英国却一直不希望香港回归,即使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