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这个太监连杀两个皇帝,结果被乱刀砍死

这个太监连杀两个皇帝,结果被乱刀砍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185 更新时间:2024/1/17 7:27:14

在历史上,太监这个特殊群体,由于靠近权力中枢,他们在历朝历代都能弄出点名堂来,有称九千岁的,有手握兵权的,有捣鬼换皇帝的,有权倾朝野的……,

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就出了一个太监,他竟然异想天开要登基做皇帝!

事情是这样的。

北魏时期,佛教相当盛行,太子拓跋晃崇敬佛法,但是太武帝拓跋焘却对佛教相当不满,父子二人因此事终于产生了嫌隙。太武帝轻信了小人之言,将太子幽禁,可怜的太子因此幽怨而死。

可怜的太子年纪轻轻便孤独地离开了人世,而他的死却为北魏带来了一连串的动乱与灾祸。

当太武帝拓跋焘得知太子的死讯之后,突然醒悟过来。他想到,自己连年四处征战,都是由太子监国,处理国内政事,又要调兵遣将,做军事后勤保障工作,把国事处理得井井有条。唉!有人告太子有心谋反,怎么就信呢?太武帝又想到太子为人向来谦逊仁爱、温文尔雅,又对行军布阵极为懂行,在自己百年之后,再也找不出这样一位优秀的继承人了。于是,拓跋焘对太子的死追悔莫及,每天都借酒浇愁,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经常对着太子的旧物发呆或痛苦忏悔,也更加宠爱他的小皇孙拓跋濬,看到拓跋濬,就如同看到了儿子拓跋晃一样。

在这种彻骨的悔恨之中,拓跋焘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而他也开始反思,到底是谁离间了他们的父子之情,究竟是谁令他"白发人送黑发人"? 此时,挑拨皇帝和太子不和的太监宗爱整天胆战心惊!虽然拓跋焘还没有对他动手,但拓跋焘在喝醉酒之后,经常对他破口大骂,说是他害死了太子。 太监宗爱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他是宫里太监的总管,心机极深又心狠手辣,他知道太武帝拓跋焘不会轻饶了他。

此时,东宫的主人是皇孙拓跋濬,拓跋濬在父亲死后,似乎一夜长大。他小小年纪已经知道自己的父亲被太监宗爱所害,于是他将这颗仇恨的种子埋在了心里,发誓要为父亲报仇。 但无论怎么掩饰,拓跋濬毕竟年幼,有时候面对宗爱,还是会流露出仇恨的目光。而宗爱这个人也是异常敏感,小皇孙刀尖一样的目光时刻让他不得安宁。为了自保,一个阴谋计划在他的心里慢慢地形成了。

公元452年,拓跋焘因为长期酗酒,已经表现出轻微的神经问题,他时而疯疯癫癫,时而还很正常。但宗爱已经管不了这么多了,一日夜里,拓跋焘不顾太医以及各位嫔妃的劝阻,习惯性地喝酒,直到喝得酩酊大醉才沉沉睡去。 太监宗爱遣退了拓跋焘宫外的侍卫和宫女,只留下自己的几个心腹。他们偷偷地潜入拓跋焘的寝殿中,悄无声息地来到拓跋焘的床边。 几个小太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捆住了拓跋焘的手脚,另两个人死死地按住了他的头。

拓跋焘被这突然的行动惊醒了,他努力睁开眼睛,终于看清楚了是几个太监所为,而为首的人正是他信任的宗爱! 拓跋焘顿时清醒了,心里又悔又恨,可现在已经没用了。宗爱狞笑着命一名小太监把一碗褐色的汤汁灌入拓跋焘的口中,拓跋焘不断挣扎,可惜身子已经被绑得牢牢的,他喊什么外面的人也没有反应,一世英武的拓跋焘就这样被太监强行灌入了毒药,没过一会儿,便七窍流血,身体也僵硬了。

拓跋焘在位二十九年,这位将北方诸国统一于北魏、结束了十六国混战的一代枭雄,就这样被一群阉人残忍地杀害了,被害时年仅四十五岁。 宗爱确定拓跋焘彻底死了之后,这才放心,他命几个小太监看守寝殿,严格封锁拓跋焘殡天的消息。宗爱悄悄地溜出了拓跋焘的寝殿,夜还是那么平静,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但是,北魏的历史却从这一刻开始改变了,此后的刀光剑影都与这夜幕中发生的一切有关系。

宗爱在朝堂上,向大臣们解释说,皇上身体抱恙,今日不早朝。宗爱自以为这一切做得滴水不漏,但还是引起了别人的警觉。 另一个太监王遇也是拓跋焘面前的红人,他一向老谋深算,又会做人。 王遇一大早发现拓跋焘没上早朝,就觉得事情有些不对劲,于是他便买通了拓跋焘寝宫的小太监。据小太监说,拓跋焘死状很可怕,七窍流血而且还瞪着双眼,面部青紫,十分骇人,他们都不敢看。王遇闻听之后大惊失色,他连忙赶往拓跋焘宠爱的冯昭仪的宫里,将这个骇人的消息告诉了冯昭仪。

冯昭仪听罢,不禁悲从中来,失声痛哭。 哭了一会儿之后,她看到了身旁的小侄女,她蓦地意识到,现在不是伤心的时候,她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自己的侄女还这么小,她有责任保护冯家的后人!(列位注意,这个小侄女,就是北魏大名鼎鼎的冯太后) ,冯昭仪让自己平静下来,便与王遇商量对策,宗爱他肯定还要立一个傀儡皇帝的。说到这里,冯昭仪突然想起了拓跋濬,宗爱对太子拓跋濬恨之入骨,必然不能容得下拓跋濬,而拓跋濬正是她最后一点希望,她必须保证拓跋濬的安全。

于是,冯昭仪决心赌一把,她马上命人准备自己侄女的衣物,令王遇带上侄女小冯氏前去东宫报信,并安排皇孙拓拔濬先去避一避风头。这个办法虽然冒险,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冯昭仪心想,宗爱现在肯定正抓紧时间掌控局面,还来不及管后宫之事,所以这正是她最好的时机。 王遇带着小冯氏立刻赶往东宫,向拓跋濬通报了这一消息。拓跋濬听说自己的祖父突然死了,而且还是被一个他一向仇恨的阉人所害,他悲恸而又愤怒。 小冯氏一边安抚拓跋濬,一边让王遇把冯昭仪的计划说给拓跋濬听。

当时,北魏的嫔妃都有自己的私产,冯昭仪也有属于她的田庄,她的意思是让拓跋濬等人先到自己的一处庄园去避风头,宫里的事由王遇安排。 拓跋濬郑重地请王遇代他向冯昭仪致谢,即刻命人闭门谢客,所有人一律守住自己的嘴巴,不准透露皇孙的消息。拓跋濬则带着小冯氏及随从,由王遇领路,秘密地从后门逃出东宫,前往冯昭仪为他们准备好的私宅去避难。 冯昭仪已经安排了自己宫中最得力的奴才王质去等候他们,王质将他们一行安排好之后,便与王遇一起回到宫中。

宗爱虽然暂时隐藏了拓跋焘的死讯,但皇帝多日不早朝,已经引起了朝中大臣的猜忌。而宗爱也趁这段时间,将大部分的权力掌握到自己手里,拓跋焘的事情也不能再瞒下去了。于是,宗爱便向朝廷宣布:太武帝暴毙。这个重磅消息突如其来,令朝野上下一片哗然。朝堂上,虽然一片质疑声,但宗爱无所畏惧,因为他已经控制了大部分的军政,权势熏天,满朝无人能及。 接下来,宗爱一心筹划着要找一个傀儡皇帝登基,而皇室成员及忠于拓跋氏的大臣,则坚决拥护高阳王拓跋濬继承皇位,另一派支持另选他人, 宗爱则与这两派都不同,他看上了资质平庸,甚至有些愚钝的南安王拓跋余,他认为,拓跋余才是当傀儡的不二人选。 宗爱趁双方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与赫连皇后协商,最后确定拓拔余继任皇帝。

在拓跋焘驾崩一个多月以后,拓跋余这个傀儡皇帝就被宗爱等阉人推上了皇位,而宗爱则自命为太师兼任大将军、大司马,掌管了北魏全部军政大权。 宗爱扬扬得意,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对朝中的大小事宜全部揽在手中,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那些反对他的大臣,不是被流放就是被赐死,甚至株连全族。 整个北魏朝廷被一片白色恐怖的氛围所笼罩,在拓跋余登基之后,宗爱的势力又有所扩张,朝中虽然人人都厌恶这个狡诈凶残的阉人,但谁也拿他没有办法。

但不管怎么说,东宫拓跋濬始终还是宗爱的心腹之患,逃逸的拓跋濬就像是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 为了搜寻高阳王拓拔濬的下落,宗爱派出了不少人手,但高阳王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不知下落。 宗爱逐渐把目光放在了先帝的后宫之中,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先帝的宠妃冯昭仪。他记得,冯昭仪与太子拓跋晃向来走得比较近,在太武帝灭佛时,冯昭仪还为信佛的拓跋晃求过情,而冯昭仪的侄女也随着高阳王一同不见了。 宗爱凭着自己的直觉断定,冯昭仪肯定知道高阳王的下落。他因此去逼问冯昭仪,但冯昭仪软硬不吃,一口咬定自己毫不知情。 宗爱很是恼火,但也无奈,因为冯昭仪是先帝的宠妃,他也不敢明目张胆地杀了她,于是,宗爱又借皇后的名义,将冯昭仪打入冷宫。

傀儡皇帝拓跋余虽然在宗爱的扶持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但他的确不是当一个好皇帝的料,登基之后,拓跋余整日纵情歌舞之中,沉浸于温柔乡里。 拓跋余十分感激宗爱的赏识和抬爱,两人之间也达成了默契,拓跋余登基之后,由宗爱做太师,辅佐其管理朝政;由宗爱来执掌军政大权,处理朝中大事。而作为皇帝的拓跋余,乐得轻松自在,每天与美人寻欢作乐。

但是,时间一长,拓跋余也感觉自己这样当皇帝很是无聊,他想试着管理朝中之事,但宗爱的手下根本不买他的账,他说的话就像放屁一样,朝中军政事务一律不准他插手,这让拓跋余很是恼火。 宗爱一直派人紧盯着拓跋余,对这些事情自然了如指掌,于是又增多了人手,拓跋余的一言一行都要向宗爱汇报。拓跋余对宗爱派来监视他的人不胜反感,一直向宗爱要求,要将这些人赶快撤掉,但宗爱一直以"保护皇上安全"为名,拒绝拓跋余的要求。 除了宗爱的监控之外,朝中大臣也对拓跋余十分鄙视,根本不把他当成一个真正的皇帝,只是把他当做宗爱的傀儡。为此,拓跋余十分痛苦,但因为无处宣泄自己的苦闷,就更加沉溺于饮酒之中,不断地麻痹自己。

有一次,拓拔余和一个太监说,杀掉宗爱! 线人将这个情况汇报到宗爱那里,宗爱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没有想到,不学无术、只知道吃喝玩乐的拓跋余居然想要杀他!他真恨自己瞎了眼,费尽心机把这个废物送到了皇帝的宝座上,他屁股还没坐热,居然就动了要杀自己的念头,宗爱气得火冒三丈。第二天宗爱带着一群小太监闯进了拓跋余的寝宫。拓跋余见宗爱心腹手上端着一碗药汁,心里立刻便慌了。他大声责问宗爱,要干什么?宗爱却很淡定,说是要给皇上补身子,特意叫御膳房做的汤。说完,命几个小太监按住拓跋余,拓跋余挣扎、喊叫,无奈外面的羽林军连一点反应都没有。

宗爱的心腹掰开拓跋余的嘴,将浓浓的药汁给他灌了下去。 宗爱命人将拓跋余的尸体处理好,派羽林郎守住寝宫,然后开始思索自己的下一步计划。拓跋氏的子孙还有很多,随便扶持一个上去倒也容易,但宗爱害怕再出现拓跋余这种事情。

皇帝的龙椅充满了魅力,不论是谁,一旦座上这个宝座,掌握生杀大权的欲望都会空前膨胀,谁都不想受制于人。 宗爱摇头叹息,可惜自己这一残废之身,使他当皇帝的美梦成了泡影。就在宗爱愁眉不展之际,有一个心腹看出了他的心思,于是便顺着他的心意劝解说:"只要太师登上皇位,大不了从自家宗室中找一个聪明伶俐的小娃继承皇室大统就好了。"听了这的话,宗爱甚喜,他立即命令自己的心腹联络各方势力,图谋自立为帝。

高阳王拓跋濬自打逃出东宫以后,搬到了冯昭仪位于城郊的私宅,拓跋濬虽然逃命在外,但他一天也没闲着。 王遇不断帮助高阳王传递宫中的消息,联络忠于拓跋氏的朝臣。这期间,小冯氏一直陪伴在拓跋濬的身边,当他烦心的时候,冯氏就温柔地给他宽慰,替他解闷,拓跋濬本来就喜欢小冯氏,现在两人患难与共,他更加喜欢小冯氏的温柔可人。

南部尚书陆丽祖孙三代一直追随拓跋氏,其祖父是北魏的开国功臣,叔父、兄长们也是朝中重臣,对拓跋氏可谓忠心耿耿。 陆丽在朝堂之上一直对宗爱的所作所为十分不满,也暗中在打听高阳王的下落。宗爱虽然知道陆丽对他不满,但也不敢把他怎么样。王遇是个聪明人,因为他经常出入御书房,朝堂之上的利害关系也自然清楚。于是,王遇将高阳王的行踪透露给了陆丽,陆丽听后,当即决定前往冯昭仪的别院,将拓跋濬等人接回了自己的府中。陆丽还将尚书源贺大人请到了府中,说是有要事同源贺商量。源贺将军也是一个刚正不阿之人,一直忠于拓跋氏,也支持高阳王继承皇位。

源贺将军刚到陆丽府中,一眼看到高阳王正坐于堂中,他大吃一惊,当即跪下磕头,堂堂将军居然泪流满面。从这之后,陆丽的府邸也成了高阳王等人的根据地,与宫中的联系更加密切,宫中的消息也比以往更频繁了。 这一日,王遇慌慌张张地来到陆丽府上,同时也带来一个惊人的消息:宗爱杀了拓跋余!众人大惊,只有陆丽没有太多意外。本来拓跋余就是一个纵情玩乐之人,几日不上朝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并没有引起大臣们的注意。 其实,宗爱早已经杀了拓跋余,只是封锁了消息,并派羽林郎守住了皇帝的寝宫。而宗爱不知道,羽林郎的总管刘尼将军也是忠于高阳王拓拔濬的人,他表面上对宗爱唯命是从,但实际上,是陆丽等人放在宫中的内应。 现在,王遇带来了宫里的消息,同时也证明了陆丽的猜测不假,于是众人在惊讶之余,气得直拍桌子,一个阉人连续杀了两个皇帝还不够,居然还想自己登基当皇帝,简直是胆大妄为!

陆丽等人都认为此时是高阳王登基的最恰当的时机了,若要阉人称帝,岂不是被全天下人笑话!拓跋濬已经愤怒得浑身颤抖,说不出话了,宗爱这个阉人,不仅杀了他的祖父、害死了他的父亲,还接连杀了他的两个叔叔,宗爱与拓跋氏的仇恨不共戴天,恨不得将他千刀万剐! 得到拓跋濬的首肯之后,陆丽等人便为兵变之事积极奔走。

宗爱要登基当皇上的主意已定,他更是无所顾忌。朝中大臣都已经到了忍耐的极限,谁也不想让一个太监骑在自己的头上。

此时的宗爱已经开始筹划登基的事了,他一直担心自己名不正言不顺,刘尼将军假意为他出主意,建议宗爱沐浴、斋戒三天,在皇宫中祭天祈福。 宗爱不疑有诈,马上派人为斋戒做准备,平日的禁卫防范也有所松懈,高阳王等人趁机顺利在陆丽府中商议起兵大事。 众人最后决定,在斋戒最后一天动手,以城头烽火为信号,城里城外同时起兵。

宗爱斋戒之日的最后一天傍晚,城门的上空突然升起了一团团黑烟,紧接着,三路大军同时向皇宫出发。同时,刘尼也带羽林郎冲入了斋戒的大殿,正在斋戒中的宗爱根本没想到会发生兵变,身边也没有过多的护卫,只有几个心腹跟在他的身边。 刘尼提刀向宗爱砍去,宗爱大惊之下想要反抗,无奈身边没有兵器,随身带的几个随从,此时也不听他的命令了,只顾着自己逃命。 宗爱只躲闪了两下,便在刘尼的刀下毙命,这个被欲望冲昏了头脑、无恶不作的阉人终于被铲除了。

陆丽等人将拓跋濬迎进了永安殿,正式登基,继承拓跋氏的江山大统,并改元兴安,史称文成帝。

标签: 宗爱南北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安南属明时期:越南是怎么脱离明朝统治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安南属明时期,越南,明朝,历史解密

    安南古称交趾,也就是现在的越南。在我国历史上从汉唐起就一直是我国的属地。到了五代时期,国内大乱,安南乘机独立,元时有重新的收归中国版图。但到了元末天下大乱,安南再度闹起了独立。后来朱元璋建立明朝,可就在建国之初,安南竟然起兵北越二百余里,攻占了丘温、庆远等大明五县。这件事惹得朱元璋大怒,并告知安南国

  • 宋世杰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吗 有关于他的来历考证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朝,宋世杰,历史解密

    宋世杰,明成化信阳州(今信阳市)人。幼年,家道贫寒,虽读过经书,但却未仕进。正德年间,曾干过代书的营生。来历考证一、历史上有原型历史上真实的宋世杰与上叙“四大名状”并非一个年代的人。二、源于传统京剧中的人物第二种说法是宋世杰只是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取自京剧传统戏《四进士》中的主人公宋士杰。而“宋世杰”

  • 春秋时期秦国灭东周,东周为什么没有其他国家援助?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春秋,历史解密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十分混乱,各国之间时常互相讨伐,也有因为自己势力很小,便一起联盟的国家,不仅保卫自己的安全,也减少边防的压力,而在秦国攻打东周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其他国家帮助东周呢?东周时期,周考王于公元前425年封其弟于河南地,建立周公国,是为周桓公。这是周王朝最后一次分封。自从这次分封后,周王的

  • 杨坚雄才大略,一生只娶了一个妻子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杨坚,隋朝,历史解密

    杨坚是个很出色的皇帝,他是第四个完成了统一大业的皇帝,在登基之后注重民生,实行改革,创立了很多影响后世的政策和制度,在他的努力之下,迎来了开皇之治的盛世景象。当然他最被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他和皇后独孤氏的爱情故事,一个皇帝的后宫却只有这一个皇后,他究竟是爱独孤氏还是怕独孤氏呢?首先我们要肯定他是爱独孤氏

  • 揭秘:历史上功高却能够得善终的人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诸葛亮,三国,历史解密

    在王朝社会里,功高震主因而不得善终的,比比皆是。如果功高,又想得善终,最好的办法,一般都是“知进退”,也就是“功成身退”。在建立了大功劳后,立刻就丢掉一切现世至高无上的权力,退归田园。这样的大臣非常多,比如张良、王翦、范蠡等等。他们不但保住了自己的姓名,而且还在后世留下了令名。不过,要做到“功成身退

  • 霍去病带兵打仗对手下怎么样?为什么史记说很差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霍去病,汉朝,史记,历史解密

    在古代善战的名将中,汉武帝时期的霍去病,绝对是一个战场天才。这个少年,打仗不拘于章法,善于出奇制胜,很是得人喜欢。然而,有人捧就有人黑,在对他各种夸赞声中,也有许多他对手下士兵极差的传闻。差到什么程度?不与士兵同甘共苦;自己有专门的厨子,和士兵们分开吃饭,精美的食物经常倒掉,却不给饿着的士兵;有的时

  • 苏轼落魄时是谁陪在他身边?揭秘王朝云和苏轼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王朝云,宋朝,历史解密

    说起苏轼,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的《念奴娇》、《水调歌头》、《临江仙》、《定风波》等等名作我们都烂熟于心,再加上这些年新兴起的《经典永流传》这一节目,给这些词句都谱上了曲,使我们能够随时传唱,更加深了我们对这些诗词的记忆。苏轼一生坎坷,仕途起伏,晚年生活颠沛流离,这些事众人皆知,我就不再赘述。今天我们

  • 朱元璋姓“朱”,百姓“杀猪”时该怎么办呢?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元璋,明朝,历史解密

    朱元璋作为数百位皇帝中的一个传奇,能够从放牛娃转变成为一国之君主,他的才能的确非常出众。在他小的时候,由于家境不好只能给地主家放牛,过得十分艰苦,后来又辗转在各处,乞丐、和尚都当过,勉强能够身存下去。虽然他当时在那样的处境之中,但却一直没有放弃自己心中的抱负,不停地寻找机会。直到遇到郭子兴之后,他正

  • 乱世奸雄曹操曾经的梦想是征西将军曹侯!?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征西将军,汉朝,曹操,历史解密

    东汉末年,曹操开始的登上了政治舞台,未来有多少的艰难险阻在等待着他,在接下来40余年的时间里,曹操怎样演绎他的故事,曹操的一生,看《三国演义》的人,视他为敌人,看《三国志》的人,视他为己出。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

  • 历史上交子的诞生地到底在哪里 是什么促使它的出现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北宋,交子,历史解密

    交子是中国最早的纸币。宋、金纸币名称之一。诞生地考证过去的研究者曾认为,成都东门的“椒子街”应该是当时官方印制“交子”的地方。因为《成都城坊古迹考》对成都东门“椒子街”有这样的解释,“一说街名曰‘交子’,以宋代尝设交子务于此。”但是当地的货币收藏家对此说法提出了质疑,因为根据《成都金融志》中的文字解