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神头岭伏击战是一场什么样的游击战 伏击过程是什么样的

神头岭伏击战是一场什么样的游击战 伏击过程是什么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1094 更新时间:2023/12/19 12:47:49

战后分析

在神头岭伏击战中,我军首先在周密侦察和分析情况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战法。根据敌一处受袭,它处必援的规律,决定采取攻其所必救,歼灭其救者的战法,以一个营强袭黎城,吸引潞城之敌越神头而增援,我以主力在神头岭公路两侧埋伏,凭借神头岭岭窄、两侧地形复杂之有利条件,一举歼灭援敌。事实证明,我采取这一战法,完全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因而取得了预期的胜利。其次,正确选择设伏地区,巧妙隐蔽伪装。神头岭地区地形比较复杂,岭窄沟深,悬崖峭壁,除公路之外,不便敌汽车、骑兵运动和展开,有旧工事和草丛利于我军伪装隐蔽,突然出击。

为了切实隐蔽企图,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指挥员要求各部队不要挖动工事上的旧土,踩倒的草一定要顺着风扶起来。正是由于我军巧妙良好的伪装隐蔽,虽然敌人的侦察搜索队在只距我伏击部队十米的情况下,却丝毫未能发觉。结果敌军进入我伏击圈时,我军犹如神兵天降,打得敌人蒙头转向,迅速被歼。

最后,我军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坚决贯彻既定决心。神头岭地区的公路,从地图上判断,是在神头村以西的沟底通过,两侧正宜设伏,但部队进入设伏地区时,发现公路是在岭上,不便隐蔽。指挥员面对这种情况,不慌张,不忙乱,而是沉着冷静地进行仔细分析,发现岭上的旧工事可资利用,只要加以巧妙伪装,就可以切实隐蔽企图,收到出敌不意的效果,因而丝毫未动摇原定的伏击决心,只是作了部署上的调整。

实践证明,在掌握敌人心理特点和行动规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开动脑筋,仔细研究分析情况,经过主观努力,是可以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的。

一流的游击战

1937年8月,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在陕西省富平县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陈赓任旅长,全旅约5700人。9月30日,三八六旅在师的编成内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0月18日挺进到山西打击西进的日军,先后取得长生口、七亘村、黄崖底等战斗的胜利。接着,派出小分队和工作组深入太行山区的广大地区,创建根据地。

1938年3月5日,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亲自来到三八六旅,与陈赓商议,准备在邯(郸)长(治)公路的黎城、东阳关、涉县之间寻找敌人的弱点,伺机予以伏击。

陈赓与刘邓首长商议后,制定了袭击黎城,吸引潞城的敌人来援,在潞河村地区埋伏歼灭援敌的作战方案。作战方案确定后,全旅就开始投入紧张的战备工作。刘邓首长走后,整整一天陈赓都在思考着,注视着地图,心里反复斟酌,究竟把伏击战场设在哪里比较有利。

第二天上午,陈赓召开了团以上干部参加战前准备会。陈赓传达了师首长批准的作战方案,又介绍了战场的形势和敌我双方的情况,最后他说:“现在的中心问题是要选择一个最佳的伏击场地。”

大家听后都很兴奋,不约而同地围到地图前,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纷纷。最后,目光都集中到了神头岭。从地图上看,神头岭确实是一个设伏的好地方。地图标示出那里有一条深沟,公路从沟底通过,公路两旁山势陡险,既便于隐蔽,也便于出击。整个邯长线上,这里是理想的设伏地。大家都同意把伏击地点设在神头岭,然后目光都集中在陈赓身上,等待他决定。

不料,陈赓并没有说出大家期待的话,却反问道:“神头岭的地形谁实地看过?”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说不出一句话,因为谁也没有顾得上去看。陈赓笑了。他说:“我们这不是纸上谈兵吗?刘师长(刘伯承)常讲:‘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靠国民党的老地图吃饭,要饿肚子啊!我看,会暂时开到这里,先去看看地形好不好?”随后,他宣布散会,带着十几个旅、团干部骑着马驰向神头岭。

经过实地考察后,陈赓决定:伏击战就在神头岭打。一个团在左,一个团在右,埋伏在公路北边的国民党废旧工事里。补充团则埋伏在对面的方向。同时抽一小支部队向潞河村方向游击警戒,伺机炸毁浊漳河上的大桥,切断两岸敌人的联系。另派一个营在潞城方向警戒,切断敌人的退路。

一切部署完毕后,陈赓又沉思了一会儿,突然说:“潞城有3000多敌人,我们的兵力是有点不足,再抽一个连出来,绕到潞城背后打游击去,吸引敌人。”

3月15日傍晚,部队出发了。第二天凌晨4点半,部队进入埋伏地点。国民党军的旧工事都被利用起来,不多时,对黎城的佯攻也打响了。9点左右,侦查员报告1500多敌人出了潞城前来支援黎城,已经到了微子镇。

敌人很快进入了我军的伏击地,步兵、骑兵、大车队都过来了,后卫连也紧随着走进了伏击圈。顿时,陈赓命令发出攻击信号。瞬间,平静的山梁变成了一座火山,伏击部队一起开火。

战斗正紧张,陈赓亲自拄着拐杖率领支援部队来到村中,他挥着手杖高喊:“快上,把敌人赶到山梁上去!”

陈赓大无畏精神感染了全体指战员,大家不顾一切地扑向敌人。残敌很快被消灭。这场战斗持续了2个小时,共毙伤俘敌1500余人,缴获长短枪500余支、子弹万余发。潞城和黎城的援敌由于陈赓布置的伏兵阻击,无法前来支援。这次闪电式的围歼战,打得敌人失魂落魄。日军在资料里承认,这次战斗是八路军“一流的伏击战”。

更多文章

  • 揭秘:朱元璋的墓里到底会出现什么陪葬品?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元璋,明朝,历史解密

    朱元璋他建立大明王朝,改变了许多的历史,后来在他驾崩之后,他被葬于生前选的风水宝地孝陵内。朱元璋生前光芒万丈,他的目的也是,举全国之力所建造,有无数的人都在关心她死后,在梦里有哪些陪葬品?但是,肖玲并未打开,又没有任何记载,只能从他的一生中进行推测。1.血衣俗话说得好,自古薄情帝王家,但是,朱元璋却

  • 日本到底做出了什么事情 为什么美国会发动李梅火攻呢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日本,美国,历史解密

    1945年3月9日,334架B-29轰炸机冒着凶猛的防空炮火,低空飞临东京上空,随后,2000吨燃烧弹呼啸而下,东京很快变成火海,这就是二战中著名的李梅火攻。这一次空袭,使日本近9万人丧生,10万人重伤,100万人无家可归,破坏力远超过1923年的东京大地震。也是历史上不依靠原子弹造成的伤亡最大的空

  • 78岁的虞世南为汝南公主写悼文,依然强健有劲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虞世南,唐朝,历史解密

    虞世南(558-638年)是初唐极具盛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书法家,字伯施,世居慈溪北乡鸣鹤场。他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唐王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为“十八学士”之一。他虽然长相显得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敢直言纳

  • 揭秘:北宋名相富弼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富弼,北宋,历史解密

    对于每一个有作为的历史人物,都有着不同凡响的出生过程。总会有奇怪的事情发生,今天要说的这位,北宋时期的宰相富弼,也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出生在洛阳,在一户普通人家,一位妇人做了一个比较奇怪的梦。在梦中的景象是这样的,从天空之上,飞下来了一只大雁。落在了院子中间,更为神奇的是,这只大雁还会说话。说自己是从

  • 虎啸山之战什么时候发生的?结果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虎啸山之战,南宋,历史解密

    蒙古至元元年(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蒙宋战争,宋将夏贵率军攻蒙古虎啸山(今四川广安东)城,被蒙古将张庭瑞、焦德裕击败的作战。蒙古中统四年(南宋景定四年,1263年),蒙古东川都元帅府欲横越渠江,向开、达、夔(今四川开县、达县市、奉节)州扩展,遣帅府参议张庭瑞率军5000人至虎啸山,于渠江滨筑虎

  • 汉朝开国第一功臣是谁 刘邦为什么第一位子位置给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刘邦,汉朝,历史解密

    古代历史上英雄人物辈出,萧何的故事大家听过吗?在刘邦与项羽争霸期间, 萧何虽然没有像韩信等人那样在前线冲锋陷阵,但他留守后方,安抚民众,为刘邦建立了强大、稳固的根据地,在刘邦几次兵尽粮绝时,及时将粮草、兵员补充到前线,使刘邦转危为安。刘邦称帝后,对手下论功行赏。刘邦认为萧何应为首功,将军们都不服。功

  • 监斩岳飞的官员,竟然是杨家将的后代抗金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宋朝,历史解密

    关于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名气最大的,影响最深远的当然是岳飞和韩世忠,这两位家喻户晓,扬名千古。岳飞收复襄阳,北伐中原,取得郾城大捷,战功赫赫;韩世忠名气其实不在岳飞之下,他指挥的最有名的的战役是黄天荡战役和大仪镇大捷。另外还有刘刘锜,他最有名的就是顺昌大捷,顺昌大捷的规模不在郾城大捷之下。张俊、刘光

  • 须句国算是一个强国吗?它存在了多长时间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须句国,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须句国,又作须朐,风姓。故址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北。须句早期的历史不见于文献记载。春秋前期,作为小国的须句屡遭邾国的侵犯。公元前620年,鲁文公又出兵伐邾夺取须句,但未再使须句复国,而是把逃奔鲁国的郑文公之子安置在那里,须句已人于鲁。西周建立后,为了维护和巩固其在全国的统治,采取了分封诸侯的办法,即史书

  • 揭秘:关羽为什么一直瞧不起黄忠和马超?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关羽,三国,历史解密

    关羽的实力确实没得挑,但就是为人太狂妄。经常看不起这个人,瞧不起那个人,就连黄忠这样的大将他都有点瞧不起,经常说什么不想与老兵为伍,说白了就是嫌黄忠年纪大了,自己怎么能与一个老头并列五虎将呢?马超也是如此,关羽一直对他表示不服,总想找马超比试一番。可是诸葛亮看出了关羽那点心思,于是写了一封极度赞美他

  • 紫禁城的堆秀山,山上的御景亭,它们在雍正手中大有用途?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清朝,历史解密

    明万历十一年,万历皇帝下旨拆除御花园中东北部的观花殿,并用太湖石堆叠了一座高达十四米的假山,假山之上修亭子一座,取名御景亭。由于当时的匠人采用的石头堆砌法手叫做“堆绣”,故此假山名曰“堆绣山”。清王朝入主中原后,紫禁城内多仿制明朝旧称,“堆绣山”仍沿用其名,直至乾隆时期,乾隆皇帝将其改为“堆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