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牢里规定,犯人不能跟亲属过多接触,于是他的儿子只能通过饭菜给他传递消息。
一天,苏轼看见送进来的饭菜里有一条熏鱼,当场吓瘫,他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了。
看着盘中的熏鱼,苏轼脸色惨白,嘴唇颤抖,他茫然的直起身来,踉踉跄跄的走到桌前,良久,他迟钝的拿起笔,缓慢的在纸上写下了一首诗,随后,他痛苦流涕不能自己。
然而,第二天,大限之日没有如苏轼料想的那般到来,反而是苏迈提着食盒稳当当的来送饭了,看见长子,苏轼喜极而泣,问道:“昨日那鱼?”
苏迈一愣,当即大惊失色,“昨天的饭菜是鱼?”
苏轼点点头,露出一副如释重负的表情。
苏迈懊恼道:“怪我怪我都怪我,昨日的饭菜,是我让朋友帮忙送来的,忘了跟他说别送鱼了,父亲您受惊了吧。”
苏轼摆摆手,一副尘埃落定的意思,高兴的开饭了。
原来,昨日苏迈正准备做饭,突然发现手里没钱了,他急着外出借钱,就把送饭的事情交给了朋友,朋友素来仰慕苏轼的才情,听闻可以给苏轼送饭,当即把自己认为最好吃的熏鱼给苏轼送去了。
未曾想,这是苏家父子的暗号,一旦送鱼,即意味着死到临头,苏轼受了好一番惊吓,第二日看见苏迈,这才安下了心。
不过,他在受惊之后写下的《狱中寄子由二首》倒是留了下来,其中“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这句,倒是真真切切的表明了苏轼当时的恐惧。
既然苏轼如此害怕死亡,为何会牵扯进“王安石变法”和“乌台诗案”中去呢?有道是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苏轼就是这么倒霉的被牵扯进去了。
“王安石变法”和“乌台诗案”于苏轼,其实是一件事的两个部分。
公元1067年,宋神宗赵顼继位,赵顼虽然年方十八,但已有励精图治之意。当时的宋朝,民困兵弱,国库空虚,赵顼的志愿,就是扫除北方的蛮夷之邦,光复中国的疆域,于是他继位后的第一步,就是要实行变法。
王安石早在1058年的时候就已经上书朝廷提出了变法主张,赵顼继位后,即刻重用王安石。
王安石的变法主张,主要集中在经济、社会、军事、政治等领域,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论动哪个领域,都会掀起惊涛骇浪,理所当然的,王安石的变法遭到了“保守派”的反对,这就是大家常有耳闻的“新旧党争”。
保守派反对王安石变法,主要是基于自己的各种利益。在赵顼之前,宋朝历代皇帝都对权臣礼遇有加,因为宋太祖是凭借武力夺取政权走上帝位的。
他登上帝位后,担心自己的子孙会保不住帝位,所以他多采用“杯酒释兵权”的做法来收回武将的兵权,为了弥补他们,他赏赐了大量的土地和财富给对方。
然而,等到了赵顼这一代,宋朝国力空虚,百姓民不聊生,权贵大行其道,宋朝已经在走下坡路,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候,于是变法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苏轼在这场变法中扮演了一个牺牲者的角色。苏轼并没有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但是他跟王安石政见不同,王安石强调变法。
而苏轼则主张革新吏治,苏轼认为王安石的主张里有很多弊病,于是他上书朝廷,希望能得到重视,但是他的这个举动无疑是在打王安石及其新党的脸,于是苏轼成了新党的眼中钉。
倒霉的是,苏轼跟保守党也不亲近。苏轼的才情,不仅在当今社会让人钦羡,在当时的宋朝,也是人人称赞的程度,但是成也诗也败也诗也,他在文学造诣上的突出,极大的掩盖了他在政治上的见解,新旧党争期间。
苏轼不站队,但他的政见不被人重视,旧党视其为无物,新党视其为眼中钉,倒霉的事情说来就来。
1079年,苏轼调任湖州知州,到任后,他给宋神宗写了一篇表文,其中有些许话,带有一点个人色彩的意思,例如有“自己不能陪新法前进”、“老了没有用”这种话,这本是文人自带的自嘲风格,但新党派的人却瞧见了机会。
他们在苏轼过去的诗作中寻找,硬是找到了几句他们认为有“嘲讽朝廷”之意的句子,赵顼信以为真,命人将苏轼抓捕,带到京师审问,其他相干人等也一律受到了牵连,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事发后,苏轼被关入大牢惶惶不可终日,为了对自己的死期有所准备,他这才跟长子约定了送鱼这一暗号,只是,鱼的误会好解除,被诬陷的罪名可不好澄清。
后来,基于宋太祖时定下的不杀国士的策略,以及王安石的“不支持杀苏轼”的态度,苏轼勉强躲过了一劫。
此后,苏轼调整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从过去忧心政事的官吏变为了一个喜好游山玩水的诗人。
虽然官职还是有的,但苏轼明显将生活重心放到了自己身上,我们现在熟知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句,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
政途不通就走文学之路,苏轼照旧凭借才华流芳千年,就是不知道,他九泉之下作何感想了,会遗憾自己的仕途不顺吗?会感慨自己条条大路通罗马吗?管他呢,顺势而为,方为人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