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战争中,最惨烈的战役莫过于“潼关之战”和“睢阳之战”了。
潼关之战是唐朝安史之乱的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睢阳之战”则是安史之乱中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睢阳之战”又称“睢阳保卫战”、“睢阳城保卫战”,是在安史之乱中,唐军在睢阳地区(今河南商丘)坚守半年,阻击叛军南侵的一场防御战役。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二月,安史叛军攻入洛阳、长安后,攻陷洛阳、长安,一路势如破竹。唐肃宗李亨逃往凤翔(今陕西宝鸡),建宁王李承乾投降叛军。
至德二年正月(757年)李隆基从四川返回洛阳后,在潼关败给了叛军。安史之乱中,睢阳为唐朝北大门。
在此之前,安史之乱爆发后的20多年里,睢阳作为安史之乱中唯一一座坚守城池的城市,为保卫唐王朝的北方边境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安史之乱的爆发
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唐玄宗晚年由盛转衰的标志,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是由安禄山、史思明发动,他们先是攻入洛阳,后又攻陷长安。
这场动乱持续了七年之久,对唐王朝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在此期间,唐朝各地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最严重的当属洛阳、长安、潼关等地。
二、睢阳保卫战
安史之乱后,唐肃宗即位,为平息战乱,启用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进行平叛。郭子仪等人收复长安后,派遣李光弼率兵北上抗击叛军。
唐军在河南和河北战场节节胜利的同时,在睢阳也取得了节节胜利。唐肃宗调兵10万奔赴睢阳,欲一举歼灭叛军。
此时的睢阳守军仅有6300人。在这种情况下,唐军开始分兵把守。
其中,张巡担任河南尹、河南节度使,负责睢阳方向的防御;李光弼担任襄阳尹、淮南节度使,负责睢阳方向的防御;郭子仪担任河南尹、关内副元帅,负责睢阳方向的防御。
李光弼为了避免腹背受敌,率领5000人驻守在睢阳南部的梁园一带,并修建了鹿邑、襄城、封丘三城作为临时防御工事。
三、睢阳保卫战与潼关之战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面临着更加严重的威胁。为了应对不断扩大的边患,唐肃宗派郭子仪率军收复河南河北地区。
乾元二年(759年)二月,郭子仪率军收复河南洛阳、郑州、许昌等地。
随后,唐军继续进攻叛军占领的河北、河东地区,并派张巡、许远等人镇守睢阳。
唐军在睢阳坚持了半年之久,并成功抵御了叛军的多次进攻,扭转了安史之乱以来的被动局面。
安禄山发动叛变后,为了夺取政权,他不仅消灭了唐军的主力部队,而且还派兵猛攻潼关。叛军攻占潼关后,唐肃宗被迫逃往成都,而唐玄宗则被迫逃入四川。
四、睢阳保卫战对唐朝的影响
安史之乱对唐朝造成的巨大破坏是不言而喻的,从直接影响来说,除了使唐王朝的国力受损之外,也让唐肃宗对唐朝统治产生了动摇。
从间接影响来说,唐朝在军事上失去了对西北地区的控制权,西北地区也由盛转衰。
张巡与李广利作战时,还经常依靠睢阳一地与叛军周旋,但睢阳最终还是在张巡与李广利的带领下,成功夺回了失去的国土。
而到了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已基本结束,但唐朝对西北地区的控制力也受到了极大影响。
五、总结
“睢阳之战”,是一场由守方的坚守到底,转变为攻方的乘胜追击的战役,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